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巍 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6(03),109-116+203 DOI:10.13718/j.cnki.xdsk.2020.03.012
摘 要:
理论论是当前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中解释读心现象的主流理论之一,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基于常识心理学的概念体系,理论论认为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他人的心理状态,必须以推断的方式获知他心的存在,并以此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这种心智化的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它以心理模块的形式预存在人类大脑中,并在后天的叙事实践中得以建构完善。来自神经科学的实验证据揭示了大脑中存在一个心智化系统,该系统以内隐或外显的方式参与读心活动,其所具有的可塑性确保了经验影响理论的意义。迄今为止,读心理论论只能提供框架理论,仍然缺乏一种精确的描述性机制,并有待接受神经科学的系统检验。
关键词:读心;理论论;常识心理学;心智理论;心智化系统;
一、常识心理学与读心理论论
发展心理学家Leslie的上述观点让笛卡尔时代以来的他心问题(problems of other mind)以“读心”(mindreading)谜题的形式在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中得以复兴。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概念在读心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读心时会存取和调用我们大脑中的行为表征理论,这个假定的人类行为理论被称之为“常识心理学”。在另一些情况下,常识心理学也被指称为某种单一潜在的认知机制,它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的能力:(1)在一般情境中预测人类行为的能力;(2)把心理状态(mental states)归因(attribute)为人类的能力;(3)能够凭借人类拥有的心理状态来解释人类的行为的能力[2]。
“人类心灵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构想和思考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因为他人的心理状态完全隐匿在感官之外,所以只能被推断出来。”[1]著名在现实中,当我们要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必须借用常识心理学来刻画他人的心理状态。例如,老王为什么会满脸笑容地从股票交易大厅里走出来,其实依据的无非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会因为自己愿望得到满足而拥有积极的情绪”的理论,即从他想要从股市获益的愿望得到满足推理出他脸上呈现出的积极情绪。当我们预测他人行为时,我们也需要利用常识心理学从过去和现在的目标环境和行为(包括言语行为)的表征中,去推理他人未来行为的表征。就像在电影《动物世界》一部以赌博游戏为故事线索的科幻片中,男主角就是采取赌博规则所依据的“想要赢的几率更大,留下的牌越均衡越可能使自己获得更大可能的胜利”这样一种理论,并由此去解释和预测他人出牌的选择。根据这种观点,读心本质上就是一种借助理论进行推理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