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
作者: 张宝蕊 / 4746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8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上星期一去给一群青少年上课,他们的年龄从12岁到17岁不等,整个教室弥漫着消极与无奈的气氛,几乎令我窒息,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三天后去给这些孩子的家长上课,我再次体验相同的气氛,因为那些孩子们的父母们是如此的消极与无奈,离开教室时,我的内心抑郁得不得了,感觉沮丧与不安。心理学空间x;GB|9\'Df&F
心理学空间:Fg^3n2G4td-j
  我问自己到底怎么回事?后来我想到以前在中学教书的经验,才慢慢明白过来――由于自己的成长经验,比如,学习成绩不好,考中学时考上一所最差的;考大学日校时没考上,最后只好念夜校,我自小就充满自卑挫折感,等到我教书的时候,我就专门挑所谓的“差”学生教,因为我想我是过来人,我会懂得他们的心理,可以帮助他们。心理学空间 u&PWy qE E+t

)M [~ ?],@*^Z0   当我毕业后,我在台湾的一所中学做辅导老师,我教了好几班所谓“放牛班”也就是成绩较差的班,我以为我会胜任愉快,但事实是,每次上课我都精疲力竭,因为班上的气氛低得让我提不起精神,连带着自己的心神也低靡。而上星期的这两次课的体验与之有惊人的相似――同样低靡的气氛,同样是这种气氛连带地影响我的情绪。再看看学生和他们的父母的状况是相同的,那么可以推想,在那些学生的家里,他们的父母与他们之间的互动恐怕也是如此,因为消极的气氛是可以传染的。
qE7s"?1}Hd0 心理学空间$Gd;w3| [{1W
  这种可怕的传染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先想想看,当一个人看不起自己,责怪自己,甚至自我放弃时,他在生活中会有什么表现?依据我的观察,他或是软弱、无能、没主见,或是傲慢、自大、固执、爱唱反调,或是没精打彩、沮丧甚至有自杀的倾向,或是三种型态的混合。心理学空间f-W?/gNFY&f)Q4[

o/ab`&zD&n[*Q"V0   当然每个人会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不会太积极主动,并且由于职业的关系,我很少看到不喜欢自己的人会快乐、和谐与自信。心理学空间 o|?N&I'r _
心理学空间.o}^1GW+hk
  再想想看,我们自己在平时比较喜欢和哪一类的人在一起呢?是积极、自信、谦和、快乐和进取的人?还是我刚才所提到的那种类型的人?我想毫无疑问是前者,因为跟他们在一起,你也会连带地变得积极、自信、谦和、快乐和进取,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人与人的关系是有感染性的――气氛(Atmosphere)、气息(Vibration)、人体温度(Temperature)、能量(Energy)、精力(Spirit)都是在默默无形中传达着,交换着。心理学空间|"T'Kvj2ue2I

2q C*tS'E8c0   这种感染性其实不光是人与人之间如此,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在此举一例子:曾经有科学家研究两组人与其种植的树之间的关系,发现一组较开心快乐的人所种的树散发的一种波(用特殊的照相机可拍出)较大较长,其枝叶的摇摆度较大,而另一组心情较差的人所种的树散发的那种波较小较短,其枝叶的摇摆度较小。
"F^9v3NTt+Xbq0
5|-d]}bm"op0   心理学家也发现,一个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不脱离此原则,想想我们自己,当我们长期难过、情绪不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很讨厌自己、怨恨自己?有些人走到极致甚至会自杀。一般而言人的关系有三种:第一种是人与自己的关系,第二种是人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第三种是人与生物、宇宙的关系。现在,地球大气圈的臭氧层破了个大洞,南北极的冰山因温室效应而渐渐消融减少,世界上洪水泛滥,天灾人祸不断发生,这反应了第三种关系。再看看第二种关系,各个国家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彼此仇视,战争不断,社会上充满自私、暴力、争夺的行为与气氛,人与人之间彼此勾心斗角时有所闻,总之情况不甚乐观。而第二种及第三种的良好与否是建基于第一种上的。也就是说人与他自己的关系不好是会影响此人与他人、与生态的关系的。心理学空间"Wx~B(`7k$F3Xm8[
心理学空间!iAk@.u!K$n1q
  试想,不爱自己的人,怎么会真正地爱别人呢?反之,不爱自己的人,又怎能期待别人爱自己呢?因为你自己都不爱你自己了,不是吗?矛盾的是,不爱自己的人,却又拼死拼活地要别人爱自己,喜欢自己,别人若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则对别人会有不满的情绪。你说,人不是很怪吗?心理学空间 Z*Oa\%t1Z%`{2k

;[-D s:Lx2\ K VI&XxC0   说实话,我也是这种怪胎之一,因为我爱自己还不够,所以我还是很在乎别人的看法想法,我还是常常认为自己不够好,担心别人不喜欢我,所以我还是对别人有许多不满。心理学空间&T1?{g evdk/N

DP|"vu:J2A2x{0   恐怕会有人说:“张老师,连你都这样,那我们怎么办?”我想: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学习爱自己、爱他人与爱宇宙万物的过程吧!走到今天的地步,我虽然尚未完全突破,但倒也找到了一些方法与窍门,我会在下期与各位继续分享,咱们下期再见。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对应该说bye-bye 张宝蕊
《张宝蕊》
偏见»

 张宝蕊


张宝蕊博士(Dr. Magdalena Lee) 学历:
美国心理研究院临床精神心理系博士
美国爱丁堡大学青少年心理辅导系硕士
美国富旦大学医疗心理辅导系硕士
台湾辅仁大学法律系学士

经历:
湖北省武汉市中德心理医院医护人员督导(2000-2001)
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防问教授及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2001-2002)
美国五行中医研究院兼职教授(1999-2000)
美国老人院娱乐及心理辅导师(1996-2000)
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研究员(1993-1995)
台湾乐仁社会服务中心主任(1991-1992)
台湾圣功女中辅导中心主任(1988-1991)
台湾圣功女中总务主任(1982-1988)

现职:
美国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教授、训练讲师、心理辅导及治疗师

荣誉:
美国Fordham大学及美国精神心理研究所最高荣誉毕业
美国Edinboro大学最佳研究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