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里维埃的婴儿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作者: 王礼军,孙国俊 / 6396次阅读 时间: 2018年9月09日
来源: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年1月第1期 标签: 嫉妒 精神分析 里维埃 女性特质 琼里维埃 孙国俊 王礼军 妄想 消极治疗反应 婴儿心理发展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琼·里维埃婴儿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I V'V&c8M0王礼军孙国俊
(f"P}E k-U0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年1月第1期心理学空间;Rg5bJ9gb o8q.V/r._

O(X mYE1T i@4l0心理学空间v/X?v_

UtT+KV%k`0

6n+} @5]}0摘要:琼·里维埃是英国著名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克菜因学派的早期重要代表。她遵循克莱因客体关系的范式对婴儿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做出了系统的梳理和概括。建构了完整的婴儿心理发展理论。她以客体关系的发展为主线,按焦虑幻想两个主题,详细描绘了婴儿心理发展的全貌。她对伪装的女性特质的分析,开启了考察性别问题的崭新视角;她对嫉妒妄想的剖析,深化了对嫉妒的认识;她对消极治疗反应的探讨,提供了攻克这一难题的切入点。

v)D+O'U/AU)X4y0

q&v8gYxdd S0关键词:琼·里维埃;婴儿心理发展;女性特质;嫉妒妄想;消极治疗反应

/}&H1{ Euq | C/@0心理学空间\_5tOkKR

琼·里维埃(Joan Riviere,1883-1962)是英国著名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学派的早期代表。她是弗洛伊德作品的早期主要英译者之一,也是弗洛伊德最为认可的英译者①。同时,她还是克莱因理论的最明晰的阐释者和传播者。作为英国精神分析协会的创始会员,她担任《国际精神分析杂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的英文翻译编辑长达15年之久。里维埃以客体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弗洛伊德的某些研究主题,并在弗洛伊德的理论框架下,总结了以克莱因(Melanie Klein)为代表的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在儿童精神分析领域的新发现,详实描述了婴儿期(从出生开始到2或3岁)的心理发展,建构其独特的婴儿心理发展理论,包括婴儿心理发展阶段论、婴儿焦虑发展论和潜意识幻想理论。她以婴儿心理发展理论为指导开展分析与治疗实践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疗效,进而衍生出新的儿童精神分析观点,推动了儿童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心理学空间KEn3g^7x pPg `

心理学空间 v(K'\7W-v qaC&|d _M3m

一、婴儿期的心理发展阶段

a x6O*sD0

.c w*u eN!?0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生来具有一种原始自恋(primary narcissus)。里维埃赞同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正是这种原始自恋导致客体关系的产生。她整合弗洛伊德的自恋观与克莱因的客体关系观点,将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无客体期、分裂的客体关系期和整合的客体关系期,形成其独特的婴儿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n}6Y F-L0

L'd+g+L1j+Wz0(一)无客体期

$|4P_mL(O Udg0

*u)Igy9AEa0克莱因认为,客体关系始于生命诞生之初。对此,里维埃持不同的观点,她借鉴弗洛伊德对于原始自恋阶段的阐述,提出心理发展在客体关系出现之前存在一个短暂的无客体期。里维埃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周内,其内部世界只有快乐或痛苦的体验,而无客体的观念。新生儿不能意识到外部客体的存在,但能在内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感觉体验。只要这些感觉体验足够强烈,就会在婴儿的内部世界留下永久性的痕迹。对婴儿来说,快乐或痛苦的体验是客观真实的,是无法被改变和摧毁的心理现实,是其心理发展的基础。其中,快乐体验由温暖的抱持、可爱的笑脸以及母亲的哺育等引起,痛苦体验则由内部的饥饿、胀气以及外部的吵闹声、碰撞等引发。乳房虽不被新生儿所意识到,却是其最为重要的刺激源。当乳房能满足婴儿对食物的需要,缓解其饥饿感,他就会感到最大的快乐。反之,如果乳房不能满足婴儿对食物的需要,饥饿感也未被消除,他就会感受到最大的痛苦。里维埃认为,饥饿感及与之相伴随的强烈的掠夺、吞噬的欲望,就像是处于婴儿内部世界的“异质动因”(foreign agents)②,会吞没、侵蚀和消耗婴儿的力量。此时,婴儿觉得力比多和攻击性冲动都是其内部破坏自我的力量,破坏性情境(饥饿)变得与破坏性冲动等同,“我内部的欲望正在吞噬和破坏我”③。然而,痛苦体验对婴儿的心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里维埃指出,痛苦体验既是坏的内部客体产生的根源,也是超我的良心成分诞生的土壤。

