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轨迹及其未来的走向
作者: 车文博 / 9210次阅读 时间: 2018年3月31日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1995年05期 标签: 车文博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二十世纪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轨迹及其未来的走向
作者:车文博
《社会科学战线》 1995年05期
心理学空间0W/I3OPw}3E!s

-sv{z.Sh0心理学空间6[ wX!KM|.vA

二十世纪是西方现代心理学家兴旺发达的时代,是西方心理学学派林立、多元取向的时代,也是西方心理学弊端严重、面临变革的时代。因此 ,研究二十世纪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轨迹及其今后的走向,不仅有助于把握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内在思想逻辑,总结西方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而且还有助于明确今后心理学发展的方向 ,推进心理学的改革,为人类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l/s_#n sP0心理学空间e+okRO(U

一、西方现代心理学发展的轨迹

S0gFf}+]0心理学空间4z u%Ew`(A.V;E8f

西方现代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德国,以冯特 (W.Wundt,1832-1920)创建实验心理学为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冯特在心理学的独立、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立等三个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心理学空间5}H&KK"u%c%S

vEiJ9N iKiY0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以后 ,和任何一门新兴科学产生时一样,也围绕着这一科学的对象、任务、性质和方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出现了现代心理学十个学派:(1)内容心理学(content psychology);(2)意动心理学(act psychlolgy);(3)构造心理学(structural psychlolgy);(4)机能心理学(functional psychlolgy);(5)精神分析(psychlanaoysis);(6)完形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Gestaot psychlolgy);(7)行为主义(behaviorism);(8)日内瓦学派(Geneva school),又称皮亚杰学派(Piaget school);(9)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10)认知心理学(或认识心理学)(congnitive psychology)。

Io K `2{#k2gTZ S0

I*tR#Ijks0应当指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内在思想逻辑线索的。它围绕着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对象)、应该怎样进行研究 (方法)这样两大基本理论问题,反映着结构主义(或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与机能主义(或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的对立与论争展开的。心理学空间&n"["\1bNr6_VJ4W{-w

心理学空间 OM:@.rs$T B6Q*G

(一)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0{9\(uNU3^W0心理学空间3O%})Z7vbo[*O

与冯特同时代的奥国学派创始人布伦塔诺((F.Brentano,1938-1917)的意动心理学首先冲击了冯特内容心理学。坚持研究心理元素的构成 ,还是心理的整体?这是当时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争论的焦点。冯特内容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采取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内容(直接经验)构成的元素及其复合体形成的规律。而意动心理学则主张 ,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是观察而不是实验,应以意动或心理活动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例如,人看见颜色,颜色是心理内容,看见是意动或心理活动。它突出了心理学要以研究心理的动态活动、整体指向、活动机能为重点。

Rn w)n2H3Q#RhtC0

DLW GS `g0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对立导致二重心理学 (dual psychology)的产生。这是冯特的学生符茨堡学派的代表屈尔佩(O.Kulpe,1865-1915)以及麦塞尔(A.Meser,1867-1937)所主张的。他们企图缓解这一对立 ,把内容、意动融合起来,认为意动心理学应有实验的必要,而实验心理学也应有意动的研究。这种调和结果趋于失败,受到批评。

dK@8h3@t+Yz)MTe0心理学空间d AaSLuv,q

由于内容心理学研究意识经验内容的元素及其构成 ,意动心理学研究意识活动的机能与整体指向,因而内容心理学即构造心理学、元素心理学,意动心理学即机能心理学、整体心理学。因此,十九世纪末叶,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的对立 ,实质上就是现代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与机能主义对立的开端。这一对立的远渊,在古代是以古希腊罗马原子论心理学思想与柏拉图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生机论心理学思想的对立为胚胎形式 ,在近代则以英法两国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联想主义与感觉主义)与荷德两国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官能主义与统觉主义)的对立为表现形式。心理学空间;Rt:Z#OY

x)RV#uJ'L&w0(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心理学空间 i9y"Br x`

心理学空间O:lz4xX \"aZ S

从本世纪初至三十年代 ,西方现代心理学处于学派林立、众说纷坛的状态,但结构主义与机以主义的对立仍然是西方各心理学派形成与发展的主线。下述的五个过渡,既体现了这一长期争论的思想实质和理论来源 ,又表明了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趋势。心理学空间'iM%As5I#[?1F

心理学空间 R"nVadr V _

1.由内向的研究向外向研究的过渡,即由封闭意识的结构、元素的研究,到开放机能、行为的研究。

\-h%WfaZ9?0心理学空间@,m!m1L)Y^~ZI"tU

以冯特为奠基者、铁钦钠 (E.B.Titchener,1867-1927)为形成者的构造心理学,是用实验法第一个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国际性学派。它促进了西方现代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但属于内容心理学的范畴,最终陷入了元素主义和内省主义的境地。心理学空间)`[QiT

心理学空间 z0XV%_R*x%FGMX

意动心理学把内容心理学推进了一步,以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以构造主义过渡到机能主义,即从对已形成的全部心理内容的分析 ,到开始强调人的意识对环境适应的研究。机能主义既是一个对意识从内部封闭式的研究到内外关系开放式的研究,又是一个从结构的研究到机能研究的过渡。它企图解决两个主要问题 :(1)机能的功用,如芝加哥学派;(2)对心理现象做分割的整体化的研究,如詹姆士(W.jame,1842-1910)的意识流,哥伦比亚学派有关个体差异、学习心理学、心理测量的研究。当然 ,由于他们片面强调人与动物的连续性而忽视甚至否认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又出现了生物学化的倾向。

7B8V$Y+DMbE P)V9W0

g1H!_1ZU{0新精神分析(neopsychoanalysis)、日内瓦学派都比较重视社会文化、家庭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的作用 ,如阿德勒(A.Adler,1870-1937)对“生活风格”(life style)”、“社会兴趣”(socialinterest)的研究,文化派和社会心理学以社会文化背景及人际关系的重视,都表明了这一特征。当然,他们并未完全摆脱生物主义和心理主义 (psychologism)的羁绊。心理学空间*Z+v$On3bJ.y

L*qm?b3q.[\02.由分析性的研究向整体性研究的过渡,即由心理元素分析,到心理结构整体性的研究。心理学空间8HK!{e'wy.u-L)\'f

心理学空间2D)|2a&|uc

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的对立 ,反映着元素分析与整体研究的对立。这一对立,以德国形质学派(school of form-qualities)为中介而进一步发展的。这一学派是布伦塔诺的弟子厄伦费尔(C.Ehrenfels,1859-1932)、麦农(A.R.Meinong,1853-1920)于1890-1900年建立的。他们依据意动心理学的观点 ,主张形、形质的形成有赖于意动。这种观点在以后的十年中,通过麦农的弟子威塔塞克(S.Witasek,1870-1915),传给完形心理学。他们把通过知觉研究所发现的规律 ,推广到全部心理学之中。心理学空间FB"v!Z:?[

