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RP基因多态性与摄食的调节
作者: [旃培艳 施琪嘉] / 9949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8日
标签: 肥胖 基因多态性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0WQ+B n)tTj0心理学空间A z|4^ j!O7N

OivdW0前 言心理学空间N,}k7xYv3t

心理学空间\^7LnP$E

)\` yhI P+M&h3N0

`-MB:t4S RB0摄食是人类以及动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行为。摄食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精确调节方式大多仍为未知。研究表明,摄食不仅与环境、心理密切相关,还受体内复杂的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涉及到神经中枢、传入、传出神经以及许多同摄食有关的信号、神经递质和激素,而中枢神经系统(CNS)是控制摄食的主要部位。许多资料提示多种神经递质参与下丘脑功能及摄食行为的调节,下丘脑存在调节摄食和能量代谢的网络环路。这个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摄食调节网络,一旦受到损害将导致多食、体重增加或厌食、体重下降。心理学空间q5X(I1lf,k J^

心理学空间'P] T&u gZ1`t

摄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S)以严重异常的进食行为为特征,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居多,男性发病较少,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普通人群中EDS的患病率约0.5%-3%,男性仅占5%。摄食障碍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精神疾病,患者具有与其它精神疾病无关的进食习惯或控制体重的异常行为,并导致严重的生理障碍。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患者,害怕发胖和对体型、对体重的歪曲的认识与期望是他们共同的重要的心理病理特点。EDS可分为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 )、不典型摄食障碍(atypital eating disorder)和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BED )四大类。在西方,摄食障碍是一个直接威胁青少年及青年人的身心健康的严重的社会问题,EDS也曾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特有的疾病,但近年来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和中国的关于EDS的研究日益增多。国内对上海、重庆大学生的有关研究发现,女大学生中AN的患病率达1.1%,与西方国家的报道相近。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被认为在ED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EDS主要与精神因素与文化背景有关,但通过大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基因在EDS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学空间4e ui o4H!Ad f UE

心理学空间+@#x2GZ:~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重和肥胖正日益成为影响生命健康的一大公害,有资料报道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总死亡呈“U”形或“J”形关系,即BMI过高或过低总死亡率均升高。世界卫生组织将BMI≥25kg/m2定义为超重,BMI≥30kg/m2定义为肥胖。虽然我国BMI低于西方人群,但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体重指数均值和超重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中国成人适宜体质指数切点,BMI≥24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目前认为超重和肥胖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它与环境(包括社会和文化环境)、基因、新陈代谢、行为和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其最大危害是引发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及内分泌疾病等。肥胖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8R ^x0@6N a+j7Q3^w*Gii0

ZK^ k8t sZ01994年Zhang等首先从遗传性肥胖小鼠(ob小鼠)中克隆出ob基因,将人类对摄食和能量代谢的研究推进到分子水平。瘦素是肥胖基因(ob基因)的产物,它可使摄食减少、体重减轻、基础代谢率升高,从而致体重减轻。瘦素由脂肪组织分泌,经血循环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下丘脑弓状核(ARC)的瘦素受体结合以调节能量代谢。ARC的豚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 protein, AGRP)神经元和阿片促黑素皮质(POMC)上有瘦素受体表达,瘦素可抑制AGRP神经元活性,也可上调POMC神经元的活性。POMC裂解成为MC系统,是MC受体激动剂,其中MSH可与MC3-R、MC4-R结合,抑制食物摄入并增加能量消耗。AGRP可与下丘脑MC3-R、MC4-R结合,是MC受体的竞争性拮抗剂,阻遏了α-MSH的作用,引起食欲增强及肥胖。动物实验已证实AGRP是一种重要的食欲肽。Vink 等报道hAGRP基因760G→A 多态性与EDS中的AN有关,而Argyropoulos等报道760G→A 可使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G/G基因型与成人肥胖密切相关。有鉴于此,我们就AGRP760G/A基因多态性与摄食和能量代谢,即与神经性厌食及超重和肥胖的关系进行研究。心理学空间?$E s6G.l ^r"B8D$F