lH%w ct6e*]m HQV0

/@#@-g?+L X8d0(二)分裂的客体关系期

L/f-x7| S G%V?0心理学空间r3y4bPO_&\Y:H-l

从出生后的最初几周到3或4个月,婴儿将内部快乐和痛苦的体验分别投射出去,从而形成“好”乳房和“坏”乳房的认识。这一时期,婴儿心理生活的主要目标在于将“好”与“坏”的乳房截然分开,保护“好”乳房。当痛苦体验极度强烈,击败自恋幻想时,婴儿会产生整个世界将要崩塌的体验。此时,由于乳房还是自体的一部分,婴儿觉得乳房也体验着剧烈的痛苦。据此,里维埃认为,痛苦体验能促使婴儿意识到外部客体的存在,而自恋幻想是婴儿形成客体观念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坏”乳房会使原始自我的自恋要求遭受挫折,从而在自恋幻想上为客体的存在打开一个缺口;另一方面,原始自我将其自身与痛苦体验分裂的需要(即自恋幻想欲重新获取控制权)十分强烈,以至于它需要一个客体用以投注其痛苦体验,并认同这个痛苦的坏“我”。因此可以说,自恋幻想本身导致分裂的客体关系的产生。除此之外,分裂的客体关系的出现还源于婴儿对外部客体的模糊意识,以及婴儿对母亲是否满足其需要的反应。婴儿将内部的无助感和痛苦置换为一个无效而又冷酷的乳房,从而创造出一个“坏”乳房,而“好”乳房的意象伴随着这个“坏”乳房而存在。心理学空间DFF C5y*r_4L

心理学空间-S8NToo WG+a0c

(三)整合的客体关系期心理学空间%Zm P2I"CI%B0f7I

心理学空间7qT;K-|D`R.Q

从5、6个月到1岁左右,婴儿的心理发展进入整合的客体关系期。爱的情感的产生标志着整合的开始。婴儿通过潜意识幻想修复完整的客体,修复的程度决定着心理发展的健康水平。如果婴儿内部一直缺少稳定的“好”客体,那么其自我将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而“够好”且看得见的外部母亲能消除婴儿的恐惧。因此,外部情境即真实的母亲被婴儿用来防御和替代内部情境。婴儿将攻击性向外部释放,将保护自己和母亲的责任推给母亲。只要外部的母亲够好且够强大,便能抑制和约束婴儿转向外部的攻击性。当婴儿能够识别出完整的母亲时,便产生某种关于“我”的意识,严格意义上的自我才开始发展。婴儿最初对“我”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被痛苦的客体关系所渲染,于是,幻想就被用作逃避“我”的现实处境的方式。“我是一大堆不受控制且难以控制的、对自己和他人都具有危险的冲动,因而它们使我陷入危险之中。”④这种感受继而导致这样的欲望,即“我”渴望“在内部世界也拥有一个像‘好母亲’一样的人,它可以监督我,决不让我走得太远,并确保我和它都不会面临严重的危险”⑤。这个能够提供帮助和保护的内部母亲客体,便是后来发展成为能够给予帮助和控制,且令我们愿意遵守也能够遵守的超我的雏形。

nC,o._7|7T0

sAU*|!n0KCG0二、婴儿期的焦虑发展

+c9G%EH+G$oeo,q0

Q+E$zTmQ0里维埃认为,与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对应,婴儿分别体验到三种焦虑:原初焦虑、迫害焦虑和抑郁焦虑。心理学空间ws9f2W [

