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
設置,(三區窗口
跨區域顧問:Joan Schachter(歐洲)、Jon Tabakin(北美洲)、Thais Blucher
(拉丁美洲)
跨區域協調聯合主席:Arne Jemstedt(歐洲)
由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成員進⾏的繁體中文翻譯和編輯。
翻譯 (Translation):陳瑞君 (Jui-Chun Chen)、王盈彬 (Ying-Ping Wang)、李世易 (Shir-Yi Lee)、蔡明哲 (Ming-Che Tsai)、鮑致嘉 (Chih-Chia Pao)、蕭景容 (Ching-Jung Hsiao)、蘇容加 (Jung-Chia Su)、賴盈青 (Ying-Ching Lai)、黃泰翰 (Tai-Han Huang)、莊慧姿 (Hui-Tzu Chuang)
協調 (Coordination):瑪麗亞·伊內斯·涅托 (Marìa Inès Nieto)
一、定義
在特定的治療環境中,為了進行精神現象(尤其是那些與潛意識有關的)的檢視與轉化,所必要的穩定條件。
精神分析設置的概念,如同佛洛伊德 (1912, 1913) 在有關分析技術的文章所概述,在精神分析發展為一種研究和治療方法的最初,就已經隱含其中。儘管這些年來對於當初佛洛伊德所提出的外在設置(每週六次,每天在同一個小時),基於種種因素已有調整,「設置」這概念的發展和闡述,主要與設置對於分析師及病人的各種潛意識意義有關;特別是與邊緣型和難以接近的病人的工作經驗,以及與分析師內在設置(也被稱為分析師的分析態度)的關係 (Schafer 1993)。
當討論「分析設置」時,指的必須是讓分析歷程得以執行的特定而獨有的必要工作條件。其他的治療(包括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都有自己的設置,儘管它們可能用到精神分析設置的某些元素。設置同時包括外在和內在條件。前者由時間和空間的框架所建立,後者關心執行分析工作所需的心智狀態,基本上可說是保持心智開放:在病人端,透過自由聯想的原則,而在分析師端,透過平均懸浮的注意力以及維持中立與禁制原則的態度。雖然內在設置經常和分析師有關,但也適用於病人。病人的這種「內在設置」可能一開始並不明顯,需要在諮詢的過程中加以發展。至於外在設置,有些分析師提到分析師和病人間的「協定」,或更確切地說,「契約」(Etchegoyen, 1991)。
病人和分析師雙方在內在和外在的設置中,都有對應但不對稱的角色、心態和任務。重要的是設置的這兩種面向會互相影響。病人會需要接受設置的條件,並願意全力配合。分析師也必須同意遵守這些條件。病人無法遵守的任何狀況都需要被分析,也因此會成為分析的歷程。然而,病人對設置也會有自己受潛意識幻想影響的觀點,這些觀點,這也會需要被分析師詮釋。分析師也應該把病人對他的錯誤的所有觀察都納入考慮。 (Rosenfeld 1987; Limentani 1966)
Ferenczi 促進了技術上更大的彈性;他相信在治療更為嚴重的病人時,維持傳統設置,可能有害於治療的進展和存活。Ferenczi (1928, 1955) 引進了「機智」(tact) 的概念,分析師為了促進分析的進展,其治療技術可能因病人不同而改變。然而,這並不表示分析師可以在診療室內為所欲為。Ferenczi 區別分析的機智和仁慈。他談到精神分析的第二個基本規則,如果想要分析別人,自己一定要先被分析。如此一來,Ferenczi 認為分析師間的技術差異就可能消失。
人格中的精神病部分」。 對此 Bleger 意指原始未分化的自我,源自於與母親身體的共生關係。
José Bleger (1967) 大概是第一位有系統地研究設置的分析師,他延續 Gitelson (1952) 的想法來描述分析情境,認為分析情境包含了所有發生在分析師—病人關係間的現象整體。他把這情境分解如下:歷程:可以被研究、分析與詮釋的現象;以及框架[encuadre(西班牙文,有取景之意)]:非歷程,由一些常數組成,在這些常數的約束中歷程可以演化。根據 Bleger 的論點,當病人接觸分析師所提供的設置—理想正常的框架—要偵測到底下無語的潛意識幻想並不容易;在設置遭到擾亂前,這些潛意識幻想不會明朗顯現。對 Bleger 來說,病人主要的潛意識幻想是:設置是他/她的身體和原始母親的身體融合之處。所以,分析師設置的功能是「無語」的病人設置的涵容者,這無語的病人設置指涉「移情的聚集」,另一個是「設置的創造」。他區分這兩點並強調,不論詮釋對於「治癒」和「洞見」的發展有多重要,但就建立及維持分析歷程來說,詮釋並非分析師的主要工作。根據 Meltzer 的看法,分析歷程的建立和維持是透過「設置的塑造」而產生,這是一個持續的工作,在其中病人的移情歷程得以展現。
Meltzer (1967) 在討論到他稱為「分析歷程的自然史」時,區分了兩個技術議題。其中之一涉及他所稱的「Bion 對設置的概念與佛洛伊德相符,認為「精神分析必須在感到剝奪的氛圍中進行」,因此「在精神分析的親密關係中,分析師和被分析者時時刻刻都不可失去孤立的感覺」(Bion, 1963,p. 15)。Bion 對於分析空間的概念連結了親密和孤立,此種親密但節制之設置的塑造是必要的,如此才能喚起一種氛圍,讓無形的、超越現象的現實,也就是「O」,可以被體驗到並「成為」 (become),而非只是在理智上被了解 (1965, p. 153)。設置圍繞著 Bion 的轉化概念而組成,在此可以促使絕對情感真實的感受浮現 —— 形態上的轉變 —— 通常被理解為自體尚未出世部分 的誕生。
近期關於設置的論文,將外在設置的時間和空間面向與分析師的內在設置連結起來,用以討論設置如何象徵生命中最早的母性抱持 (holding) 與在場。很多這些關於設置/框架的論 文,採用了 Bleger 的觀點,聚焦在框架對分析師和病人的潛意識意義,也採用了 Bion 對於客體關係中涵容者/被涵容者模式的概念,以及 Barangers 的分析場域概念 (Barangers, 2008,Civitarese, 2008, Churcher, 2005, Green, 2006)。
二、外在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