心理学空间Uc5W.J)bH-m

x g"mlfY{-g(g3O?m0

$o}tox0v0心理学空间 k7[dz*S(o i#~U

o2CD-B&h0第一部分 人类豚鼠相关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肥胖相关性探讨

F r}_6qBrwy\d$B1j0心理学空间xb1Nl h$^&U

:\9kwn7n*kU}+T0

Q ZZ @t X:?}0目的 探讨超重和肥胖与人类豚鼠相关蛋白(hAGRP)基因760G/A多态性的相关性。

`rj*].G?2x0E!dkY0

.H*K`UDP wF0Z0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的方法,对135例超重和肥胖者及98例对照组提取DNA并检测hAGRP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测定血清空腹血糖(FBS)、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及载脂蛋白B(apoB)等水平。心理学空间FlR K4r&Vh+y

9t ?6nuw~ G0结果 总研究人群中hAGRP基因的760A和760G两种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2.79%和97.21%;超重和肥胖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增加(P<0.05),血清FBS、TC、TG和apo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超重和肥胖患者BMI与FBS、TG呈正相关。心理学空间4FB&F2]-Jn_$F

!vuft+f7b&uA0结论 hAGRP基因的760G/A多态性与肥胖相关,且在成人肥胖发展过程中起作用。心理学空间GFP,laY

%}(])E.SW!H%d/H0【关键词】人类豚鼠相关蛋白 肥胖 基因多态性

0@'i"Z8w2b6t s-y0心理学空间7c5MV~(NOoY;y

*n)|%{6}gc0心理学空间 u'JV,l~-F]

前 言心理学空间W7r&Nc;PW:k`?

*bLl/Lpq?0

E7[l0wK2`xC6P"A0

|i#drY]5[ [0肥胖是一种与环境(包括社会和文化环境)、基因、新陈代谢、行为和心理等相关的复杂、多因素的慢性疾病,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列入疾病名单,其最大危害是引发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及内分泌疾病等。超重和肥胖在一些发达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已呈流行趋势,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群中肥胖比率显著上升,目前体重超重者已达22.4%,肥胖者3.01%,超重和肥胖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而由之引发的心、脑卒中及癌症等疾病已成为威胁当今人类的三大杀手,心理学空间!bv4vnQ

心理学空间AT*A&bQ3f b9~0u c

肥胖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1994年Zhang等[1]首先从遗传性肥胖小鼠(ob小鼠)中克隆出ob基因,使人类对摄食和能量代谢的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ob基因产物瘦素与下丘脑α促黑素细胞激素(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 MSH)受体结合,在调节能量代谢上发挥双重作用,即抑制食物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人类豚鼠相关蛋白(human agouti-related protein,hAGRP)是α-MSH受体的内源性拮抗剂,阻遏了α-MSH的作用,引起食欲增强及肥胖[2]。最近研究发现hAGRP基因编码区内760G/A的多态性。Vink等[3]报道760G/A多态性与神经性厌食有关,而Dubem等[4]未发现其与体重有显著联系。本研究旨在研究超重和肥胖与AGRP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mn ]B-db zs/D:N0

1R6|/}AaB`(t0一、对象和方法

6A{|4OF.` \0心理学空间3E%rB9Jcem&pB

1 对象

ASY8uv-Zl1s0

R;M'p:q#C[3{0233名研究对象来源于2003年1月至2004年10月到本院神经精神科和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均为中国汉族成人,相互间无血缘关系,其中男126名,女107名,平均年龄(58.5+7.8)岁。所有对象排除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同意抽血及参加本遗传学研究,并签知情同意书。心理学空间J nw@C%c ]$m*o

&]_Q6or K&n s8~ i02、方法

f7tR @a U"^0

:Z e jjb0⑴ 体重指数测定:心理学空间Rrd$waQU E

v2[%Mr'_ n"] \N|0研究对象均在检查当天早晨空腹接受检查。采用标准的体重秤,去鞋和减除相应衣服重量后测量身高(cm)和体重(kg)值,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体重(kg)/身高2(m2)。

;K:])i [VVs([0心理学空间K'N:b*fr2jf

⑵ 超重和肥胖标准:

'ln E\L7f;n ?&NuD0心理学空间 ^p)p$KYm d Z

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1年提供的标准,以BMI数值18.5~23.9为正常值,24.0~27.9为超重者,≥28.0为肥胖者[5]。本研究以BMI≥24者为超重和肥胖组,共135例,其中男71例,女64例;BMI<24者为对照组,共98例,其中男55例,女43例。心理学空间3XN;v(PbO!E1Y4Ot

心理学空间T%V xD`/{8\

⑶ 生化指标检测:

