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Grotstein 的认同学说
作者: 李孟潮 / 9463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来源: www.limengchao.com 标签: Grotstein 认同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i{6Kp F5Lg$] r0

1 James Grotstein简介

gz4W;H j\x McR0  大凡要研究当今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人,肯定是绕不过James Grotstein这个人的。他是英国学派在美国的代表人物。心理学空间&s(bwVa6hn
  他师承Fairbairn,分析师是Bion,是加州大学(UCLA)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同时也是Los Angeles精神分析研究所以及加利福尼亚精神分析中心的培训和督导分析师 。精神分析学会(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Society)的前任副主席,同时也是个人开业的分析师。还有一大堆其他头衔。心理学空间o't~7G)f0Gt
  从这些头衔可知,这是一个“多产”的人。的确,此人在学术界属于高产作者,产能惊人,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他一点都不过分。如今他仍然在不断耕耘,今年又将有两部书出版。
x:KFO!d5d0  Grotstein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投射认同的概念;2)对客体关系理论奠基者Bion,Klein,Fairbairn等人理论进行介绍和整合;3)边缘人格障碍的理论和临床;4)精神分析的玄心理学,尤其是梦心理学和原始心理状态;5)精神病的心理动力学和治疗。心理学空间\ Zg A(?/G_
  本文只是根据笔者手头目前的资料,对其理论进行一个初步的介绍。由于我个人的学术偏好是认同理论,故主要介绍他这方面的成就。
{-YYq0jF bD0  其理论体系的庞杂让我考虑最好根据其学术年表进行介绍。这样虽然看起来会有些不清晰,好处却在于能够比较全面了解其学术研究发展历程,提示我们自己研究的思路,同时,也了解到了其他理论家的很多理论,因为很多理论研究文章都有综述的性质。心理学空间$lg3E'H&p D"e

2 Grotstein的学说

心理学空间ibmP_+b9Z/h

2.1 1966年心理学空间MC D^*I8kYa
心理学空间 CHmIm.D
  1966年,Grotstein 和Arthur Malin合作,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发文《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in the Therapeutic Process》,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Malin and Grotstein,1966)心理学空间W)gMWo:~e
  他们首先在简要回顾了Klein学派提出投射认同的历史后,提出使用投射认同这个术语的前提在于承认所有的内心机理(intra-physic) 和人际关系都是在客体关系的基础上互动的,而不是仅仅受到本能驱力的影响,客体是人类互动的基本单位。( Fairbairn,1952)
?_(Rq` K'c7x0  作为动力结构的心理装置使用内化了的客体,部分客体,以及对它们分别灌注的驱力组成。这些被灌注的自体部分(或者认同)被向外投射,而认同的状态也由于投射发生了变化,这样使自我(ego)能够释放出不想要的自体的部分,这个观念和弗洛伊德1915年在《本能及其变迁》中提出的“纯化快乐自我” (purified pleasure ego )是一致的。(Freud, 1915) 外在的客体接受了被投射的部分,接着,这个融合式的外在客体加上新达到的被投射的部分被再次内摄,从而完成了一个循环。
N*FsFh M0  这个循环过程就是投射认同的防御本质。但是要注意的是,同时这也是一个和客体联系的过程。正如弗洛伊德在1921年《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中所说,婴儿通过认同来进行依附客体选择(anaclitic object choices)。心理学空间,A%p/TE&ED vz
  在此基础上,Malin和Grotstein进一步提出两点:第一,所有的认同都包括了投射;第二,投射性认同也是正常的联系方式之一,在成年人中持续存在。心理学空间[wOv6k ny
