神经精神分析学的意识观
作者: 吕英军 / 6815次阅读 时间: 2018年3月01日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标签: 感质 核心意识 吕英军 情感质 神经精神分析学 意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神经精神分析学的意识
吕英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4/No.1

adF(UT l0

9z7Na| G$l0
心理学空间f)fSyEwH

【摘要】自20世纪最后十年至今,意识重新成为科学研究的“宠儿”,学界形成了一股跨学科研究意识问题的高潮。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神经精神分析学家也同样致力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他们从对弗洛伊德的重新解读入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意识理论观点。索尔姆斯认为,意识就像是一种知觉内部的感觉器官,意识的内容即是感觉的资料、记忆的资料以及情感的内在评价,而意识的加工等同于产生感觉、知觉、思维和情绪的加工。潘克塞普在感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情感质概念,强调了情感在意识中的作用。达马西奥整合了意识的内容和意识的状态两种研究方向,将意识分为核心意识和扩展意识。心理学空间\(xsKnhW1a7[s%R

心理学空间 blw/k/S@

关键词:意识;感质;情感质;核心意识

&bFn8\T2{0

w]#iP0bKqn0意识是一直未能解决的三大起源(另两个是物质的起源和生命的起源)问题之一,也是精神分析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更是当今神经精神分析学(neuro-psychoanalysis)研究的一个主要生长点。近几十年来,来自各门学科的科学家和研究者一直在为解决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问题共同努力。这个问题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生理过程是如何引发意识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科学家和研究者将这个疑问看作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作为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神经精神分析学也对意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批判地继承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神经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新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一方面,神经精神分析学实现了弗洛伊德一百多年前的愿望,即将主观的意识经验落实到了大脑机能结构之中;另一方面扭转了神经科学对意识主观性方面的忽视,将情绪和自我感等因素纳入意识的研究之中。心理学空间5Fqi/}-Q.r w

心理学空间^|"^g;F,j2R

一、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及其当代的回应心理学空间7v@lnN |

h N9QJ6U/H$t_0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纪元,构建了以潜意识理论为核心的庞大的心理学理论体系,这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弗洛伊德不重视意识问题的研究。虽然后来弗洛伊德为了更深入地发掘潜意识过程,确实对意识问题有所忽视,但是他在晚年时承认:“我们从前或许轻视意识以为不足以为准,因为它是不可信赖的。但这样做是错误的。意识正与生命相同:价值虽不多,然而我们除了它便一无所有。我们若不借光于意识,将不免在潜意识心理学的黑暗之中迷失方向了。”(弗洛伊德,1987,第54页)心理学空间4yrhN%r Y

心理学空间c1A-h5^N!T

弗洛伊德最早在《科学心理学方案》一书中提出:“意识是神经系统中物理过程这部分的主观方面,也就是ω过程的主观方面;缺乏意识并不是对精神事件无所改变,而是包括ω-系统作用的丧失。”(Freud,1895,P.311)在弗洛伊德看来,ω指的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该系统对刺激的性质或时间属性进行反应,从而引起意识感觉。这表明他既没有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一种没有任何真实地位的附带现象,也没有把它视作所有心理事件的“主观方面”。更准确地说,他将意识看作某些心理事件,即那些涉及m贯注的事件的主观方面,而与不涉及ω的心理过程完全不相关。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将意识描述为功能意义和解剖意义上的心理装置的外表(surface)。他说,意识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空间上是第一个被外部世界接触到的。”(弗洛伊德,2005,第169页)在弗洛伊德最后一本带有总结性质的著作《精神分析纲要》中,意识再一次被看作是内部感觉器官,“转变成意识的过程,首先与我们的感官从外部世界接受的知觉相联系。”(弗洛伊德,1987,第23页)