B Mr`2nS{-?@ [+G0心理学空间:Bpb2P'y6]$R

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不抗凝,血清分离后测空腹血糖(FBS)、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及载脂蛋白B(apoB)。另一部分血EDTA抗凝用于DNA提取。

!F S,O f\6e7?d3@d3Q0心理学空间 N~At-s

⑷ 基因学检查:心理学空间8]6G6i%Y4F1B

8y8pa:PCj0①DNA抽取:空腹12小时后,取肘静脉血1mlEDTA抗凝,用DNA抽取试剂盒(V-GENE BIOTECHNOLOGY LIMITED )从150μl静脉血中提取DNA。心理学空间9Gp\A\%Oj

心理学空间~7qAc j2_'G[7G m

②PCR扩增: 50μlPCR反应体系:10×PCR Buffer 5μl, dNTP(10mmol/l)1μl, 上、下游引物 (10pmol/μl)各2μl, MgCl2(25mmol/l)4μl, TaKaRa Taq(5U/μl)0.5μl, DNA 1μg, 去离子水补足50μl。引物序列分别为:引物1, 5'-AGTCTCCCCTGGCATAAACC-3'; 引物2,5'-GTAGTGTCGTCGCTGGTGAG-3'(参考George Argyropoulos的实验,序列由上海博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反应条件:95℃预变性5min后,94℃变性30s,58℃退火1min,72℃延伸1min循环30次,最后72℃延伸10min。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紫外灯下迅速切取291bp特异性条带,使用DNA凝胶回收试剂盒(V-GENE BIOTECHNOLOGY LIMITED)回收DNA。心理学空间0W(_(p4y4B4Xp}

心理学空间T&X{{~Wf

③多态性检测:Alw26Ⅰ限制性内切酶(购于Fermentas公司)作用于特异DNA片段37℃4h。每个个体的基因型直接通过2%琼脂糖凝胶电泳及0.5μg/ml溴化乙淀(EB)显色鉴定。心理学空间5]A M7[1P r

心理学空间7n!IS A K8Wl

⑸ 统计学处理:心理学空间0w K)q:g4GP)w*d"f/\

WQsch ]I.R0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相关分析。各组实验重复3次,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表示,并行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Hardy-Weinberg平衡的吻合度用χ2检验。

@i#K,I V;dH9P0心理学空间*s EuDH)fl;ik1ck*?

表1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心理学空间3zEtz(Z.x4D

心理学空间sQ)kj z1a9e

指标 超重和肥胖组 对照组心理学空间"q'X8n1t#} lVq qTF6oQ

心理学空间/bNT w5b)F }Hh2F ^#d~

FBS(mmol/L) 5.80+1.29* 4.92+0.36心理学空间_,R#O'kD%Dnw{ T

&Ui"peuuI0TC(mmol/L) 4.47+0.53* 4.20+0.49

~ {jdu$OP0

-ZxQ+IzV/U`s0TG(mmol/L) 1.83+0.19* 1.57+0.23心理学空间Wu [8z8Ho'M

\V'JTH,Q{,K(q0HDL(mmol/L) 1.14+0.13 1.20+0.21

tI.N,L6q`0心理学空间t(C2b1f*Q;_^v

apoA(g/L) 1.44+0.21 1.39+0.23

B Mn0g0bS`Z t0

PBS!~6p2Y t0apoB(g/L) 0.85+0.18* 0.73+0.18心理学空间cg_0}$l*t,a6O

,X7O+Q [_V0与对照组比较*P<0.05

WI8h`/}/iG$X(U0心理学空间 ^k9W-ag)?$V:y O+S

心理学空间-@;D$M0|9BUxR|ex$e

心理学空间Zd ?!`k)Si/obv

表2 BMI与FBS、TC、TG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m%s x~8Q1Q!|zH#T0

GZt]J0A0指标 BMI心理学空间b6UZ&jJ[

9MP5O4[ |mbq&Q1b0r P

?%v __G7{t1R7M0_5y0

sv'} Q,xf's4r8N)\0FBS 0.379 <0.05

?/^ Tf+\,TYD4a0心理学空间9}@J P?'{.P&e-F7u

TC 0.211 >0.05心理学空间;K!{6s FE(f x3Z

心理学空间N5GK5wv^Xhc tW

TG 0.296 <0.05

9{qTX.v V;hM0心理学空间xS^Uc+W~-g8dpz

0d5U\Y2YD0

lXf3QEft$l"c0心理学空间 r4@/d%f+?&K l&n@

心理学空间8\3nQ)o1y b,c"X0O

二 结果心理学空间/C7Q]ijRF:b

I$u H o,Q,F;? G01、两组生化指标比较心理学空间4`atzV'K3?3aMF

心理学空间,V{;F5Y5x-q

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差异。超重和肥胖组FBS、TG、TC和apoB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见表1)。心理学空间*e"C.|$]}5ETy

