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ler(1972) 分离个体化的前三个阶段
作者: 柯晓燕 译 / 14900次阅读 时间: 2022年9月04日
来源: 心理的答案 标签: 分离个体化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9|,a3cY@&J0
玛格丽特·马勒简介心理学空间l3c'CSaI

玛格丽特·马勒(1897~1985)

&l'K(}.hF6^+h0心理学空间+p5|4r~ ABs W0HQ

1897年5月10日.玛格丽特·S·玛勒(Margaret Schoenherger Mahler)出生于匈牙利,玛勒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位开业医生,也是负责公共卫生的官员。母亲对玛勒和马勒父亲十分苛刻,对于小玛勒4岁、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妹妹却十分关爱。

R_:g'E;qn0_g0

Ag1j'D M)T$R016岁那年,马勒离开了家乡来到布达佩斯学习卫生学,在那里她接触到精神分析,并遇见了一位对她后来的学术生涯产生深刻影响的人——弗伦茨(Ferenci)。1916年,玛勒完成了卫生学的学习,进入了布达佩斯大学医学院学习,一边学习儿科学,一边学习精神分析。1920年因犹太人身份受到当局迫害入狱。被律师朋友营救出狱后她离开了慕尼黑,到日内瓦大学,跟随儿科医生伊布拉宾(1braibim)教授继续学习。在此期间,玛勒学习了许多婴儿疾病的治疗方法,共生的概念开始萌芽,并发现游戏对儿童治疗很重要。1921年毕业后,马勒到维也纳最富盛名的冯·佩客(Von Pirque)医院任儿科医生,她在医院里观察到该医院把生病的婴儿都搁置在一个无菌箱里,井通过导管定时给婴儿输入与母乳相仿的营养物。而竞争对手摩尔(Moll)医院总是要求母亲的参与,并要求每一个护士都负责一个婴儿的照料工作,给予母爱般的关爱,她深刻认为摩尔医院的治疗方案非常合理。这段经历对玛勒以后的学术研究受益匪浅,可以说是其灵感的来源。

5y(]{+}9^(XA L0

1s!N1x(H1\7f,y*l)be;}01922年,玛勒开办了自己的儿科诊所,在治疗中,玛勒始终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并尝试为儿童作精神分析。正是在这个时期,她事业的重心逐步从儿科学转移到儿童精神病学领域。

oN8Vt&]*SR:@ D s#T8q0心理学空间 f-U._ K!Lg`Lwl

1926年,玛勒开始正式接受分析,给她做分析的是弗洛伊德的弟子之一德西(Deutsh)夫人,于1933年获得了维也纳官方认可的分析师资格。心理学空间$Z:g!t[x/PYq(g

xz(XscB)g01938年二战期间玛勒与丈夫到英国避难,并最终到达美国,加入了卡罗琳人类发展研究协会,参与分析受挫儿童的情感与心理以及习得性障碍。在刘易斯(Lewis)博士的支持下,玛勒开始研究儿童抽搐紊乱现象,通过长时间的个案研究,玛勒发现儿童抽搐现象一般要持续10到15年,并在青春期发展为精神病.通过此类研究,玛勒开始关注自我的能动性在中间的作用,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自我主要机能之一是通过自我的削弱,抽搐发作使得自我遭受攻击。并导致自我削弱,自我无法控制抽搐,即从互动关系中强行退出。从1941年开始,玛勒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儿童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和治疗中。1949年,玛勒一方面研究抽搐症,一方面研究儿童精神病,并将此作为研究的重点.她接受弥尔顿·罗森鲍姆(Milton Rosenbaum)博士的邀请,加盟了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主持儿童精神病研讨会,在儿童治疗的医生和护士帮助下,研究儿童精神病问题。同时担任费城精神分析研究所儿童精神分析部主任。玛勒关注到心理诞生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步,以及母婴共生及分离等议题。心理学空间+VM H/V;a%E h2? v

心理学空间"E"X ^M/Jm'Wj

1955年,玛勒和同事富勒(Fumr)确定了治疗方针是对重大发展事件的内部心理观察,向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申请到了一笔基金,于1959年建立了马斯特斯儿童中心。一开始接收了几个有障碍的儿童和一个精神病儿童,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玛勒和同事提出了由母亲参与进来的三方治疗模式。在马斯特斯中心,玛勒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即为什么大部分儿童能够在3岁时产生稳定的自身实体感和同一性感而精神病儿童无法获得 ?

