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西方个人主义源于乱伦禁忌
David Noonan 文
mints 编译
研究者认为中世纪天主教禁止表亲结婚的禁令与西方社会新生活方式的出现存在某种联系。
如今,在纽约、巴黎、悉尼和其他西方文化中心,自由思想者以及不循规蹈矩的人屁颠屁颠地藐视社会习俗。然而,一项新的研究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惊讶,该项研究将当代个人主义的起源追溯到了1000多年前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的强大影响力。
研究人员认为,教会对婚姻和家庭结构的严格政策彻底颠覆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并导致了他们所谓的“全面的心理变化(global psychological variation)”,行为和思维的重大变化改变了欧洲人口的本质。
去年11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结合人类学、心理学和历史研究。正如我们了解到的,该研究追溯了西方社会“以亲属为基础的(kin-based)”的根源。西方社会由相互紧密联系的氏族祖先构成,这些宗族培养了一致性、服从性和群体忠诚,同时又对陌生人表现出较少的信任和公平,抑制了独立性和分析性思维。
作者认为,这种演化的动力源自于教会对乱伦的洁癖,以及教会决心消灭那些表亲婚姻,而这些联姻正是西方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论文说,其结果是“小家庭、核心家庭、弱家庭关系和居民流动性”的兴起,以及更少的墨守成规、更多的个性化,进而最终形成了一套西方世界特有的价值观和心理观。这种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个社会接触教会的时间越长,受其影响就越大。
接触中世纪教会、以亲属为基础的制度和心理之间的关系。
DOI: 10.1126/science.aau5141
正如我们的理论所预测的,与中世纪西方教会接触时间越长的国家,其表亲结婚率越低;
与中世纪西方教会接触时间越短的国家,其表亲结婚率越高;
与中世纪西方教会接触时间较长的国家有着更为个人化和客观亲社会的心理。
蓝点、绿色钻石和灰色三角形分别表示主要暴露于西方教会、东方教会和没有教会暴露的国家。
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系主任、该研究的资深作者Joseph Henrich解释说:“大约在公元500年,西方教会与其他宗教、基督教的其他分支不同,开始实施这种打破传统的婚姻家庭的系统性规划。将欧洲的这些宗族和家族分解成了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家庭。我们认为这些引发了心理上的差异。”
“我们真地想把心理学家在实验室里使用的控制方法和现实世界的方法结合起来。” Henrich说,“我们很喜欢停车罚单。来自世界各地的联合国外交官都会来到纽约,让我们看看他们的表现如何。”
意识并没有带来群体的超越。他说:“其概念是,你不必关心陌生人、不认识的人和局外人。”
Henrich将这种现象归因于一种以强烈亲属关系为特征的、与世隔绝的岛民心态。虽然它建立了一个紧密的、非常合作的群体,但这种合作西方社会的亲属关系强度并不一致。研究人员写道,通过研究意大利92个省的表亲婚姻数据(来源于教堂关于允许结婚的豁免申请的记录),他们发现“那些表亲婚姻率较高省的意大利人,从家人和朋友那里(而不是从银行)获得了更多贷款,更少使用支票(更喜欢现金),他们的财富更多的是现金,而不是银行、股票或其他金融资产。而且,他们自愿无偿献血的活动也更少。
Henrich和他的同事在研究过程中建立了一个数据库,计算了世界上每个国家(以及欧洲各地的)440个行政区域历史上接触西方教会的时间,然后在三个层面上(国家范围的全球化;欧洲国家范围内;以及来自不同程度接触教会国家的欧洲移民成年子女中)检验他们的预测,即预测这些地区受教会的影响程度。
Henrich指出,教会对婚姻禁令的关注上升到了洁癖的程度。“他们认为,与亲戚结婚和发生性关系,即使他们是表亲,也有点像兄弟姐妹乱伦,因为这让上帝很生气。”他说,“他们讲瘟疫之类的坏事情,解释为上帝的震怒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