心理学空间H9[-R!QC[.VxK

2、BMI与FBS、TC、TG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k,bd4U T|Vc0心理学空间4[b7zc|H

超重和肥胖组BMI与FBS、TG呈正相关(见表2)。心理学空间,e Iz/s JNDm

心理学空间E]tDme#k

2、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心理学空间!J'J ^%Qz1E ?B3h6r

0? |Re-_f0琼脂糖凝胶电泳所得结果清晰,重复性良好。部分患者AGRP760G/A多态性通过酶切检测结果如图1。等位基因760A处可以被Alw26Ⅰ酶切成129bp、162bp两个片段,而等位基因760G则不能切开,仍为291bp的片段,故该位点的杂合子出现三条带(见图1)。实际观察基因型频率与预期频率基本一致(P>0.0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结果显示总研究人群中hAGRP基因的760A和760G两种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2.79%和97.21%;超重和肥胖组与对照组G等位基因均占多数(分别为98.52%和95.41%),超重和肥胖组G基因频率比对照组高,χ2检验二组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差异(P<0.05)。超重和肥胖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均以G/G型纯合子为主(分别为97.03%和90.82%),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重和肥胖组G/G基因型频率比对照组高。超重和肥胖组与对照组G/A基因型分别为2.97%和9.18%,两组均未发现A/A型纯合子。(见表3)。心理学空间R1\A&nc;WH

-l/Qt.W+Dy0

8qmZ)w'|Q4{0心理学空间1i0j ~X5`$]{.q

表3 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r R q^%a(O'T0

zS*K$N:`cz'Yp0组别 例数 基因型(%) 等位基因(%)

U.[&LEb5tv0

oMZ*i\b)e4q0760G/G 760G/A G A心理学空间"z2Ki%a'S6E

C%m7C \-bQ0超重和肥胖组 135 131(97.03) * 4(2.97) 266(98.52) * 4(1.48)

(`6z ^0T|"N ]!a0心理学空间^C8V'C KT

对照组 98 89(90.82) 9(9.18) 187(95.41) 9(4.59)心理学空间3kq-~t'k%W+`

心理学空间6@K!q1}&b

-YZ m,?`F0

+ep0c4A5O&y0与对照组比较*P<0.05心理学空间 L H5R8t4g4vh

zP2zFYh0三 讨论

'M8qj:_xn5^6a0

Hyj@@8J6t N0肥胖得发生发展是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得结果,是多因素引起得复杂疾病。遗传度研究表明人类体重变异70%由遗传因素决定。下丘脑在调节人体能量代谢和体重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AGRP表达于下丘脑弓状核,有潜在的食物摄取和合成代谢的作用。

&J2faTjC:_ l0心理学空间Q9|1Y|(c

1、AGRP在肥胖的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心理学空间r:{#^a`8F,u x

jV1J:iY MVr9Sd0瘦素是ob基因的产物,由脂肪细胞分泌,经血循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下丘脑,与受体结合发挥瀑布式作用。中枢黑色素皮质激素(melanocortins, MC)系统和豚鼠相关蛋白(AGRP)表达于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位于瘦素的下游,是瘦素信号传导的主要通路。MC系统是由共同前体阿片促黑素皮质(POMC)裂解而来的,而目前研究最多的是α-MSH。α-MSH在垂体和下丘脑含量最高,脑内其他部位亦有分布,其中以中隔、视前区、下丘脑背内侧核、室周核含量较高,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如皮肤、心肌细胞、肌纤维、肌纤维内神经末梢等外周组织中均可检测出。其作用有控制肤色、调节内分泌功能(包括控制肥胖、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调节醛固酮的分泌、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等)。α-MSH是MC受体激动剂,可与MC3-R、MC4-R结合,在抑制食物摄入及增加能量消耗上起重要作用。AGRP也可与下丘脑MC3-R、MC4-R结合,是MC受体的竞争性拮抗剂,阻遏了α-MSH的作用,引起食欲增强及肥胖。瘦素可上调POMC表达和抑制AGRP表达,同时AGRP也对瘦素起负反馈作用。动物实验已证实AGRP与肥胖有关,当转基因鼠过度表达或侧脑室内注入AGRP时,细胞内固定Ca2+及组织间Ca2+皆升高,导致脂源性基因表达及脂肪合成增加、分解受抑制,引发肥胖。因此AGRP是一种重要的食欲肽。心理学空间5a s3zo|L5t