心理学空间6wn9x T?0P\:z/^ s6jZ

整体性原则是心理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符合现代横向科学发展的规律。譬如,完形心理学派反对构造学派的元素主义,主张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 ,强调整体的观点和各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是合理的。但由于它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未从历史观点看整个结构的性质,存在先验论的倾向。后来,日内瓦学派、认知心理学所弥补。

(\OX5L ? @&K0心理学空间*Z"w E`\

3.由表层的研究向深层的过渡 ,即由表层的心理现象和外显行为的研究,到需要、动机、情欲、人格的研究。

#sU5`W d0

3JUf;L\0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的对立,以心理治疗为中介,以德国单子论、唯意志论和唯能论为哲学基础 ,形成精神分析学派(psychlanalytic school)。传统心理学基本上研究人的表层心理和外显行为,尽管这些也是值得研究的,但是它们并不能完全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全貌。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处进军 ,揭示潜意识(unconsciousness)的奥秘。故精神分析又称深蕴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这样就改变了长期把心理学对象只局限于意识这一狭窄的层面,又开辟了一块心灵世界的新大陆―“潜意识王国”,为研究完整的人格和多元化自我做出了贡献。当然 ,弗洛伊德贬低意识,夸大潜意识,鼓吹泛性论,其结果必然导致非理性主义地境地。心理学空间:_uM;do#j%K

GJ7`lm2unL&eE9_}04.由静态的研究向动态研究的过渡,即从心理静力学(psychlstatics)的分析 ,到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e)的研究。

2A@/~{ l!}0心理学空间;D!_V6XzEs

内容心理学是静态的研究,未做连结活动的探讨,而意动心理学则做了努力,但又保限于指向性的研究。心理学空间k&dKln!M Z

'tv-k;R8@A0构造主义是静态的 ,机能主义是动态的。经过英国沃德(J.Ward,1842-1925)、司托特(G.Stout,1860-1944)强调动机的中心支配作用,又发展到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的目的心理学 (teleological psychology)和策动心理学(nlrmic psychology)。心理学空间T4|i"~4tT

,n e%iB0T6R0动力观点和动机研究是现代心理学的共同取向。吴伟士(R.S.Woodworth,1869-1962)的动力心理学 (dynamic psychology)、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的目的行为主义、勒温 (K.Lewin,1890-1957)的场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动机层级论、费斯廷格(L.Festinger,1919- )的认知失调论等就是明证。为此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E.C.Boring,1886-1968)在《实验心理学史》(1950年修订版)一书中,还设专章阐述了动力心理学的问题。

.qm;y+u6CN+Y8r0

0h2g#Qfy$O7S6S:gDf v]05.由上到下的研究向由下到上研究的过渡 ,即由人的意识的研究到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再由动物心理的研究转向人的行为的研究。

^i"{OqI0心理学空间^.D QfUQ5HzG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是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对立、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内容心理学向构造主义心理学发展 ,铁钦纳坚持研究“是什么的心理学”,即内容是什么?不探求其意义和价值。而意动心理学则向机能心理学发展,主张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强调意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产物,认知、行为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它同构造主义相对立 ,采用了发生学的观点和客观方法,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但它陷入了生物学化的境地。这是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和特色。心理学空间L c+fa!_$ogt

}lZeLS_0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对立,以动物心理学为中介 ,如英国罗曼尼斯(G.J.Romanes,1848-1894)的“拟人说”与其对立的摩尔根(C.L.Morgan,1852-1936)的“节省律”,进一步过渡到和行为主义 ,即从上到下的过程、到从下到上的过程的过渡。行为主义既厌弃构造主义那种把意识分解为感觉和感情两个主观元素,又厌弃机能主义那种保留一些模糊术语发情绪、意志、历程等不彻底性 ,极力把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行为统统归结为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从这一意义上说,机能主义只不过是进化论的假儿女,而行为主义才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①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J.B.Watson,1878-1858)自称是彻底的机能主义者,指铁钦纳所要求的机能主义,这说明行为主义与机能主义的血缘关系。

` p#xw(u*~0

E/}#bF._;[h X0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发展中 ,一般的倾向是由一个层面转到另一个层面,即由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如只讲意识不讲潜意识,或只讲潜意识不讲意识;只讲意识不讲行为,或只讲行为不讲意识;只讲元素分析不讲整体综合 ,或只讲整体综合不讲因素分析;只讲机能不讲结构,或只讲结构不讲机能;只讲人和动物的共性和连续性,不讲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等等,各执一端,均有片面性。心理学空间0[;lbYEM&dz&C'tS

心理学空间 ^O)~s8w5A,B;I

(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

U6z,yY:H y^JJs0

*[4D3X'O:C:G9a0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出现逐渐克服片面性、极端性 ,互相吸收、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不同基础上的综合:

8s5g/^ua[,W0

[K IXG8U s$Q01.托尔曼在行为主义基础上的综合。通过吸收完形学派、机能主义、精神分析及现代自然科学成果 ,行为主义由华生对分子行为(或小件和行为)的研究发展为托尔曼对整体行为(或大件行为)的研究,并且“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的形式复活了意识的作用,即S-O-R公式的产生。这就是说,托尔曼在行为的心理分析中,从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探索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以解答“为什么有这反应”的问题。心理学空间7hUM'Z^z

;j`!u@ X!\"{8`02.勒温在完形心理学基础上的综合。勒温弥补了这一学派过去只研究知觉之不足 ,日益重视需求、动力、人格的研究,加强对心理生活空间、心理整个过程的研究,进而开创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ecs)并扩展到社会心理学的领域。另外,在批判构造主义的静态分析的同时又用真实部分的动态分析恢复了分析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5nO${,b7z"~;j"i0

)T^ ~bG,h2K)H"[03.文化派在精神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新精神分析注意克服弗洛伊德潜意识决定论和生物主义的极端片面性 ,不但不否认意识的作用,甚至开始注意意识的功能,特别是日益重视社会文化的因素,提出所谓“社会决定论”(弗罗姆)、“文化决定论”(卡丁纳)的原则,并把重心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转移到人际关系上。

0D'IR0kt0X0

A{'z3^*~g-~%o0(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心理学空间j!\N$A$i2q } a

.]5xfAk@.Nk}0在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中,上述三种综合虽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还没有完全克服各自学派的局限。因而,到了六十年代以后,在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中 ,又出现了与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体主义两大思潮相适应的两种更大的综合取向。

n*q&ol8l[1i:L0

&fz:w(|q9_R8qC01.认知心理学的综合。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心理主义认知心理学(如行为主义逐渐衰落期间主张研究心理、意识等内部过程的人)和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puocessing psychology)三种。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则专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即用信息加工观点来解释心理活动的历程,这就是现在通常使用此概念的内涵。心理学空间 O~^8Y\

