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力量
撰文 罗伯特·史蒂克戈德(Robert Stickgold)
翻译 朱机
记忆等多方面的研究全都表明,如果你睡眠不足,除了会很疲劳外,你还会落得生病、肥胖、健忘和郁郁寡欢的下场。
激素、免疫、精彩速览
很多研究都发现,良好的睡眠与情绪、记忆和学习能力的改善与提高有关,更不用说我们日常就有这样的体验。
过去20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发现,睡眠机制直接影响机体各项功能,比如激素平衡和免疫保护。
除了这些发现外,研究人员仍然无法确切回答为什么人每天都要睡觉,但他们正越来越多地了解人体在睡眠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无意识状态,始终是个让科学家困惑的难题。
我真的需要睡觉吗?我去世界各地做报告讲睡眠时,总会被问到这个问题。答案一直都很明确:是的,每个人都需要睡觉。就和饿、渴、性欲一样,对睡眠的强烈需求来自于生理层面。然而,花费我们人生三分之一时间的世界一流的睡眠研究者艾伦·雷希夏芬(Allan Rechtschaffen)在1978年承认,我们对这个问题无解:“假如睡眠没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那将是生物演化中犯的最大错误。”20世纪90年代,另一位杰出的睡眠研究者J·艾伦·霍布森(J.Allan Hobson)讲过一个笑话,他说睡觉已知的唯一功效是消除睡意。
对于我们为什么必须睡觉,过去20年的研究终于开始提供了一点解释。其中最明确的研究结果是,睡眠并不是为了单一的目的。睡眠为多种生物学过程的最佳状态所需,这些过程包括免疫系统的内部运作、激素平衡的调节、情绪健康和心理健康、学习和记忆、脑部毒素的清除等。但另一方面,缺乏睡眠时,这些功能也不会完全罢工。一般情况下,睡眠的功能似乎是增强这些系统的性能,而非这些系统所必需。然而,任何几个月不睡觉的人都会死掉。
即便是这些尚不完备的理解,也已经花费了科学家数十年的功夫。20世纪结束时,研究人员仔细测量了脑电波活动、呼吸模式和一天内血液激素等分子的含量波动,推翻了“睡眠是由皮肤表面血液回流或胃部积累热蒸汽而引起”的古老说法。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寻找那些让睡眠起作用的所有原因。讽刺的是,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一夜好觉对精神和肉体的正常运作必不可少,21世纪的人在睡神臂弯里度过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致命的失眠
睡眠是一种绝对需求,对此最明确的证据来自1989年卡罗尔·艾弗森(Carol Everson)发表的一项研究。艾弗森那时在雷希夏芬的实验室工作(现在在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他发现,被完全剥夺睡眠的大鼠在一个月内全部死亡。实际上,她只需阻止实验动物进入以快速眼动(REM)为标志的睡眠期就达到了这种致命的结果。可是,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研究人员依然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些大鼠会死。这期间的一系列实验只是排除了一些可能的原因,比如压力增大、能量消耗过大、体内热量调节失控或免疫系统失调等。
死于睡眠剥夺的并不只有大鼠。关于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的描述,大约在30年前首次出现。正如其名称所示,这种遗传疾病会导致不间断的失眠,最终造成患者死亡。当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于1986年报告了这种病例。由艾利欧·卢加雷西(Elio Lugaresi) 和罗塞拉· 米多里(Rossella Medori)带头的这个团队描述了一名53岁男子经历了数月不断加重的难治性失眠后死亡,并且他家两代人中其他很多亲戚也有一样的遭遇。死后的尸检结果显示,在丘脑的两个区域内,有大量神经细胞消失。丘脑这个结构位于中脑,有核桃那么大,一般被看作是感觉信号传入大脑时的中间站。而死者出问题的这两个区域更多负责调节情绪、记忆和产生睡眠梭形波(sleep spindles)。所谓睡眠梭形波是人在睡眠时,出现在脑电图上的一种重要波形。
丘脑中的退化会如何导致失眠或死亡,我们并不清楚。但损伤本身的直接原因现在已经弄清了。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到了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米多里与同事发现,一种叫朊病毒的畸形蛋白是神经退化的主凶。朊病毒已知可在羊中引发瘙痒症,在人类中引发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而在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中,朊病毒不像前两种疾病那样经由环境感染,而是通过基因传给下一代。