w7Dp4p c.IG!@S02、AGRP的基因多态性心理学空间lO;g@'Hu9d&g md

心理学空间3C x1uQ@(\

hAGRP含132个氨基酸残基,在下丘脑弓状核、肾和肾上腺表达。hAGRP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相对较小,从开始的非编码外显子起约有1218个碱基,包括3个编码的外显子coding exons和上游一个未编码的外显子upsteam non-coding exon。DNA测序发现共有3种基因多态性,第1种是760G/A,位于外显子3,使AGRP氨基酸发生转换Ala67Thr。第2种为外显子2的静息多态性526G/A,第三种为内含子2的多态性650C/T。DNA测序发现共有3种基因多态性,第1种是760G/A,位于外显子3,使AGRP氨基酸发生转换Ala67Thr。第2种为外显子2的静息多态性526G/A,第三种为内含子2的多态性650C/T。最近报道肥胖者血清hAGRP升高,AGRP基因编码区内的760G/A多态性与摄食有关,而且这种多态性对蛋白质二级结构造成影响,虽然AGRP的蛋白活性区域在83-132位氨基酸,Ala67Thr不在此区域,但二级结构分析发现760G→A突变发生时蛋白质构象不同。在本研究中,两组基因型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超重和肥胖组G/G基因型频率比对照组高;二组等位基因频率亦有显著差异(P<0.05),超重和肥胖组G基因频率比对照组高。因此我们认为hAGRP存在760G/A多态性,且G等位基因与成人肥胖相关。

tj F1lg%g0心理学空间7M@nH l(x&I1mQn w

3、肥胖与高血糖、高血脂的关系

uj \I?:rd sU0B0

p~)FOD1T` ~0肥胖很早就被定义为易患多种疾病得高危因素,已被证实它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BMI与冠心病、总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有独立的关联,BMI每增加2kg/m2,冠心病、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危险分别增高15.4%、6.1%和18.8%。本研究亦证实超重和肥胖组BMI与FBS、TG呈正相关,肥胖患者血TG、TC和apoB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他们是心、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因此我们在人群中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控制体重对于高血糖、高血脂的防治,乃至进一步预防心、脑卒中是十分有意义的。心理学空间 {|)eoI_y7v

+`w)UK{ EAS04、AGRP基因760G/A多态性研究对肥胖的意义

i3n.P/PBvf"GK0心理学空间 k]5I5g,M KM J4r Z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国情,肥胖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92年北京居民肥胖率男性由2.9%增长至7.4%,女性由6.0%增长至9.6%,预计5~10年后我国肥胖人口比例就会达到西方国家现有水平。AGRP被证实不仅与食物摄取还与食物的选择有关,实验证实注入AGRP后鼠更倾向于高糖、高脂饮食,提示AGRP与高热量食物的摄取相关,但是不是760A等位基因可使个体选择特定的食物以降低BMI和体脂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Mh"V:S5~aS.x\0

js+g9|)i0pqX0研究结果显示hAGRP760G/A等位基因多态性可增加肥胖的危险性,超重和肥胖更加重高血糖、高脂血症等心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发生。由于肥胖受多种原因、多种基因的影响,仅仅用AGRP基因型对超重和肥胖进行诊断和预测是不全面的,但对成人进行AGRP基因型分析可作为判断肥胖发生危险性和今后基因治疗的辅助依据,对并发症的预防有一定意义。心理学空间+[N2J0Y\0s-N%C9p

心理学空间 e Y L0qqpZ}j&x

#g2F.GMlDI*]0

/|_a2I-f)V0k0

Un0vo-Snt J0

2v%_^G4]A w'l B4X0

uivE(\u0

c| a.G7q` d0心理学空间;g7dS vLI+v:P

心理学空间&e W1nM]