+R2lt k&X)d0如果说新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派和新精神分析的综合主要限于心理学派自身内部的综合 ,那么认知心理学则除了这一综合外,还包括同邻近科学之间的综合。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既吸收了机能主义、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心理学派关于认识发展和儿童思维的成果,又集合了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的智慧 ,以我为主,创造性地综合成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他们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在历史发展中,认为人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结构,它们是整体性、转变性、自我调节(反馈)三者的统一体。其中 ,强调了认知的内外过程统一中的重要作用,并把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适应(平衡)视为主体认知发展的推动力。这种从历史进化、发展去研究人的智慧本质的观点,无疑是一大进步 ,并支持和丰富了科学认识论。当然,由于这一学派对人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重视不够,因而仍然属于欧洲机能主义的范畴。

(L-v yrX0心理学空间| R1RH:\%b9zS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已成为西方心理学一种主要取向的认知心理学 ,主张用信息加工、综合整体的观点研究人的复杂认知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强调在认知过程中,人总是利用过去的经验,使用一定的策略来获得和加工信息;(2)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要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这样 ,不仅弥补了完形心理学派抹煞人的过去经验作用的弊端,而且促进了多水平、多侧度的认知活动整体的综合分析的科学化。心理学空间i6M4HL |v a:i3`G

心理学空间5H9H;o-R@:O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综合。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是由马斯洛、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等人所创立。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反对心理学中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 ,故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第三势力”。它不仅把人的本性和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的首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但它仍存在强调自然因素在人性中的作用 ,忽视社会在发展人性与自我实现中的决定意义。②心理学空间o?/m ?1{Id L

心理学空间?2iQ3t.Md"r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一个新学派,即超个人心理学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以追求人生意义和超越自我为主旨,自称是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③如果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渴望以人为中心,崇尚自由和尊严的心理学 ,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则是以宇宙为中心,超越人类和人性的心理学。心理学空间-I'ok p.b

心理学空间vTa0o&P4w I

综上所述,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思想线索是围绕机能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对立与争论展开的。其中 ,机能主义在古代的胚胎形式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近代的表现形式是荷兰和德国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官能主义和统觉主义),现代的发展形式则以意动心理学为开端主要包括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等。而结构主义在古代的胚胎形式是原子论心理学思想 ,近代表现形式是英法两国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联想和感觉主义),现代的发展形式则以冯德的内容心理学为开端主要包括构造主义、完形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Ld }6BB)_Lq0心理学空间I4r5h6An L%o&C

二、西方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启示心理学空间e&@u)C1JEx f2y%K-Q

心理学空间B bn(K&Wl0E0f%Xg-Q

(一)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空间Jtf1H[

心理学空间 L+X9F |zLk? b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第一个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冯特则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并开拓了自然科学(个体心理学)和人文科学(民族心理学)两种心理学定向。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其主流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包括被视为“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的行为主义在内 ,都坚持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詹姆士),或生物科学(安吉尔),甚至华生断言心理学应该而且必须是自然科学,否则卞无存在的价值。所以,传统主流心理学一直力图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正视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质 ,对心理学走向客观、严谨和科学的道路有正面意义,但把心理学完全自然科学化则是极端的和有害的。心理学空间 O G0L0cK/L M

心理学空间6YEzRU[

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相对立的,德国理解心理学 (或描述心理学)(understanding psychlolgy)家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则坚持心理学是人文科学。他认为,我们解释的是自然,而对精神生活则是理解。他指出,建立在解释的基础上 ,科学的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范式对人类科学是不适用的,相反,心理学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成为人类科学的基础科学。

s p6IY3OQ"o'UH0心理学空间z V#r-n0W1LfC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对非人性化的行为主义的反动 ,极力弘扬人性和人的价值、尊严与潜能,把心理学视为一门人学。无疑,这种扬弃心理学史上的自然科学传统是有进步意义的。当然,人学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按照人的属性,可把人学分为三类 :人的自然科学、人的社会科学和人的精神科学,合起来就是人的科学。尽管心理学基本上属于人的精神科学。但不宜简单地把心理学归入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确切地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关于心理学的分支 ,有的可作为社会科学如社会心理学,有的可作为自然科学如神经心理学。心理学空间y!l4G SV/|:n%\

心理学空间!k3LJ)cJ0N'h+LK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有些西方学者主张把心理学划入生物学(socioblogy)的范畴。所谓社会生物学是以自然选择的原则阐明动物社会行为进化的学科。它是在以进化论为指导的习性学 (ethology)和遗传学(genetics)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说。对用此种观点解释心理学,则褒贬不一。赞同者认为这将会引起心理学整个面貌的变化,恢复对人性的关注 ,重新研究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重视人的生物性对文化的影响;不赞同者则认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Darwinism)的翻版,它必然使心理学重蹈生物学化的覆辙。④所以 ,我们还应坚持心理学是中间科学的定向。心理学空间 N4v%p1[r`

9NgC|;@nv(E0(二)心理学的对象

YEFw `Mgz7W0心理学空间 D TOX2d[ X

回顾西方心理学史,哲学心理学时期 (指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心理学思想寓于哲学的时期),基本上以灵魂(soul)或心灵(mind)为研究对象。科学心理学时期,各个心理学派的研究对象:(1)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对象为意识 (consciousness),其中冯特内容心理学提出研究直接经验,铁钦纳构造心理学提出研究从属经验。(2)意动心理学的对象为意动(act),即不是感觉、判断等的心理内容 ,而是感觉、判断等的心理学。(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对象为意识,主要是研究意识对机体适应环境的功效和作用。(4)行为主义的对象为行为,华生和斯金纳(B.F.Skinner,1904-1952)主张研究可以观察测量的分子性行为和外显反应或活动 ,而内隐性的心理结构、意识历程如心象、记忆等,均不视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至于新行为主义者赫尔(C.L.Hull,1884-1952)、托尔曼则将行为的定义放宽,除可观察量的外显行为外 ,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如中介变量。(5)完形心理学的对象为意识和行为的整体,主要研究意识和行为的完整结构和历程。(6)精神分析以患者或心理变态者为对象 ,专门研究潜意识,包括个体潜意识(弗洛伊德)、集体潜意识(荣格)、社会潜意识(弗洛姆)。当然,新精神分析已愈来重视意识的研究。(7)日内瓦学派的对象为儿童认知活动 ,主要研究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化(或顺化)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发展的逻辑。 (8)人文主义心理学以精英、名人或心理健康者为对象,强调研究人的本性、体验、价值、潜能、创造力和自我实现。(9)超个人心理学(或称超现实心理学)改变传统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的架构 ,以超常的心理健康和超越自我的幸福为对象,重点研究超越个人中心、自我封闭和自我满足的意识状态。(10)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为个体信息加工历程,专门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或知识的过程 ,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心象、思维、言语等。心理学空间KMMU g;ZA