  有意思的是,他们也发现了Knight1940年的时候其实就阐述过投射认同,以及利他屈从是投射认同的一种形式这一点,(参见拙文《内摄、合并、认同》)心理学空间{IjRH
  他们继承了Knight的观点,并提出在我们准备要内化、合并之前,必须有某种状态让这个内化过程可以发动。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暂时把和我们的某些心理内容投射出去,以便能够接受、内摄客体,然后再开始认同。心理学空间o6I0sh,J
  当我们开始投射的时候,必须有认同的过程相伴,否则我们永远无法察觉到投射。打个比方说,被投射的东西就像是人造卫星,它已经摆脱了地球重力的影响,不能算作地球上的东西,但是它仍然和地球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
&Sr|8N5UfXE0y0  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投射才会对个体有意义。所以说,所有的认同都包括了投射,所有的投射都包括了认同。心理学空间aO;URsp"Z
  这里要注意的是他们对内摄和认同的概念其实比较老的,便是认为内摄是把客体纳入,但是纳入的客体还不是自体,接着开始了认同,客体变成自体或自我的一部分。(Greenson,1954)
3nbo9|zR'D0  在这篇文章里面,他们也提出投射认同和移情有密切的关系。广义的移情的定义包括了内心所有的客体关系,而它们是建立在个人最早的客体关系的基础上的。这和巴林特的原始客体的概念十分接近。(Balint,1937) 这个最早的客体关系便是通过婴儿对乳房-母亲的投射性认同形成的。所以广义移情绝大部分都是包含了投射性认同的过程。
M%^CD,m jt7WE)F0  克莱茵的学说经常受到的指责是忽视了外在环境的影响,对此,Malin和Grotstein提出,要从投射性认同的角度去理解外在环境的作用,在投射的过程中,外在环境实际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外在的客体对投射的反应影响到婴儿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一个都投射感到恐惧的母亲必然会形成一个焦躁不安的婴儿。人类的精神世界表示通过投射和再认同的循环过程形成的。环境必须要能够处理这些投射成分,从而帮助婴儿的自我发展和整合。
)o]&l S c2z[:^1l0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主要任务便是接受这些投射,但是不要鼓励投射,则要求治疗师能够处理自己的恐惧,也就是说,害怕自己会被摧毁。(Searles,1963)心理学空间"{+`Y&Sg2G!PEq s
  治疗过程的本质就是治疗师能够调整这些内在的客体关系,让患者能够观察到 他们的投射是如何被治疗师接受和认识到的。心理学空间9D,P/A0Gbf
  虽然那时候边缘性人格还不是广为人知,但是他们也提到了精神病性的边缘患者(schizophrenic borderline patient)主要防御机制就是把治疗师投射为一个遥远的好客体,同时无法和这个客体建立起治疗关系。这种投射性认同很容易就变成负性治疗反应( negative therapeutic reaction.)这类患者避免和治疗师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破坏本能会摧毁治疗师,而治疗师对他们来说是唯一的生存希望。而治疗师要通过允许患者对自己进行坏客体的投射,并接受这些投射来建立治疗关系。
y&_Ic1F+YL([0  谈到认同,他们的观点是,早期的原始性认同是所有后期认同的基础,人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整合这些最早的认同。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包含了各种认同,但是除了原始性认同外,其他的认同形式都是暂时的,所谓好的认同,便是能够催生自体的认同。另外,他们仍然坚持了Fairbairn 的观点,便是认为原始认同其实是在一前双价客体(pre-ambivalent object)的基础上发生,在原始认同后才出现了分裂。其后的所有认同都是针对坏客体的。好客体无需认同。虽然也会存在对好客体的内化,但是这只是一个过渡现象,随着心理成熟,对好客体的内化会被放弃。 (Fairbairn ,1952)心理学空间'RG(o['\ye+l
  总的来说,Malin and Grotstein强调了投射性认同正常的性质,并提出投射性认同有三个基本成份:第一,投射,第二,把投射出去的自体和外在客体创造成一个融合体,第三,再内化( re-internalization)。不难看出,其实他们的定义实际上是广泛流传的Ogden的定义的前体。
