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劳伦斯(D.H.Larwrence),《虹》
在人们彼此需要的所有方式中,抱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不明显并且最难描述的。抱持通过一根看不见的细线将我们和我们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从我们生命的第一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都需要被抱持。否则,我们就会摔下来。
婴儿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是被抱持或被放在地上的感觉。离开了子宫中安全而且紧密的保护,婴儿落到了广阔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中,摔落在地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危险。被抱持的体验是感到“双臂环绕”的体验。身体接触的温暖和适应对方的可能性是被抱持的一些方面,但最基本的感觉是被强壮的臂膀环绕而不至于掉到地上。
温尼科特(1965c)关于“足够好”的母亲所必需的条件的观点中,抱持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婴儿最需要的是一个充分的“抱持环境”,一个能够使他们自身内在潜能的出现成为可能的环境。这是关系背景中最基本的部分,在这部分中,心理的成长逐渐展开。抱持的结果是婴儿逐渐可以承担他(她)的抚养者的部分功能,成为一个“生活在一起”的分离的人。但是,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母亲所做的工作并不仅是喂养,喂养是弗洛伊德学派和后弗洛伊德学派所指母亲的核心方面。“抱持”的母亲依靠直觉安排环境,使婴儿有一个充分的体验空间,而不让需求、情感或刺激过于大量或过于频繁地出现(Winnicott,1975)。抱持的结果会产生这样一个婴儿:既被充分地喂养又感到很真实。用温尼科特的话来说,这样的婴儿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1975c)。婴儿要作为自体而存在必须被充分地抱持。
在相似地,比昂(Bion)在“容器”的概念中,既从文字上也是从隐喻意义上,也提到了双臂环绕的感觉。婴儿需要从母亲那里得到容器般的安全感,能够不管他(她)的冲动或破坏性如何,她(他)依然能够完整无损地呆在那里。比昂补充了温尼科特的观点,认为容器还应该能够转化婴儿体验到的不快乐和冲击性大的感觉。通过吸收和处理那些对婴儿的应对能力有损害的威胁的感觉,容器有助于处理和减轻那些不可遏止压倒一切的体验(引自:Grinberg,Sor,anddeBianchedi,1977)。因此,容器将内心的东西装起来,保护好,使之非常安全。
依恋理论中能够被理解(见第4章),但它们与抱持也有关联;这里的“能量”就是抱持本身,“基地”就是被双臂抱持的体验。实际上,处于和解期的婴儿通常回到母亲的身边只是为了要一个拥抱(双臂抱持的文字表达)。马勒也描述了开始学跑的幼儿只有在母亲的怀抱中才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儿童逐渐明白,这个世界有边界胜过无限:强壮的臂膀在无限的空间中围成一个安全的界限(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人们都被他人所限定)。
为了能够离开母亲,婴儿必须将这种被充分抱持的感觉内化到心里。随着行动力的提高,被充分抱持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马勒(Mahler,Pine,andBergman,1975)的“和解”概念描述了这样的现象:喜欢冒险的婴儿不时地回到母亲身边“获取能量”或“触摸基地”。尽管这些现象在当然,有的时候婴儿也会摔下来。很重要的是要有一双臂膀再次迅速地把婴儿抱起来,恢复稳定和安全的感觉。当婴儿感到再次被抱持,感到双臂环绕在他(她)身上,将他(她)包在里面的时候,他(她)就会安静下来。
这种边界的体验形成了一个安全的圈,个体可以生存在这个圈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展的进行,这个圈会扩大,但抑郁的成人可能仍会需要身体上的抱持。然而,我们极少讨论成年人对抱持的需要。我们能够读到很长的有关性的发展和现象的论文,但却几乎没有关于拥抱的文章,拥抱在整个一生都提供了双臂怀抱的体验。本能地,我们会拥抱或抱着那些遭遇痛苦或感到害怕的人(我试图通过我的胳膊不让你陷入失望之中)。但成年人感到渴望被拥抱是件令人羞愧的事情。通常,获得性爱要比获得拥抱更为容易;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报道,那些寻求性接触的人,其实是把对性接触的追求作为获得他们真正需要的拥抱的方式。
