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张三丰同志学习
作者: 李孟潮 / 8145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来源: www.limengchao.com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太极张三丰》这部影片展现了伟大的道教心理分析师张三丰同志如何克服意识-无意识的两极分裂,走向自性圆融的光辉历程。“号召全国各地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保健师,心理分析师,精神分析师,精神科医师广泛开展发动掀起一场讨论张三丰,学习张三丰的活动运动高潮。让我们继承张三丰同志的精神,把张三丰精神落实到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心理学空间'RL kZc G&e
心理学空间4\G,j~)`FG
在李连杰主演的多部影片中,都可以看到一个人从一介武夫转化为武学大师的历程中,必然经历一段沉闷的、黑暗的、抑郁的“孵化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莫过于《太极张三丰》和《霍元甲》。《霍元甲》更多展现地是在儒家语境下自恋性变形转化。而《太极张三丰》表达出的是道教语境中的虚空性变形转化。
d1b&T]4n/mt2t0 心理学空间%orR3c'^?Ni0q
在这个孵化期,一个人的注意力从外界开始完全退入内心,开始探讨生命的本质和终极意义。“内向性”是变形转化的孵化期的典型特点。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论其依存的超越背景是儒释道的那一家,都会注重定期保持生活形态的一定程度的“内向性”,儒释道的修行者们每天都有定期静坐、默想、内观的习惯,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全然的“闭关”,这样,当生命中变形转化的时刻来临之时,就可以顺利地度过。心理学空间!Ai'?]~o)Pa"[
心理学空间 Gn7@3sR"X5a
因为变形转化不是一个快餐店的汉堡,你可以随时订购或者退货的东西,它是生命必然经历的过程,不以人类的幻想而改变,就像大陆板块的运动造成的地震,不会因为地震带还生活着几千万鲜活美丽的生命,它就不会降临一样。
{5rk!^.~3~0 心理学空间 C&k0H:p h!\5jK y2C
定期内向性修行的生活就像怀孕的女人要休息一样,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和顺应。如果这种模式消失,变形转化仍然会继续发生,但是这一次它就不是以超越性变形转化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精神病/神经症的形式宣告它的来临,它的来临往往跟随在生命中一次次丧失体验之后。心理学空间5|8@.dLBvY'w
心理学空间:NO(j6E4dwAx {x
这也是为什么顺着中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传统生活方式的被摧毁,心理障碍不必避免成为人民群众的最热门的流行病的原因。心理学空间n z`%X6Nw#l

4i-y@ci!Pe0 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人千年来建立的自信和自尊土崩瓦解,现在中国人的自卑达到了五千年来的顶点,大概要超过元朝那一次。中国人对自己文明发展模式完全失去了信心,而完全像列强认同,期望通过科学和强权来重建自信,这种全民族上下一心犹如被强奸的女人从此变成悍妇的对攻击认同的机制的一个作用就是,一方面传统文化传承基本上被彻底抛弃或者变成掩盖自卑的自恋认同的客体,一方面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得以兴起填补空缺,就像农村奶妈被双鹿牌奶粉代替,双鹿牌奶粉又被雀巢牌奶粉收购一样。心理学空间'e+y];@?k0F
心理学空间W*U(M1[c[4Y_(oI
所以在《太极张三丰》中,“张君宝”变形转化为“张三丰”的过程也是以一种创伤性转化的隐喻表现出来的。张君宝面临了一系列的丧失体验――被身份认同的归宿地(少林寺)驱逐,被理想化客体(师兄董天宝)出卖,被另我自体客体(江湖朋友)误解。这些丧失体验和与之伴随的内疚感(幸存者内疚)促发了张君宝一次创伤后精神病的发作。心理学空间epx%k&?;y
心理学空间3Lq#D'L?Ql
正是这次创伤后精神病,启动了其生命中早就已经预设好的超越性程序,让张君宝走上了内向性超越的道路。整部《太极张三丰》,最值得玩味和深思也就是张君宝养伤悟道那一段。心理学空间)q [f*~es$r

OJ ry&p$Ia0 张君宝的师兄,董天宝,似乎是作为张君宝的人格面具的象征而存在的。在道教心理学的话语中,认为人类癫狂和短命的根本原因在于意识自我(识神)沉溺于神经生物学的存在(七情六欲),这个过程叫做“外化”。“外化”的害处不仅仅在于会让人心理不平衡,最重要的是丧命,“昔夫子与颜子登泰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匹练,太用眼力,神光走落,故致早死,回光可不勉哉!”。心理学空间%Q~$y-d1F*Cp]

mki+@,lxw0 董天宝,就是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外界的代表。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其实董天宝是个非常优秀的职场人士,很适合做销售代表或者经理。他为了业绩可以六亲不认、抛弃尊严、拼命向上。但是在道教心理学立场上,这种拼命工作的生活方式是对身心非常有害的。当前职场人士广泛存在的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死亡似乎对此是一个佐证。有人说过,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把60-80年代出生的这三代人牺牲掉,这个“牺牲”现在看起来不仅仅是精神的牺牲,也是肉体的牺牲。心理学空间)N+CTFW:~Y
心理学空间&x2QFD-{*W|