心理学空间:[U_qX4{$pr

(一)原初焦虑心理学空间-T0lZs uEs8r

心理学空间XX,y8v#G1\%pl:O*j5b

里维埃认为,原初焦虑是人类最根本的焦虑,其实质是对死亡的焦虑。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当痛苦体验足够强烈时,自恋幻想便失去其自我保护的作用,他将被迫直面死亡和死本能带来的危险,却又对此感到无能为力。婴儿没有足够的力量向外部释放死本能,亦即实施攻击性的行为,以引起母亲的关注和照料。这种对内部破坏性力量感到无能为力的情境是人类面临的最危险的心理情境,即原初焦虑情境(original anxiety situation)。它是人类焦虑的最深根源。里维埃指出,原初焦虑情境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创伤情境”。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状和焦虑》一文中指出:婴儿感到危险的是“面对由需要引起的不断加剧的紧张却无能为力”⑥。然而,弗洛伊德认为,婴儿不存在死亡焦虑,“新生儿的焦虑和幼儿的焦虑都是因与母亲的分离而条件化地形成的”⑦“我们不能预设新生儿对生命消亡的可能性存有一些近似认识的东西”⑧。里维埃反驳道:“虽然婴儿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但在极度焦虑的情形下,就像成人经常会有像死亡一样的感受,婴儿也有类似的体验。”⑨她进一步指出,事实上,危险不在外面,而在自身之中。婴儿从一开始就感觉到内部的死本能和攻击性力量是可能导致自身瓦解的主要威胁。原初焦虑是个体后来一切焦虑的基本模式,所有心理发展不仅是对外部世界和机体不断变化的需要的适应,同时还是对这种处于自我深处的原初焦虑情境的防御。心理学空间'`Z*]n7~+B/ft

&i_jZ$Z0(二)迫害焦虑

6{Fg~q{(C`6` g7i0心理学空间8Wm;c&aNBo

里维埃指出,迫害焦虑源于内部“坏”客体的存在。婴儿在分裂的客体关系期受到迫害焦虑的困扰,这一时期也是妄想症所固着的阶段。迫害焦虑具有经验的基础,即内部的紧张、痛苦体验以及需要和攻击性冲动持续不断的再现体验。原初焦虑情境不断重现的典型临床症状就是迫害妄想,“对妄想狂来说,迫害者虽然犹如凭空出现的幽灵一样可怕,但我们已经认识到,幻想的迫害者其实是来自排泄物”⑩,妄想狂原本通过排泄身体废物而象征性地将痛苦和无助投射出去的防御方式不再奏效。由于内部的痛苦和无助会不断出现,投射机制变得徒劳,因此,心理的内投机制被自我频繁使用。内投具有一种重要功能,即增加和延长内部的“好”状态。婴儿的内投是从第一次知觉到在“我”之外的“某物”(如乳房)开始,持续不断地运转,“某物是好的,我把它摄人内部”。所有“好”状态的内投是婴儿最重要的需要。最初,“好”乳房、“好”母亲的胳膊、可爱的笑脸等部分客体,都必须在自身内部被保护和控制。正是在这个阶段,婴儿“把所有的东西都往嘴里塞”。总之,早期的婴儿藉由内投机制不断地内投“好”客体以对抗内部的“坏”客体,从而减轻迫害焦虑。

Ba6t5q-dvYW@M0

'[ V#g-b%@|kCz \0(三)抑郁焦虑

8p\fgRf6p9]i0

s&A3|C WC0里维埃认为,抑郁焦虑源于罪疚感和对失去母亲的害怕。当婴儿意识到母亲是一个完整的人时,便产生抑郁焦虑。婴儿发现坏的形象与好的形象源自同一个外部客体即母亲,婴儿的爱与恨同时指向完整的母亲,开始萌生强烈的矛盾性情感体验。随着婴儿对此的觉察,他会因为曾对所爱之人(即母亲)的攻击而产生罪疚感,并担心自身的攻击性会毁灭母亲,从而失去母亲。婴儿在幻想中感觉到所爱与所恨的母亲被摧毁,进而引发罪疚、苦恼与失落感。这些感受会逐渐取代早期的迫害焦虑,产生爱与修复的倾向。里维埃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婴儿过于严重的抑郁焦虑与父母不当的照料方式有关。婴儿无法忍受、服从或内化非常严厉或脾气暴烈的父母,因为他们象征着婴儿自己的无法控制的冲动。当婴儿对外部客体的感受主要是恨而非爱和信任时,他将无法摄人“够好的”完整客体。这意味着婴儿对他自己能够对客体产生好感的信心并不牢固,他不能把外部的客体当作是好的和有益的客体。尽管婴儿采取抚慰或刻意回避外部客体的方式做出表面上的适应,但他真切地感受到对外部客体的焦虑。这样的婴儿可能会表现出进食障碍或对排泄功能的过度控制。