随着婴儿的成长,焦点从在容器当中发生的行动力转移到了行动和意志上。双臂环绕的体验是诸如主动和冒险之类的更为显著的体验的背景。当他们最佳的时候,抱持的功能就变得更为清晰了。随着发展的进行,被抱持的体验从生理领域转到了情感领域,并变得更加象征化。我们被那些很少碰触我们身体的人所抱持;我们也能被协会或观点所抱持。但我们一直保留着我们对边界感的需求(Fromm,1941)。婴儿期的“抱持”演变成了之后人生岁月的“支持”。
在那里
在我所进行的访谈中,被访谈者在描述他们最重要的关系时最常使用的词是“那里”(There)。1你的丈夫、母亲和朋友在你的生命中起着怎样的重要性呢?我会问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会是,他(她)在“那里”。始终如一的(又有些令人惊讶的),这就是最重要的。人们很少会更多的谈及 “在那里”。当要求他们给出一个定义的时候,他们会专心盯着我,似乎要从我脸上看出什么来,说诸如此类的话,“她在那里。一直都在那里。我就是知道她在那里。”那里似乎是一个描述基本心理体验的单词,并无法进一步拆分。我对它的最好的理解就是,某人“在那里”说的是抱持。这是一个可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背景。
例如,卡尔谈到他爷爷的“在那里”。他从未感到与爷爷很亲近:他爷爷是一个冷漠的、令人难以亲近的族长,从未对他显示过任何兴趣。但当他爷爷去世的时候(当时卡尔25岁),卡尔感到活在世上的安全感低了很多。他爷爷是这个家庭的基石。当他去世的时候,卡尔感到这个家庭也破碎了;他不再确信有一个强有力的家庭照顾者能够有办法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卡尔一直把他的爷爷当成一种力量,当成是他真正陷入困境的时候能够去的地方,而他一直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这就是卡尔诉说他爷爷的“在那里”的体验时要表达的意思。
在最早期的体验中,一个人只能被身体“在那里”的某个人所抱持。但抱持也提供了支持的感觉。在生命的后期,我们仍然需要来自他人的支持—一种似乎能够阻止我们摔落在地的他人的“在那里”的感觉。
我的一个病人艾米丽提出要与她丈夫离婚,她丈夫对她冷淡且贬低她,在闹离婚的过程中,她出现了严重的焦虑症。在一次焦虑发作中,她无法正常呼吸:她发现自己交替地压抑呼吸与强力呼吸。她反复出现坠落的感觉,为了试图稳定自己,她会抓住椅子的扶手。由于这些症状,她反复进行医学检查,但都没有发现这些症状的生理基础。
在一次治疗进行到激烈时刻的时候,艾米丽想起了一件被压抑多年的童年往事。当她4岁的时候,她和她的父亲去湖边玩。她父亲开玩笑地把她浸在水中,然后再把她举起来,逗她发出开心和兴奋的尖叫声。接着,他失去了平衡,没有扶住她。当想起这件事的时候,艾米丽再次体验到了掉落到水中的那种感觉,那种在水中无助的乱摆,似乎时间已经停滞的感觉。她发现这种坠落的感觉和她这几个星期以来再次体验到的感觉是一样的。当然,对坠落水中的感觉的记忆能够与她的呼吸困难联系起来。
回忆起了这件事,艾米丽就能够将她的可怕的焦虑发作与她的感觉联系起来,她感到虽然她已经从与丈夫关系的结束这件事中恢复过来,但她还是感到坠落的危险;她不再能够依靠她丈夫的支持,也不再能依靠他们共同建立的生活结构。在潜意识里,离婚带给艾米丽的体验正如无助地坠落到水中的感觉一样。
坠落是一种最可怕的感觉。这是一种完全失去控制、失去了停泊之地、完全无助且无力的体验。我们不能飞翔:我们是一种必须有什么东西在我们下面让我们立足的生物。我们自我和自主的练习,必须完全依赖我们是充分地“脚踏实地”这个基础。
从存在的意义上讲,察觉到人类境遇中本质的无根基性就是被坠落之感所淹没的感觉。最终,没有扶持我们的事物,然而,我们只能通过拒绝承认这一事实,并依靠那些我们体验为坚实且可靠的事情来生存。
当我们的活动范围超越了母亲的臂弯之后,被抱持的体验或围绕我们的更具有象征性的臂抱的体验就存在于家庭之中。这是“抱持环境”中第一个沿着生命循环之路而成长的必不可少的事物。被抱持得很好的儿童会感到足够安全,并且被充分保护,可以开始在这个世界里探索他们自己的方方面面(仍会回到家中,把家当成扶持者或基地)。这样的儿童已经内化了埃里克森所称的“基本信任”的感觉;他们期望从世界中获取支持。基于早期足够好的抱持,儿童预期世界不会令他们坠落,儿童带着这种预期开始了他自己的体验之路。
