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rühn, D., Rebucal, K., Diehl, M., Lumley, M., & Labouvie-Vief, G. (2008). Empathy across the adult lifespan: Longitudinal and experience-sampling findings. Emotion (Washington, D.C.), 8(6), 753–765. https://doi.org/10.1037/a0014123
最近,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Michelle Kelly及其同事发表在《神经心理学》的论文[2]中指出,共情能力和年龄的关系有些复杂——他们对231名17-94岁的成年人开展的新研究表明,虽然65岁以上的人不太擅长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发现别人的感受,但他们依然擅长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感受”他人的情绪。
研究方法和结论
在测量认知共情的两项任务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展示了一些脸部照片和一些演员表达各种情绪的视频。这些参与者必须识别所表达的情绪,并且需要给相同的情绪配对。
在第三项任务中,参与者观看了社交活动的照片,一共10张。然后研究人员逐一向他们询问一些和认知共情有关的问题(例如,主角的感受);以及与情感共情有关的问题(例如,观看场景对他们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和亲社会行为有关的问题(例如,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这种情况,他们是否会采取行动)。
加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因为早期的研究表明:我们“感受”他人的能力是我们帮助他们的动力。精神病患者在认知共情方面得分很高,但完全感觉不到受害者的恐惧或羞辱。
研究小组将参与者分为三组:年轻(17-35岁)、中年(36-65岁)和老年(66-94岁)。他们发现,三个年龄组的情感共情或亲社会行为方面没有差异。然而,老年组的认知共情能力稍差。该团队通过另一项任务似乎发现了这其中的一个潜在的原因。
共情与自我抑制
在这个任务中,参与者首先尽可能快地读出一个列表,其中包括他们的名字和另一个人的名字。但规则在第二种情况下发生了变化,因此每当他们读到自己的名字时,就必须说出另一个名字(反之亦然)。然后根据他们在第二种情况下所花的时间,以及他们犯下的错误的次数,对他们进行评分。
研究小组将这些分数视为衡量参与者抑制与自身相关信息的能力的一个指标,他们发现(较差分数表征的)低自我抑制能力与较差的认知共情能力之间存在联系,但与情感共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