8` k{ n&c\M2kGm0由上述可见,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整体架构,起码应得出下述三点结论:(1)普通心理学不应以患者或天才为样本,而应以一般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这样才能发现人的普遍的心理规律 ,否则难以涵盖人的心理内容。(2)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心理、自我心理,又要研究群体心理、超自我心理。从而使心理学由狭小的个体研究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心理的研究领域 ,由传统的追求心理适应的低层次的研究上升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生活质量的高层次的研究。(3)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显意识(或意识)又要研究潜意识(或无意识),既要研究心理又要研究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吸收各种研究取向的长处 ,避免其片面性,收到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心理学的实效。因此,把心理学规定为研究心理(意识和潜意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心理学空间q9\e0S:g0K/t

心理学空间Ae}F9?7}

(三)心身问题心理学空间(h:G:c'u'S O'a(L

lQ$Yd%Vc#b0心身问题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 ,但一直到目前还在争论而没有得到完全明确的解决。对心身问题可从两种不同的视角考察。如从哲学视角来看,它属于心物范畴的问题;如从科学(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它表现为心脑问题、心理与生理问题、心理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的问题。

9c+mL$B2ayL0

e!nG.^,U5w1}6H9vo0对心身问题的归类 ,有各种不同的见解。麦独孤把它们归纳为副现象论、心身并行论和心身一元论(或等同论)三种,而福多(Fodor)则把它们归纳为唯物论和二元论等两类。他们的归类基本上是三十年代以前的情况 ,比较陈旧,也不完全。⑤

XN,G*Y.R d p0

E+d~Ee;E]l(sR;YJM0当代一些西方学者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对心身关系问题提出创新性见解。著名美国神经生物学家斯佩里(Roger W.Sperry,1913- )反对还原论,主张意识是人脑的最高层次相关活动的“突现物”。他认为,意识与脑的神经事件不是一回事,“它必定不同于并超越组成它们的神经事件”,而只是“在脑活动的最高层次突现出来的某些动力的整体的特性。”斯佩里首次用科学术语说明了大脑过程突现的精神事件如何超越神经事件而不能等同于或还原为神经事件的道理 ,从而与庸俗唯物论、机械唯物论划清了界限。

w.s m W*Xn8c/Z0心理学空间 N(D"fR?l6V;g

著名澳大利亚神经心理学家艾克尔斯(John C.Eccles,1903- )强调“自我意识精神”具有主动探索的特性 ,具有选择功能和综合功能,反对把意识置于消极被动的身心平行论,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的错误在于,反对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唯物主义只重视脑的状态,否定精神对脑的作用 ,说什么这是“不符合经验事实的”,必须“摒弃这种浅薄的唯物主义教条”。他主张,精神和脑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公然宣称自己是二元论者。由此他否定人的意识经验的统一的客观物质来源 ,抹煞了神经元的整合作用,完全归结为“自我意识精神”的综合作用,这样最终就不能不陷入唯心主义的一元论。⑥心理学空间 hg.N'[l5_*L @

3b R [f J6C0(四)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 I/k4A ~~ l)B!g]u0心理学空间S [HQFX

从西方心理学史来看 ,理性主义、官能主义和统觉主义心理学大多数把心理看作主体的内在状态,强调意识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在哲学心理学时期表现最为突出。但是,由于经验主义、联想主义主要是行为主义长期在现代心理学中占据统治地位 ,因而极力否定心理的主观性,排斥对人的内在意识过程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客观主义和机械主义倾向。心理学空间(E;[4Ip(T

n5O.rqMB6XA.E0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行为主义进一步陷入困境和危机的情况下 ,许多心理学家纷纷抛弃行为主义的立场转而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于是认知心理学应运而生。这不仅是一些心理学家向早期冯特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心理学的回归,而且还是取代行为心理学的客观主义机械图式的一场“认知革命”。同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突出人的自由与尊严、自主与选择、价值与潜能、创造力与自我实现,显然这既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心理主观性的肯定,又是对行为主义的外部机械决定论和生物还原论的否定。因此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传统心理学由来已久的客观主义倾向。

M_O$j4ep6r~0

aW$l Zu#UZxD0应当明确,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这是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和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因为在人的意识活动中 ,外部条件能否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并不简单地决定于外部条件,而是决定于外部条件落在一个什么样的内部条件的基地上,决定于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矛盾统一的关系上。因此 ,我们既反对自生论,又反对机械论,主张人的心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

&@4X3N%E"u0心理学空间nC9{3S(s

人的心理的客观性表现在:(1)人的心理的来源和根源是客观世界,即存在(主要是社会存在 )决定意识。(2)心理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反映者与被反映者具有同一性和相似性。(3)人的心理的使命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即客观世界和意识能动作用的物化对象。

J3LD kV9qgC0心理学空间HN4P*ca OIJW!p

人的心理的主观性表现在 :(1)人的心理活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总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主体及其反映形式,即意识的过程始终是在主体内部来实现的。(2)人的心理个别差异的内部条件是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特征、知识经验、身体素质等 ,即人们对客观对象反映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内容的正误等,都要受到人的主观世界的影响与制约。(3)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反映的性质与程度是客观实在的近似的复写和摄影 ,我们决不能把作为客观事物的映象的心理(模型)和客观事物本身(原型)等同起来。心理学空间 L3E,BRo+uV

心理学空间1MWTwMI

人的心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关键在于活动,其中最根本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因为活动是实现主体同对象世界联系的中介和桥梁。一方面 ,心理反映产生和表现于活动之中,即在活动中客体才能变成主观映象;另一方面,人的活动也需要心理反映的指引、定向和调节,即在活动中主体才能向它的客观结果或产品转化。因此 ,活动是主客体相互联系图式的一个中项,只能由它来实现二者的统一。⑦所以,我们应当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图式,反对心理学中的客观主义图式和主观主义图式。

!t.h6^|7i0

!C\K({ ].PM0(五 )心理学的方法论心理学空间#~ F:{r#q Z8j

.jD:H"m_0心理学方法论就是心理学一般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学说。它是一种方法学的体系,包括:心理学空间wMTcm `,kU9G

心理学空间fb~2DAY$v

(1)哲学方法论是心理学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尽管各种心理学思想和心理学派都有自己特定的哲学基础 ,但总体来说,哲学心理学(philosphical psychololgy)多以经验论、前机械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为哲学方法论,而科学心理学则主要有两大哲学方法论:一是实证主义,如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日内瓦学派和认知心理学等均以实证主义及其各种变式为哲学方法论 ;另一种现象学,如意动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等均以现象学及其变式为哲学方法论。

x m} GvP&`'Zm0心理学空间M.TZcB!A#r

应当承认,实证主义对现代心理学摆脱一切不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思辨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是有积极意义的。行为主义者接受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和严格的科学操作的原则 ,促进了心理学的客观化和确定性,使心理学朝向严谨的自然科学方向更迈进了一步。但从总体上讲,实证主义不但不是真正科学的哲学方法论,而且它已经给西方心理学带来了恶果。当心理学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追求严格与实证的同时 ,却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以致在冯特和铁钦纳那里心理学被牢牢束缚在“直接经验”上,难以摆脱简单内省法和描述主义的羁绊,诸如思维、想象等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却被拒之于研究大门之外 ,使得心理学研究长期停留在肤浅的水平上;而行为主义则为追求可观察的确实无疑的事实,完全排斥对主观心理现象的研究,使心理学成了一门无头脑、无心理的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心理学空间u'ZR1_/V*^;f&e