D~mUnR6G/D0

l h)nn'crY8h0里维埃指出,这三种焦虑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依次出现,且密切关联。原初焦虑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情感体验,婴儿为了防御原初焦虑而向外寻求客体的帮助,但外部客体(乳房)并不总是“好的”。婴儿在内投“好”乳房的同时,也内投了“坏”乳房。婴儿将自身的攻击性投射给“坏”乳房,感受到“坏”乳房的威胁,从而产生迫害焦虑。如果“坏”乳房过于强大,婴儿的内部世界随时会有崩塌的危险,他便再次体验到原初焦虑。于是,婴儿又一次转向外部世界,希望内投一个“够好的”母亲客体来进行防御。如若内投的母亲不够好,婴儿对她的恨超过了爱,他便担心自身的攻击性会摧毁母亲客体,进而产生抑郁焦虑。心理学空间7m$_*\j#iw

h&}I5Vk9j0B`0三、婴儿期的幻想生活心理学空间K:@`(|;Be%fZ

0q+Q GjQ[+P%wH0婴儿的幻想主要包括自恋幻想、攻击幻想和修复幻想。自恋幻想自婴儿出生起几乎完全支配其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此后,自恋幻想的影响逐渐减弱,但成人的心理生活仍保留自恋的痕迹。攻击幻想开始于分裂的客体关系期,婴儿试图通过潜意识幻想消灭“坏”客体。在客体关系的整合过程中,抑郁心态和破坏“好”客体的罪疚感驱动修复欲望和修复完整客体的幻想。⑪

2DdOuc"cU~0心理学空间s-c Qm3_(F]V

(一)自恋幻想

(D;^m!ck0心理学空间 h\S%B:M4D

婴儿刚出生时的心理活动主要是自恋幻想。弗洛伊德曾将自恋幻想与睡眠联系起来,主张“睡眠暗示着力比多自恋性地撤回到主体自身,更加贴切地说,是撤回到睡眠的单一欲望”⑫。里维埃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通过投射和内投进行的自恋幻想是对保存生命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新陈代谢的模仿:心理的内投是对吸收营养的模仿,心理的投射是对排泄废物的模仿。原始自我不只是被动地体验内外部刺激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还遵循快乐原则主动地对其进行解释,甚至为了追求快乐曲解经验现实。这种解释是通过投射和内投来实现的。原始自我内投快乐体验,将其归属于“我”,而将痛苦体验归属于“非我”,并投射出去,这便是支配早期心理生活的自恋幻想。里维埃进一步指出:“尽管人类在对外部现实的适应上已经取得诸多进步,但心灵的原始而基本的功能——为了使自己感到满意而曲解知觉——仍在绝大部分人甚至是很有修养的人的心灵中占据优势。”⑬心理学空间t+Y;d(o1lIE p} a