@{ UF?N.d0

#f ]^/vy(XhNh0关于意识的形成问题,弗洛伊德假设了Φ、Ψ和ω三种系统来解释意识的产生。Φ系统是知觉的功能系统,主要接受来自外部刺激的信息,其中一部分信息直接被释放,还有一部分经过过滤进入Ψ系统,并最终以记忆的形式留下它的痕迹。Ψ系统是心理表征的神经元系统,负责记忆、思维和内部知觉等功能,它除了接受从Φ系统中转移给它的刺激信息之外,还接受来自有机体内部的各种直接刺激。然后,Ψ系统会将从Φ系统和内部机体中接受的信息传递至ω系统,产生意识。从Φ中系统间接传递到ω系统中的外部信息引起了意识的知觉,从系统直接传递到ω系统中的内部信息引起了内部心理表征即思想和情感的觉知。弗洛伊德强调,他所说的意识主要指的就是对思想和情感的觉知。在他看来,意识是一种质的经验(qualitative experience),感觉性质或感质(sensory qualities)既是意识给我们的东西,同时也是意识产生的一个条件,思想必须具有感觉性质才能成为意识。

Ge9`F,[ q vL@8nU0

#e]5g#J9DP0vMGjl0弗洛伊德认为,能够为意识所知觉到的、具有精神性质的心理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来自知觉系统,它那由各种性质所决定的兴奋,在变为意识的感觉之前大概要接受新的校正。第二则来自精神机构本身内部,它们在经过某些校正之后即可进入意识,而它们的定量过程是以快乐和痛苦的质的不同程度而被感觉到的。”(弗洛伊德,1996,P.617)与此相应,意识的功能也有两个方面,即通过对外部现象的知觉来指导和合理分配运动潜能,以及通过对愉快和痛苦的知觉,调节机体内能量的活动,从而控制本能冲动。心理学空间Pq"Ex9z

BN2T uJ?f&u0弗洛伊德有关意识的思想,尽管是在一个世纪以前提出来的,但是其中所蕴涵的合理洞见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并得到了精神分析学家和一些神经科学家的呼应,这些神经科学家后来大多成为神经精神分析学领域的重要人物。在意识的性质方面,精神分析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他们认为,不管意识到底是什么,它都不是一个单一的事物,而是包括几种不同状态,每一种状态都共同具有一些一般性的可觉察的特性。(Mountcastal,1998,PP.1—36)神经精神分析学家强调,理解意识经验的“主观性”相对于描述意识的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这样的简单问题来说,是一个“硬”问题。尽管难以在精确地界定意识方面取得共识,但大多数神经科学家都赞同意识在这个词的普通意义上意味着觉知(awareness)(Hirst,1995,PP.1307—1309)。在意识功能的问题上,格雷(Gray)的“中心比较器”(central comparator)模型在神经精神分析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格雷提出,人脑中有一个像是“中心比较器”的机制,将有机体知觉世界的当前状态与来源于“自我系统”中的预测状态进行瞬时比较。在大多数时间里,知觉状态与预测状态是一致的。然而,当事物发生变化时,比较器马上就会觉察到这种不相符,引起意识的注意。(Pally,2000,P.146)这一模型可以对精神分析治疗中让患者躺在沙发椅上的做法作出解释。由于此时的视觉环境是相对静止的,因此外部的干扰很少,总是在寻找变化的大脑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内部思维和自由联想上。此外,神经精神分析学家也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弗洛伊德已经提出的感质概念来沟通意识的主观体验与客观存在。对于神经科学来说,感质与其他体验一样,可以用神经元群组的活动来解释,这些神经元群组通过重入(reentry)过程构成了极为复杂的内核,而这正是主观体验的基础(Mancia,2006,P.23)。心理学空间i)g5u P5a(_/vA

S"Ph C#]0二、意识的情感维度心理学空间3q9G}+d1|8W^

&x4C9z9ZS9T}waK0在意识问题的研究上,精神分析学家们从来没有将情感或情绪遗忘。而20世纪兴起和繁荣的神经科学在意识问题上的观点则有所不同,其关注的中心主要是意识的神经生理学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两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神经精神分析学的诞生,神经精神分析学家处理情绪和意识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们不仅严厉批驳了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在意识研究中几乎完全忽视情绪和感受的错误,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意识研究框架。在这种新的框架下,情感、情绪和感受处于心身整合的关键点。在这方面影响比较大的神经精神分析学家是索尔姆斯(Solms)和潘克塞普(Panksepp)。