好在除此之外就没有因睡眠剥夺而死的案例报告了(意外死亡不包括在内,比如缺乏睡眠的司机在行车途中睡着从而引发事故之类的)。不过,也没有其他报告记录有人因连续数月不睡觉。因此,我们现在只知道两种完全剥夺睡眠并导致死亡的情况:在实验室中人为剥夺大鼠睡眠和人类中的遗传性朊病毒疾病。对这两个例子,我们都不知道机体死亡的确切原因。
抗体和激素
同时我们又很清楚,只要一晚上不睡,甚至只是一晚上没有睡足,身体的各种机能就会受到影响,比如激素活性和身体对感染的抵抗力。有两项研究观察了身体对肝炎疫苗的反应,结果显示,睡眠剥夺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第一项研究是在2003年,一些大学生在早晨接受了标准化的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之后一半学生经研究者许可,可以正常睡觉,而另一半学生则彻夜保持清醒。
睡眠剥夺组直到第二天晚上才被允许睡觉。4周后,研究人员采集了这批学生的血样,检测血液里的抗体水平。抗体是由免疫系统对疫苗中的灭活病毒作出的应答,起保护作用,抗体水平越高,说明对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越强,因而在未来感染病毒时起到的保护作用就越强。4周之后,当晚正常睡了个好觉的学生的抗体水平,比当晚没有睡觉的小组高97%。
夜间睡眠不充足造成的负面效果同样可以量化。第二项研究中,参与实验的成年人在6个月内接种了标准化的3针乙型肝炎疫苗。(重复注射是为了逐步获得充分的免疫保护。)研究人员给了每个受试者一块类似手表的运动检测仪,用于监测他们在家的睡眠状况。研究人员分析了接种第一针后一周,受试者的平均睡眠时间,以及接种第二针后,受试者体内的抗体水平。对比了睡眠时间和抗体水平后发现,平均每多睡一个小时,抗体水平增加56%。而接种完最后一针的6个月后,研究人员再次检查了受试者血液中的抗体水平。结果发现,在接种第一针那周,每晚平均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的抗体水平低到不足以发挥保护作用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人高7倍。
激素功能也会因缺乏睡眠而被削弱——支持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来自卡琳·斯皮格尔(Karine Spiegel)完成的一系列实验。她当时在芝加哥大学与艾娃·凡·考特(Eve Van Cauter)合作。在其中一项实验里,研究人员要求11名健康男青年晚上只睡4个小时。经过5晚时间有限的睡眠后,这些人清除血糖的能力(这一生物过程主要由胰岛素负责)下降了40%。在另一项实验中,斯皮格尔等人对12名男性做了类似的睡眠限制,持续两晚。研究者检测了自愿者血液内的饥饿激素(ghrelin,这是一种刺激食欲的激素)的含量,结果发现该激素的水平跃升了28%。与此同时,另一种叫瘦素的激素,则减少了18%,而瘦素的作用是向大脑发出不需要进食的信号从而抑制饥饿。毫不意外,睡眠剥夺者报告的饥饿程度平均提高了23%。
儿童中,每晚睡眠时间少于10小时,肥胖可能性提高1.5~2倍;而成人研究显示,在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实验参与者中,患肥胖症的可能性会增加50%。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睡眠受限与II型糖尿病的发展有相关性。
别减少睡眠
研究人员发现,睡眠剥夺会通过多种途径损害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下面强调了其中研究最透彻、影响最严重的一些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
睡眠剥夺对记忆、情绪、食欲调节等脑功能有不利影响。
免疫系统
睡眠不充足,免疫系统就无法有效抵抗疾病入侵。
内分泌系统
缺乏睡眠会使机体对胰岛(黄色)所产生的胰岛素不敏感。这种情况会加大肥胖症发生的风险。
睡眠与抑郁
睡眠受限会显著影响免疫功能和激素作用,但受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大脑。2006年,我和现今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修·P·沃克(Matthew P. Walker)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想看看单个晚上的睡眠剥夺会如何影响人们存储的情感记忆。我们向26名受试者展示了一些单词,词义有积极的、消极的和中性的(例如“冷静”、“悲痛”、“柳树”),而其中半数受试者在此前一晚经历了睡眠剥夺。研究人员还要求受试者给自己的情绪状态评级。接着,经过两晚的恢复性睡眠,研究人员又出其不意地让他们接受了一次记忆测试。