心理学空间0?4Wsgh |8L1L n

(二)攻击幻想

ad\ m&H3[0

7x2Z3SI~x`J%S0攻击幻想开始于分裂的客体关系期。“坏”乳房的存在会自动唤起婴儿内心的多种焦虑。婴儿害怕“坏”乳房的残忍和报复,害怕自身被唤起的对乳房的攻击。婴儿一旦感到“坏”乳房与“好”乳房是同一个客体,就会觉得自身的攻击性会对“好”乳房构成威胁。由于“坏”乳房的存在,婴儿觉得无论是乳房还是自我,都有可能遭受破坏。这种心理状态本质上与被爱客体的丧失有关。为了防御破坏性的内外部冲动所导致的焦虑,自我充分调动两种心理过程,即投射和内投来予以应对。婴儿不仅需要把坏的冲动投射出去,还需要将之清除或驱逐到自身之外。婴儿对破坏性冲动的排除和摆脱,后来发展成为实际的攻击性行为。因此,婴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仅是破坏性冲动的释放,还是对破坏性冲动的排除和摆脱。然而,婴儿的身体协调运动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对于婴儿来说,可供释放和摆脱攻击性的客体只有乳房。但婴儿在这个阶段已经萌发的对乳房的爱会抑制其攻击性行为,于是,婴儿便诉诸幻想,攻击幻想因此成为婴儿释放和摆脱内部攻击性冲动的主要方式。里维埃指出:“婴儿最初主要是在对感受和感觉的唤醒中释放其攻击性。”⑭正是由于这个缘故,生理的排泄才具有心理的意义,才可作为释放攻击性的手段。心理学空间TKwM})ap(WnQ

w:CW}Mc0^0(三)修复幻想心理学空间YqY gu T-fM

心理学空间tnI!UAz

修复幻想最初是由克莱因等人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它是指婴儿在整合的客体关系期,为了在自我核心建立足够好和安全的完整内部客体,通过潜意识幻想对完整内部客体进行修复。里维埃认为,修复机制对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婴儿若希望自身和客体免遭毁灭,其内部的客体必须被拯救和修复。由爱的情感和超我的功能所引发的罪疚感和悲伤,以及强烈的无助感和无法控制的攻击性等,都是促使修复内部客体的重要因素。内部客体是内部世界的一部分,因而必须恢复正常,否则内部世界将无法得到拯救和维护。因此,里维埃强调,“修复的努力绝对是发展的根本和主要部分”⑮。与其他活动一样,修复的尝试也始于幻想,如同婴儿在幻觉中满足心理需要和性欲,想象着能够恢复已经失去的“好”体验。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逐渐确信自己能以真实、具体的方式修复自己造成的伤害。例如,婴儿会将捡到的鹅卵石和石子送给母亲,幻想着修复曾经对母亲及其身体内容物(如母亲腹中的胎儿)的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婴儿对父母需要的满足意味着对父母的补偿和赎罪。这种补偿和赎罪既是针对婴儿对父母的破坏性幻想,也是针对他在现实中对父母的伤害。

WYx;X1j&i0心理学空间'f"kw nG5h5V

四、婴儿心理发展理论的应用

E u+x7Yg2r0Z:|*U0

g~]"K$} Y0里维埃将女性特质的发展、嫉妒妄想的机制和临床中的消极治疗反应现象追溯到分裂的客体关系期,强调口腔-施虐冲动(oral-sadistic impulse)的重要影响。她认为女性特质是避免过于强烈的口腔-施虐冲动所引起的焦虑的主要装置;嫉妒(jealousy)和嫉羡(envy)始于口腔期,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期,嫉羡冲动的基础则是口腔-施虐冲动;临床中的消极治疗反应也与口腔-施虐冲动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有关。心理学空间3CE4_EWL|*t+m

心理学空间 t8y g1|-dT

(一)伪装的女性特质心理学空间5W3o Yz%nqz/T@

Tr;_SuEu*W'y,k0里维埃通过对知识女性的分析发现,有些女性的女性特质是虚假的,具有欺骗性。这些女性在内心上认同男性,却在表面上伪装成女性,就好像戴上女性特质的面具。她们为了补偿其对男性特质的“盗用”,往往表现出夸张的女性特质。里维埃指出,这类女性既不是公开的同性恋,也不是彻底的异性恋,而是双性恋。但她们担心自己可能会受到来自男性和女性两方面的报复,因而产生广泛的焦虑。为了避免报复和防御焦虑,她们把对男性特质的欲望隐藏于女性特质的面具之下。里维埃认为,伪装的女性特质的形成源于吸乳或断奶中的挫折⑯,此时,婴儿的心理发展正处于分裂的客体关系期。女婴一旦遭受这种挫折,便会产生对双亲尤其是母亲的施虐欲望。由于女婴在早期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她觉得其施虐欲望在幻想中对母亲造成了伤害,因而担心受到母亲的报复,继而产生安抚母亲的需要。通常,女婴利用认同父亲所获得的男性特质来安抚母亲。然而,当女婴长大成人之后,迫于男权社会的压力,她不得不将其男性特质隐藏起来。心理学空间^"O|&Z+L