PV3AL\E-z0心理学空间 Ov/`(X h

于是,玛勒于1963年正式开始了对正常儿童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的开创性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玛勒始终把自我实现,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放在首位.通过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研究,玛勒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于1968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学术专著《论人类的共生和个体化的变迁》,阐述了儿童精神病理学。1975年又出版了她的代表性著作《人类婴儿的心理诞生》。自此,她的理论正式确立 。1978、1979年分别出版了玛勒论文选集第一卷:《婴儿精神病和早期贡献》、玛勒论文选集第二卷:《共生与个体化》。1988年出版玛勒撰写、斯捷潘斯基整理的《玛勒回忆录》。心理学空间g sh.Yp'T4E

本文译自客体关系代表人物之一玛格丽特·马勒1972年发表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的《On the first three subphases of the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是玛格丽特·马勒的代表论文之一,也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美国客体关系学派”子主题下的推荐论文之一,建议与温尼科特的《母婴关系》一起读。心理学空间^&h$H}t'v#a0W

] ^EJd-n+_/kTY0心理学空间o4vK6sa2D
心理学空间:UJou:w(Uu-m&tQ|

译者注

%Q| P]7~"M8rt0

`F@^X3w#Wm0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这个行业需要探究 “心理咨询是如何起作用的“。考虑到心理咨询是借助咨询师的力量来使个体获得疗愈和成长的。另一个在现实层面上,被无数人见证过、并且亲身经历过“一个婴儿借助母亲获得疗愈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的事实,变成了咨询行业研究对象。而中国俗话说的3岁看老,三岁之前孩子的发展,变成了心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F"|L*Mm6sF*A.vh0心理学空间$}_omD[

马勒根据对孩子的大量观察将这个过程分为:融合期(0-4个月)(混沌期),分化萌芽期(4-7个月)(开始有些懵懂的想法),探索期(7-14个月)(好奇宝宝开始充满希望和梦想的这里试试,那里试试),意识到现实(14个月-3岁)(世界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自己也不全能,开始接受一些现实),建立客体恒常性期(现实的自我发展)。“这几个阶段在我们成长中不断重演,最后引领我们成为一个成熟,能够自我负责的人。心理学空间4R7Y \"K?J(uv

心理学空间7P1^z,A|9F%\] M

这个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些必然的感受,一些客观的需要,当然在一些情况下这个过程会发展的更顺利,一些情况下会发展的更糟糕,当我们对这些情况了解的更深的时候,我们在经历这个过程时的恐慌和害怕就会少一些。

1y'q7w,y;E&y&U$c0

%_ ro(P)R7@#Lq0对于咨询师而言,一方面每段咨访关系也是这样发展的,甚至是咨询中每次来访者的探索,每次咨询的升入都上演着这样的过程,每次循环来访者都会重新出现一些感受,这些感受背后也暗含着对咨询师的潜在要求。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协助来访者更好的度过每次循环,最后在自己和现实中间发展出更真实更有力量的关系

!|p&q@(iX y0

H#sS"j!B_A0另一方面,来访者来咨询的问题也会表现在各个阶段上,比如很多某个年龄段和处境下应该具备功能还处在混沌期,分化萌芽期,或者个体在探索期遇到了很多,或者面对现实无法哀悼过去等等。当然更多情况下是,在不同层面的各阶段问题层层叠套和组合,成为一个需要逐渐展开的过程。心理学空间J t6mu.j$mb

心理学空间qKC3F3J'B

对这个过程的熟悉和理解,对于我们更客观的看待咨访关系,在咨询中面对来访者每个阶段的无意识表达,在个案概念化上以及诠释上给出更有力量的解释,无疑非常非常有帮助。心理学空间z:O eX g;R O0}zX

心理学空间$~zG(^8['mk

b1F.K|W$M&Zo/c:v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分离个体化
12
«马勒客体关系和病理之间的关系 玛格丽特·马勒 | Mahler
《玛格丽特·马勒 | Mahler》
连接与分离: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关系分析»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