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
温尼科特,一位英籍小儿科医师,从1930年代写作直到1971年,最少也可列入客体关系理论家的一个方便分类中。他的许多着作及理论都是开始于无线电广播讲话或专业性演讲,因此具有一种闲谈话家常及非正式的调调。虽然大部分都不含专业术语,他的风格可以是不精确且有时是令人困惑的。他有时从梅兰尼.克莱茵那边借来一些用词,但他也会引用一些用语以他的用意来使用这些语词,诸如够好的母爱(good-enough mothering)、包容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以及胡乱写的字(the squiggle)。温尼科特的出现是透过他的着作及临床上的诸如亲切和蔼、温和关切甚至是好玩的人而使他大受欢迎。
温尼科特死于1971年,享年74岁。他是位小儿科医师及精神分析师,在伦敦的帕丁顿.葛林儿童医院(Paddington Green Children Hospital)从医四十年。他是在1930年代间进行精神分析而受了梅兰尼.克莱茵的影响,当时她是位督导主治医师(Khan,1971)。在他繁忙的小儿科兼精神分析师生涯中,温尼科特照顾了成千上万的母亲和她们的孩子,他自己曾说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几乎从没注意到敌军的突袭,几乎所有时间都耗在精神病患者的分析里"(1945/1958g,p.145)。
温尼科特并未建造一正式体系,而是在基本上把其关怀投注到孩童发展的某些特定领域上。温尼科特的创新理念之一是强调环境与演化中自体之间精微细致的平衡性上。他对自体发展的创新观点其实是海因兹.柯哈特某些观念的概念上的先驱者。本章将检视温尼科特的用语与概念以及他有关亲子照顾及发展历程、精神疾病及治疗等的理论。然后会有一个案研究及对温尼科特着作的批判。
二、关键概念:
1.环境与本能:
温尼科特强调自体形成时的环境重要性,他说环境,当它够好时,会促进婴儿的成熟过程。婴儿依赖环境所带来的粮食(),而环境(在母亲的身上)则会针对婴儿不同的需求自行调适。随着成长,婴儿会慢慢地不那么依赖环境或母亲。
温尼科特并不拒斥弗洛依德关于本能以及个体内在动力的理念,他是把其观点转移并集中重点于孩童与环境间的互动。此一观点是把本能的发展放在一个社会的与互动的脉络上,其结果是把对年幼孩童的情绪发展的理解几乎完全是以孩童和母亲间的关系而非以本能的角度来看待。此一和环境间互相关联性及其重要性的强调和弗洛依德强调本能的发展是一个很明显的背离。成长所迈向的一个成熟指的是社会性的(以关系的角度来界定)而不仅只是本能性的。
2.促进发展的环境
环境的状况,不论是好或不好,都会形塑婴儿的发展。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母亲的照顾。温尼科特(1963/1965g,p.85)说:"最初,母亲本身就是这个促进发展的环境"(Winnicott,1963/1965i,p.239)。此促进发展的环境其特质即是"调适"(adaptation)。温尼科特即使用此一名称来描述"环境"对婴儿需求所做的调适。婴儿的需求及成熟的历程才是中心重要的,而适应它们则是父母的责任。也就是说,开始是母亲要全然施予到婴儿的照顾上,然后慢慢地她要朝向"去适应"(de-adaptation),即一种重新对本身自主独立性的主张。
换不同的话来说,促进发展的环境给予婴儿一种全能的体验。婴儿开始和主观性的(subjective)客体建立关系;亦即,幻想或心理客体(mental objects)。然后婴儿做了一个很困难的过渡转移,并藉由心理上创造和再创造该客体的一项历程来开始和"客观所感知的客体"建立关系。一个好客体必须是由婴儿出于需求所创造出来的。当该客体从主观性的改变到成为客观所感知的时,孩童乃逐渐离开全能的阶段(Winnicott,1963/1965d,pp.180-182)。
3.(有关)全能的幻觉
在成长最早期的阶段,婴儿和现实是亮无关联而必须(自己)去创造世界的,而确实也是,不过其资源非常少。婴儿身边所能有的一项资源即是幻想或幻觉。由于有像"饥饿"这样子的一种本能张力,婴儿乃随时准备好相信某些东西是可能存在的,所以婴儿可以幻觉到某一客体而且可以对某种客体具有一种神奇的寄望。好的母亲会带着她的乳房来让婴儿可以发现到它。
在婴儿这首次且原初的和外在现实的关系这个关键阶段中,它就好像是两条线(婴儿的需求及环境的预留准备)从相反的方向进行过来,彼此互相愈来愈靠近。如果这些线有某些重叠或相会面,婴儿会有某一刻的错觉,经验到婴儿或是视为一错觉或某一件属于外在现实的东西。母亲允许婴儿为所欲为主宰一切,而婴儿的主观性客体将附着在那如果一切都顺利的那个客观被感知的乳房上。所谓进行顺利或健康的意思是母亲配合着婴儿的冲动并让婴儿宝贝能有那存在在那里的错觉(例如乳房或是一只让人舒服的手),而那里的错觉则是由宝贝所创造出来的。
4.够好的母亲