心理学空间gc6O%FSBF

(二)嫉妒妄想

\)t-Uo,W%C0

f3Z4{,jb)@0嫉妒妄想(jealous phantasy)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指关于配偶不忠的妄想。我们通常认为,嫉妒妄想是由于人们将自身潜意识中的不忠投射给伴侣造成的。然而,里维埃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她按照以往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嫉妒妄想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此,她作出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指出不忠并不是投射的起点,最基本的投射是潜意识中施虐性的嫉羡冲动的投射。不忠的幻想或行为恰恰是对嫉羡冲动的满足,而嫉妒妄想则是由于自我恐惧超我的惩罚,而将嫉羡冲动投射出去的结果。由此可见,里维埃对嫉妒问题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她使得人们对于嫉妒的认识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她将嫉羡冲动追溯到口欲期。她指出,嫉羡是一种冲动,而嫉妒则是对嫉羡的防御。弗洛伊德曾在《嫉妒、偏执狂和同性恋的某些神经症机制》一文中指出,嫉妒是由于患者为了防御超我的惩罚而将自己的不忠投射给伴侣造成的⑰。琼斯(Ernest Jones)对此表示赞同,主张嫉妒是患者对其潜意识不忠的投射造成的。⑱ 然而,里维埃指出,嫉妒的防御性质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嫉妒所防御的并不只是不忠,甚至不忠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嫉妒真正防御的是嫉羡冲动。

5S@W S@x1^1g&Zm0心理学空间Xggd%x

(三)消极治疗反应心理学空间+Xqj4GC

心理学空间l?-?/j4Qh

消极治疗反应(negative therapeutic reaction)是弗洛伊德于1923年最先提出的,意指患者在分析中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为严重。但弗洛伊德并未给出治疗上的建议。里维埃受到克莱因抑郁性心态观点⑲的启发,深入探讨了这一反应背后的心理机制。她指出,消极治疗反应中患者的移情既不是正移情,也不是负移情,而是虚假移情。她认为,虚假移情比正移情和负移情都难以处理,因为它会对分析师的自恋构成冲击,因而分析师常常忽视这种移情的虚假性,进而造成对患者的分析漫长而无进展或不了了之。里维埃指出,患者之所以产生虚假移情,一方面是源于他不能进人内部世界的深处,因为那里曾是在分裂的客体关系期中破坏性冲动肆意破坏所造成的废墟,⑳进入内部世界意味着完全被因破坏内部“好”客体而产生的潜意识罪疚感所包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内部客体关系是自恋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患者潜意识层面的目标是修复内部客体,而意识层面的目标在于使自己变好而接受分析。两者是冲突的,分析师的治疗和帮助意味着引诱患者背叛其内部客体而优先获得帮助,因而患者产生虚假移情来防御这种冲突。里维埃指出,分析可以从移情的虚假性人手,治疗的关键是让患者意识到潜藏在罪疚感之下的是对客体的爱,唯有唤醒并利用对客体的爱,才能修复被破坏性冲动毁坏的内部客体和内部世界㉑。心理学空间2DWY&Ww'H7q3a

5qV@{5Xa0五、结语

PK`2Q(IW _%fA G0

ZxEu1j)H0里维埃的婴儿心理发展理论在驱力模式和关系模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整合的最早尝试之一。她所描述的婴儿期和弗洛伊德的口欲期和肛欲期在时间上吻合。相比于前性器欲期(包括口欲期和肛欲期),弗洛伊德更为重视性器欲期,即“俄狄浦斯情结期”,主张婴儿性器欲期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成年后的人格。然而,里维埃受克莱因的影响,强调婴儿口欲期与母亲的客体关系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母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应有地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弗洛伊德理论的“阳具中心主义”倾向。然而,里维埃也有不同于克莱因之处,她将弗洛伊德对原始自恋的论述和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整合起来,认为在客体关系出现之前,婴儿具有一个短暂的无客体期。此外,里维埃对于婴儿期的三个阶段的重视程度亦不相同,她尤为重视分裂的客体关系期。这个阶段的口腔一施虐冲动及其伴随的施虐幻想是其理论的核心。她认为,如若过于强烈的口腔施虐冲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将导致成年以后的病理表现。心理学空间9F1W)z;qS G.@ J