第二部分 神经性厌食症与人类豚鼠相关蛋白基因多态性

o,r,HH a.V,Gj:n0

sIqy$I*E W0

Y3dg{ e@P4K0心理学空间Y#MhR9f z6\v

“厌食(anorexia)”在希腊语中意为“食欲丧失(loss of appetite)”,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AN患者早期是为了控制体重而节食,到了后期才由于长期饥饿失去食欲。AN的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美国《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提出AN的主要诊断标准:⑴自我形象过度受体重或体型的影响;⑵明显的体重减轻,体重比正常人减轻15%以上或体重指数≤17.5kg/m2;⑶女性在未口服避孕药的情况下表现为继发性闭经,闭经至少达3个周期;⑷常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国外研究认为AN多见于社会高阶层人士,青少年为主,有资料报道10多岁女孩中患病率约0.7%,发病率约为女性每年19/100,000,男性每年2/100,000。心理学空间,LI _"\ce?B0Y$|

}4Lk5RL b0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被认为在ED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大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基因在EDS中的重要地位。Treasure等1989年报道AN在单卵双生子中有55%的同病率,双卵双生子中有5%同病,而BN中单卵、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分别为35%、30%。EDS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也再次映证瘦素在调节摄食和能量代谢方面的重要作用,给ob小鼠侧脑室注入瘦素可使其摄食减少、体重减轻、基础代谢率升高,而鼠中枢MC系统活性增强可产生与AN相类似的表型。因此有学者提出AGRP基因缺陷可逐渐活化MC系统,并进一步导致AN;AGRP是AN的危险因素,760A等位基因突变使AN的危险性增加。本研究通过德国SIAB摄食调查问卷量表进行筛查,并进一步探讨我国人群中神经性厌食症与AGRP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hjBs&_N!@-v0心理学空间0T8nVrL:N

一、对象和方法

| l#q#xz:GJMa0心理学空间/~Sw5hF SVVQ

1、对象心理学空间-xU'p)Eh

x&z4[.\O H*^k0来自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四所学校(两城市各一所重点中学,一所普通中学)的1000名初、高中学生,年龄14~18岁,平均年龄16.6±5.5岁,其中男368人,女632人。均排除内分泌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疾病。

R+BdR#q!Q/`*K0

0b-H5mbFa@6}0ra2c02、方法

-nq P%@%Lg+sw0心理学空间7m}E:r R c

⑴ 筛查:心理学空间#u^t AA4F9\9p'vW

;A Y].p"v-T0引用德国SIAB摄食调查问卷量表(由 提供),被试者集体填写,其中着重强调不要漏填及保密原则,每份问卷中收集被试者的年龄、身高和体重等信息。根据总分和各因子得分情况从中筛查出50名存在摄食问题的学生,由专门接受摄食障碍相关知识和量表检测技能培训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医生进行面谈,从中筛出可能神经性厌食者30名作为AN组。在其他学生中根据年龄、性别随机选择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与之相匹配,亦参加面谈确定无摄食问题。分组后所有对象均为女性,相互间无血缘关系,同意抽血及参加本遗传学研究,并签知情同意书。

c$Se:F0D0心理学空间/@6L6LaH"l I4h'T

⑵ 基因学检查:心理学空间+hfVM9I

y2o@![ k0①DNA抽取:用DNA抽取试剂盒(V-GENE BIOTECHNOLOGY LIMITED )从150μl静脉血中提取DNA。

9]5Y0x]9cR0

gX]"|5ee0②PCR扩增: 50μlPCR反应体系:10×PCR Buffer 5μl, dNTP(10mmol/l)1μl, 上、下游引物 (10pmol/μl)各2μl, MgCl2(25mmol/l)4μl, TaKaRa Taq(5U/μl)0.5μl, DNA 1μg, 去离子水补足50μl。引物序列分别为:引物1, 5'-AGTCTCCCCTGGCATAAACC-3'; 引物2,5'-GTAGTGTCGTCGCTGGTGAG-3'(参考George Argyropoulos的实验,序列由上海博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反应条件:95℃预变性5min后,94℃变性30s,58℃退火1min,72℃延伸1min循环30次,最后72℃延伸10min。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紫外灯下迅速切取291bp特异性条带,使用DNA凝胶回收试剂盒(V-GENE BIOTECHNOLOGY LIMITED)回收DNA。

eAXZ zm:l/Ey0

xNtaqi X+RO0③多态性检测: Alw26Ⅰ限制性内切酶(购于Fermentas公司)作用于特异DNA片段37℃4h。每个个体的基因型直接通过2%琼脂糖凝胶电泳及EB显色鉴定。心理学空间.N3i!f u O3hN