,x0c[6pz0Jn0还应看到 ,现象学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引起了两次方法论的变革:第一次是完形心理学派以整体观取代构造心理学派的元素主义;第二次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尊严、价值观和内心体验等整个主观经验界取代行为心理学派的实证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现象学的意义在于反传统 ,使心理学从简单模仿科学方法、疏远人性的危机中解脱出来,使心理学成为一门人的科学。因此,现象学最大的贡献是使心理学摆脱了极端化的科学教条的束缚,开避了心理学研究人的经验的一种新的可能性。但是 ,现象学只相信直观不相信科学,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片面强调从主观性出发,回避直观的客观来源。这样,现象学不但不能成为真正科学的哲学方法论,而且还会导致心理学研究中的模糊性和非确定性 ,难以具体而科学地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心理学空间0eu ab{#d q)meL

心理学空间6Ua\%Y,V7q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成就不容忽视,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和汲取。但是,缺少一个正确的方法论则是它们致命的弱点。各种心理学派的片面性 ,充分说明唯心主义经验论、唯物主义机械论、二元论、形而上学等哲学方法论所造成的局限。心理学空间v y"K$hBN+b}

心理学空间$Elvkhg

唯物辩证法是心理学唯一正确的哲学方法论,它既是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又是心理学研究中最普遍和最根本的方法。心理学只有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其哲学方法论,才能正确地规定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才能科学地掌握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因此 ,我们既要反对把正确的哲学方法论视为“条条”、“框框”、“束缚”,忽视哲学方法论指导意义的“取消论”,又要防止把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等同于心理学的“代替论”。心理学空间 j1xI3Q I"X

心理学空间v,Pp ps

(2)一般科学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和各种具体科学方法技术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是现代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共同适用的科学方法论。它是在已有学科相互渗透的基础上 ,用抽象方法研究物质的形式和形态而产生的一些新学科,如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属于横向或横断科学的范畴。作为一门中间科学的心理学,横向科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譬如 ,一些心理学家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来研究思维的结构和过程,即把思维结构看成是一个整体动态的开放系统,而把思维过程看成是一个信息的流通和自我调控的过程,这就摆脱了传统心理学的元素论和还原论的束缚 ,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事实上,皮亚杰学派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正是利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电子科学,才促进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n3mP c8d(U0

c)`0v,c v] R#g0在运用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心理学时 ,起码要掌握下述一些要点:

T&Ky ?T7y3P0心理学空间 fmF'Ya

第一,在人这个系统中,至少可以分三种水平不同的子系统:一是心理和外部世界(被反映者)的关系系统;一是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 (反映的调节作用);一是反映和其物质本体(生理、神经系统和脑)的关系系统。

E~.ZI5z*Y/k0

D^ _9V1R7X3@)Wd}0第二,人的心理是多层次的。以人的心理结构、层次来说,又可以分为从高到低的四层结构 :一是人的心理的社会实践结构(主体和客体关系中的心理起源和发展);二是每个人具有的人格心理结构;三是人的共同的心理过程结构;四是人的心理的物质本体(特别是脑)结构。心理学空间 t\ A'G2]q3A0`u

心理学空间j;W/?4q1WM&I3m

第三 ,人的心理处于不同的序列关系之上。它既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又是脑的功能,更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行为活动的调节者。心理学只有正确认识这三者对立统一的复杂系统的序列关系,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调控人的心理活动。

5qo$R;kt3b"KK9[0心理学空间] lv'Uiyt{

第四 ,人的心理又是动态的,运动发展的。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系统,因此,也是通过信息变换的、自控的、有组织的、自我调节的系统,是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又从无序经过涨落到更高的有序状态的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例如 ,在人的一生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就会形成心理的质的不同系统。

Ddjjdi0

t(J;^qoO*|o0第五,由于人的心理的多水平、多层次、多序列这种多测试性,就使人的心理发生、发展不是由单测度决定 ,不是服从线性决定论(linear determinism),而是服从于辩证决定论(dialectical determinism)。⑧心理学空间-];yH!JU`T)z

心理学空间 _fk ur p D3W!n

当然,我们既要反对贬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以哲学方法论否定一般科学方法的倾向,又要反对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万能化,以一般科学方法论取代哲学方法论的倾向。

{h(|*WkuA5T0

*C&|D;c L0(3)具体方法是特定科学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技术。从西方心理学史来看 ,哲学心理学主体采用思辨法、推测和笼统直观。而科学心理学则按着两种不同的定向,有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图式:一种是科学主义定向的主流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自然科学,抛弃主体内在意识的研究而以行为为心理学的唯一研究对象 ,主张普遍采用实验法,形成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客观)范式。它以行为主义为典型代表。另一种是人文主义定向的非主流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人文科学,以主体的意识经验或内在体验为心理学的首要研究对象 ,主张普遍采用内省法、整体分析和现象学方法,形成心理学研究中的经验(主观)范式。心理学空间ov&f/D7PH

心理学空间w9u1F1Y7|G;O

历史表明,在心理学研究中,应坚持不以方法为中心而以问题为中心,根据研究对象选择和确定研究方法 ;反对实验主义与现象主义,力争做到主观方法(内省自陈)与客观方法(实验观察)的统一、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的统一;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的统一、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的统一、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统一 ;接受一切可用的方法,力争进行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既要注意克服“重具体方法轻方法论”的倾向,又要注意防止“脱离实际空谈方法论”的倾向。心理学空间eW Hl f_

心理学空间#A2\:K v#cZ t5A0D

三、西方现代心理学未来发展的走向心理学空间z+]#{ p!b7k/v7e

\6M3j|y0`0心理学的未来如何?一直是心理学家普遍关注、令人困惑的问题。主要有下述三种看法:

OU;O5Aar5B U0心理学空间&i$|/n_-s:z#L,y

第一种看法是悲观论,认为心理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从兴盛进展的潮流中衰落和瓦解 ,未来心理学很可能被其他科学所融合或取代。美国心理学家乔因森(Joyson)提出心理学处于“体弱多病”的状态。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吉布森(J.J.Gibson,1904-1979)在其《自传》中指出 :心理学是“站不住脚的”,它获得的“很少”。科克(Kock)认为心理学已经“解体”。布罗斯基(Broadsky)不无忧虑地说:也许心理学的“衰退”正是整个西方世界丧失神经一的部分。甚至有人惊呼 :“心理学是一门危机的科学”。⑨