温尼科特引用"够好的母亲"这个令人注目的字眼(1962/1965f,p.57)来描述如何充份提供孩童使其人生有一个好的开始的亲职功能。温尼科特以弗洛依德并没有真的在做的方式来强调"环境与父母"(environment and the parents)为适应婴儿及婴儿需求其所扮演的重要性。弗洛依德并未忽视父母的重要性,只是较倾向强调婴儿的内在世界及本能需求。
够好的母亲能够充份提供孩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别阶段中和母亲间建立关系时所需要的东西。母亲则根据其孩童各种不同需求随时调适及改变,然后慢慢地这成长中的孩童会减少其依赖。为了要强调对母亲所要求的改变,温尼科特用了"原始母性预设想法"(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1963/1965g,p.85)这个名称来描述母亲预设其婴儿需求的想法,而这在开始时常像是她自己的一部分。孩童的成长常是因应母亲她自身独立性的重新开始(resumption)(1963/1965g,p.87)。逐渐地,当婴儿成长且发展了,就出现人际间的改变,即对母亲的要求可以少一点,当她的婴儿宝贝成长得更为独立时。
够好的母亲如要成功适应其婴儿,就必须去符合且培育婴儿的全能性需求。母亲要成功且重覆不断地去符合婴儿的自发性姿势或把婴儿的感觉性幻觉当真(1960/1965e,p.145)。这促成婴儿的全能感,婴儿乃开始相信有一外在现实,那就好像很神奇,好像做起来似是在其控制之下(因为母亲可以成功地去调适婴儿的手势姿态和需求)。
婴儿逐渐地发展出那凭空显现实际上可得东西的能力,而够好的母亲必须继续不断地提供这类经验,来喂食婴儿那种自恋性全能(narcissistic omnipotence)的意识感。然后婴儿可以沉着地享受那种全能创造性及全能控制的错觉。不只是有本能满足所带来肉体上的体验,而且还会有一种情绪上的联合以及开始相信现实里确实有某些东西是人们可以寄予错觉的。这时可以采取最后一项步骤,即逐渐放掉全能感以及当婴儿开始体认到该错觉的要素并且建立和现实间的接触时能逐渐去除掉该错觉(Winnicott,1948/1958f,p.163)。
5.真自体与伪自体
在讨论环境对婴儿的适应的重要性时,温尼科特讨论到真自体与伪自体的看法,这两者都是从孩童和环境互动中发展出来的。在放掉全能与错觉的历程中婴儿的自体会有怎样的后果呢?透过婴儿的冲动(由母亲所遇见及确认),婴儿发现了环境以及那"非我的"(not-me)世界,而建立了"我"(me)(Winnicott,1950/1958a,p.216)。当母亲让婴儿发现并开始和客体(乳房、奶瓶等等)达成协议时,也就开始和客体建立关系。
照顾的母亲也必须保护婴儿免于受那婴儿所无法了解的世界来的并发症和冲撞侵犯。如果环境不是安全的,婴儿可能以服从配合来回应。这种服从配合可能会导致婴儿孤立于它本身自发性的及赋予生命的核心之外(Winnicott,1948/1958f,p.171)。当没有"够好的母育"(good-enough mothering)或当母亲并未符合及履行实现婴儿的全能感时,在客体关系的最早期阶段就会发展出伪自体。一旦婴儿的手势姿态一再地被错失掉,母亲就会代替她本身的手势姿态,而由婴儿的服从配合来加以契合(Winnicott,1960/1965e,p.145)。
当母亲的调适不够好时,外在客体的精神集注并未开始发动,婴儿仍然是孤立的且是虚伪地活着。一个伪自体服从性地对环境的要求加以反应并且建立起一组伪关系(a false set of relationships)。伪自体把真自体隐藏起来而无法自发性地行动。只有真自体是自发性的且能感受到真实或真诚。有一个伪自体的存在会导致该人感受到不真实、徒劳无益、在关系中无法真诚。
6.客体
虽然温尼科特从梅兰尼?克莱茵处借来了诸如"客体"这样的用语和概念,他却倾向赋予它们他自己的诠释和意义。因此,他用了"主观构想的客体"(subjectively conceived object)(1960/1965j,p.45)这个词,这和克莱茵"内在客体"的概念很相似(Winnicott,1951/1958I,p.237)。此词和"客观所摄受的客体"(object objectively perceived)相对比,那是指一个外在客体或某一真实的人。
温尼科特相信婴儿的发展是和一主观的客体建立关系开始,然后慢慢建立起和一个客观所摄受的客体建立关系的能力(1963/1965h,p.224)。够好的母育,特别是抱持(holding),可以让婴儿从与母亲的融合及合并(fusion and merger)关系转移到和她个别分离并有能力建立客体关系的状态(Winnicott,1960/1965j,p.45)。藉着"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hips),温尼科特意指和那已有一各别存在的外在客体建立关系,而该一存在是处于那主观性的、幻想性的个体所全能掌控之外(Winnicott,1963/1965h,p.224)。当个体成熟时,他会逐渐能够真诚地和客体建立关系、和现实也能有活生生的接触、感觉真实且活着,觉在世界上是真实的,且感觉到该世界是真实且真正的。
