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在边缘性人格工作中的运用
来源 精神分析在当代
作者 Otto F. Kernberg, M.D.
编译 杨光
Otto F. Kernberg1928年出生于奥地利,在智利受教育,在美国堪萨斯州,托匹卡的梅宁哲诊所接受进一步的精神医学训练,而纽约地区则是他临床与研究活动的根据地,而他也到世界各国演讲。他很可能是美国客体关系理论最具影响力却也颇受争议的提倡者。
本文首先阐述了解释在精神分析背景下的定义,然后强调了与神经症人群和边缘性精神障碍人群工作的差异性。为了清晰地展现解释在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病人的工作中所产生的移情以及激活的原始客体关系,本文提供了一个临床案例的片段。
1.解释的定义
为了确定精神分析中“解释”的定义,我参考了以下精神分析术语和概念词典的对应阐述,其中包括Alain de Mijolla编辑的《国际精神分析词典》(2002); Elizabeth Bolt Spillius等人编辑的《新克莱因思想词典》(2011);《精神分析术语和概念》,Elizabeth L. Auchincloss和Eslee Samberg编辑(2012);《精神分析综合词典》,作者Salman Akhtar (2009);《精神分析的语言》,作者:J. Laplanche和J. B. Pontalis (1988);《爱丁堡国际精神分析百科全书》,Ross M. Skelton等人编辑,(2006);《克莱因思想词典》,作者:R. D. Hinshalwood (1991); Wolfgang Mertens编辑的《精神分析基本概念手册》第四版(2014);R. Horacio Etchegoyen所著的《精神分析技术》(1986年);以及Richard Sterba的《第一本精神分析词典》(2013)。
令人惊讶(但也让人安心)的是,所有这些定义大多是重复或互补的。
意识到防御和冲动之间冲突的主要工具,简而言之,就是帮病人意识到他的无意识冲突。
解释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技巧,也是帮助病人解释是以出现在分析环境中的病人的无意识冲突为基础,进行假设性分析的语言交流。它被认为是所有精神分析治疗的基础因素和技术方法。其中包括从意识的表层到深层的潜意识,从防御机机制到防御的动机,到潜在的冲动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沟通。
一般来说,对防御或防御关系的解释首先是解释整个过程,接着是对防御材料的解释,即防御建立的冲动关系的解释,以及对这一防御过程的动机的分析。
解释性干预可以分为:
(1)澄清,通过澄清,分析师试图澄清病人的意识在想什么。
(2)面质,即技巧性地使病人意识到他的行为中所表达非言语信息。
除了从澄清和面质中获得的信息外,分析师无声地、内省地运用他的(3)正确的解释,分析师提出对无意识意义的假设,它把病人表述的所有方面都联系在一起。
这总结性的假设是对当下的解释,然后通过对病人过去的起源性解释,将病人过去和现在的无意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解释。
移情解释是精神分析治疗中最重要的干预应用,可能也是这一方法中最具体的有效治疗因素。
防御机制的不同,所以面对不同的人群需要使用不同形式的解释。面对神经症患者常用的压抑防御机制而采取的解释往往也是针对压抑以及相关的防御机制的。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不同人格水平所采取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群体中,同一性混乱,分裂等原始防御机制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解释的材料虽然可能会根据当下的冲突出现在意识或前意识之中,但也有可能是与当下冲突有关却相互独立的,突破了分裂和/或否认、投射性认同、原始理想化、贬低、全能感等原始防御机制的材料。在这里解释的不是无意识的内容,而是决定了支离破碎的意识体验的无意识动机。 (Kernberg, 2008)
这样的解释包括了许多的可能性,不仅仅要考虑狭义上的客观现实层面的移情,也要考虑潜意识方面的由过去所演化的微妙的移情。换句话说,这些参与了移情解释的构建和重建元素,表明解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过程,而不单单是分析师的一种干预。
虽然在当下起着主导地位的情感决定了哪些材料会被解释—Bion的“被选择的事实”(1962,p.73)—但什么程度的解释才最合适还是要随着分析过程中的移情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过于浅薄的解释不会带来任何效果,而太过深刻的解释有可能会被拒绝接受或者被理智化的接受。在一个适当的深度上对病人的材料进行有依据的解释,应该能打开病人的思想,给病人带来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不可怀疑的体验。
一般而言,在无法确定什么程度的解释更加合适的时候,可以试探性的进行相对较深层次的解释,这会比浅层次的解释更加有用。病人们的反应也会证明这一事实,那么更进一步的解释就更容易落实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
不同的精神分析流派所关注的特定材料和深度都会有所不同,但据我所知,解释本身作为一种基本的精神分析技巧,其概念和定义并没有什么差异。它们更多的是在解释干预的频率、解释材料的范围以及解释的饱和度和唤醒程度上有所差异。
例如,法国精神分析倾向于稀少的、唤起性的、战略性的、广泛整合的解释干预;Kleinian学派分析的特点是频繁的、战术性的、尖锐的移情性解释(Kernberg,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