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生孩子?
作者: mints 编译 / 1051次阅读 时间: 2023年4月17日
标签: 繁衍与停滞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G^5LO.f [S

面对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的趋势,很多专家从各种角度进行了解释,并提出应对措施。经济学家知道出生率下降意味着通缩和发展停滞。急切需要年轻人承担责任并且说,娃是「能够带来养老回报的长期的消费投资」;社会学家也知道人口下降趋势很难扭转,并且参与制定了诸多鼓励生娃的政策。心理学空间}\l;L]H8s0k

心理学空间T X6Y#Y)Clv,J$g

那么心理学家如何看待年轻的永恒少年、少女们不结婚、不生娃的现象呢?

5h R cr_x|0

.t8p cJP0
@1\f|&A#B,qSr0心理学空间bVL4q `!i

+m4AB G*}e:`0埃里克森:繁衍对停滞心理学空间Q5M/Asir%j#Q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心理学空间']?)zN_F/fD5P

qG)si8L0d00~1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0~/l ^I0M Y02~3岁  自主性对羞怯心理学空间9{Svou,h)Q
4~5岁  主动性对内疚
E0DiG9bZ013~18 同一性混乱
a@qT Y'~d|;U2V019~25 亲密对孤独
FGy \E^W025~65 繁衍对停滞
:R*~RuO"x%^H,mqu;y065岁以上 自我完善对失望
心理学空间 Ri(Y2?0r r@

埃里克森把(心理发展阶段中的第七个阶段)繁衍与停滞(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确定为一个人在25~65岁期间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埃里克森提出,在完成前几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之后,可以应对这一挑战。心理学空间K,d,iCy X"Ts]h/p

心理学空间%Z P2P@*[ Z

在这个阶段,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的繁衍需求得到满足,从关注自己转变为关注他人。这个时候的心理满足来自奉献自己、照顾他人或留下自己的成就,否则心理发展就会出现停滞、内心变得贫瘠和空虚。心理学空间0j!M+Exft |

心理学空间2l]R4aBa-Y&PG

心理学家肯农·谢尔登和蒂姆·凯萨在验证埃里克森的“繁衍对停滞”的理论时发现:年龄越大,就会更多的关注繁衍,并将其设定为人生目标,而且,对同一性发展的关注就会相对减少。肯农还发现,提高人际(亲密)关系的需求先于繁衍的需求。心理学空间#y#W$sX'fc#Oe

M? P!@?~0因此,肯农的研究支持了埃里克森提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依次出现的」假设。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在25岁之前未完成同一性发展(即,自我认同),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就会受限,并且影响繁衍阶段的发展,社会心理发展出现停滞,无法完成对应年龄的人生任务。心理学空间I @_`f;^1Or

)_!s3otr0X?~WE0
g"KA;yz*u^0

HxPjF][4s0心理学空间/CX,?rqJ x6be3}

繁衍缓冲

(Z\ D9bC?Ei0心理学空间/})S*z(xmblI

这大概是当代青年人的困境:

\A0f&f7i6wf|0

K7W!UGtYz0他们在13~18岁初高中期间,被教育制度设计为刷题工具,掉进了题海和补课的陷阱中。中考和高考分数是他们成功的标尺,成为了身份认同、心理同一性的唯一标准——考不到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命运的多舛。他们在19~25岁进入大学或工作之后,竞争压力让他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入的友谊和感情,沉浸在游戏和异次元的世界中,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娃,即便生娃也穷养、散养。心理学空间AK!LP W

kW x Z,KkD0埃里克森说:“繁衍的需求在哪里被压抑,哪里就会出现强迫性的假性亲密关系、心理的滞感和内心的贫瘠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40年,带来了社会的巨变,也带来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晚熟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发展成熟期越来越晚。心理学空间)d;l7xR4i:c z

心理学空间]z N+O8^o

如果社会环境压制了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那么就需要更多时间进行补救。Kotre和Kotre认为这与繁衍缓冲(generative buffering)有关,人们可以在繁衍缓冲中化解代际间被忽视的“黑暗面”。其前提是不传递有毒的心理遗产促进下一代的幸福心理学空间IR s tKS'cDq'?

E-NdZG*t0
ww |S;l[!V.o+?0

B4c4]8m_L5jZi0心理学空间+?Z)?#Luu

繁衍代理与沟通

cr4xe+MS&H)r0心理学空间w0Hf!D{b F

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进行的研究发现,中年组(37~42岁)的繁衍倾向最强烈。如下图所示:心理学空间qyn%uN6eLQ

繁衍测评中,中年组的分数最高
;K f{@KO_9o w5F0
,hS,q-v*v&oM \'T B$V0McAdams, D. P., Hart, H. M., & Maruna, S. (1998). The anatomy of generativity. In D. P. McAdams & E. de St. Aubin (Eds.), Generativity and adult development: How and why we car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pp. 7–43).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y2vPf._+Y0这也意味着「生娃」这件事,中年父母比青年子女繁衍的愿望更强烈。在某种程度上,子女是父母繁衍愿望的代理人,即,通过繁衍反哺父母的意愿。心理学空间)Yv-~NL,?L(p

oOO*B3c j4Q h|'O-z0埃里克森也指出,繁衍的核心是对下一代的关注。通过交流促进下一代的愿望和承诺,提高下一代关心和爱他人的共通人性。Bakan的繁衍代理和沟通概念有助于化解这种繁衍受寒(generative chill)。繁衍始于父母(对子女代理繁衍)的内在渴望,以及共同培养下一代的愿望。Hart和Maruna的沟通模型探讨了内心的欲望、文化需求、对下一代的关注、对物种的信仰、繁衍承诺和繁衍行动叙事的方式——即,一种不断进化的生活叙事,它带来了个人身份和生活的连续性和目标感。

9{3K3C&N(w)F+C]0

与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心理学空间8u'w'e(N-x `
门当户对、工作体面、婚房相比,心理学空间+nl+I {'x7r o
社会心理的发展更重要。

t4R'i y/`g5pO)B0心理学空间"z6@U&bfl


.Ns g6C/mI;a$}$c }0心理学空间+s*e^2r l0Z8X7w

7quk naMb5S @0小结

R+t].S+r CM0

?/ay;FEd%J1N0综上所述 ,结婚、生娃这些事,最重要的是获得心理意义上的自我认同感,发展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这些一旦出现,繁衍的需求会维持其重要性,成为人生目标的优先项。心理成熟越早、结婚生子时间就越早。时间到了,自然就都有了。心理学空间XG#|7_ Gu,|D

心理学空间TT Sn|8Eg;S']B

这也意味着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孩子沟通,重构自己的繁衍欲望的叙事方式,促进孩子人身份和生活的连续性和目标感,静待孩子内心的发展成熟。

u2r;I7CcK0

*n3@0@d Q)n~ |0繁衍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社会挑战,其能动性产生于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道德过程。心理学空间m4n{8j `#S)I `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繁衍与停滞
«父母很严厉,我该怎么办? 家庭亲情
《家庭亲情》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