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化:概念及其评估方法
王晶瑶 刘果 杨姝同 韩继阳 莫小恩 王旭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7,44(02),214-218 DOI:10.13479/j.cnki.jip.2017.02.006
摘 要:
元认知”和“共情能力”等几个重要相关概念的异同进一步明晰心智化概念的内涵,并介绍了心智化评估工具的发展现状。
心智化(mentalization),指能够从外部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从内部的角度理解他人的能力。自1989年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在该领域展开了数以千计的研究,但心智化概念及其评估方法仍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挑战的主题。本文回顾了心智化概念的发展历程,试图通过比较其与“反思功能”、“心理理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时,个体的心智化能力能够用以推断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活动,心智化的水平成为了影响个体社会交往活动的重要因素。可见心智化不仅是对别人或者自己的一种想象性质的心理活动,也是对个体行为和心理意图的感受与解读。
一、心智化概念内容1心智化概念
心智化,又称心理化,由英国精神分析学家Fonagy提出,是指在个体有意图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欲望、需要、情感、信念和推理)的基础上,明确的或含蓄地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有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1]。心智化的英文可以写做mentalization或mentalizing,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更注重心智化的结果,后者更偏重心智化的过程。
心智化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理解:第一个维度与两种意识水平的运作模式有关(隐式和显式);第二个维度与对象有关(自我和他人);第三个维度与心智化内容和过程有关(认知和情感)。其中,隐式心智化指的是个体无意识的、自动的、或程式化的去想象自己的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显式心智化则涉及有意地练习和有意识的使用[2]。
心智化作为维持心理功能正常运行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呈现出个体性和差异性。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超出和低于正常的心智化水平,我们称之为过度心智化和心智化缺陷。心智化缺陷的情况更容易出现在人格障碍、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尤其是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情绪调节困难是所有领域功能失调的核心病理[3]。主要表现为难以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或无法完整叙述自身的观念,难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
2概念的提出
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心智化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法国精神分析文学作品中,并作为一种临床实践的方法。
依恋理论,奠定了心智化的理论基础。1989年,英国心理学教授Frith等指出自闭症源于“读心术”(mind reading)能力的缺陷。自闭症儿童难以主动思考和报告想法等,因此会导致人际关系、交流与想象方面的一些障碍。
美国心理学家James(1890)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深入讨论了自我这一主题,这被视为心理学上对“心智化”最初探索。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Hall首次在心理学领域提出”mentalizing”概念。1906年,这个词被登录在牛津英语词典。1969年,英国精神分析师Bowlby依据在临床上对婴幼儿的观察,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Fonagy综合了依恋关系、元认知和心理理论等,开始研究成人对于心理状态的普遍性,尤其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注意。Fonagy等通过对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观察,最终于1989年,正式提出心智化理论。
3心智化能力的发展模型、缺陷模型及意义
3.1心智化的发展模型
心智化的形成背景基于安全的早期依恋关系。人类的依恋系统和心智化能力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连接,也包括生理上的关联。
婴儿与母亲的镜映中获得,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观察并学习母亲对于他人各种行为的相应表情,这种镜映学习能够帮助婴儿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其次,依恋关系可以调节儿童情绪。婴幼儿在处在压力状态下,依恋系统被激活,然后去寻求母亲的安抚,母亲做出相应的反应,婴幼儿压力下的情绪下调,持续到下一次面临压力状态。这种循环能够有效调节儿童情绪,并有,助于他的心智化良好发展。另外,从生理学角度观察,有更好依恋历史的母亲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孩子会产生更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继而分泌皮质醇,降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对人类依恋系统的调节作用,这会帮助孩子发展出倾向于安全的依恋关系,进而促进心智化能力[4]。
心智化能力最初是从3.2心智化缺陷的原始模型
临床上认为常见的导致心智化缺陷的原因是发展缺陷和精神创伤。Fonagy认为,心智化缺陷的原始模型是将缺陷理论与防御理论结合起来,但其他的研究者并不这样认为,这一点还有待细致研究。
Fonagy提出发展缺陷是源于缺乏早期安全依恋,导致心智化能力发展不足。在其创伤模型中指出:心智化的防御抑制可能会出现在任何人身上,即便是拥有完整的心智化能力的个体身上。如果个体遭受精神创伤,防御抑制变成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帮助回避强烈的情感、各种象征性的言语或形象,将创伤体验逐出精神系统之外,使自己可以避免考虑来自外来的伤害,个体主动陷入心智化缺陷中。
3.3心智化存在的意义
当个体心智化能力达到足够完善时,个体能够形成一个连贯的自我意识,形成可靠的人际关系。心智化能力使得个体的内在和外在之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连结,并且触动内在觉察能力的发展。它同样有助于帮助来访者从分裂的自体逐渐进行整合,锻炼出内省、自我觉察等能力。
二、心智化的“概念近亲”
在心智化概念发展过程中,有人经常把心理理论、反思功能、元认知、共情能力、心理感受性等概念与心智化等同,而Fonagy认为心智化是融合了相近概念所形成的嵌合术语,接下来会介绍五个心智化的“概念近亲”。
1反思功能
Fonagy提出的反思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RF)概念是指在依恋关系的背景下,通过自我与他人的情绪、思维、幻想、信念和欲望在行为中的表达,理解和解释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5]。在国内,反思能力又被译为反思功能,反映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