T.|aU0^;r}-M0 在道教心理学的学说中,一个人如果想要真正的心理健康,就需要回光内照,经过不同流派的身心锻炼方法达到生命超越。这些方法总括起来都包括“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阶段。心理学空间V2]2Vosz%x {r

jj;q%zt0 通过这四个阶段,最终达到克服身心的分裂,意识-无意识的分裂,正如张三丰同志自己写的诗所言,“天地悠悠一片云,何心重与结声闻。迷离红翠花三树,町疃高低鹿一群。自是清空通沆瀣,不将摇落叹河汾。虚无枉把灵台凿,混沌由来总不分。”(张三丰,1999,《张三丰全集》,方春阳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第一版,p211)心理学空间 TWW#t ll

9bCr!q8I+A(g9XT0 弥合意识-无意识、身体-心灵的分裂,达到对宇宙人生的辩证性体悟是东西方所有修道者的一致认知。无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古印度的乔答摩悉达多,还是古代中国的老子都是如此认为。
jK0@5Gf{'E1~{;m0 心理学空间.Qr4LD(ssG
这种辩证性体悟(辩证法)的修行最近几百年在西方变化为纯粹的逻辑思考,并且以此能量外化,变生出科学、武器和侵略战争。
0oi7}/zb Eo'AC,WMz0
He"H x]0 心理分析的鼻祖荣格也经历了类似电影中张君宝的从精神病性变形转化过渡到超越性变形转化的历程。其间他阅读到了道教的书籍《太乙金华宗旨》,不由得叹为观止,发现他还在刚刚开始思考的如何让意识-无意识合而为一的问题其实在道教那里已经有从理论到实践一揽子方案上千年了。心理学空间!nJl(?.S0BE

,{3MRx:G,cV+MY0 而当代学者们看到张三丰的名字,大概出现的自动思维就是“封建迷信”,虽然学者们可能连道教“百日筑基”是什么还不清楚,更不用说秉承科学精神去试验一下这个东西是什么了。这100多年来积攒的自卑实在是需要很多无数古圣先哲来前赴后继地承担一下。

何以弥合意识-无意识、身体-心灵的分裂会在三千年前就提出,而直到今天这个任务仍然没有完成呢?
;}a2l.r{1H;T5Sz0 心理学空间,TW[4X1U1O(P K;} ?
科学家/神学家/玄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提出,这大概是因为“意识-自我”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个结果。大约在1万二千年前,人类基本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人类的精神活动和大象和候鸟和美洲豹是长在一起的一大块,称之为集体无意识。心理学空间(T'aGx?7mv-i

SD@4g+X&U8ieF G0 然后不知道是外星人出现,还是基因突变,还是沉没的大西洋洲的先进文明的移民的结果,人类社会和个体发生了几个激烈的变化,它们分别是:第一,新大脑形成,并且功能突飞猛进,尤其是额叶功能的发展;第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开始出现越来越多需要“个体”完成的分工环节;第三,在语言系统中,对宇宙系统的统摄性倾向进行了符号化,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人称代词的出现。心理学空间0w'^+j)fJ5kS NP

