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作者: 转载 / 17897次阅读 时间: 2019年2月23日
来源: MBA智库 标签: 社会比较理论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h ~}W'i-Y0心理学空间o| M#Lub

[2w,y4Dj6gNn?0

e)T!Lel0

[5RrE`'U+kv}0
|ZZi[0

"mArl/X5T3j'R0

7\~5C,n S)tf_0

%R[S%v(AB J7i-[0心理学空间[#D?W*t

社会比较理论简介

0Uw |5h#\ l ?Q0

6Cu1Ao.e3_2Z'b0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来的构思,是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

^Y-kmr3Y2m-}e0心理学空间7Wm:J&]*} B

费斯汀格指出,在向上的社会比较中,跟那些更社会化的人比较;在向下的社会比较中,作逆向比较。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人们为什么嚷着模仿传媒中的典范。社会比较可以为个体提高自信心,并且成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础。可是,当比较建立了不实际的标准,这些功能都会失效。

*@,Sx L$LXA[0

h"l7` n4RZ*r#ZpC+F0
-O1N;T G)}v0心理学空间wj;vZ cA N

心理学空间1v?Z&A9a o

心理学空间z;L5HRg4RoQ

心理学空间n pA a%AX H/?*Q

心理学空间7Vn2u&s2c*a[N

心理学空间-kcj0]S;T`e

社会比较理论的发展

:jg!Jebl!z g0

$Ea{_"x+]VB$x/Tzy0一、社会比较理论的研究心理学空间&^U b[P oo

c0SdK!Tq U0在费斯廷格创立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之后不断有新理论出现,使社会比较的领域扩大了。心理学空间B2k[1iF1?

心理学空间:\S8q"|Fv~f~;C

1.不明确性与社会比较心理学空间bsMl'f'`D x

心理学空间)wyy&GrcR!rZ

一船说来,不明确性的存在,往往会导致有关的社会比较。但是,并不尽然。如果事物的不明确性与自己的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则不可能引起相应的社会比较。有的事物虽然与自己有关,但一涉及到这个事物,就会引起痛苦、恐惧等不良情绪,因而主体宁可回避这个事物,不愿进行有关的社会比较。由此可见,不明确性与社会比较的关系是有条件的。

/J|'VA_(e0心理学空间:AX8sn8xh|^/x]

2.自我评价与社会比较的功能心理学空间.i-w`_(g8UT!e

4|aJ.m9c7R4|%B^/~_0人们往往借助于社会比较而进行自我评价,借以确认自己的属性。这叫做白我评价的社会比较。社会比较具有双重性:它不仅在于确认自己的属性,而且还包含着主体的积极愿望,即希望得到肯定性情感的游足。能力比较中的“向上性动机”,就是这种倾向的积极表现。有人提出“自我增进功能”的社会比较,也是强调自我评价社会比较的双重性作用,认为主体即使已确认自己的某种属性,但还要借助于这种社会比较,获得肯定性情感的满足。伯超非议的人喜欢跟比自己较差的人相比较,这种倾向实际上是社会比较的自我增进功能的消极形式的具体化。

^}H&VC_/V(@Y0心理学空间2?/sho+kW{X+Z

费斯廷格认为“自我评价的物理手段不能利用时,就出现社会比较”,这一看法未必要当。有关的社会比较的事实证明,即使人们通过物理手段确认了事物的属性,但他们还要利用社会比较再予以确认,以达到某种积极性期望的满足。可见社会比较的领域扩大了,使其具有普遍性。心理学空间i`-TGaH8]

5ssm4AOG*m\B03.与不同的他人比较

:j+yD&d3n'K5g0心理学空间&k-M#p%o,b^

费斯廷格认为“社会比较主要是和自己类似的他人相比较”,这是不全面的。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所进行的社会比较,一方面以类似的他人为比较对象,用以确认自己与他人相类似的属性,这是主要的千种社会比较;另一方面还可蹬不同的他人相比较,从反面确认自己的屈性,以提高自我评价的可信度,同时有利于自己社会行为的发展,.这是一种辅助性的社会比较,明智的人善于把这两方面的社会比较结合起来,以完善自我评价。

L4L6~VgS v']0心理学空间*C+H}E/ca0fX^

4.暂时比较和团体间比较心理学空间4F'jQ{3P*o?

心理学空间!od,Rk I-C9i

社会比较过程理论研究的是某一时刻自己和他人的比较,亦即个人间横断面的比较。艾伯特(S.Albert)认为个人间横断面的比较可能转变为个人内纵断面的比较,据此他提出暂时比较的概念。我们把自己看成认识对象,这是通过和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价自我意见、能力等属性,显然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可是除此之外,为了自我概念的明确化,有必要超越时间而形成自我同一性,使现在自我、过去自我。将来自我统一于社会生活之中。艾伯特认为,在自我同一性所形成的基础中,含有现在自我的属性同过去自我、将来自我属性的比较,可见个人间比较能够转变为个人内比较。因此,个人间比较是暂时比较。当自我不能获得实际的客观证明时,就想通过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的比较来了解自我同一性,于是和观在自我相类似的过去自我就容易造作为比较对象,进行个人内比较。

L+o+i.s%I'E?0心理学空间0xG0[S|C9}

泰费尔(H.Tajfel)提出了团体间比较。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至少必须属于一个团体,所以我们的自我概念有一侧面受自己所属团体的属性所规定。泰费尔把自我概念的这种侧面称为社会的同一性,并认为自己历届团体的属性是通过和别的团体相比较才能明了,历届团体间比较对社会同一性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把费斯廷格的同一团体内个人间比较扩大到团体间比较,使更有可能把社会出较扩大到整个社会心理学领域来探讨。