os V'xv/{0

f)_[;sG D1Cpk{0(一)索尔姆斯的意识理论心理学空间$Jo6hc*MMr9A"Fc

心理学空间-D/](R+qO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一种呈现正在进行的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感觉器官。以此为基础,索尔姆斯沿着意识是一种知觉心理过程的感觉器官的方向继续深入。他认为意识有内外两面,因而可以使个体同时意识到世界的两个不同方面:“首先,个体可以意识到发生在外部世界的自然过程,它们是通过个体的外部知觉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实现的。其次,个体可以意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自然过程,它们以个体的主观意识的形式被体验到”(Solms,1997,P.685)。也就是说,在其外部表面上,意识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躯体感觉的定性形式感知定量的刺激,而在其内部表面上,定量的刺激则以主观意识,即索尔姆斯所说的情感(affect)的定性形式呈现。索尔姆斯指出,不管人们如何划分感觉的基本形态,其基本点都是它们产生的不同知觉感质是人的意识的组成元素。除此之外,并不存在其他的东西。在索尔姆斯的模型中,情感是意识内部表面的主要感觉形态。他承认,情感通常并不被其他的研究者认为是一种知觉形态,不过在他看来,基本情感实际上是高级水平的知觉现象,它将愉快或不愉快的基本感觉与源自外部感觉通道具有不同性质的信息结合起来。虽然情感这种意识形态的精确范围和性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情感表现了发生在个体内部的那部分现实中的自然过程。因此,尽管人们把情感描述为主观的,而把其他的感觉形态描述为客观的,但是除了适宜刺激的来源外,情感与它们在别的方面并无实质上的不同。他还进一步提出人类意识经验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1)基本的外部知觉,(2)基本的内部知觉(情感)以及(3)对被激活的过去经验(记忆和认知)的痕迹的知觉。其中,基本的外部知觉被体验为物质现实;基本的内部知觉以及过去的内外部知觉痕迹被体验为内省意识或心理现实(Solms,1997,P.694)。

/V ?~4F+hB0

心理学空间v&L#Z ^:l Qm

a z]`#]Y2||0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传统的观点多以意识经验由大脑过程引起这个假设作为基础。索尔姆斯指出,对于这个假设已没有多少人会表示怀疑,但是他要拒绝这一假设。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由。当一个人用自己的右手掐左胳膊上的皮肤时,他先是会感到疼痛,然后会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神经科学可以指出人们掐皮肤所引起的神经通路系统,但是却无法解释痛的体验。这样,问题就出现了:生理的、客观的、可进行量化描述的神经元放电是如何引起质的、私人性的、主观的体验的?对这个问题,索尔姆斯提出了自己的基本看法。他认为,当这个人看着自己的手挤压手臂的时候,也就是当他通过外部感觉形式知觉自己的时候,他把自己知觉为一个物理对象(身体),而当他通过内部感觉形式感知的时候,他就会将其知觉为一种心理状态,这时挤压手臂之后就会体验到一定程度的不愉快。这两种知觉准确地说处于同一个概念水平:它们都是意识知觉。尽管一个被描述为客观的而另一个被描述为主观的,但实际上其中任何一个也不比另一个更真实。它们之间唯一的差别仅仅一个以外部知觉的形式表示现实中是“你”的那部分,而另一个则以内部知觉的形式表示“你”。因此,所谓心脑之间的神秘区别实际上就是指向不同方向的不同知觉形态之间的区别。因此,发生在个体感觉皮层的视觉表象和疼痛的躯体感觉与中等程度的痛苦情感感受一样,都是知觉,三者同时以定性的方式表现了同一种潜在的过程,而这种潜在的过程是为三种不同的知觉形式所独有的。在索尔姆斯看来,只有当解释上述彼此相关的知觉表现的某个统一理论出现后,才能对意识产生问题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科学解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寻找那种潜在事实的一种较早的尝试,而当代认知科学模式则是更近的尝试。然而,这些取向没有一种能够对心理装置进行统一的理论理解。因为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距离自然科学中的进步越来越远,不能吸收近年来神经科学因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大量新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是从外部知觉的角度来研究心理装置;而当代神经科学家也不熟悉精神分析学家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从内部知觉角度研究人类心理装置所产生的知识,因而也未能在这个问题上更进一步。幸运的是,当代神经精神分析学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已经开始致力于这些学科之间的交互作用。