'|"dw4o~&siy YWG0 这三个因素的作用,尤其是第三个,被认为是“自我”(我执)出现的一个根本因素。所有的宇宙系统都具有统摄性倾向和离散性倾向。而这两种倾向在以往是没有得到符号化的。对身心系统的统摄性倾向的符号化命名的结果就是“我”的出现。而由于符号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以及能指-所指的分裂特性,会让人们进一步形成“我”的不变的错觉。
"R;kr7C Ka~i-Ii0 心理学空间E M&o(H e4] r^ k
在“我”出现之前不久首先出现的是意识,本来浑然一块的集体无意识中有一块被分割出来,这一块“意识”具有观察、反省、主动调控身心系统的功能,这种观察-反省-主动调控的功能产生的基础在于对人类社会彼此审视关系的内化以及新大脑的功能。
\4~vQ Mx I iHp}0
.ylO:Xv9? g}3?2j0 对于如何使用意识,并且如何面对意识-无意识的分裂,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这两种方法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
w:v??F'd0
6rc$tW6WK:d.\Q0 一种方法是对意识的功能进行“外化”。外化就造成人们创造很多物质文明的成果,同时也会造成意识-无意识的进一步的分裂。为了保证这种外化过程的持续进行,人类社会建立起了欲望的植入系统,身份认同内化系统,道德系统和经济-家庭系统,从而保证“意识”能够持续投注向外,转化为生产力。现在任何一个经济发达或者经济正在腾飞中的国家,无一不具有广泛存在社会层面的、运作良好的各种外化系统。
6c ^ki8S0 心理学空间fvDq!KR
另外一种方法是各种各样被佛陀称为“古仙人道”的修行体系。这些修行体系从何而来不得而已,有学者认为,这些体系不可能产生于人类社会,必然来自于外星人,或者曾经存在的另外一个文明如大西洋洲。这些修行体系共同特点就是转向身心内部,试图通过调控意识,来调整身心,所以它们可以造成人类个体身体-心灵的激烈而神奇的变化,如飞行、变幻等等,其过程就是通过主动的、可调控的步骤(道次第),进行一次次的意识-无意识的分裂-融合的运动,创造出一些新的身心状态。这些状态既不同以前一片混沌的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也不同于后来的意识-无意识两极分裂的状态。由于这些状态的复杂和多样,而人类语言的相对的有限性,所以这造成了各种修行体系的很多矛盾、纷争和误会,许多一致的修行体验被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成为了对立的派别,而许多不一致的修行体验却被相同的语言描述,被划为同一派别。心理学空间 GF-g Mp

(J({[*{O$S0 正统社会(外化社会)和修行社会的相互利用、相互渗入、相互破坏贯穿近一万年的文明史。
/F B\4L6`0 心理学空间8p\!L1rb
一开始,修行社会的心灵化倾向占据了人类社会的主流,直到如今,人类学家们考察某些原始社会时,仍然会发现它们整个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灵化倾向。比如澳洲有些土著不用手机,因为他们可以依靠心灵感应传递信息。而心灵感应的存在,需要整个群体的长期的“定学”练习。在西藏的佛学修行村落中,这种心灵感应也是普遍存在的,就像在上海人手一部手机一样。
!OHdpq{\0
&S#s.F'`i0 心灵化倾向统治了人类文明绝大部分时间,直到工业革命后的最近几百年,才真正让位于外化社会。心理学空间gwh/u6qILD~
心理学空间:m,O)[*H d;q
但是外化社会之所以今天会全面胜利,其实其萌芽已经在三千年前出现了。对于“意识-无意识的分裂”的观察和以及看到了其进一步外化可能产生的危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促发了印度的佛陀,中国的老子,以及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共同的思索以及探索解脱之道。
\1{E*Fn_M0D0 心理学空间huy3\fh
这个时候是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最古远的起源。无论弗洛伊德自己还是研究者都认为精神分析的思想起源上溯至柏拉图,而佛学尤其是原始佛学一直被临床心理学家们认为是最古老的身心治疗模式,更不用说现在心理治疗界正在大规模的运用原始佛教的内观(正念训练)。心理学空间3S ? uC1]+k!k

+J!_)E;D3gK0 而中国从《易经》、河洛图传到儒家、道家、黄老道,以及下传的心学、禅宗、道教内丹修行这些古代的心理治疗术,从鸦片战争至今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虽然太极拳已经被西方心理学家列入压力管理的主流方法之一。但是基本上整个中国的心理治疗传统已经处于几乎完全被消灭的境地。虽然有些学人试图通过阅读传统典籍、或者个体修行的方式来稍微恢复一点文化自信,但这也是于事无补的。丧失了修行环境和社会群体共同认可的修行生活方式的道教和佛教,并不可能在真正起到心灵疗愈的作用,就像它们在古代一样。

c"G*wf3P0 心理学空间H2O"G0cB du7L

心理学空间;h/q1X S-o:D%Aw:u
太极拳的精髓就在于和你的对立面合为一体,“舍己从人”,舍弃“敌人”和“我”的二元对立的分别,自己和敌人合为一体,自己的力量和敌人的力量何为一体。任何人都可以看出,在《太极张三丰》中,张三丰武功前后的变化,一开始他和董天宝一样以力对力,结果惨败。开悟后,他开始顺应对方的力量,“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而修道者也正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让意识进入集体无意识的深海,然后发挥意识的观察-反省-主动调控的功能,从而创造出各种超个人的过程和体验,对这些过程和体验的反省,让人们体验的宇宙人生的真理,从而能够“还虚”。所以《太极拳经》开篇就提出意识-无意识的分裂-融合的辩证运动的原理,“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而练习太极的最终目的在于“……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Q*Ga})]$c0 心理学空间'i%HtL+e0a%|\L B
心理分析者之所以要像张三丰同志学习,就是要学这种太极的精神,“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生命唱响于湮没于仙桃和烂梨之间 浊眼观影
《浊眼观影》
无法管理的愤怒--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个体执业者,心理医生(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