7k Y4E4Uqv0里维埃关于女性特质的观点亦不同于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看来,女性特质的形成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但里维埃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女性特质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分裂的客体关系期,即口欲期。她的这一发现预示着女性的性格特质与其生理性别以及性愉悦的主要模式都没有必然的关联。她指出:“同性恋或异性恋的性格特质和性欲表现是各种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一定是基本的性倾向的明证。同性恋女性发展和异性恋女性发展的差异源于不同的焦虑水平对发展的不同影响。”㉒ 值得一提的是,里维埃提出伪装的女性特质理论具有充分的临床实践依据。我国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里维埃本人便是伪装出女性特质的人,“里维埃的内心是男性的和高度智慧的。她本人在男权社会中就是化了装的,假装成一位传统女性,她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做到既有智慧又是与他人一样的女人,如何做一位知识女性”㉓。更有趣的是,阿瑟尔·休斯(Athol Hughes)甚至认为,里维埃在阐述其女性特质的理论时所提到的“女患者”就是她本人。休斯根据里维埃的日记、与其女儿的访谈、弗洛伊德和琼斯之间有关她的通信等发现,里维埃本人的经历和性格与她在《作为伪装的女性特质》一文中所提的“女患者”十分相似。㉔ 不管她本人是否真的如此,她关于伪装的女性特质的论述引起了女权主义者的兴趣。斯蒂芬·希思(Stephen Heath)在《幻想的形成》一书中,引用里维埃的这篇文章来支持他的论断,即女性的性别认同是不稳定的。㉕里维埃关于女性特质的观点,现被称为“化装理论”。该理论原本早已被淹没,后来由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ques Lacan,1901-1981)在其著作中提到它,才引起普遍的关注。化装理论创造了这样一个逻辑,即在化装时,一个女人似乎在模仿真正的女性。然而,里维埃指出,所谓真正的女性特质不过是模仿和化装而已,两者是一回事。毫无疑问,里维埃的精彩论述对性别作了生理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区分,开启了观察性别问题的崭新视角。

t A.k,\'X;{0心理学空间Uq~%AjY X6R

然而,里维埃的婴儿心理发展理论也存在某些不足和缺陷。例如,她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化倾向,口腔一施虐冲动是其理论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术语。她在描述婴儿期心理发展时,重点围绕着婴儿与乳房的口腔_施虐关系尤其是口腔一施虐冲动展开。她在阐述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理论时便开宗明义地指出:“本文旨在尝试对儿童最早的心理发展过程作简要的一般阐述,这些过程包括口腔一施虐冲动及其伴随的焦虑,以及在这个发展阶段中被自我用来应对它们的基本防御机制”㉖。此外,尽管里维埃在理论阐述中使用内部客体和外部客体的概念,但她并没有对二者作出严格、清晰的界定和区分。心理学空间uP _%L7Kn3e

心理学空间!z7gIm/n$fu9p,z

(责任编辑:魏静)

+NMlxgUa0心理学空间{S!I8@,I

bkz!X~`A5I7Qf'Cp0心理学空间3u%v aakbSL

① Bakman,N.She can be put to work:Joan Riviere as translator between Freud and Jones.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2008,10(1):21—36.

%h r:H`-VID0心理学空间|'L~-c8x9xP6xf

② Riviere,J.On the genesis of psychical conflict in earliest infan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36,17:395—422心理学空间,bqN Julq}

心理学空间R"dX^/oW3w1|9d4_aV

③ Riviere,J.On the genesis of psychical conflict in earliest infancy.P.404.心理学空间!Q#ie |u4g;uO2B[&T4[

$V;w(R SiE0④ Riviere,J.On the genesis of psychical conflict in earliest infancy.PP.411—412.