xPs!k"l C:J(F ~u {0心理学空间'Z$~-mTF1V

(二)潘克塞普的情感意识说

lj7Ho S$IF[%g0心理学空间b7c;lR1f+|vC

潘克塞普从不怀疑弗洛伊德提出的情感在其精神分析和意识理论中占据中心地位及情感记录了某些显著事件的重要性并藉此渗入心理装置的高级意识功能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相反,他正在试图证明这一点。然而,由于“一些传统的荒谬的遁词”(Panksepp,2000,P.24),自弗洛伊德对这个主题进行探讨之后,研究者们尤其是神经科学家在研究意识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情感在意识中的作用。潘克塞普明确指出,意识具有基本的情感性质,存在一种可能性,即人类和动物的意识的核心有着某种形式的情感或情绪感受,他称之为情感质(equalia)。情感质是内部的、由进化所产生的感质,它在意识关系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应该接受一个事实,即情绪自动操作的大量神经内部结构(infrastructure)极少有意识的动机,但却总是具有对意识施加显著影响的潜力。情感状态可能对于大脑进化过程中出现过的任何种类的意识都绝对是必不可少的”(Panksepp,1999,P.20)。情感质需要根据人类的普遍经验及其外部行为的和内部生理的指标来加以推测,必须将行为分析、大脑过程研究和人的现象学报告三种不同来源的信息相结合,以形成一种理论三角,彼此印证补充。要真正澄清情感质问题离不开大量实验研究,尤其是大脑解剖学、影像学及药理研究。然而,哲学和精神分析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将理论推论转变成可靠的知识之前深入地探索这片被掩藏起来的理智领域。

#i/x"?c]9r0心理学空间9bS.F-u s.{'lxkYZz'AJ

潘克塞普将意识分为两种形式:认知意识(cognitive consciousness)和情感意识(affective consciousness)(Panksepp,2000,P.25)。前者在情感上是相对中性化的,主要由外界刺激引起;后者则是更原始的、自我参照性的,由内部刺激引起。按照这种分类,感质是感受外界刺激的躯体神经系统的知觉,而情感质则是感受内源性刺激的内脏神经系统的固有状态。在传统的医学实践中,感质加工中的障碍被看作是神经障碍,而情感质加工中的障碍则被看作是精神障碍。大脑中存在的不同类型意识之间是共同进化和相互依赖的,但是情感意识更具基础性,因而又可以称其为初级过程意识(primary—process consciousness)。潘克塞普认为:“基本的情感状态最初产生于不断改变的自我表征机制的神经动力学,它可以为所有其他形式的意识提供基本的心理构架。因此,初级的情绪意识可能是知觉一认知意识出现的进化前提”(Panksepp,1998,P.309)。

sOZ&t.K jh,a5\0

!O;S7k'w ``:n8J N-s0与索尔姆斯一样,潘克塞普也要面对意识的大脑机制问题的挑战。他认为,意识的性质植根于大脑中的几个按等级排列的组织结构的相互作用。具体地说,认知意识由背侧新皮质系统维持,而情感意识则由脑干腹侧边缘系统维持。这个结论与弗洛伊德的假设类似:意识由两个知觉表面,一个指向外部世界,一个指向内部躯体。潘克塞普在澄清意识的基本神经系统根源的时候,与众不同的一个地方在于,他认为运动过程对于我们最终理解意识来说可能比感觉过程更关键。在他看来,初级过程意识以及所有随后出现的进化形式都严重依赖初级情绪反应和大脑的自我综合系统,因此,“这些主要运动程序的表现构成了每一个基本情绪感受状态的核心”(Panksepp,2000,P.26)。尽管从表面上看运动过程似乎与我们的视觉以及其他受外界刺激驱动的意识经验所具有的直接性(immediacy)明显不一致,但是它很好地适合了一种有关进化的设想,即行为选择和行为能力在意识产生中具有核心重要性,并且它也使一般的观察更具意义。当然,潘克塞普的意识观点并非意指外周运动活动和反馈是构成意识基础的关键运动成分,而是认为在有机体充分体验到各种情绪感受之前,大脑内部的情绪程序需要得到表达,这些情绪程序具有强烈的运动性。心理学空间Gz.c8QwjM

心理学空间OOuJ2k!p%mO

三、核心意识与扩展意识

Sd^tv0心理学空间C#V'UjVw Xa&`G]