相比此前正常睡眠的受试者,看单词前被剥夺睡眠的人在单词识别测试中表现出40%的衰退。但更令人吃惊的是,睡眠剥夺对三类单词的记忆能力有不一样的影响。被剥夺睡眠后,受试者对积极性的单词和中性单词的认词能力都衰退了50%,但他们对消极含义的单词,却只有20%的衰退。相反,正常睡眠之后,对积极单词和消极单词所形成的记忆几乎无差别,但记得的中性单词是最少的。换言之,参与研究的受试者在被迫削减睡眠时间后,对消极单词的记忆强度似乎至少是积极单词和中性单词的两倍。
从这个结果可以得出一种相当可怕的可能性,那就是当你被剥夺睡眠后,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所形成的记忆,事实上要比正面事件多一倍,从而对自己生活产生有偏差的记忆,并且很可能是沮丧的记忆。实际上,过去25年里有数项研究得出结论,睡眠不好会在特定情况下引发抑郁情绪,严重时可达到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的程度,还可能成为其他心理障碍的原因。
在各种心理障碍中,证明抑郁与睡眠不足的因果关系的证据最近几年特别多。这些证据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研究。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疾病,表现为患者在睡觉时空气进入肺部受阻。睡眠呼吸暂停可能导致打鼾、气喘、呼吸中断等。一旦短暂中断呼吸,患者会立刻醒来,以便再度呼吸。因此,深受睡眠呼吸暂停之苦的人有时每一两分钟就要醒一次,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整夜。2012年,由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确诊为睡眠呼吸暂停的男性和女性,患上重度抑郁的可能性分别要比睡得好的人高出2.4倍和5.2倍。
当然,找到两件事之间的相关性并不等于证明了两者有因果关系。不过,最近针对19项研究所做的分析发现,用持续正压通气设备(CPAP)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使患者恢复正常呼吸和睡眠,可以显著缓解抑郁症状。其中一项研究在起始阶段招募的受试者中,抑郁患者的比例恰好比较高,结果发现在CPAP使用者中抑郁症状减少了26%。
这些研究结果还不能完全证明断断续续的睡眠会引起抑郁,也不能就此证明CPAP疗法可与其他抗抑郁药的效果相提并论。然而,这些调查结果是有建设性的,可以启发后续的调查研究。类似的,200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给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孩子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后,多动症状评分降低了36%──相比典型的ADHD药物治疗所取得的24%的降幅,效果显然更好。
塑造记忆
尽管研究者仍不清楚睡眠及缺乏睡眠影响精神健康的生理机制,但研究人员猜测,由于睡眠会帮助大脑将人们的日常经历转换为记忆,因此,睡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过去20年,很多发现都表明,无论是谁,无论情绪状态如何,睡眠都参与了记忆加工。其中一些研究发现,学习后睡一觉,这时的睡眠会选择性地巩固、增强、整合和分析新的记忆。睡眠以这种方法控制我们记住什么、怎么记。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学界曾认为记忆是不牢固的,要经历一个叫作“巩固”(consolidation)的过程,才可以转变为可终生持续的稳定形式。近来的更多研究则表明,在大脑记录与巩固记忆后,记忆仍然保留着变化的可能。实际上,一段记忆可以在它首次形成之后很久,在复苏时再度进入不稳定的状态,需要再巩固;而在这种不稳定状态下,记忆可以改变,或者完全丢失。这一发现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说这是坏消息是因为原先准确的信息可以被破坏,说是好消息是因为错误的信息可以得到修正。因而,研究者已经开始用记忆演化来取代原先所说的记忆巩固,尤其是在讨论有赖于睡眠的记忆加工时。
现代睡眠与记忆的研究始于20年前,当时以色列科学家阿维·卡尼(Avi Karni)与同事的研究表明,受试者的视觉分辨测试成绩在经过一整晚睡眠(并且必须是进入快速眼动期的睡眠)后,的确有所提高(这里岔开说一句,做梦通常是在快速眼动期发生的)。他们的实验说明,睡眠不仅可以稳固记忆,避免记忆随时间消退,还可以增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