:v9P[Q-lO1ZG G0  心理学空间:e~#xOv0^ e/r }
2.2 1977年心理学空间3C+[ o,[lcaz \
心理学空间 ?@Z(@0s-b
  这一年他主要在研究精神分析和精神分裂症,撰写了一篇长达3万多字的文章叫做《The Psychoanalytic Concept of Schizophrenia》,由于文章篇幅太长,《国际精神分析杂志》分两期发表。(Grotstein,1977b,1977c)
?PV Dz"[l?)q [0  在这篇文章中,他首先长篇阔论地总结了精神分析历史上所有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学说。然后以同样滔滔不绝的方式阐述了他自己的精神分裂症的理论。
;|g ng"[ `0  总结起来,其理论的要点是:
"Ry,z0xaVA^0  精神分裂症的人格特质在于两大体质基础――心理学空间z"ajy-d
  第一,不充分的阈值屏障(inadequate threshold barrier);
Z-y5D H9[ HA0  第二,出生后就存在的发育上过早成熟的知觉敏感性,使婴儿具有了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由于缺乏有效的感知觉滤过系统,婴儿容易出现知觉突变(perceptual catastrophe)。
^%V S A g{a-k,O0  这两大基础让婴儿无法有效处理他出生后就存在的内在刺激,这些内在的刺激无法被滤过,也无法进行符号化,它们变成了无名的焦虑,婴儿无法使用原始性压抑(primal repression)来处理它们。
7W1jzC4\0  这样,婴儿使用了一种近乎同归于尽的防御策略,一种大规模的原始性转换反应(primitive conversion reaction)。一方面,通过分裂(splitting)和投射性认同,知觉客体被攻击,并被投射出去,另外一方面,察觉知觉客体的能力也受到了攻击,知觉整合的能力受到了干扰。后者是“精神分裂性”婴儿的特点。这种干扰是在脑干水平进行的,所以精神分裂症素质的婴儿其前庭(vestibular)和小脑的发育会出现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脑功能的瘫痪,出现类似孤独症的神经生理学症状,同时伴随本体感觉的异常。
"p4b SQYaQ0  这些生理学异常引起的心理学变化就在于婴儿无法形成意义,也就是说,他不知道知觉客体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因为意义的形成要依靠知觉系统的功能/。由于投射认同的作用,所有无法承受的知觉体验都被分裂、投射到外在客体。这时候,外在客体(主要是母亲)时候有能力容纳这些投射部分,将会决定婴儿以后功能受损的程度,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什么时候出现精神分裂症、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程度是由这个时候的照养决定的。
.j]-AS0d!Z _0  如果是一个生理上正常的婴儿,却遇到了不正常照样环境,是否会出现精神分裂症呢?在那个时候仍然是个争论的话题。不过时至今日,应该可以比较肯定的是,这个婴儿的大脑结构肯定要出问题。已经有几项研究表明童年创伤后的人出现了脑结构的改变。
wm1a0c6gV#`5}6L0  分裂症者的幻觉和妄想其实是丧失的自体部分试图重新进入精神系统的尝试。
4I_5J4Lz za A,G0  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是一种复杂的、内在的、种系遗传的仪式行为,其实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形式,一种原始性的反应模式,有关这一点,需要精神病学家们了解人类学家的工作,如列维-斯特劳斯的工作,才能理解。( Levi-Strauss, 1962)
Q7_loX0  精神分裂症是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实体或自体而存在的,这是它和其他精神病(psychosis)的不同。Grotstein提出,其他精神病可以通过其他的心理治疗模式治疗,而精神分裂症只对精神分析起反应。虽然他赞成使用药物(如奋乃静等)治疗精神分裂症,但是认为提醒精神科医生不要把药物当作根治精神分裂症的唯一手段 (Grotstein, 1975, 1977a)
f(qh!Q*[,p@0  精神分裂症者有九大人格特点:心理学空间vjh~dS U u
  1) 异化(alienation);心理学空间F"Mt6A!~ I {?t^
  2) 人格成份的过早闭合(premature closure of a portion of the personality),造成了人格的异常发展;