神经精神分析学家达马西奥(Damasio)认为,从最基本和最复杂的层次上说,意识就是把客体和自我联系在一起的那个统一的心理模式(mental pattern)。“意识不是一个独块巨石,至少在人身上不是:把它分离成各种简单的和复杂的意识是可能的,而神经病学的证据使这种分离变得明晰了”(达马西奥,2007,13)。他根据意识本身的复杂程度,将意识分为核心意识(core consciousness)和扩展意识(extended consciousness)两种。核心意识大致可以等同于其他理论家所说的简单意识(simple consciousness)或者初级意识(primary consciousness),而扩展意识则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反射性意识(reflexiveconsciousness)或次级意识(secondary consciousness)。这两种意识与两种自我相对应。在核心意识中产生出来的自我感是核心自我(core self),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实体,不停地为大脑及与之相互作用的每一个客体所重新创造出来。而在扩展意识中产生出来的自我感则是自传式自我(autobiographical self),它与一些稳固不变的独特事实以及标志一个人特征的存在方式相对应,主要依赖于系统化的记忆。核心自我和自传式自我都是在原始自我(proto-self)的基础上产生的。

1O0}6ilJ5ZW0

7^2d-i5^6r"Fm6P0(一)核心意识

z9\9Ff&xU2\-A*w%I Rf0

Y l*{Di W0达马西奥认为,迄今为止,神经科学对意识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传统:一种传统集中于意识的内容或知觉感质,其神经相关物位于大脑皮层;另一种传统则集中于意识的水平或状态,认为脑干的某些结构对于整个意识状态非常重要。意识的内容代表着源于某个人外部知觉通道的皮层区的变化,而意识的状态则表示一个人身体内环境的变化。达马西奥以神经元的节奏振荡来整合意识的内容和意识的状态,并指出,神经元的节奏振荡引起被激活皮质产生神经冲动,这种冲动从深层网状丘脑核发出,快速地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意识间进行联结。这样,意识内容与意识状态两者间便有了联系。达马西奥将这种联结机制称为“核心意识”(Carhart,2007,P.176)。心理学空间wq!W-p`_ X*V.JW

心理学空间.F1o"nFM9q3y

核心意识给有机体提供了某一时刻和某一地方,即此时此地的自我感,它的范围就是此时此地。核心意识不能预见未来,也不能说明过去,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使我们感到的唯一的过去就是此刻瞬间之前所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核心意识没有任何从前,也没有任何以后,更没有任何地方。核心意识包括一种建立在对某种感受形成的表象基础上的内在感,这种内在感包含着一种强有力的非言语信息,它与有机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关。在这种关系中有一个作为个体的主体,一个在一瞬间建构起来的实体,表面看来当时的知识就是由该实体产生的(达马西奥,2007,第96页)。这其中所隐含的意思就是,主体按照自己的个人观点来对客体进行加工,形成关于客体的表象,主体才是这种思想加工过程的拥有者,并对这种思想加工过程的内容施加影响。尽管核心意识可以与语言、记忆、注意和推理等认知过程相分离,但这并不意味着核心意识对它们没有任何影响。相反,核心意识在这些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使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的效率得到提高,并明确所要记忆的东西;对语言的正常操作而言,它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还可以扩展我们制定计划、进行问题解决这类理智操作活动的范围。心理学空间%JxASN ^]L| v

心理学空间#z9z@'P UX

达马西奥认为,核心意识的形成需要两种机制,一是要对客体与有机体的关系进行有表象的、非言语的说明,它的作用在于告诉有机体正在做的事情,如发生了什么事?事物的表象和身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另一个机制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客体上,提升这个客体表象的价值,从而在心灵中突出该客体的表象。达马西奥根据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发现指出,有机体和客体都是作为神经模式在表征有机体(原始自我)和客体的初级神经映射(maps)中出现的,而客体与有机体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有意象的说明则是建立在一些二级神经模式基础上的,这些二级神经模式能够接收来自其他初级映射的信号。所以,核心意识产生所需要的神经解剖学结构包含:支持原始自我的结构;加工客体所需要的结构;对有机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有表象的叙述和产生后果所需要的结构。支持原始自我和客体映射的神经解剖结构主要包括脑干神经核团,它对会聚在这里的映射身体各部份的当前状态的信息进行加工,调节身体状态和映射身体的信号;下丘脑和基底前脑,其功能主要是通过登记几个方面的内环境状态来表征身体的当前状态,从而帮助调节内环境;脑岛皮层以及内侧顶叶皮层,属于躯体感觉皮层的一部分。在上述三部分与原始自我和客体加工有关的神经结构中,脑干上部和下丘脑是原始自我结构的集中之处,这部分脑区的损伤会对核心意识的产生造成最严重的破坏。而在比较高级的躯体感觉皮层,由于加工链在空间上是更加分离的,因此这个脑区受损对核心意识造成的破坏相对来说比较轻微。总之,核心意识就是一种达到神经和心理模式的过程,这种模式在几乎同一时刻把客体模式、有机体模式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式聚集在一起,而每一种模式的形成以及它们的及时结合,依赖于某些密切合作的独特脑区的作用。心理学空间 Y e5X{#Va

