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工作的任务、原则与程序
作者: 转载 / 7486次阅读 时间: 2020年4月05日
标签: 哀悼 哀伤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Worden认为,哀悼的目的是让丧亲者了解悲伤终会结束,感到尚有希望的存在,且仍有努力之事和着力之处。

哀悼工作的四个任务

_7k.w1|9x7^R4zI0

(C~,L%h s"Lf*_0一、接受丧失的事实

$v4x t[_7]8etUP+Q0心理学空间$AS }+J*^F

完全面对事实,承认逝者不再会回来是哀悼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心理学空间9tf Y0m R2OV;?;P c

心理学空间;A6Me0q o;e,K*{

有些人拒绝相信事实上死亡已经发生,他们仍旧停滞在悲伤过程中的第一关。否定现实有着不同的层次和形式,这其中包括否认死亡事实、否定丧失的意义、否定死亡的不可逆转性等。心理学空间 Z([(x7Z Tr?Iq

心理学空间iL.b"HG&C

否定丧失事实,这种形式可能只是轻微的扭曲,也可能严重到妄想的程度,通常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精神医师Gorer所谓「木乃伊化 mummification」的现象,即生者将死者保留在木乃伊状态中以备死者回来时之用。

#N"_!Yu8T.p~F0

YBU*lJ@YS0另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是否定丧失的意义,这种方式是「木乃伊化」的另一种极端,以减少失落感。还有一种否定丧失意义的方式是「选择性遗忘」。

_(@9hVO%aN0

X*m#hki0有些人藉著否定死亡的不可逆性阻止自己接受死亡的事实,通灵是否定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另一种策略,其实希望和逝者重聚是种正常情感,特别是在丧失后数日或数週之内,但若是长期怀抱这种希望是不正常的。

r^oS4g-`'J rsM5s^0心理学空间_$@m+[$E8x'K

总之,接受丧失的事实是需要时间的,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知性的接受,也是一种情感的接受。心理学空间3drd%OFB+NC AE\ h

2Kg|#pkC9A mn Ox0
A~:E1Y*kuk aS0心理学空间IV;ymU_

心理学空间6MPLu#II

二、体验悲伤的痛苦

+? [DUR%Z g8k-U0

h,O_~+La5AP b0广义痛苦的定义包含了在丧失所经验到生理、情绪、行为上的痛苦,而承认和解决这种痛苦是必需的,否则痛苦会借由病症或其它偏见的形式来呈现。心理学空间J^ni'?%P:oC

&i1HF y"r7T-HP0也就是说,如果为了完成悲伤工作,生者必须经历悲伤的痛苦,则任何允许生者逃避或压抑痛苦的事,反而都会延长痛苦。

J-p?9UtXDd0心理学空间\C;?.p Bk2M Ip-A

至于否定经历痛苦任务的方法,即是不去感觉,最明显的途径是断绝感觉和否定痛苦。

x"A5` zk8W9M0心理学空间2C0n _*D#u(jP)a


L*Y M{ ?-a}[0心理学空间 P`WHb S3p4}"`*_

C4Uf*o [ T{k@)K}0三、重新适应没有逝者的新环境

*^JnE:t8M i0心理学空间+M:ku}u"o8HIs

适应新环境,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首先要考虑的是生者与逝者的关系、生者的角色、自我观念、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家庭、教育、生活信念等而定。

@qBtp_s0心理学空间,bmT%t4i3b

丧失不仅意味失去重要他人,亦是自我意识的丧失。心理学空间w*^Hu(w{j

心理学空间F{ d ~v;Rc6\-r

失丧可能导致严重的退化,生者会感到无助、不足、无能、幼稚,或是人格解体。生者可能认为改变命运只能依靠机会或命运,而不是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不过,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种负面想法往往会被更多正面想法取代,生者也能够执行各项任务、学习新的处世之道。心理学空间_)t u$S9k6b

#e'L"E.tUI'Y0如果无法完成这个任务。那么,生者就不会去适应丧失,有些人会自我谴责、和自己作对,无助感也会加深,无法发展必须的生存技巧,或者社会性退缩、不去面对环境的要求。心理学空间 V0h)O,`7BeB qM/M

心理学空间aW Rz)zt8V

大多数人并不会采用这种负面方式,他们往往会下决心要做到以前所不习惯的角色,发展以前所不具备的技巧,迈向一个经过再度评估的世界。心理学空间7] J#r%H_ f2X-z

8W&W0oBlq\!J9W0重新适应(readjustment)意味着“生者是否准备好进入新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和逝者的关系,生者能够在心理上中为对方的生命找一个适当的处所……同时也为他人保留了空间。”心理学空间]9uwWri.Jf8x1fu

kU!H|i0心理学空间/?$isDsL Eu
心理学空间'QLT1P5Rmz K

tAZQEt!M/e0四、将情绪的活力重新投注在其它关系上

*_w5a;uqF0

lwc3f'}A)v!q4Ja0哀伤辅导的任务不是促使当事人放弃与逝者的关系,而是协助他们在情感生命中为逝者找到一个适宜的地方,使他们能够在世上继续有效地生活。心理学空间o;](tX%t