s3PYS j.s0  3) 快感缺乏(anhedonia),这是攻击知觉的结果;
!ew+V5S]'o0  4)怪异( bizarreness),这是因为他们怪异的发展历程造成的怪异内在客体形式的反映;
Ho;I9l@(T }0  5) 意动式克制(conative suppression),他缺乏探索生命和生存的意志,因为他人格中的这个成份被认为是危险的,通过投射性认同排斥了出去;心理学空间uF#h?,E&M}
  6)互易感觉(transitivism), 这是一种感觉到自己从身体、情感和“政治上”完全依赖他人的感觉,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缺乏或者丧失了让自己的依赖需要成熟起来的能力,这是由于受到了排斥(投射性的),它们被抛到一边自生自灭,而不能通过体验成长。其特点是粘附性认同或者说内向性认同;(adhesive or autistic identification)心理学空间'v@ cLUt?J4B
  7)防御性或非适应性的知觉转换( defensive or deviant perceptual transformations),无法体验和谐,恰当行事;
*l rQ l8fb0  8) 自己和外在客体的界限是多孔易渗透的;心理学空间)_/t{t"rpU
  9) 新知恐惧(neophobia), 害怕知觉领域的任何改变。心理学空间:g(R [|,u/R#f
  分裂症者的初级思维模式是怪异的,而次级思维模式是僵化的,这是因为他们知觉和认知能力受损的结果,他们的心理空间不足够让他们承受正常思维的模式。心理学空间G i)x1F*~d^:A3uYV T
  分裂症性的人格在早年便从人格的其他部分分离、异化出来,经历了它自己的发展历程。正常人的心理生理发展能够形成左、右大脑的分工,有效地过滤信息,选择性注意,以及随着优势脑区的形成,而Grotstein根据当时脑科学的研究结果得出的假设是,精神分裂者不同在于,它们的边缘-纹状体系统、两侧大脑的连接系统统统出了问题,它们无法形成优势脑区,它们的信息循环、过滤、加工、注意都是在一侧大脑完成的,这在心理学上体现出来的表示从粘附认同开始、到分裂、投射认同以及俄狄浦斯期的认同,分裂症者和正常人都不不同,它们的自体也是一个在性质上不同于正常人的自体。心理学空间1Ko3x&G;C:_
  以下主要介绍其理论中和认同相关的部分――
yD5?ga Q5u0  他认为精神分裂有一个童年早期的心理起源,便是婴儿“精神病”(infantile 'psychosis'),这是成年后各种心理障碍的基础。心理学空间y"e*Fe8jF4WT Ac
  要克服婴儿精神病需要解决几个问题,自恋、内在客体、作为生理刺激表象的幻想,原始压抑、粘附认同。而精神分裂症者这几方面都有一条奇特的发展路线。心理学空间u,e` }D4\M?c
  当时的研究就已经发现,有精神分裂风险性的婴儿生下来就处在感觉整合的困难,特别是他们的视觉本体感觉有缺陷,这让他们在分辨自我和客体的区别上有先天性的困难,如果加上后天照料的不足,他们将会从出生后不久就走上一条迥异于正常儿童的心理发育的道路。心理学空间$s)\!a#e*Vx
  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处理分离焦虑的异常。分裂症性的婴儿使用异化(ALIENATION)这种方式来对抗分离。他们这时候创造出了一个疏远的、分离的、分裂性的人格亚组织。
E:B8hBd0  换句话说,正常儿童的原始防御分裂(splitting)和分裂症者的分裂程度是不同的。在正常儿童中,分裂最终带来的结果是自体和客体的分化,从而能够出现次级压抑(repression)和分辨能力。而分裂者者日后的人格基础是建立在异化这种强烈的分裂的基础上的,这时候他的整个人格的所有部分都被封锁起来,这些部分――异化部分和非异化部分――分别照着自己的发展路线前进。打个比方说,正常人格的分裂就像正常细胞的有丝分裂(neoplastic mitosis),而分裂症者的分裂就像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一样。心理学空间}kXC"pbB kM
  这种异化增生(alienation proliferation)的结果是形成原始性的人格解离,现实感丧失,自体和客体,自体内的不恰当的分界。心理学空间)?q3I@;Ri9i#A wt
  在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叫做人格的早熟性闭合(PRECOCIOUS CLOSURE)。也就是说,婴儿自体中的分裂性人格过早的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系,开始了自己内在的发展,这个部分会出现它自己独特的神经症症状。早熟闭合是妄想和超价观念的主要心理根源。心理学空间5|W p:A&s$th