@9l8w#U1g5Hp5Mj0心理学空间,`\'Vh5V/Zf2R

二、社会比较的普遍性

vTzL5]0心理学空间s.z u9b(o%u:tu,x@

  现在,更多人用社会比较的观点来探讨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认为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改变都与社会比较相联系。这就是说,社会比较带有普遍性。入们通过社会比较觉察到社会行为发展的方向性,从而有意或’无矗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加强对社会的适应;如果社会已无法适应,则采取革命行动,对社会加以变革,因而发展新的行为,适应新的社会。由此看来,社会比较确实能作为一种内驱力,促进主体行为的发展和改变,从而作用于社会。

]v^5iE}4Ch0

O:r x$W }*y\j01.态度的变化和传播

Z QfA^1U-~0心理学空间| \,PFPt+{F!]6u.t

团体内存在着很多与自己的态度和意见相一致的他人,通过有关的社会比较,提高了主体对团体的妥当性的确认,从而增进团体成员的态度和怠见一致化,并形成强有力的团体规范,产生一致性压力,这是改变态度和行为的一种群众性动力。团体成员也是通过社会比较,发现自己跟他人的态度和意见不一致,因而可能引起如下诸种社会行为:(1)对这种他人进行有关伪传播,试图改变其态度;(2)或改变自己的态度,愿这种他人保持于致;(3)如这种他人一直跟自己相异不和,则对其疏远,甚至加以排斥。心理学空间x"I:B;\9xTm

心理学空间6R:J+D_g(b

2.团体内的竞争

6^7a1j'gX.m!?2?"N8R0心理学空间c q.p"|P(V h m

团体内的竞争,实际上是能力的竞争。这与有关的社会比较相。联系。在进行能力比较时,“向上性动机”起着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往往选择略胜一筹的他人作为比较对象,并追求超过他人。如果缺乏这种社会比较的动力,也就很难展开团体内的竞争。

N4`8l:A Yk0

M[!vG j-x#_F Oan03.人际的吸引和反感心理学空间7R`ZE&Av Jt1i

K#f6Fxw;i0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的吸引与反感,是通过相应的社会比较面产生的。在人际比较中确认他人与自己的类似性大,则他人对自已有吸引力(院力);如果他人与自己少有、甚至没有类似性,那么就会对他产生反感,跟他疏远,甚至排斥他。心理学空间;KarI| W'Y)D

心理学空间pZK#^,QN;` A8^.}

4.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心理学空间$^9]/Vo2y2_9Z2cd

"O EpZ0B4HGF)i0在正式群体内的交往过程中,由于意见、馅感、性格、能力等‘的社会比较,使一些人彼此的类似性得到确认,因而他们自然而然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非正式群体。由于他们经过充分的社会比较过程,从而彼此在很大程度上确认了非正式群体借以形成的类似性,所以这种群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甚至超过正式群体。心理学空间MNR8F%h

心理学空间sb%@l$H8z^!@

5.对社会事件的评价心理学空间)z,Y'h2f:N5JOj3E

-X+b(E;PCJ{H"ik0在评价某一社会事件时,经过个人间的社会比较,受到有关的他人社会比较的影响,而主要决定于个人内社会比较,其中包含主体66经验、观点、立场、方法等因素的影陶。因此,个人对莱一寥件的好价,实际上往往是个人和他人社会比较综合的结果。

1J-d|2~ }J&fK a0

I6Bc `mf0总之,任何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改变,都与社会比较相联系。

0\ s$sj6wZ0

9Q9j2?(fV0
8~:o~*m?9zB-u.Q%M0i0心理学空间 X\4NG4E*L5F{+Y

心理学空间jz4OaI*e/z

心理学空间0j:uk#U} F

rNNm m8[B0

h)l`z n0心理学空间$LY j!AjZq*|

9E"e Z7z VHc+J A0心理学空间.R_pI-v]*ZF M

心理学空间p w IF H'@*x0C2Cq

社会比较理论的基本观点

ED5l jvl}I"?'F0心理学空间8sS~hf9P C y

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众心理现象。第一个系统地提出社会比较理论的是费斯廷格。其理论基本观点是:人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要了解自己的地位如何,自己的能力如何,自己的水平如何。而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只有“在社会的脉络中进行比较”,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社会比较能够使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找出自己和别人之间存在的差距,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由此可见,社会比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身,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以后,心理学界对“社会比较”进行过很多的研究,不少学者都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心理学空间;U!a[A3SIc K&D

心理学空间UF'OvGJkE"v!Be

一般的观点认为,构成社会比较倾向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心理学空间2{/{l0F `^ }u Z

Y8P*O Y/A.hX0第一,人人具有想要清楚地评价自己的意义和能力的动机。心理学空间-|J\@2p ouE @

心理学空间l1s f1z-H,E$j\I

第二,如果有评价自己意义和能力的物理的、客观的手段,就首先使用这种手段。如果找不到这种手段,就会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判明白己的意义和能力。

+Vz SY;z0

7Wh_nXW0GYE"Q0第三,因为与自己类似的人对评价自己的意义和能力有用,所以容易被选作比较对象。心理学空间~4f9TKq t~x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社会比较理论
«When Prophecy Fails《当预言失败》 05 费斯汀格 Festinger
《05 费斯汀格 Festinger》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