Xz4K/R:\|Z(^0心理学空间`&h3g,P3x4wy

对心理学的未来持悲观论者起码有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即以什么标准判定心理学有无前途的问题?心理学本来并非自然科学,但自冯特创建科学心理学的一百多年来 ,许多人却沿循自然科学的模式,特别是按着物理学的规范来要求、设计、建构和考验心理学。其结果深感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模式相距甚远,对心理学难以成为自然科学式的科学而感到悲观。詹姆士早就说过一段关于心理学的话 ,他说:“一系列简单的事实,一些漫谈和意见上的争吵,在简单描述水平上做一些归类和概括,但是没有一条规律足以够得上物理学意义上的规律。这不是科学,这只是成为一门科学的希望。目前心理学处于伽里略以前的物理学状态 ,处于拉瓦锡以前的化学状态”。⑩今天看来,詹姆士的话一部分已不是事实,心理学在一百年中积累了大量的材料,远远超出了简单描述水平。但是许多人还认为心理学目前仍处于伽里略和拉瓦锡以前的状态。可见 ,这种悲观论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从把握心理学的中间科学的性质和特点去评价心理学的现在,预测心理学的未来,而是单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去观察心理学前途的结果。显然,用这种标准观察心理学的前途 ,既不合理,又必然会得出悲观的结论。

6_hQ*R&m7m E#U,}e0心理学空间-x D7z v2@*Q K

第二种看法是乐观论,认为在当代科学急速进展的潮流中,心理学正朝着科学的方向演变,成绩巨大,终会成为一门真正的严密的科学。最近调停乔姆斯基派与斯金纳派的心理语言学的人就持这一主张。不少心理学家大声疾呼 :心理学应着手理论综合,其中的乐观派以为今后一二十年是心理学综合各方面成就,成为统一体系的最佳时期。但悲观论者却学着当年华生的口吻说,心理学还得过二百年才能成熟。黎黑认为 ,心理学中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证明乐观主义者是错误的。(11)心理学空间E%D#X#ti

心理学空间;?'pf9cQ Bt~#O

第三种看法是待观论(或不定论),认为在心理学目前状况下,究竟有无前途,一时还看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观察、定论。持这一慎重态度者还为数不少。心理学空间O7m,X#E6fP+u

心理学空间4r^T3V3Y%T.OnJ2K?

应当承认 ,心理学是一门走向成熟的科学。就是说,心理学还未完全成熟,它还不是一门规范的科学。主要表现在:(1)至今还没有一个学派能成为心理学公认的范式。(2)心理学没有一个理论能贯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3)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是从其它科学中转借过来的。(12)心理学空间1FE1Yc1U

心理学空间 r)R\9bp,V

据未来学(futurology)预测,心理学是大有可为、大有发展的,很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前沿的带头学科之一。

])@;H/jU"ZK0心理学空间Q4ZY TJ!ip

我们知道 ,科学的发展是由生产决定,但生产的发展又要以科学为条件。每个历史时期,总有带头的科学,促进生产的发展。如果说二十世纪头五十年已成为物理学、化学的黄金时代,那么从五十年代起到本世纪末就是生物学全盛的时期。到了二十一世纪 ,对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很可能成为个一重点,甚至成为一个带头的科学。(13)心理学空间6C$Hl-~IFC+G2O

quJ'K4cuB_0首先,这是由物质运动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无论是自然世界或属人世界的各种现象 ,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运动形式。人的心理是社会运动形式与生命(生理)运动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 ,在人类对较低级的物质运动形式有了相当认识以后,自然要把探索人类心灵的秘密提到主要日程上来。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 [,?o1S.z*D c Q g0心理学空间pIk+y6k6\4I

其次,这是由人类面临的科学技术革命决定的。以原子能利用、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程和遗传工程等为骨干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必将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信息社会、知识或智力社会。在这一社会里,就是大量生产知识,并且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生、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能力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的情况下,心理科学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

N~8b]a[0L*w c?z0心理学空间wf9zK,?{s`

最后,这是由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决定的。心理学的发展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 ,而决定于它对社会实践所起的作用。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生产力的最活跃最起作用的是人的因素。科学的创造发明,生产技术的革新,劳动效率的提高 ,科学的组织管理等等,只有通过人的因素、人的主体心理活动的能动性才能实现。因此,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有关人的科学的进步,以心理学为中心的许多软科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的时期。 (14)

)G c9sfA#{0

'q4N/`&h9kD-{Aa0那么,心理学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如何呢?心理学空间!K y8K%j3`q P

d!?%J]O9}!F bHy0第一,树立大心理学观,开展心理学改革,是未来心理学发展必须彻底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心理学空间(M:e2QK] |`7y7j

心理学空间2M3c` Vy l*gK

目前 ,造成西方心理学的弊端、困境甚至危机虽然原因很多,但是和传统科学心理学长期被束缚在旧的小心理学观之中有直接关系。旧的小心理学观的主要特征:(1)崇尚科学主义,即一百多年来主流心理学一直沿循自然科学传统 ,力图建构物理主义的心理学理论模式。(2)崇尚生物主义,即坚持生物还原论,把人与动物相等同,极力用生物学法则与动物心理的研究来解释人的心理发展。(3)崇尚个体主义 ,即将个体或部分群体(病人或精英)视为研究本体或中心,忽视群体的现实性及其对个体的影响与制约。(4)崇尚客观主义,即宣扬环境决定论,把客观化研究推向极端,完全排斥对主观内在心理过程的研究。 (5)崇尚实验主义,即过份强调实验室的实验和确定化的定量研究,完全否定主观经验研究的特殊价值。这种脱离人的现实社会生活的传统的小心理学观,以影响全世界的心理学中的第一势力的行为主义为典型代表 ,其客观主义与还原主义,使心理学变成了一门“无头脑”、“无心灵”的心理学,最终必然导致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衰落和危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变革 ,都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心理学空间,f/z~T4E6N!iX5@{N

心理学空间 v]K,wQC:m7Z

因此,开展心理学变革,改变旧的小心理学观,树立新的大心理学观,乃是给心理学带来新的生机,开创兴旺发达的心理学新局面的必由之路。新的大心理学观的基本特征 :(1)坚持心理学的人学性质,强调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的心理生活的整体研究,既要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过程,更要把人性、人格、价值、潜能、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地位 ,彻底克服传统心理学中的生物主义和还原主义倾向。(2)坚持心理学的中间科学定向,把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中间科学,但要突出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和精神科学的特性 ,彻底克服传统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或自然科学主义的倾向。(3)坚持心理学的大研究对象观,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自我和超自我)与群体,又要研究心理(意识与潜意识)与行为。特别强调在群体及其关系中研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彻底克服传统心理学中的“心理与意识等同论”、“行为取代心理论”、“患者或精英涵盖全部心理学对象论”等各种小心理学对象观。(4)坚持心理学的大研究领域,在以科学心理学为主体和指导的原则下 ,既要努力升华和吸收常识心理学以丰富科学心理学的内涵,又要大力发掘和运用哲学心理学和心理学哲学来深化对科学心理学的理解,切实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彻底克服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和唯智主义的局限。 (5)坚持心理学的大研究方法,在贯彻心理学方法服务于心理学对象的原则下,既要把客观实验法与主观内省法统一起来,又要把本学科方法与跨学科方法统一起来,特别要突出自然实验法和主观心理体验的研究 ,彻底克服实验决定一切的实验主义和否定实验的现象主义倾向。