  任何困惑和不清楚的信息,都会被分裂者异化,他们倾向于认为这些体验都是来自外界,来自一些危险的外在客体,如外星人,这是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心理学空间T3Tgl1s*ziO
  早熟闭合让婴儿固着于分裂-偏执位,很难进入抑郁位,而要渡过俄狄浦斯期更是困难重重。心理学空间VG2`,lEkDCN f%s
  我想,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精神分裂症者大多数在青壮年时发病,他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青年期的人格成长的任务。
Vb |,H j)}*?0  分裂症的分裂特性还有一个表现便是在早熟性闭合的同时,也出现了早熟性敏感(PREMATURE SENSITIVITY),这方面的生理基础在于大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系统的功能缺损。心理学空间sx3kM5w&YR]-e
  这些特点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表现为患者异常的内向性和与客体的共生关系。这种异常的内向性特点在于他们对客体的吸血鬼一般的对待方式,他们通过投射认同感觉到自己侵入了客体,他们抽吸客体,并内化客体,然后把这些内在客体看作是他们自己的臣仆,而无视外在客体。然后他和这些内在客体认同,把它们变形为奇怪的、狂躁的人格。
_[j6c"B;I3S(nfA6I0  分裂症者的刺激滤过系统的障碍和原始性压抑(primal repression)的失败有很大关系。他们甚至可以被认为达到过恰当的原始压抑水平。他们从来没有摆脱原始性的、本能性的、内生的前知觉的影响。其整个一生都在寻求压抑的获得。他们主要的焦虑模式是共生阶段的被害焦虑( persecutory anxiety)。心理学空间yxs'unB
  他们的攻击性体现为对心理结构的攻击。这种攻击性起源于几个因素:1)体质性的阈限过低,无法把刺激中性化;2)发展过程中神经敏感性的增加,而缺乏对负性刺激的屏障;3)外在环境无法提供恰当的营养和容纳性来满足婴儿的需求,造成他无法形成中性化屏障;4)以上几点造成的结果是,婴儿还不能把内在的破坏冲动分化的时候,就过早地释放这些冲动。这些冲动很快就被投射到客体,然后客体被内化为破坏性的内在客体。心理学空间_$wr:}V!Qg
  这样,在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死本能在被不断地投射-内摄,不断地强化,他们攻击原始的本我和自我。它们无法进化、分化出感觉、需要、联想、思维。心理学空间.?J2p!\z)F^3FR
  这种攻击性如此之强,足以摧毁整个心理结构。心理学空间e7x CG#V @^*D*[ h
  正如 Bion 所言明这是对阿尔法功能的攻击,它会扩展到偏执-分裂位,构成了精神分裂者的核心。( Bion,1965, 1967)
@$wdp}$G Y.W#tC0  对客体概念的攻击如此之强,以至于原始的防御机制如分裂、投射性认同、魔术化全能否认(magic omniponent denial)要被反复调用,它们被死本能(内在毁灭客体)进一步放大,成为了分裂症者主要的功能模式。心理学空间tndQ2V;h-Xk
  客体只能以弹片样、肢解状、破碎式的形态存在,并被投射。所以分裂症者的客体世界总是古怪、残缺不全的。
}(LBZKRJ0  这种强烈攻击不仅仅是攻击初级和次级过程,也攻击它们之间的分化,它不断要让思维退行为知觉。在这种攻击背景下出现的分裂其特点就在于它要么是太极端,要么就是根本无效,最终的结果便是客体的破碎。(Rosenfeld ,1965)心理学空间0]5fwp-|y6k Hb^j
  无效的分裂不仅仅让患者无法获得正常的自我功能,而且让所有心理功能都无法分化。在这种基础上再加上投射性认同的作用,会让整个心理陷入一片混乱。各种心理功能、感觉、知觉、情绪、意志大串门,形成千奇百怪的分裂症状。
,Uq1yr6@ ] d@0  在这个基础上,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出现了快感缺乏,其实不仅仅是快感缺乏,而是体验的缺乏,他缺乏一个正常人的自我,无法对体验进行分类,从而把所有体验据之门外。临床上精神科医生经常对精神分裂者的耐力惊叹不已,其实他们不是耐力强,而是根本就很难体验到那些痛苦的刺激。
0HENx7u0[&? B@;P0  通过对分裂-偏执位攻击性的投射,分裂症者形成了原始的超我结构,这是一个极其残酷的、贪婪的、敌人一般的超我。这个超我的性质决定了分裂症者的抑郁位会受到很大的破坏。他们无法形成一个既能够容纳死本能又能够容纳利比多中的攻击性的超我。
