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嘉教授今天晚上演讲的题目是:家庭治疗的动力性理解与文化特色。好,有请赵.....有请施琪嘉教授。
施琪嘉:谢谢孟教授的介绍。以前,我出去讲课的时候,常常有人把我和曾奇峰混在一起,所以经常有人介绍我叫曾奇峰。在家庭治疗这儿,孟老师就把我介绍为赵琪嘉。刚才这个口误,说明她心里想着赵教授。所以赵旭东教授对我的这个邀请,实际上精神分析的很多这个分析师到后期都转变成家庭治疗。所以在德国至少这个早期的家庭治疗师都精神分析的这个背景。
伦理的问题可以这个规避。当然我在这介绍案例的时候也会隐去啊些真实的这种材料。
所以我今天要讲的这个家庭治疗是跟动力学的这个家庭治疗有关系,我先从一个案说起,然后呢再引出我们可能如何从动力性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家庭啊,去理解一个家庭结构,我们这个把这个屏幕摆第一个这个家谱图,这个有屏幕分享嘛,这个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屏幕分享,我来根据这个家谱来来讲一下这个案例,这个案例呢是我在10至少是12、13年前治疗的一个案例,所以这个案例时间已经很长了,这个他一直还在我的这个脑海之中。由于他的时时间已经很长了,所以这个有很多(个案因伦理需要略去)
下面我们回到这个我今天要讲的动力性的这个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是这个样子,对吧?这个动力性的理解跟我们的治疗的过程有关系。那我们看到这个动力性的理解,第一个就是先介绍费尔贝恩这个人。这个我们说在精神分析里面的话呢,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现实原则进行工作,什么叫现实原则呢?就是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他产生心理的问题,是因为他没有处理好冲突。弗洛伊德他是一个笛卡尔学派的,笛卡尔,大家知道是两分论,任何事情都分两面,黑白啊正反啊。那弗洛伊德他也有两分法,比如说爱和恨,性和力比多,生本能和死本能,同样的他也用二元来分冲突,冲突的一端就是我们要产生快乐,各种满足。冲突的另外一端的话呢,就是不能满足,延迟满足。这个延迟满足导致冲突。如果你不能处理这个冲突,就产生症状,这叫冲突理论,这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
在弗洛伊德基本理论里面有两个,一个就叫做现实原则,就我们所有的成年人过马路看红灯,这个红灯停绿灯走,或者要遵守一些这个社会的一些公德,不要随意扔东西,这都叫做现实原则。所以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呢,是针对着现实原则去的。我们现代的这个精神分析,在后弗洛伊德时代,那么逐渐聚焦到母婴的关系,就认为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跟孩子的互动形成了这种关系的模型,构建了他整个人生为人处事的模式,这个叫依恋理论。我们现在也叫客体关系理论。这个理论它的一个基础就是把弗洛伊德的现实原则改成了快乐原则。换句话说,我们在跟来访者做治疗的这个时候,实际上是治疗的什么?是治疗的这个关系。
自我心理学,她强调自我功能经过教育,在孩子年龄稍微大一点的时候,三五岁以后,她秉承了弗洛伊德的冲突理论,站在现实原则中,有些东西是需要教育的,甚至需要惩罚。那么第二个呢就是完全是快乐原则,就是克莱因学派,克莱因就认为很小的这个婴儿太焦虑了,你就满足他就行了,那哭你就抱着她喂着他抱着他晃,反正是要满足他,这就是快乐原则,他高兴了以后他就饭量好啊,他不生病啊,他跟人有笑容啊,他喜欢玩啊是吧?这是快乐原则。