/anM(KquqA0要明确的说明什麽样的情况叫做「未完成此项任务」,不太容易。无法完成哀伤的最常见的情况可能就是「不再去爱」。生者往往会握着过去的依恋不放手、不再往前走,也不去建立新关系,而无法完成哀伤。心理学空间%Vi d;t l6v

心理学空间"H(o9]!}+v;k]

对许多人而言,这是最困难的任务,他们的悲伤过程停顿在此。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意识到在失落之后,生命也停滞在某一点上。但这项任务仍是可以完成的。心理学空间SKB@CI?3^+F

心理学空间gC;J@e$J

完整悲伤反应的衡量标注就是,生者在想到逝者时能够不感到痛苦。或许仍会悲哀,但已不同于从前扭曲的性质,也不至于恸哭或胸口紧缩,并且能够将感情投注在生活与生命之中,此时,哀悼便已经完成了。心理学空间6@Y!{Wj

心理学空间3I'n lhcG ~/^;]


By$}5Ec;o1Vd'f0

U` OA/^"u Xi ]0

哀悼工作的原则与程序心理学空间 RV@ q7B7o Z7nE

-j.]2M1Q(b@3X0为使哀伤辅导奏效,都必须遵循某些原则与程序。下列大纲可提供辅导者有效协助个案克服强烈的悲伤情绪,并使悲伤得到解决。心理学空间1k-e8_0}*}-mcT3e

心理学空间1ym"BTvrt7nR

一、协助生者体会和认识到丧失

[o)isWv0

&zH`0Hsr)L ?0第一个悲伤任务就是完全体会认识到丧失实际已发生——此人已死并且永远不再回来,当事人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才能处理失落所引起的情绪冲突。

tK y-`JB.T0

Yl0l*c&Xo `i0二、帮助生者界定并表达情感心理学空间p'kC^ao5v I

心理学空间_Ir3Zum+Va

丧亲感受包括愤怒、愧疚、焦虑与无助、悲哀等等。辅导者不应只是鼓励激烈情绪的,还必须查觉失落的内涵、适当且有效地设定愤怒的对象、评估并解决愧疚感,以及鉴定并处理焦虑。心理学空间M"S!sE#G,_

心理学空间{"Bx0` ~xs9[

三、帮助生者在失去逝者的情况中活下去

0aIs3g%{.T0?/hP0

O.N`1J8R4D-y4[,@9MZ0这个原则帮助当事人适应失落、独立做决定,并加强没有逝者一起生活的能力。

NU-X;J|hm0心理学空间LE&e%|+@i%s*N2ir

四、将情感从逝者身上转移心理学空间/b$j K j%Z}ig(M

心理学空间2D {8@s1HCJ

藉著促进情感的转移,辅导者可协助当事人为死去的所爱寻找生命中一个新的处所——一个允许逝者发展新关係并且继续生活下去的地方。心理学空间 [!mYdpBCB

?9r erj}P i?x1u2C0五、允许时间去悲伤心理学空间 Ft6]oiUtu&Q

心理学空间5w ?um*p

悲伤需要时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悲伤过程中有某些时刻是特别困难的,如果当事人没有固定、持续地与外界接触,则辅导者要了解这些艰难时刻,并及时与当事人联系。艰难的时刻是失落后三个月、第一次週年祭日、假日等。

/aak4jnq%yM0

2C3N/bSg0六、阐明「正常的」悲伤行为心理学空间[8^/wFbR

PmDv%a p K-K?0如果哀伤辅导人员明白正常的悲伤行为,那么,他们就能够向生者保证哪些新经验其实是正常的。

RZ1?/v;n0

C9pG$Oo1p0七、允许个别差异

1[$gN]6\J0心理学空间1m3Z_2Qu#L XIg$En

每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不同,每个人亦各有其独特的悲伤反应。

-dNN ~(wEI0

v0R!FD5Y+J5j+m0八、提供持续的支持心理学空间v4Pk6S5[Yiwy

nL)G^(RX4l GA;_Q_0有帮助的悲伤辅导应提供持续的支持,辅导者能够在失落发生的后一年内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提供生者和家人协助。

!AnGPlVN0心理学空间+K p9y)b:Z gZk3s"k

九、检查防御、调整心态心理学空间'E;~%D&]6~T/U!Q6y^

]'uf7hc|5Zy,I1~0当事人去检查因失落而更加强化的特定防御方式和适应模式,有些防御方式和应对模式能预测良好的调适行为,有些则可以预测出不良适应,如以酗酒或毒品来面对失落等。

%l*x7d*_ l$J0e~0

C5Z-{R*ej1U }#dr|0十、界定病态行为并转介

|p#l&z/rf0心理学空间dzO-F)_x:{0J

最后一个原则是辨认出有问题的悲伤行为并知道何时该转介,也就是所谓「守门人」的角色。

R1g0n_8u(]W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哀悼 哀伤
«春节全国人口大流动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 灾难心理学
《灾难心理学》
集体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