G]M vnJr-Kk,\0  这又造成了他们的俄狄浦斯情结面临的困难和正常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俄狄浦斯期的困难在于:1)需要进化处理前期过早闭合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2)命定的内在客体和客体表象之间的不平衡让他们无法象正常人那样完成两者之间的转化。心理学空间M[j^ H T_
  他的冲突在于早就已经成熟的凶残的客体意象和现实的客体的无能、退缩之间的冲突,这时候超我客体的目的在于压抑原始客体,防止原始客体再次向淋巴系统中的巨噬细胞一样入侵自体,他需要清除以前得内在客体才可能开始学会压抑,开始超我认同。
] ux[/I4{]0  但是,压抑能力的获得的前提又是必须有组织化的客体来支撑自体,而这恰恰是分裂者缺乏的。所以其俄狄浦斯情结是偷工减料、草草形成的,而且是注定要失败的。心理学空间dHkA U3M I#v
  Bion曾经提出过俄狄浦斯情结的有一个现象叫做“对联结的攻击”(attacks on linking)。(Bion,1967). 他观察到分裂症者,会满怀妒忌地攻击父母的关系。心理学空间*Ld&U {5?n%hU&X#[A5_&H
  这种对联结的攻击最终会形成对自己联结能力的攻击,对思维联结过程的攻击,因为客体和思维是互换的。这种攻击的根本在于分裂症者的自恋认同,他不能承受原来他需要的客体并不属于他自己这个事实。对联结的攻击是形成分裂者思维形式障碍的根本原因。
$d.Fv@ z5s$d0  分裂症者本体感觉的异常往往是由于前庭功能障碍引起的。这种功能障碍对心理影响的一个方面就是分裂者的心理空间(psychic space)和正常人是不同的。正常人生活在一个三维的心理空间中,他能够下降到二维、一维、零维的心理空间,但是仍然能够自我调整,也就是说保持三维空间的知觉。而分裂症者缺乏调整心理维度的能力,他一旦下降到零维的心理空间中,就回不到三维空间中,他生活的宇宙是数学上的一个点,从体验上来说,他生活在一个无限的、无边界的空间中,所有的现象都和自体联系起来,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是由自我发射出去的。
+I)uI!`DD IH0  分裂者会出现神经递质的紊乱,尤其是多巴胺、五羟色胺等,这些递质紊乱的意义在于干扰患者形成客体表象和正常超我。
Y+yyWO@_#Z0  在客体和客体表象无法完整形成的情况下,他无法察觉到自己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他无法进行哀悼的过程,也无法把客体符号化。对他来说,分离焦虑和对陌生人的焦虑是一样的,因为他和客体之间缺乏空隙。这最终形成其人格结构上超我、自我的混淆,超我经常会替代自我行使功能。这是互易感觉的来源。心理学空间H/I;r1pM;Z^
  从认同的角度上来说,分裂症者形成和客体的有缺陷的粘附性认同(adhesive identification)。我们知道粘附性认同是最原始的认同形式,如果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问题,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后面所有时期都会受到影响。这从他们过度、超量、绝对的投射性认同可以说明。本来依次提供营养、刺激、分离、容纳、边界、控制、背景的客体,在投射性认同的作用下,变成了有毒、摧毁、崩塌、贪婪、妒忌、无能、全能的客体。心理学空间CS{ glV d'Wj@
  精神分析中,对精神分裂症的学说一向有两大学派,自我缺陷学派( the 'ego-defect' school)和冲突学派(the conflict school)。自我缺陷学派认为分裂症从开始就和神经症存在质的区别,而冲突学派认为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同样都是俄狄浦斯期的问题,不过是分裂症退行到更早的时期。Grotstein 声称自己要弥合这两个学派的代沟,他认为分裂症和神经症比较起来,既有量的区别,又有质的区别。但是从行文来看,他还是比较倾向于自我缺陷学派的说法。心理学空间4c&_vb)|Bq)_`
  他的文章有另外一个典型的特点,是有别于一般的精神分析的文献的,那便是引用了大量其他学科的研究成就来论证精神分析的观点,皮亚杰、维果斯基、乔姆斯基等人的名字经常在其文中出没。心理学空间)\"b4E"K@Ra
  2.3 1978年心理学空间8Ez \ USco`.x
  这一年,主要研究了内在空间这个主题。心理学空间 q aq h!VJ5Vi
  他的基本观点是心灵空间影响到了内容,而意识的内容也对心灵空间有影响。(Grotstein,1978)