因此在这个后弗洛伊德时代,在英国就发展出三种学派。第一种学派认为小孩虽然他有这种关系,但是后面他还是需要教育。如果大家听一下李玫瑾教授的演讲的话,可能她是偏于这个流派,她认为孩子还是需要教育的。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实际上安娜弗洛伊德她强调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个费尔贝恩,是称之为中间学派,费尔贝恩受到克莱因的影响。其实它也有自我心理学的影子,因为弗洛伊德认为,一开始自我是不存在的,这个自我是后来在本我超我之间的斗争期间发展起来,费尔贝恩他认为自我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小小的婴儿,他出生的时候,自我他还没有萌芽,但是它不需要经过本我自我超我的活动,它自己就会像长牙一样长出来。所以这边也叫做自我学派的鼻祖,但是总的来说它归于是一个中间学派。那我们来介绍一下他的理论,这个对我们今天这个案例有什么理解。他最重要的这个理论就是我们的自我,可能有两种两大类型的自我,一种呢叫做这个能够适应我们现实的这个自我,给它一个名词叫做中心自我。另外一个呢就是还没有完全适应现实的自我呢就有两类自我,一类自我就叫做挫折性的自我,另外一类呢就叫做兴奋性的自我。我们在内心中要形成自我的话,要有父母亲的陪伴。理想的情况,就是父母亲能够理解我们,能够陪伴我们,能够给我们一切我们所需要的。于是理想化的客体就是父母亲,造就了一个中心的自我,中心自我是成熟的这个自我,但是大部分父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做的这样那样的不好,比如说孩子想要什么东西,他就不给什么东西,“我要我要买这个”“没钱”,“我要买那个”“找你妈去”,“我要做这个”“不行”,所以这个这个孩子屡屡在他的这个父母亲那儿获得的都是拒绝,所以这个孩子的这一边就形成一个挫折性或者叫做拒绝性的一个自我,是因为他的父母亲经常给他挫折,所以父母亲就是一个挫折性的客体。这种情况在什么时候有呢?我们从这个年代来看的话呢,是在六七十年代,我们经济上不发达,政治上也比较紧张,所以父母亲也比较紧张,然后有很多东西的确是满足不了,所以可以说在六七十年代啊,60后70后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内心中非常多的是一个挫折性的一个自我,因为他的父母亲没有办法。那你要再往父母亲往上推,他五六十年代四五十年代的父母亲,他来自于战争年代,解放前也是这个贫困或者是大部分是不稳定的,所以呢父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也是不够的,所以那个时候挫折性的这客体导致挫折性的自我比较多一些。我们用这个方式来理解,也许它有时代的特征。
然后再看上面,时代这个发生了这个变化,我们30年40年改革开放到90后以后,90年很多人下海,然后开始有钱了,然后父母亲呢,50后40后他可能到深圳到南方打工,逐渐的就开始有钱了,包括你到外面去打工,从农村到城市打工,他开始见到花花世界,他回来可以去满足他的孩子,而且他自己没有满足,自己在成长的过程没满足,所以他尽量想给孩子满足,所以这个时候呢就出现了兴奋性的客体。兴奋性客体的典型的表现,我们叫秋裤终身,就是它的需求并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他自己内心缺的。所以他拼命的给孩子夹菜呀,给你吃东西呀,所以这个概念大家了解了,在于主体这一边它是一个中心自我才是健康的,其他的两种自我都是不成熟的表现,一个是兴奋性的自我,一个是挫折型的自我,它对应的是挫折性的客体,挫折性的父母亲,兴奋性的个体,兴奋性的父母亲。
(个案因伦理需要略去)
这种模式形成的家庭关系,我告诉大家还不一定不好?因为每一种模式它都有存在的这个道理,你比如说这个夫妻吵架吵一辈子,最后没有离婚。平时是五好家庭,从来不吵架的,这个夫妻到了六七十岁说离婚就离婚了,对吧?所以我们再回到这个模式来说,无论是挫折性还是兴奋性,它都是不成熟的表现。当它要向中心自我靠近的时候,它必然有代价。那么其中的一个代价就是关系的破裂。这是我们从这个例子来理解这个理论,也从这个理论来理解这个例子。
亲密关系,用来理解家庭动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么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例子中的一些文化现象?因为时间的关系,划到我的第三部分,第一部分我是汇报这个案例,第二部分呢我是想(说)动力性,用什么样的东西来理解家庭动力,一个夫妻一个家庭,这是费尔贝恩的理论,这个理论用来理解家庭,用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