4_%t5v)QmX0心理学空间,fZ? ~Lp fa

第二,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建立科学本土心理学(indigenous psychology),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定向。

d8?,^5GCU6LqZ0

v^ X7RT8Z0本来任何心理学都是以本土文化圈中的心理文化来理解、解释和干预人的心理生活的。但是,在世界心理学系统中占有支配和权威性地位的西方心理学主要是美国心理学则依循自然科学传统 ,认为其研究成果是超越文化界限普遍适用的,是发展各国科学心理学的普遍模式,其他国家不但不能质疑和批评,只能全盘模仿和接受。其实,西方心理学包括其学派和理论均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 ,他们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采取适用于西方人的研究方法的技术,特别是以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和种族中心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制约着心理学全部研究定向及其理论建构。因此,虽然没有人否认西方心理学在一个世纪短短的历史中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以及传入非西方文化圈后对于发展世界心理学的重要正面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它的适用范围是有局限性的。(15)心理学空间3Qy%x-wp&^Re

心理学空间2S)\z[p4nN;|(e

正因为对西方心理学的不满和批评,近十多年来不仅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发展中的国家 ,就是在美国以外的一些欧亚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了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趋势,以建立不同于美国心理学的心理学。可见,现代心理学的本土化是西方心理学定向扭曲和超越文化的弊端所决定的 ,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文化主义三种走向统合的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有人把重新面向本土传统形态心理学称为科学心理学中的“回归革命”(retrorevolution)(16),甚至认为本土心理学是摆脱殖民地化的“被解放心理学”(liberated psychology)(17)心理学空间]d LjzO(J

8N#X A2Of8j9]-oV0心理学的本土化与世界化是相辅相成的,本土化是世界化的前提和母体,世界化则是本土化的升华和归宿。没有本土化,心理学就不可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真正扎下根,并形成有关当地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知识体系。而没有世界化,一国或一地区的心理学就无法参与该学科的全球性合作,无法改变在世界心理学中的非主流的边陲地位 ,同样也不能为揭示人类和行为的共同规律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未来心理学将是呈现出本土化和世界化相统一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努力改变两种传统观念 (“心理学无国界论”、“只研究心理历程论”),认清西方心理学的弊端,明确本土心理学的宗旨,大力发掘中国哲学心理学遗产,积极总结常识心理学的经验,认真开展对中国人心理的实证研究 ,努力改革和创造研究方法,防止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和妄自尊大的狭隘民族主义两种倾向。

-^n JKk:n0心理学空间*bu7X)y5i^

第三,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综合,促进统一的心理学理论模式的建构 ,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向。心理学空间 ~Y9Mvn&dNc

G,L3`vD9o?0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世界上复杂的现象,它与许多科学所研究的现象具有复杂错综的联系,加上目前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局限 ,对人脑内在的心理活动的研究还停留在黑箱(black box)至多刚刚进入灰箱(gray box)阶段,与直接研究脑的内部活动的白箱(white box)水平还相距甚远,因而一百多年来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心理学研究取向。阿特金森(R.L.Atkinson,1990)等在美国著名教科书《心理学导论》中指出 ,取向多元,日趋综合是当代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一大趋向。作者根据当前心理学尚无统一的理论模式的情况,采取理论多元化的视角,主要从五种研究取向 (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尤其重在吸取各家之长,综合地运用几种观点,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形成的机制。例如,研究攻击行为时 ,神经生物学取向着重于揭示其脑机制,以电或化学方法刺激大脑深部特定区域来加以控制;行为主义取向致力于改变外界环境,提供新的学习经验,以产生无攻击性行为;精神分析取向专注于追求潜意识驱力和童年经验 (情结),以帮助个人控制攻击性,或以社会允许的形式得到舒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集中于改进社会和人际关系,消除攻击性的根源,促进自我实现的进程;认知心理学取向则努力于研究个人的认知方式 ,以及接受不同信息时个人认知改变的可能、条件和走向。可见,今天学习心理学,不是同意或不同意某一流派,而是从各派的研究中得到最为有益的东西。这样才能使我们对人类心理历程的知识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G'iYc3W!P4[0

S2J(x1y3Z7V0二十世纪以来 ,心理学出现两次较大的综合的趋势:第一次是三十年代以来,学派林立、各执一端的局面有了改变,出现相互吸收、采长补短的趋势。例如,新行为主义者冲破了S-R这个简单公式 ,试图在二者之间引进中介变量,深入到认识过程的内部机制中,至少不再否认意识的研究;并受完形学派的影响而注意整体行为的研究。又如,完形学派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勒温还提出了行为的公式 :B=f(PE)。心理学空间1@;o&w9@(YkT

!Jzh$i:Z7Dh,x0第二次是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由众多学派形成两大系统(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五大取向或五大理论。(18)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属于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综合 ,形成了与行为主义(第一势力)和精神分析(第二势力)既有对立又有统一的第三势力。(19)而认知心理学则属于在科学主义基础上的综合,包括各邻近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彼此渗透 ,呈现出心理学综合化、整体化的大科学的研究趋势。显然,第二次综合比第一次综合要广泛而深入得多。心理学空间:F8^I I{7[w9P

心理学空间(n,T'[qu^1l

不难看出,二十一世纪心理学在促进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 (主观)范式的统合、科学主义研究取向与人本研究取向的统合,建构一种统一的心理学理论模式方面将会做出重大的贡献。心理学空间0Yl l5Tlp~#C

心理学空间3Y K.[c;mj

第四,强化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 ,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心理学空间 p*tt6iN9F!vK,?QE

心理学空间3?~St$n({w

以实证主义为哲学方法的传统心理学,特别是占统治地位半多个世纪的行为主义,给心理学带来两个明显的恶果:一是对理论建构的轻视 ,导致盲目的实证研究和严重的理论贫困。奥尔波特(G.W.Allport,1897-1969)直截了当地指出:“由孔德倡导的实证主义的出现,已经导致了一种本质上非理论的倾向。结果 ,在报纸、杂志和教科书中塞满了特殊的和个别的调查研究,而理论的兴趣却降低到最低程度”。(20)显然,在对方法和技术崇拜的同时,必然会出现排斥乃至抛弃理论的倾向。二是对其他心理学理论传统的排斥 ,使心理学的发展缺乏必要的高瞻远瞩和丰富的文化滋养。心理学空间gQbq B~:F