4P{&U EVb:o C3S0心理学空间,`Av!D!Mi1e

⑤ Riviere,J.On the genesis of psychical conflict in earliest infancy.P.412.心理学空间v_uX*sM

~E/h%y(Q$[0⑥ Freud,S.Inhibitions,Symptoms and Anxiety.In Strachey J.Standard Edition,Vo1.20.London:Hogaah Press,1959:87—156

t9xhr%Mg8\0心理学空间~l)B fi5F`

⑦ Freud,S.Inhibitions,Symptoms and Anxiety.In Straehey J.Standard Edition,P.138.心理学空间N2^l%@e.@

心理学空间,x&q][C h-i

⑧ Freud。S.Inhibitions,Symptoms and Anxiety.In Strachey J.Standard Edition,PP.129—130.

Ha*J+y)~0

1aJx0u4mib0⑨ Riviere,J.On the genesis of psychical conflict in eadiest infancy,P.401.

9l h SY ]}%Kc0

.vj1j`/G9R9Y0⑩ Riviere,J.On the genesis of psychical conflict in earliest infancy,P.408.心理学空间Qar,e6}bJW

@'wCXu&yMCs0郭本禹等:《潜意识的意义》(上),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心理学空间-C {(L*z!xwvvH+G3x

TLF*BKtl0⑫ Freud,S.On Narcissism:an introduction.In Strachey J.Standard Edition,Vo1.14.London:Hogarth Press,1957:73—102

;T-fQ$pk3M'?0心理学空间T;h q y3K ];rh

⑬ Riviere,J.On the genesis of psychical conflict in earliest infancy,P.399.心理学空间!~6hX__i7|pT

p5u5G)L;o;NT0⑭ Riviere,J.On the genesis of psychical conflict in earliest infancy,P.407.

q&|V!~*`xL OIp3G#I?0

2i*L2i*_n(m!Et0⑮ Riviere,J.On the genesis of psychical conflict in earliest infancy,P.417.心理学空间0X6@3^@F G(g7S

esH` T}Q x+{ yv0⑯ Riviere,J.Womanliness as a masquerad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29,10:303—313.心理学空间e]FTK+x\0a

心理学空间0X-Tw:azG0j

⑰ Freud,S.Some Neurotic Mechanism in Jealousy,Paranoia and Homosexuality.In Strachey J.Standard Edition,Vo1.18.London:HogarthPress,1955:223—232.

!f#]C/_6@0心理学空间 t8L!KIc/R0T

⑱ Jones,E.Jealousy.Psych6,1930,11:41—45.

1A-Y"\ac!B v0

~(qExMOL0⑲ Klein,M.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depressive sta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35,16:145—174.心理学空间s Y{fL(X

心理学空间#} P0B-tGn6r*r

⑳ Riviere,J.A contribu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negative therapeutic reaction.In Hughes A.The inner world and Joan Riviere:collected paper 1920— 1958.London:Karnac Books,1991:144.151.

7Ng0n:Q{/E O a0

,oh l4|%L+o.cn1o,G0㉑Riviere,J.A contribu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negative therapeutic reaction,P.144.心理学空间pOaA?

心理学空间.Y)|8vv,X0v

㉒ Riviere,J.Womanliness as a masquerad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29,10:303—313.心理学空间L+~7G$],JI/|W

心理学空间'{j H6qj HP3A:D

㉓ 李银河:《性别问题上的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社会理论》2006年第2期,第30—51页。

I+V]/F [0E \;[M0

J7Ok.s2@#I3[0㉔ Hushes,A.Joan Riviere and the masquerade.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2004,6(2):161—175.

Ac/J]M#mC0心理学空间4FZc$c2h0y

㉕ Hughes,A.Introduction.In Hughes A.The inner world and Joan Riviere:collected papers 1920- 1958.London:Kamae Books.1991:89

$l7yUO}0心理学空间5d0XNY7?1v`

㉖ Riviere,J.On the genesis of psychical conflict in earliest infancy.P.395.

K t&P9\k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嫉妒 精神分析 里维埃 女性特质 琼里维埃 孙国俊 王礼军 妄想 消极治疗反应 婴儿心理发展
«没有了 Joan Riviere 琼·里维埃
《Joan Riviere 琼·里维埃》
Joan Hodgson Riviere 琼·霍奇森·里维埃(1883-1962)»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