引发青少年认同危机的部分原因是体验抱持缺乏的认知能力。经过背叛的打击,青少年(至少是一些青少年)第一次体会到人类的无根基性。他们发现父母都不能真正地保护他们,他们自己也不可能获得全能感或不朽的名声。青少年令人头痛的行为背后往往是隐藏在儿童期快乐的幻想之下的对人类本质的无助感的愤怒。当青少年开始理解死亡是万事万物皆将坠入的深渊这一无法避免的事实时,他们会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当然,这一反应并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伊芙一直感到被她的奶奶抱持和保护着,她奶奶去世后(当时她9岁)她还通过采用奶奶作为一种仪式传给她的祈祷文来留存这样的感觉2。她每天晚上都背诵祈祷文,直到她的儿子得了重病。然后,她的存在的无根基感的体验和恐惧摧毁了祈祷文中蕴含的力量。她由此意识到魔术般的词汇并不能使她或她的儿子安全。
抱持体验从理解方面来说是很复杂的,因为它在认知上是非现实的,在情感上也是不可理解的。抱持的感觉存在于幻想和现实之间:即使我们知道我们没有被抱着,但我们还是可以感到被抱着。我们依靠一些人,即使我们知道他们并不能承诺我们安全。这种知与不知的并存,给我们渴望被抱持的需求以特殊的面貌。但是,一旦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没有被抱持,我们就会寻求其他的完全基地。
伊芙渡过了存在危机的体验,并因她儿子的幸存而感谢命运之后,她将自己立足于寻求完美家庭的快乐之上。虽然她不得不学会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生活,但她找到了一种方式能使她感到自己被家庭的和谐所抱持—这种和谐与她童年时期的混乱和瓦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成年期起着“抱持他人”作用的人,就像是儿童期的过渡客体一样:人们无法准确地知道这个人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创造出来的。我们体验到我们自己被我们用想象以及根据与他人的接触而编织出来的网所抱持着。至少,我们需要那些允许我们“找到”他们并依靠他们的人。一些人只有通过不让他人接受考验才能感到自己是被抱持的;而另一些人必须不断考验他人,强迫性地担心他们会让他们失望。(我们在咨询室里经常会遇到这两种人。)
“抱持他人”的人作为基地,或如温尼科特所称的“环境”而存在,虽然从他(她)本身来讲并不是这样的人。在个体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团体可能成为抱持的环境—即某些地点或人物,当我们练习我们自主性或技能的一些方面时,他们可以容纳或支持我们。如果大学的功能运作良好,会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抱持。学生逐渐依靠职员或大学资源获取他们借以探索观点、争执理论并试图找到他们自己的学术之路的能量。好教授不仅教知识,他们还知道如何很好地抱持学生。他们懂得忍受学生的质疑和焦虑以及他们的理想主义和无节制。他们明白,不要让学生太清楚或太快地知道他们也不知道答案这一事实。
我们逐渐明白,发展方面一个最严重的症状特点就是抱持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仅是在创伤时刻出现,而且也是一种持续的缺位。充分的抱持是心理发展的框架,在缺乏充分抱持的情况下,情感是不会得到成长的。没有得到充分抱持的人会被迫害性恐惧所笼罩,试图在似乎下面没有基地支持他们的状态下生存,无法信任他人。在这种情况下,诸如药物和酒精之类的物质变成了象征性的抱持者和安慰的可靠来源;至少,成瘾构成了生活。
情感抱持和刺激屏障
双臂环绕的体验不仅保护我们不被摔下,还把我们围绕在里面加以保护。当我们被抱进双臂之中时,我们便在自己和外界可能会带来伤害和冲击的事物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在双臂的环抱中,我们有了一层保护,避免我们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即便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哪些部分是来自我们自身的,哪些部分是来自外界的,但我们可以感觉到这种缓冲。
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在抱持作用中,处理事情的目的是不让她的孩子被过度刺激。她能够感觉出多大程度的刺激是被允许且可以忍受的。在充分抱持的环境中,婴儿能够自由地以本身存在的状态发展;婴儿并不总是必须有反应。在最佳的抱持状态中,自体进入存在,而不受外部侵入的影响。
当抱持不充分的时候,就会出现温尼科特(1975)所称的“冲击”的危险。如果刺激的强度超过了婴儿自我功能能够承受的程度,会导致创伤性伤害,从而导致个体使用分离性防御。不仅自我的发展被中断,而且正在成长的个体会变得害怕外界世界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婴儿的能量必须被引导到阻止外界侵入的方向上(很像当外界巨大噪声干扰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