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对新冠肺炎的焦虑情绪也急剧上升。知道担忧何时有益、何时有害是很重要的。
过度担忧新冠肺炎再次爆发,这件事本身也在慢慢流行,成为了心理领域的流行疾病。我们知道,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强预防措施、防止感染。然而,问题是:多大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什么时候又会变的具有破坏性?
之前的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太过焦虑,就会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更糟糕的决定,这和大脑中与焦虑有关的某些回路有关。
神经科学副教授Sonia Bishop研究了焦虑及其如何影响决策。在下面是对心理学家Sonia Bishop的访谈。访谈讨论了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控制焦虑,以及在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内如何调适自己的生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和认知Q1、在目前世界局势中,焦虑有什么用?
恐惧和焦虑能够帮助我们的祖先应对非常真实的威胁。今天,我们的恐惧反应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危险时迅速行动,比如站在原地不动,躲避迎面而来的疾驰汽车的道路。
Sonia Bishop: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情况下,我们的焦虑促使我们采取不同的行动,并确定我们可用的最佳选择。这种模拟过程可能会让我们更成功的规划未来,但是,也会导致长期担忧,这可能会使人筋疲力尽、痛苦和衰弱。
Q2、人们应对这场大流行时,会出现否认和灾难化的心理反应。什么是合理的中间立场?
如果我告诉你,在美国,去饭店就餐的人有万分之一的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你可能会采取千分之一概率的应对模式,有些人会采用百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应对模式,这就是人们应对焦虑的不同模式。
就目前而言,由于接触病毒的概率会因为时间、地点以及病毒的迅速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没有统一的应对标准,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不知道哪些应对方法才是最佳方案。
在不确定的时期,我们的人格特征对我们的假设和“乐观偏见”水平有很大影响。
心理学家罗尼·詹诺夫·布尔曼(Ronnie Janoff-Bulman)和尼尔·温斯坦(Neil Weinstein)的研究表明:
为了好好的活着,大多数人都会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一套可以保护自己的假设——例如,世界是美好的,安全的地方,坏事情发生在其他人身上,而不是发生在我身上。当危险的概率很低时,例如在飞机坠毁中死亡,这些保护性的假设能够让我们不再担心会发生危险。
然而,在这场大流行中,乐观的偏见可能导致我们无视戴口罩的好处、忽视社交距离的措施,这会增加我们生病的概率,以及将病毒传染给所爱的人的概率,并且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增加病毒的传播,增加病患和死亡。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盖然新冠病毒的风险十分特别——年轻人可能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并且感到自己无懈可击。
同时,那些经历并适应了坏事发生的人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采取某些行动可以防止坏事发生。这可能解释了恐慌性购买的上升。人们试图获得对局势的控制感,这将使他们感到安全。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希望,那么他们可能会停下来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么多物质吗?”或者,“我能把多余的食品留给别人吗?”
Q3、我们应该如何描述这一流行病及其对儿童的危险?
研究表明,儿童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模型可能是最极端的,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安全、可控的地方。儿童的这些模式得到了成年人的支持,成年人试图保护儿童免受世界上最糟糕的情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