心理学空间ci;|?iK

⑶ 统计学处理:心理学空间M@c@ b/A2j

心理学空间 s}&[$`s L.w

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相关分析。各组实验重复3次,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表示,并行方差分析。Hardy-Weinberg平衡的吻合度用χ2检验。

#{r-arZ!kCr6q/J"yq0心理学空间,T"Z![/_ v(T&J0E q

二 结果心理学空间'h3l%e5h:p]0m@y\

心理学空间 h+uy@3j9lsi\

Wlj-{?mv~2m1wx"|#G0

h3TH_C2]B01、 摄食障碍的临床特点

'JXl'hOfv%J-hK0心理学空间9}V7e1g9B VK%C d

根据DSM-IV中AN的诊断标准,本研究中没有发现可以诊断的AN个案,问卷及面谈筛选出30名可疑AN患者,她们有以下特征:⑴所有人都采用限制进食,23例尽量少吃高热量食物;⑵体重减轻,19例BMI≤17.5kg/m2;⑶均对体重的增加感到焦虑,其中22例有体像障碍;⑷自我价值与体重和身材有关;⑸清除行为(过度运动、催吐、服用导泻剂量或利尿剂)者17例。6例有暴食症状,既往有明显限制饮食或/清除行为,但目前BMI在正常范围,考虑为厌食向贪食转化。

ut9n.A0be-Z0心理学空间/^\Xvw u

2、 伴发的其它精神症状心理学空间+Z@*P3\l#s

心理学空间 j+g n_9T9v

调查中发现ANZ组25例在特定场合易感到紧张;13例有睡眠障碍:15例有强迫行为;23例感到自卑;26例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2例曾有自杀倾向。

,uwPxu0心理学空间W3rtQ*O.O5yB{_2k

3、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心理学空间,K+VIxT`q

心理学空间1GRdO9FwAP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得结果清晰,重复性良好。部分患者AGRP760G/A多态性通过酶切检测结果如图1。实际观察基因型频率与预期频率基本一致(P>0.0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结果显示总研究人群中hAGRP基因的760A和760G两种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6.67%和93.33%;AN组与对照组G等位基因均占多数(分别为91.67%和95.00%),A基因型分别为8.33%和5.00%, AN组A基因频率比对照组高,χ2检验二组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AN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均以G/G型为主(分别为83.33%和90.00%),,AN组G/A基因型频率比对照组高,但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A/A型纯合子。(见表2)。心理学空间W9^6{'z H S(B(C

心理学空间 FWigV

表1 两组摄食特点心理学空间3n~(x L d}'[`

9f o3M,o-\*` v*Q'q0组别 BMI(kg/m2) 限制饮食(%) 体像障碍(%) 清除行为(%)

,GwJ/o;W*m0

"Q1z%?7H(LYm'_0AN组 17.22 100.00* 73.33* 56.67*

+xc$F,e8vB2]YZ0

*~f&^:`l;ZZ0对照组 19.98 67.11 35.65 12.32

Pv2F1n6~ V:uG)K r4]0

4vM5^5l/ed%b}4z0与对照组比较* P>0.05心理学空间JI*~4S@M

hBO^v [gcV G0心理学空间/L,ru}F{ |9s_

心理学空间,cdO Kq#tL

表2 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心理学空间l;i^5hD.?Ni

心理学空间jK8p^2Oz

组别 例数 基因型(%) 等位基因(%)

X#u%K%Y0]`0心理学空间N9`A8E"Z

760G/G 760G/A G A

3aP*mU @-r0

5V ].D)A%z&b9R0AN组 30 25(83.33) 5(16.67)* 55(91.67) 5(8.33)*

~!J;K jd"s7I,[A0

gN/c]#w R)`0对照组 30 27(90.00) 3(10.00) 57(95.00) 3(5.00)

uG+]:TI&F p$F0

,I }9I_(Rn0心理学空间9c'r;Qfpd

dErk[K \X8C0与对照组比较* P>0.05

+NFzb)LL ?pV0心理学空间tLi7UT.^

三 讨论心理学空间xAT*h K#x7Ou

心理学空间v IJQx

对于摄食障碍的研究国内处于刚起步阶段,多集中在摄食障碍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研究,基础方面的研究较少。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被认为在ED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二者是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在EDS的发展过程中又如何变化尚不得而知。

