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慧 陆道夫
郑州师范教育 2021,10(03),76-80
摘 要: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代表作《白鲸》中的主人公亚哈是一个具有强烈复仇欲望的超级自恋者,他把自己当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世界必须按照他的意愿来运转,一旦意愿受挫,他就会在心中产生要摧毁世界的邪念。借助于海因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及其他心理学相关知识,对亚哈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心路历程以及他最终复仇致死的原因展开分析,以期从中发现能带给小说读者的一些启示,引发读者进一步关注并重视健康人格塑造这类问题。
关键词:《白鲸》;亚哈;自恋型人格障碍;心理健康;人格塑造;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的代表作《白鲸》(Moby Dick,1851)描写海上的航行生活及捕鲸故事,被《剑桥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17)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海洋小说之一。它讲述了捕鲸船裴廓德号船长亚哈(Ahab)在航行几乎全世界后最终找到并杀死了咬掉自己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的故事。小说结尾,亚哈在经过整整三天的追踪后终于用鱼叉击中白鲸,但与此同时,白鲸也撞破了亚哈所在的船,亚哈自己也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并被顺势带入海里。最终,他和大部分船员都与白鲸同归于尽,只有以实玛利(叙事者)成为船上唯一的幸存者。
精神分析治疗的一种形式,虽然科胡特的理论越来越被文学和文化学者们所重视和吸收,但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自恋性格的研究和分析还不多见。《白鲸》中的主人公亚哈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运用科胡特的心理学理论对其进行剖析,应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迄今为止,人们对《白鲸》的解读自然多种多样,相关的研究视角生成不同的文本,诸如生态批评、主题探索、叙事艺术、民族精神建构等,都已成为重要的参考文献。小说主人公亚哈的性格特点也理所当然地成了研究的焦点。有的学者从原型批评角度对亚哈进行解读,还有的学者对亚哈性格的双重性进行剖析,探究其中正义和邪恶的交锋。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从心理学角度对亚哈之死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文献相对很少。值得一提的是,近30年来,心理学领域对自恋型人格有不少的探索,其中以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的贡献最大,他认为“自恋是在童年时期自体的心理结构的获得性缺陷及其后来的继发性防御与代偿性结构的建立”[1]77。作为一、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及特征
自恋(narcissism)一词源于有关水仙花(narcissus)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是古希腊最俊美的男子,无数的少女对他一见倾心,可他却自负地拒绝了所有的人。一天,他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不思饭不想,最终憔悴而死。在他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株非常美丽的水仙花。后来,心理学家便把人们心理上与纳西索斯相类似的状态称为“纳西索斯情结(narcissism)”,又称为“水仙花情结”,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并陷入一种非正常自我专注的现象。1914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首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他在著作《论自恋:一篇导论》(On Narcissism:An Introduction,1914)一文中提出“自恋的根源在于力比多(Libido)”[2],认为人首先将爱的力比多投向自我及养育自己的人,并假设在婴儿身上有一个最初的自我投注,一个基本自恋;后来这个力比多投注的一部分重新定向于对象上,并在自我力比多和对象力比多之间产生了对立,自恋因此被视为对受自我保存冲动推动的利己主义力比多的补充。随着一个人的不断成熟,这种力比多开始投向客体(他人),在这种转变中如果遭受了挫折,这种外向的爱会折返回自身,从而形成病理性的自恋人格。
海因茨·科胡特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很大的改进,并对自恋问题重新研究,“他将自恋描述为自体代表(而不是自我)的投注,将其定义为负责关系议题的人格代理”[3]。他的临床研究《Z先生的两种分析》(The Two Analyses of Mr.Z.,1979)反映了他在此问题上从自我心理学向自体心理学的转变。科胡特认为,一个自恋的人并不是将力比多投注给了自己,而是将自恋力比多投注给别人,因此自恋者只是在自恋地体验着别人,也就是说把别人作为自己的一部分或者一方面——自体客体(self-object)来爱恋,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正是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的一种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对自己过分的自我肯定,自我喜欢到偏执状态,甚至对周围、对外界都漠不关心。海因茨·科胡特认为,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会将他人潜意识地看作自己的一个部分,以维护自己自恋的心理机制;他们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早年的经历导致他们的自恋失衡,于是,当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他们就会在潜意识中通过像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去控制别人以达到满足他们自恋的目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夸大、需要被人羡慕和缺乏移情能力,具有这种障碍的人常常夸大自我重要感,沉浸在无止境的对成功、权力和美貌的幻想中;他们通常相信自己是出众的、特别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期望其他人也这样看待自己。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需要他人给予自己持续不断的关注,他们的权力感很明显,这使得他们缺乏对他人需要和感受的敏感性,有利用和盘剥他人的倾向。除此以外,他们通常缺乏移情能力,喜欢嫉妒他人或者认为别人在嫉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