在发展的非常早期阶段,存在着一个两体(two-body)关系,而在较后的阶段,即伊底帕斯期间,则是三体(three-body)关系为主要主宰者(Winnicott,1958/1965b,p.29)。原先的两体关系是由婴儿及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组成。温尼科特相信在最早期的阶段是不可能有一单体(one-body)关系的,因为独处的能力是一种非常精微练达的现象,只能在三体关系建立之后才能来临。独处端赖在个体的心理现实中有一好客体存在(Winnicott,1958/1965b,p.32)。
在描述这个好的内在客体时,温尼科特沿用了梅兰尼?克莱茵的语文。好的内在客体可以指好的内在乳房或好的内在关系。具备好的内在客体及对内在关系的自信,可使个人即使在没有外在客体及外在刺激下仍安于满足。"成熟及独处的能力意味个人有机会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中,经由够好的母育建造出一项信念"(Winnicott,1958/1965b,p.32)。
对现实的全能控制意味对现实的幻想,是一种试图去处理内在现实或逃离内在现实至外在现实的方式。事实上,个体是经由为了逃离内在现实而经心营造全能的幻想以便达到外在现实(Winnicott,1935/1958c,p.130)。温尼科特举了许多例子。孩童当他以一种保护的方式来处理外在父母时,可以同时具有潜意识虐待性的幻想来对抗那内在父母。一位外向的冒险家可能是一位为逃避内在忧郁症的肤浅人格特质的人。一位国王之所以得到很多外在的尊敬可能是因为在许多人的内在现实里,那内化的父亲被杀死及砍头,而这个内化的人被人格化为人们可以尊敬及服侍的一位真实的人(Winnicott,1935/1958c,p.131)。
7.过渡性客体
温尼科特对客体关系理论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是提出"过渡性客体"的概念,这是介于主观性客体和真正客体关系之间的一个中间性的经验领域。过渡性客体并不是一个内在的或主观的客体,它不仅是一个外在客体;它是第一个"非我"所有物(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一个常见的过渡性客体是一张柔软被毯--或一件尿布或一件旧衣服。包括在过渡性现象中的还有婴儿的呀呀学语、一种作态行为或某个孩童本身还未被认为是属于外在现实的身体部位。对婴儿而言重要的是某种成为它入睡时令它非常舒适安慰的事物或声音或作为对抗焦虑或寂寞时一种具保护性的事物或声音。
过渡性客体及过渡性现象(transitional phenomena)(一种比过渡性客体更宽广、涵盖性更大的用语)是属于那个中间性的经验领域,是内在现实及外在生命都有其影响力的。婴儿正从全能控制(幻想)传到藉肉体操弄(现实感)来控制,在这当中孩童需要错觉以便创造一个部分主观部分以现实为导向的中间情境。因此,被毯是真实的,是客观可感知的事物,却被当作在婴儿所控制之下令人舒适的乳房。过渡性客体既不是在婴儿神奇的、全能的控制之下,像那内在的、主观的客体会(诸如错认乳房为婴儿身体的部分),也不是在外在控制之下,如真实的、外在的母亲般(Winnicott,1951/1958I,p.237)。
三、发展历程与亲职照顾
温尼科特曾大量且广泛地写作关于亲子互动,并且对关于孩童发展历程有重要的创见。当温尼科特集中探讨关于母亲与孩童时,他到处观望并从各不同角度或观点来检视景像。然而,他的著作并未把这些不同观点整合成一个可以细心加以实现的连贯体系。惟他确实观察到许多互相关联的历程,强调孩童的发展跟其与母亲间的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他反复交叉的主题是环境对孩童发展的影响,他对发展的界定是以孩童和环境——即父母——间关系的角度来看,而对温尼科特而言,父母其实指的不外是母亲为主。
当温尼科特戏剧性地说道“没有所谓婴儿宝贝的事”(1952/1958b,p.99),他意指不管什么时候你看到婴儿,你就会看到照顾它的母亲。没有了母亲的照顾,就没有婴儿(Winnicott,1960/1965j,p.39)。婴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反倒是一对亲职配偶的重要部分。年幼孩童的发展无可逃脱地和亲职照顾连结在一起:“婴儿与母亲照顾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单元”(1960/1965j,pp.39,43)。因此,温尼科特强调情绪成长并不那么是个体本能生命的一种进展,而毋宁是一种从依赖到独立自主的一项人际成长。“在最早阶段中不管如何描述宝贝,除非是和母亲功能有关联,否则是无价值的”他这么写着(1962/1965f,p.57)。事实上,温尼科特对发展的各不同阶段有点不那么在意,并且考虑“各阶段间的分割毕竟是人工的,只是为了方便行事罢了”(1960/1965j,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