心理学空间 tNOw2e7gr

西方心理不衰落和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已经取得的而且正在不断取得的大量的科学实验成果缺乏正确的科学方法论的指导。这一矛盾 ,使他们难以对积累的大量资料做出科学的概括,难以对心身关系这样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必然继续陷入实验主义和现象主义的境地。由于心理学缺乏一个坚实的理论基本 ,加上其他原因,所以心理学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范式,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贯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缺乏一套独创的公认的理论和范畴。

g*r&a5F ^$j0心理学空间`_*t*jlHYH

回顾西方心理学史 ,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上已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主要是建构学派或学科的大型理论(或大型体系)(major system),各执一端,互相对抗。第二阶段,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至现在,主要是建构小型理论(或微观体系)(miniature),它只限于解释一种心理事实的理论 ,而不用以解释一般现象的理论。此时各派对立有所缓和,出现相互吸收、采长补短的现象,特别是热衷于建构小型理论成为近来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wo$a8BiN0心理学空间!coHTK

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的。它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 ,再由否定进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使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呈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有识之士预测,未来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很可能按照如下的轨迹发展,即从否定大理论 ,肯定小理论,到否定小理论,肯定大理论,这正是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因此,小理论的大综合,大理论的新建构,大小理论的和谐发展,不仅是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必然,而且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BFvs4q$Ep)d0心理学空间 qI6w!X_\n a6`

第五 ,面向社会,深入生活,大力加强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8as yyT1I&St7K7n0心理学空间;cy ^w7| w Cj

心理学发展的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是对立统一的。高度分化使科学部类越分越细 ,越分越多。据统计,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已有一百多个。这是科学认识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心理学广泛应用生活的自然产物。心理学空间 {o;p&j#I%d

a8lQK t]0j^)Qp0西方现代心理学派除构造主义外 ,都是反对“象牙之塔”里面的“纯心理学”,主张发展应用心理学。目前它主要包括八个方面:(1)人事行政方面,如人员甄选、训练与人事管理等;(2)工业生产方面,如劳动方式、劳动效率、工作环境、意外事故、人机关系等 ;(3)商业消费方面,如消费行为、市场心理、广告效应等;(4)学校教育方面,如学生行为、师资培训、教材教法、教书育人、学校管理等;(5)心理咨询方面,如学习、生活、职业、婚姻等的辅导咨询 ;(6)医疗卫生方面,如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心理卫生等;(7)司法方面,如审讯、采证、立法程序、劳教劳改、司法管理等;(8)国防军事方面,如人员选择、军事分类、军事教育、宣传与心理战、谣言心理等。如果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心理学家几乎都局限于大专院校的话 ,那么今天则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心理学家任职于各级政府机关、工商界、医院诊所、教育部门、法院和部队。

5c9f!M#U!{Q;B2to-`0

2v.A]4E B0诚然,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已有很大发展,并取得相当成果 ,但是由于心理学与现实社会缺乏紧密联系,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严重脱节,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内涵越来越丰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样,目前的心理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它的期望 ,对许多心理问题还束手无策,难以解决。因此,心理学面向社会,参与生活,大力加强应用心理学研究的力度、广度、深度和效度,乃是未来发展的极为重要的走向。(21)特别是在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 ,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人的价值与潜能,造福人类社会方面,二十一世纪的心理学将会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e+HeIFW x)_0心理学空间$Sfb` i9`|;^ l y\4j

注释:

Q VSOY W1U'zLvq0心理学空间j%AW'j1X:z

①Watson,J.B.Behavior:An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sychdogy.New Youk:Holt.1914,P.9。心理学空间b+o,`D$g

,uU C$]v A0②车文博:《西方现代心理学展的基本线索和趋势》,载《意识与无意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127页。心理学空间Py'Y _MY

o0gM4sa:yb)^ r;~0③Tageson,C.W.Humanistic psychology:A sythesis.Homewood,Illinois:Dersey.1982,P.23。

#c a&L e2p\|1IQ ]n0心理学空间T9Rj p9B^

④(12)荆其诚:《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81-86、26-34页。心理学空间 qr P ]kx

心理学空间 Lq.|UnOh

⑤潘菽:《潘菽心理学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20-362页。

mpD"LV0心理学空间3Z3LC&N6MsJj

⑥车文博:《对当代脑科学成果的反思》 ,载《意识与无意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2-83页。

%{ YF0cN4|N7d~(`T]%V0

X~Wy"m+jI0⑦车文博主编:《心理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5页。心理学空间+i X Y*o!}

3Qz8W!o u+z]0⑧朱智贤、林崇德、董奇、申继亮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心理学空间Gl*Dl%{)X

y|Q F4nCt0⑨(11)Leahey,T.H.A history of psychology:Maincurrents in psychological thought.(3rd.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92,PP.381,398-400。心理学空间ay8X'p cN

:BpN6D g0⑩James,W.Psychology:Briefer course.New York:Henry Holt.1892。

K/?#g(Cr1R,Z-}[2T0心理学空间*^Nw^0h @a/c.B}

(13)据原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B.M.Kenpon,1903-1985)的研究,近代科学发展的早期,力学是第一个带头学科,领先200年。以后是化学、物理学和生理学一组学科 ,领先100年。再往后是微观物理学,领先50年。到当代是控制论、原子能和航天学,领先25年。预计下一步将是以分子生物学为中心的一组新兴学科的大发展。进入21世纪 ,生物科学的领先地位又将由以心理科学为中心的一组学科所取代。

$pk8SL)|X+j0心理学空间9Q H_^2g

(14)美国科学家把科学分为七大部类,即物理化学科学、数学科学、环境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经济学和心理学。心理学空间^T]s"M @A+b

B}{)RU Ka0(15)葛鲁嘉:《中国本土的传统形态心理学与本土化的科学形态心理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第68-73页。

*{ T'QN1Cn Pj F;y0心理学空间 ua@K*TRuG5J o8Zc

(16)Moscovici,S.Foreword.In p.Heelas,& A.Lock(Eds.),Indigenous psychology.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心理学空间:e/zoJ;x)UpE

心理学空间%s&Zb eRW&G zX }A

(17)Enviquez,V.G.Indigenous psychlolgy and national consciousenss.Tokoc:Indtitute for the syud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1989。心理学空间-h4M#v9T)}4M|%A!l#U

L$PO;t.mB0(18)阿特金森等著(孙名之等译、车文博审订):《心理学导论》,台湾晓园出版社,1994年版,vi。

2s{6e:@hD:CW0

|2w@!p5o c6[$i0(19)DeCarvalho,R.J.The founders lf humanistic psychology.New York:Praeger.1991。心理学空间/Y(y`7e/Ln h"x

t4elY u$@/O0(20)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第128-132页。心理学空间`4e_ V;gb7u.O

4Yq:xnW.P0W^#l0(2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 ,台湾东华书局,1995年,第十七章,回顾与展望。心理学空间QA5T3@!\Tr

]mZ NT+}f0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系、社会心理学系

E-f0w5eV"ul `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车文博
«近代英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
林方同志十年成就»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