Yn/rq&Y4R0

ql3[o S$A01、 EDS的心理学机制

ra[-p9cXU0

r.e8k;e^3j2U0心理学家认为EDS的发生、发展与特定的心理学机制有关。弗洛依德推论,可能与青春期性驱力再次萌动,对新的身份的认同(妇女、母亲)障碍有关。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是认知行为理论,他们提出EDS患者早期限制饮食有两种动力学因素,一是将控制生命的需要转移到控制饮食,二是自我形象过度受体重或体型的影响。纠正以上因素对EDS的康复是很重要的。尽管在问卷调查和面谈中未确诊AN,但已经有不少人表达了强烈的对体型、体重的不满,对体重增加的担心,还有对体像的歪曲认识,这说明与EDS有关的心理病理特点在女中学生中较为普遍。在本研究的可以AN患者中,大部分限制进食、对体重的增加感到焦虑、有清除行为以及将自我价值与体重和身材相联系,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心理学空间Wue1O-x Lp _

j {*tT@d0社会、家庭及物质中介等因素也是EDS的危险因素。现代社会文化观念中把女性的身材苗条作为自信、自我约束及成功的代表,媒体宣传也把减肥和追求苗条作为社会时尚,这都可能促使EDS的发生。此外,EDS与青少年性发育不同步也有关,患者对日益丰满的身材难以接受,希望停留在儿童时期,拒绝成熟。还有人提出家庭关系干扰儿童期自我认同的发展,EDS源于儿童期的退化机制和对青少年期情绪问题的逃避,患者性格具有拘谨、刻板、强迫的特点。心理学空间~B}#nu?&W;Zr

4E BIIb&oN02、 摄食障碍与情感障碍的关系

!b5h:j6v1yf Y?0心理学空间+x U|Q} SQ8\2N8~

摄食障碍与情感障碍有一定关联,有学者报道EDS患者中32.4%有中度以上的抑郁存在,抗抑郁治疗对EDS有效。AN与情感障碍都存在HPA轴功能亢进,NE代谢异常等亦提示EDS与情感障碍的密切关系。本研究发现AN组患者64.7%有心境不良的描述,并且有 %有自杀倾向,说明已经到中度以上抑郁程度,支持抑郁为EDS的常见临床表现。

Z5B1L%@'M+l6N0

$t)U*p)S.|03、AGRP在AN种的作用

-Y1f.G'~$d&W0

K%d"E ?:^}uL&L0瘦素作为饥饿信号是解释摄食行为的里程碑。下丘脑存在调节摄食和能量代谢的网络环路,在这个网络环路中有增食信号和抑食信号,它们之间有着精确的相互联系的通路。弓状核的两类神经元上均有瘦素受体表达,一类是AGRP和NPY,另一类是POMC和可卡因、安非他明调节的转录肽(CART)。其中瘦素可抑制NPY/AGRP神经元活性,也可上调POMC/CART神经元的活性。POMC裂解成为MC系统,是MC3-R、MC4-R受体激动剂,抑制食物摄入并增加能量消耗。AGRP作为MC的内源性拮抗剂可竞争性地与MC3-R、MC4-R结合,阻遏了α-MSH的作用,引起食欲增强及肥胖,当AGRP基因缺陷时拮抗作用被解除,导致食欲减退及厌食。Vink等对100名AN患者进行检测证实AGRP基因760G/A多态性,并进一步对45名AN患者与244名对照者进行研究,认为其多态性与神经性厌食有关,760A突变使发生AN的危险性增加2.63倍。在本研究中,AN组A等位基因频率及G/A基因型频率均高与对照组,但二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⑴AN发病率低,本研究中样本量不够大;⑵AN组主要为不典型AN及可疑AN,问卷及面谈均未能确诊AN;⑶AN分为“限制型(restricting type)”和“暴食/引吐型(binge-eating/purging type)”,有报道不同亚型的基因型也有差异。因此为得到更明确的资料,需要今后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对照研究。心理学空间4tiT\K4M&j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肥胖 基因多态性
«摄食障碍综述---王海峰施琪嘉 医学
《医学》
说汉语的失语病人言语表达的初步分析»

 施琪嘉

施琪嘉 教授
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武汉市心理医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精神分析学组华中地区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DAAD)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获得国家教委对外学术交流基金留学奥地利茵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



微信公众号:人人江湖


施琪嘉老师的微课
微信扫码报名

创伤30讲



真正的疗愈,是内在小孩的成长




精神分析入门6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