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年08期
冯帆 李桂侠 张锦花
摘要:我国心理学思想历史悠久,蕴含于中国哲学、宗教以及中医学之中,与西方传来的西方心理学融合,发展成为中国本土心理学。在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来自中国文化背景的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进行的治疗即为中国本土心理治疗。其疗法根据来源的不同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中国本土心理疗法。在临床过程中,中国人的心身合一、人际复杂、文化冲突等文化特点在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预后中均有体现。虽然我国本土心理治疗在应用上还存在医院与咨询机构病例来源不均、内源性本土心理疗法应用较少等问题,但是仍可以看出我国本土心理疗法已取得的发展以及前景。
关键词: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国本土心理治疗;历史沿革;现状
分类号:B84-09
1引言
“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有一个很短的历史。”这句话对于所有心理工作者来说都不陌生。而对于中国本土心理学来说,那么应该是“有一个更长的过去,却有一个更短的历史”。西风东渐,将心理学带入中国,赋予了一个名字,翻开了一门学科的历史。然而中国本土心理学的“过去”却有五千年。自从中华文明的出现,中国本土心理学已有滥觞,但她一直隐藏在东方哲学、宗教、医学的背后,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一言一行。而东方心理治疗也一直为人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时过境迁,经典中的只言片语随着西方心理学的融入,终于作为中国本土心理学,发扬光大。
2中国本土心理学与中国本土心理治疗
师古之道,必也正名。探讨中国本土心理学之前,首先要弄清几个概念。
Kim 和 Berry(1993)将本土心理学定义为本土的,而非外来的,针对当地人心理与行为的科学研究。可见,每一种文化背景都有自己的本土心理学,中国也不例外。然而,以上的概念对于中国本土心理学也许并不完全适用。因为“心理学”这一概念本身即是从西方传入的,中国本土产生的心理学思想也是与西方传入的心理学理论融合发展的,要寻找其独自的发展,可能需要从国学、宗教以及中医学中探寻,而非心理学。所以,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界定不应拘泥于是否是纯本土产生的。
那么,对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定义应为:在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来自中国文化背景的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进行的治疗。这里之所以没有提出应用中国本土心理疗法,是因为外来的疗法在通过适应融合后,也可以成为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一部分,即本土化。这就涉及了另一个概念――心理治疗的本土化,即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一国、一定区域或民族在引进或使用外来的心理语言、理论、方法、临床治疗操作规范等方面时与本国的语言、文化、社会、人文等实际特点相结合,并使其成为本土心理治疗一部分的过程(汪卫东,李桂侠,2013)。
同理,对于中国本土心理疗法的概念也不能仅限于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心理疗法,而应该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诞生于中国的心理疗法,以及由外传入的,融合中国文化,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理论、方法与规范的心理疗法。由此可见,中国本土心理疗法可由外传入,也可由本地产生,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中国本土心理疗法(汪卫东,李桂侠,2013)。
3我国本土心理治疗的源流与发展
心理学是舶来品,而心理不是。人的心理受到环境、事件、语言等的影响,只要这种影响是正性的,就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心理治疗。可以说,有人就有心理,就有心理治疗。因此,我国的本土心理治疗可以追溯到中国人出现的时候。
而有记载的本土心理治疗,可能要数“巫”的出现了。巫,祝也。女能是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李恩江,贾玉民,2004)。在科学落后的原始社会,包罗万物的天与地是具有神性的,而能与之相通的巫,则是神的代言,拥有无上的权利,他们被赋予着祭祀占卜的职责,也肩负着为民众祛除疾苦的责任。《内经》云:“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王冰将祝由解释为“祝说病由”,包含着暗示与认知疗法的内容,是我国本土心理治疗的雏形;而移精变气更是成为了中医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
今天,除了较为原始的部落,巫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通过巫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一直流传至今,不论是在相对落后的社会,还是在发达的社会。有的是通过迷信的方式,有的是通过宗教的方式,有的只是民间的习俗,有的有严格的制度与规范,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在发生癔病时请人“跳神”,在情绪低落时到寺庙寻求宗教的慰藉,这些都有着巫的影子。
巫还有另一种发展――中医。“巫医同源”,在战国以前巫与医是不分的,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云:“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这也对“巫医同源”做出佐证。既然同源,那么从中医中就一定能看出巫的端倪。虽然随着发展,现在中医着重使用方药、针灸,走上一条科学化、现代化之路,但是仍然在临床中经意或不经意地使用着从巫传下来的一些心理疗法,从按摩搭脉时的共情,到方名药名的暗示,再到宣教病人时的认知疗法,都属于心理治疗。甚至一些医家还创造总结出了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例如:与系统脱敏疗法相似的习以平惊法,与注意力转移法相似的移精变气法,等等。此外,中医注重身心合一,对身体与情志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视,并且对情志疾病也有独到的认识,例如百合病、脏躁等,都是中医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病名,医圣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都有单独的章节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