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没有人的阶层故事
作者: 邬锐 / 4408次阅读 时间: 2018年7月19日
标签: 欢乐颂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8yUQ'L_aw0心理学空间5eW{3vtA}

心理学空间/JU;U*u1p/Y N1}0r

 

4?,df1Z_Ir+w o0

欢乐颂:没有人的阶层故事

/ekO q*S7yCF0心理学空间|$WiVZuv

电视剧《欢乐颂》近期火了,这部戏并不像老贝那首的同名艺术歌曲那样直冲云霄,而是剧中五位“欢乐女神”落入凡尘,光芒黯淡但却同样照亮大地。与之前矫揉造作、忸怩作态的《太阳的后裔》完全不同,都市白领剧《欢乐颂》的则把外表光鲜的白领丽人的家底翻得个朝天,不过一样红遍神州,赚得盆满钵满。心理学空间 ML4Y4b UU;n

心理学空间m)I!hD(z

在《欢乐颂》评论的疯狂刷屏之下,无论是点赞的,还是拉黑的,都承认它基本反映了现在中国都市的现实,这种现实直接指向了我们很久以来只能通过高考之类国家级综合考试,才会认真背诵而非深入思考的阶级或者阶层问题。

z+XSg]n0

c[(M'Zc8Tb0在社会学中,无论哪个社会形态都必然有社会分层,这似乎不成问题。阶级或者阶层问题就是在一些低等的群居动物比如蚂蚁蜜蜂那里也是司空见惯的,人类社会的分层无非也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一个高配版本。其实人们关心的不是社会是否分层,而是分层的合理性和流动性,这就是电视剧《欢乐颂》里的阶层问题会成为最大卖点,而且会引起人们如此的追捧的主要原因。

G}%^ @1d0

gU$Q4Sc0如果将该剧和前几年同样热播的《中国合伙人》(电视剧或电影版本)进行对照,就会不难理解此类电视剧所传达出来的集体潜意识。《中国合伙人》主要角色全是男性,叫嚣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欢乐颂》则完全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哀叹的是“三代才能出贵族”。而尤其是在目前互联网经济大跃进之后P2P金融困境、低技术含量创业泡沫的背景之下,品味当年《中国合伙人》壮阳强精的“鸡血鸡汤”变成了现在《欢乐颂》滋阴补肾的“鸭血豆腐”,实在有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沧桑。

c+o4_'ZL?$MNnc0

Br'G[n7?0自我奋斗何以可能?《中国合伙人》和《欢乐颂》给出的是各执一端的粗糙诠释,不仅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了社会分层的合理性和流动性,而且忽视社会分层中的人的选择,这往往是国产电视剧始终挥之不去的最大缺陷。在社会分层中的人的选择,就是人的自我所在,也是戏剧灵魂的所在。心理学空间nB"n7c+DUG0H5a2H

心理学空间,b J\xCX

如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必须先问“谁在奋斗”,然后自我奋斗才靠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红尘万丈,迷途忘返。《欢乐颂》恰恰是在这个部分非常单薄,所以跟它所模仿的《欲望都市》没法比,更不用说《春心荡漾》和《傲骨贤妻》。心理学空间 dO@ w&wQX7HP

4K?$U h }J)D s0这里牵涉到一个贯穿在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概念之一——认同,无数心理治疗师为之呕心沥血。认同可以分成两种: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其实就是“别人是怎么看你”和“你是怎么看你自己”。开个玩笑,LV包包在《欢乐颂》中的安迪手里像那么回事,但到樊胜美那里怎么就变成蛇皮袋了呢?那就是社会认同在作祟;而安迪能不能拖着蛇皮袋也像LV包包的范呢?她的那点自我认同是撑不起来的。心理学空间o9H%g(~ N

kQhT+Tf&B r0安迪已经了获得了社会认同的制高点——华尔街的投资精英,却在“自己会不会变疯”这样天晓得的问题上无所适从,剥去了社会精英的外衣,她还剩什么呢?这个情节让我想起好莱坞著名电影《时时刻刻》(也是只有三个女主角),妮可·基德曼扮演的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是三代疯病遗传,但她应对这样的恐惧是靠文学创作来找寻自我,她有一本书的名字就叫《一个人的房间》,堪称自我认同的扛鼎之作,也是女性解放的名篇。

4m,C'~,HGB%I0

kPcc'NTZ*A0樊胜美在剧中处于社会认同的最低点——凤凰女加捞女,兢兢业业、机关算尽地出卖灵魂和肉体以一步步地往上爬,却一点也不察觉压在自我之上的“三座大山”——小乡镇加赤贫加重男轻女,她母亲幽灵般频繁的讨债电话不断地把她志得意满的梦想撕得粉碎。网上很多评论将樊胜美粗暴地污名化,其实她忍辱负重靠自己打拼,怎么也是个可怜之人,再说了,她尽管离自己的目标遥遥无期,依然没有傍大款、找干爹。其实这个角色可以挖掘的方面很多,最近比较小众的美国电影《布鲁克林》讲得就是美国“樊胜美”奋斗的故事,充满了自我认同的可圈可点之处。

z}`}3dP:N ^/AK0心理学空间W _C_#~&?8b0N

安迪除了社会认同程度高之外,实在不比樊胜美强多少。剧中安迪教导樊胜美不要期望太高,要享受生活;还劝她放弃抵抗,屈从于借宝马车撩妹的王柏川的平庸。安迪对樊胜美的点化,假如不是出于恶意的话,正说明她的道行不深。很明显,樊胜美真正需要的是成长,而不是成功。而安迪只不过遗传了经济学家的父亲的智商,赶上了靠常青藤文凭就包打天下的时代,才比樊胜美们高了那么一点点。且不说安迪的内心一直生活在过去的荒芜里,就是与谭宗明、奇点徒有其表的关系里,她也一直是缺乏主见的陪衬。在管理那个所谓民营投资公司,黑白通吃的谭宗明可以全盘搞定,她也就是个花瓶而已。