/{{3\"Z OfV0(二)扩展意识心理学空间oPg0S3}Lu

心理学空间(J0_8XpM.w%b

扩展意识超越了核心意识的此时此地的性质,就其最大的范围来说,它可以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即从出生到未来的生活。一方面,它可以与过去的思想相关联,运用过去的记忆对当前的情境和事件进行有效的解释和阐述;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将过去的思想与预期的未来相关联。而且,在扩展意识中,过去的觉知和对未来的预见是在一种非常宽广的远景中与此时此地的感受一起被感知到的。因此,意识的这个方面并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知觉,它还包括对知觉的思考或用知觉表象来思考。而且,它也不仅仅局限于现在的知觉,它还包括觉知过去的生活和可预见的未来。

z"M8w t3e$X5SR0

$Y xb#kv0d)Y){3A0扩展意识不是一种独立的意识,它是在核心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核心意识被破坏,那么扩展意识也就随即消失。因此,核心意识是扩展意识的先决条件,但反过来说则不成立。扩展意识的某些方面受到破坏的患者,其核心意识仍然可以保留,也就是说扩展意识受损与核心意识的保持是矛盾。达马西奥指出,尽管扩展意识和核心意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核心意识是一种简单的生物学现象,只有一个单一的组织层次,它在有机体的整个一生中都是稳固的,并且它并非只有人类才有。扩展的意识则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有许多层次和等级,它在有机体的整个一生中是不断发展的。虽然在某些灵长类动物身上,在简单的层次中,也有扩展的意识,但它只有在人类身上才能达到最高点,而这种最高级的意识就是人类所独有的。其次,核心意识并不依赖于对某一表象的稳固记忆或对它的回忆,它的时间范围只有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就是说它并不依赖于习惯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也不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而大量的工作记忆对扩展意识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扩展意识依赖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各种各样的神经模式保持在心灵之中。第三,遗传和环境对这两种意识的影响大不相同。核心意识背后所有的机制以及核心自我的产生都是通过基因组而被置于适当的位置上,几乎不需要来自早期环境的任何帮助。除了一些特殊情况的影响,如大脑疾病等,基因组都会把身体和大脑之间适当的神经联系、必要的神经回路确定下来,并以一种可靠的方式在以后的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而扩展意识虽然也会通过基因组得到安排,但它在不同个体身上的发展严重依赖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作用。可以说,扩展意识的发展和成熟不仅受制于环境,甚至可以说是由环境直接调节的。

[w0g5|~#Q?J}&L6S4F0

@$]8gs?^0达马西奥指出,扩展意识为有机体提供了一种复杂的自我感即自传式自我,并把那个人放在其个人历史时期中的某一个点上。自传式自我以自传式记忆为基础,是建立在对核心自我经验的永久的但带有倾向性的记录基础之上,其内容以最独特的方式与个体有关。自传式记忆包含了许多对过去和可预见的未来的经验,它们可以很容易地证明我们的同一性以及我们的个体性。此外,自传式记忆中的某些内容长期处于潜伏状态,并可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自传式记忆在人的一生中会随着个体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增加,并改变它的形式,以反映新的经验。当需要的时候,自传式记忆就能够作为一种神经模式被重新激活,转换成清晰的表象。因此,达马西奥认为,扩展意识的产生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要求,在一种特殊种类的客体中,由许多具体事实而组成的记忆成分要逐渐地积累,这些“客体”就是有机体的生平,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第二种方式包括对许多表象进行积极的、同时而且实际上在相当长时间内的保持,这些表象的集合对自传式自我进行了界定。此外,还包括一些对客体进行界定的表象。自传式自我和该客体的那些反复出现的成分都沉浸在对起源于核心意识的认识活动的感受之中(达马西奥,2007,第154页)。心理学空间5m"F:yJX7f1SL+r;B

