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李唐《濠梁秋水图》局部
庄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辩,涉及了心理学的心理理论概念,即,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方式的能力。心理学称之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
一开始庄子说鱼很快乐,惠子就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
庄子就问惠子:“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想法。同样你不是鱼,也不知道鱼快乐与否。”
庄子说:“.....当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时,就说明你知道我知道的.....”
这段辩论出彩的地方在于庄子能够从惠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到惠子的想法。很显然,庄子的心理理论能力更强一些,他更能够从惠子的角度理解惠子的想法。
心理理论是Premark和Woodruff于1978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打那以后,研究人员对于儿童在什么年龄才具备了这种思考的能力依然存在着分歧。不过,最近的研究发现,4岁时的孩子才具备这种能力。
神经科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一项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新的解释,该研究现在发表在最近一期的PNAS杂志上。
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和大脑科学研究所(MPI CBS)、伦敦大学学院和柏林社会研究发现,似乎只有4岁的孩子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研究报告说,这种独特的能力出现在4岁左右才会出现。随着某个特定的大脑网络在4 岁时的发展成熟,使得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成为可能。
尽管年幼的孩子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预测别人的行为,但研究表明,这种行为预测依赖于不同的大脑网络。大脑在理解另一个人的想法时,似乎是有个不同的系统共同参与其中,而这些系统以不同的速度成熟。
新研究发现,当我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时,大脑中似乎有两个不同的系统在协同工作。这两个系统发育成熟的并不同步,比如,很多人认为1 岁的孩子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只有到了4岁时,才能够知道另一个人脑海中的想法。
研究人员借助一段显示猫追逐老鼠的视频片段,对一个年龄段在3~4岁儿童的样本中进行了调查。影片中的猫看见老鼠藏在两个盒子中的一个里。猫不在的时候,老鼠偷偷溜到另一个盒子里,猫并不知道老鼠跑到了另一个盒子里。因此,当猫返回时,它应该仍然相信老鼠在第一个盒子里。
科学家利用眼睛跟踪技术,分析了观看视频孩子的视觉行为,他们注意到:3岁和4岁的孩子都希望猫去原来的盒子里找老鼠。也就是说,他们根据猫的信念,正确地预测了猫要去哪里寻找老鼠。
有趣的是,当科学家直接问孩子们猫会在哪里寻找老鼠,而不是他们目光显示的希望,3岁的孩子的回答是错误的。只有4岁的孩子成功了。
实验中的控制条件(control condition)确保了其中的差异不是因为较年幼的孩子误解了这个问题。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另有起因——即,研究表明,与猫会怎么做的非言语预测相反,大脑中的两个不同结构参与了猫的言语推理思考。
不同/独立的大脑区域与外显/内隐心理理论任务的成功相关DOI: 10.1073/pnas.1916725117
情感视角的获取。”这使得年幼的孩子能够预测人们的行为。
研究人员将这两种大脑结构称为内隐心理理论区域和外显心理理论区域。这些大脑皮层区域在不同的年龄发育成熟并发挥其功能。支持非言语行为预测的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 )区域成熟较早,这一区域也参与了视觉和论文的第一作者Charlotte Grosse Wiesmann解释说:“我们通过颞顶交界处(emporoparietal junction)和前丘脑(precuneus)了解他人的想法,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感受、看到的东西或他们将如何行动,只有到了4岁时,这一功能才能发挥作用。”。
论文的合著者。来自伦敦大学学院Nikolaus Steinbeis说:“在生命的头三年,孩子们似乎还没有完全理解别人的想法,但是孩子在这头三年里似乎已经有了基本的观点采择机制,年幼的儿童可以通过这种机制简单地采用对方的观点。”
写到最后,小编想起了梅贻琦所说的清华大学校风“行胜于言”。对于婴幼儿来说,看到的和听到的,是婴儿最初采择他人观点、社会规则的基础,这就是内隐的心理理论,对孩子今后的外显心理理论很重要。
参考文献: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Charlotte Grosse Wiesmann, Angela D. Friederici, Tania Singer, Nikolaus Steinbeis. Two systems for thinking about others’ thoughts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201916725 DOI: 10.1073/pnas.19167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