-a\;OQ.b C0心理学空间 WH1y I^2oU

其实,樊胜美就是安迪的简配版,只要樊胜美不放弃努力,她一定会成为并不怎么样的安迪,但她为什么要成为安迪呢?哪天她头脑中萦绕这样一个问题时,她就和安迪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C2h.G z@s0

eg"EE!r+d ].CO)R0话说回来,尽管樊胜美和安迪对自我认同的程度很低,但对获得自我认同的焦虑还是存在的,所以还算是可造之才,即使成就不了章诒和笔下的“中国贵族传统”,成为邓文迪也是指日可待。心理学空间?}+Dp%x2L

7|:Y&{/D.}e1F}0而与之相比,曲、邱和关则可以说是无药可救,自我认同对她们来说是天方夜谭,她们的身体是吸附大树的菟丝子,心灵则是别人的跑马场。她们对安迪的理想化,和对樊胜美的诋毁,其实都是如出一辙。如果她们处于樊胜美的境地,一定远远不如她,说得严重点,这样的人连心理疾病都不配得。涉及她们三个的情节大同小异、性质雷同,在剧中完全可以压缩成一个角色。心理学空间~/Z?`P`g

lCW&]glh8e)[0显然,一旦自我认同虚弱或者缺乏,社会认同就成为确定自我身份的唯一手段。缺乏自我灵魂的人,谈论莎士比亚、吟诵诗经其实和看郭德纲相声或奇葩说没什么两样,回味悠长的红酒和呛人的老白干都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拎LV包包和扛蛇皮袋也没有质的区别。所以,网上很多评论说《欢乐颂》太阶层化,我楞是没看出来。如果按照经济收入、职业地位、品味等等指标来划分是不是太表面化了呢?我理解的阶层化应该是组成某个阶层的人具有比较深入的自我认同。而在时下的中国,哪个阶层具有这样的自我意识呢?只有在深入自我认同基础之下的社会分层才可能进行阶层之间的交流,从而保证社会分层的合理性。心理学空间wTR v&H8H7o:],j0]

心理学空间mgv^%^1Ha

英国电影《远大前程》中农民小子匹普偶然得到一笔巨款去往伦敦读书,他寄居的普通家庭没有让他定时寄钱,没有让他代购伦敦的便宜货,没有让他给家乡招商;临走时,他的姐夫只是嘱咐他要守规矩。他到了伦敦,披上了毛皮大衣,但心里还是没有从农民变成贵族,但这并不妨碍他和贵族进行很融洽的交流。心理学空间}'h~)N![

u-oHEc5TlvLO0这不是跟樊胜美所代表的凤凰女凤凰男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不禁要问樊胜美如果在家乡得到了足够的自我认同,还会在大都市追求那么多的社会认同吗?无怪乎樊胜美在跟母亲谈话时,强忍着愤怒反复强调自己的权利。可怜巴巴的那点自我认同都用在对付母亲的贪婪和维持自己仅有那点尊严上了,于是内心其他的空洞也就只能靠华而不实的社会认同来填补了。

F,L]:e!sm-_C0

B%u.u'} S,Sl0五位职业白领的婚恋经历是这种假性阶层化的表现形态之一。樊胜美配小老板,邱莹莹配IT男,曲筱绡配博士医生,安迪配大老板,门当户对,丝毫不爽,估计人民广场相亲角也就这个节奏了。《欲望都市》里的配对结果是这样的,无房户配银行家,律师配酒保,简直就是乌鸦配凤凰,真正做到了爱情超越阶级和金钱。《泰坦尼克号》里有一个很感人的情节,露丝和杰克云雨之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杰克希望贵族未婚妻的露丝能跟他远走天涯,露丝慌张了,犹豫了(没有被体内的洪荒之气冲昏头脑),于是从底舱与杰克不告而别;当她走上了甲板,不经意看到了一幕似曾相识的情景,一位贵妇人正在严厉地教授女儿繁复的餐桌礼仪,然后露丝恍有所悟,立即冲下了甲板,手起刀落般迅速地决定了自己的未来。露丝的心里发生了什么?神奇的自我认同过程。不用说小李子的魅力,单单就是在底舱无产阶级聚集的下等酒吧的放松和欢乐,就足以让她认识到自己原来生活的虚伪,去你的万贯家财,去你的三观,我要过我想过的日子。心理学空间3i,~9w5N#Int

心理学空间W e"E7])s

歌德有句名言,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老贝的《欢乐颂》应该就是这个意思。最后用《傲骨贤妻》最后一季的最后一幕结束全文,女主人公艾丽西亚失去了婚姻、家庭、爱人和朋友之后,七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她只是经历了短暂的哭泣,稍稍整理衣服头发,昂首推门而去。那种强韧的人性光芒把周遭喧闹、阴森的世界照亮得有如白昼,这样的女性才是真正的欢乐女神。心理学空间4F%v%uk\

心理学空间%f*X}E1a#~:\ Z

 心理学空间7B[,[a`%@ }.n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欢乐颂
«复活节、莎士比亚及其他 邬锐
《邬锐》
没有了»

 邬锐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博士,精研艺术、科学与心理。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北京大学物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学会艺术治疗委员会上海组核心成员。
上海市虹口区、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常驻团体治疗师(国内第一位在医疗系统内开展戏剧艺术团体治疗的专家)。
社会阅历广泛、学识渊博,除了繁忙的心理治疗工作之外,还是上海市气象局首席专家,上海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特约嘉宾主持,上海市科委特聘专家,东华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