\,`q#dyzR"D0在扩展意识的神经解剖结构上,达马西奥认为,扩展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皮层,特别是联合皮层区,包括海马、颞叶和额叶的高级皮层,以及早期感觉皮层,如视觉、听觉感觉皮层,但躯体感觉皮层有所例外,因为它为原始自我提供了部分基础。人类的这部分脑区要比其他哺乳动物明显地更加发达,它们构成了行动的计划、调控和查核的单元。通过这些功能结构,我们可以反省、思考和记住我们的意识经验,而不会把它们仅仅作为一种随时间而过的经历。

:u[,IyyC7Y0

4z nm t DI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Y~-k7ESQ Ic3E

心理学空间f5F1B"C)V b @

[美]达马西奥,2007:《感受发生的一切》,杨韶刚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心理学空间Ge ~0l z

1{&T2B&B H:j H]5G0[奥]弗洛伊德,1987:《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心理学空间Tz qKy A.d0{@

心理学空间)v$O2B3j~Lm

[奥]弗洛伊德,1987:《精神分析纲要》,刘福堂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心理学空间;H&p Z,q*L'|*k

心理学空间 ruvtF?

[奥]弗洛伊德,1996:《释梦》,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心理学空间2ES}hUl H7o7B

3I3}T8E0b5h;s~6H.O:A0[奥]弗洛伊德,2005:《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心理学空间/_&B]D:d8|

心理学空间tE Bx4c k

Carha~-Harris,R.,2007,“Waves of the unconscious:The neurophysiology of dreamlike phenome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psychodynamic model of the mind”,Neuro-psychoanalysis,vo1.9,PP.183—212.心理学空间\t(FI0X%Q9u

;S)g5]Bd x!^Q0Freud,S.,1895/1966,“Project for a scientific psychology”,in J.Strachey(ed.),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Complete Psychologica1 ofSigmund Freud,Vo1.I.,London:Hogarth Press,PP.45—61.心理学空间5N uTd"w

M7}'L^MZ E9s8K0g*]~0Hirst,W.,1995,“Cognitive aspects of consciousness”,in M.S.Gazzaniga(ed.),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s,Cambridge,MA:MIT Press,PP.1307—1319.心理学空间.y8l)]0Yo-W,B&J(V

A9Q"R&@"d'{0Mancia,M.,2006,Psychoanalysis and Neuroscience,Milan:Springer.心理学空间:h;}/MyE~9u,c i

心理学空间 b8U [2x*K/MN

Mountcastal,V.B.,1998,“Brain science at the century’S ebb”,Daedalus,vo1.127,PP.1—36.心理学空间 O;W$z'P"?

2Q:{[+l)Ol0Pally,R.,2000,The , -Brain Relationship,Lo ndon& New York:Karnac Books.心理学空间1U#wh+p@+VW

E/K w(Eg8M0Panksepp,J.,2000,“The cradle of consciousness”,Neuro-psychoanalysis,vo1.2,PP.240—255.心理学空间;jL Jf.s [qz8]i

心理学空间)ftG o6M,iev"u;V\

Panksepp,J.,1998,Afective Neuroscience:The Foundations of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

:[,@+h w/p0

LPY/r C W0K/_QY9|0Panksepp,J.,1999,“Emotions as viewed by psychoanalysis and neuroseience:An exercise in consilience”.Neu—ro-psychoanalysis,vo1.1,PP.15—38.心理学空间`N)Dm'K x;{7g{/Q_2f

B X!G&j_CT0Solms,M.,1997,“What is consciousnes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vo1.45,PP.681—703.心理学空间'N U(mJk1MU

心理学空间 J!L$Bu8|K%?:f

心理学空间V`G/K Y NO.uS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感质 核心意识 吕英军 情感质 神经精神分析学 意识
«神经精神分析学对压抑机制的研究简析 神经精神分析学 neuropsychoanalysis
《神经精神分析学 neuropsychoanalysis》
神经精神分析学的产生和发展»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