xR0W,Q(O4` a]0  心理空间的问题在古典精神分析时期就有Tausk , Federn , Schilder, Isakower 等人研究过,后来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Spitz, Bion,Matte-Blanco又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心理学空间&D.TpO1A*u1H@D'x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Grotstein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研究这个问题的临床意义是很明显的,幽闭恐惧症(Claustrophobia), 旷野恐惧症(agoraphobia),恐高症(acrophobia)显然是和心理空间有密切的关系。
-~[ t"csQ0  体验心理空间的能力是自我自主性的原始功能,这种功能的形成和胎儿出生时皮肤的原始触觉有关系,通过“唤醒”皮肤的触觉感受器,心灵能够逐渐体验到平面感,自体和非自体的界限,以及自体的容纳者。这便是粘附性认同产生的生理学基础。
4I1|&U1lV:S{;ce$WC0  在出生后,有两个独立的皮肤-界限发展过程,一个过程是个感觉逐渐分化、精细化,最终形成知觉和概念,另外有一个过程是通过投射性认同逐渐失去分化,失去界限和概念。心理学空间 UAc*D!{6~)[_,|/c
  这两个过程协调同步,被命名为婴儿发展的双轨系统(dual track system of infantile development)。 (Grotstein, 1977b, 1977c)心理学空间5]\FDGF
  在此发展过程中对形成心理空间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婴儿能够察觉到间隙(gap)的存在,也就是能够觉察到在原始客体的一来一去之间存在着距离和时间的空隙,并且,婴儿要能忍受间隙的存在。心理学空间&Hb ?"a5@~8_0w
  如果在客体缺席的时候,婴儿能够容纳这个空隙。他就可以发展自己的空间感,日后也就能够承受分离焦虑,能够在心理再现客体和自体,形成表象。心理学空间9{ [ p1{9ph h
  在这一点上,Grotstein反对Kohut和Kernberg当时提出来的原始性自体-客体(primary self-object )的说法。(Kohut,1971, Kernberg,1975)心理学空间Y1C!k+e:\}GA
  自体-客体不可能是很原始性的,因为没有时间和距离的分离就不会有心理空间的知觉,没有心理空间感就不会有概念和知觉,自然不会有表象出现。要呈现客体的话,自体必须首先和客体分离。所以自体客体表象(self-object representation)应该是在客体已经和自体分离以后,然后再次退行形成的,而不是一个原始性的东西。心理学空间;r.}5nG#rWyL
  心理内容要存在,必须有一个空间,有一个能够容纳这些内容的客体,以及一个周界。自恋是作为心理内容的银河系中心存在的,这个银河系的核心是自体,自体中包容了认同形成的内在客体,同时照料客体围绕它在运行。
YR1| LPgEQS0  这些运行的卫星客体形成了空间周界,成为了自体的容纳者。而客体之爱的情况是截然相反的。
FnOC(R sD0  但是实际情况比上述的描述还要复杂很多,自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多维的。欧几米德平面几何式的描述不太适合来描述心理空间的极性坐标。心理学空间A8X0p/A8U!O7\(xt*H$u
  令人惊奇的是,Grotstein居然提出使用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托姆的突变论来进行精神分析的描述,突变论在今天已经是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而在当时,才刚刚出现6年,其方程和理论及其复杂,即便是数学界和哲学界的人也还在消化。(Thom,1975)Grotstein的远见和学识令人叹服。心理学空间 Q-s@]5E5gOk@
  他在当时科学界婴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胎儿处于和环境保持平衡和和谐的状态。这意味着胎儿处于数理完全对称(total symmetry)的状态,如果这时候把一个点列放到胎儿的身上,再把这些点投射到极性空间坐标轴中,因为完全对称,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代表所有的点。
w_;fX {(GBau2Y0  随着胎儿成为新生儿,暴露在各种刺激和体验中,开始出现非对称性( asymmetry )的现象,这时候的投射会把一个点扩展为一条线、一个点列,其后的发展过程逐渐把线扩展为平面和三维空间。这里需要提到一个被忽视的人Matte-Blanco ,他使用严格的数学模型来研究无意识,演算、验证了原始无意识的几何对称特性和出生后体验的非对称特性。(Matte-Blanco,1975)
GJ[L,fhya;EP0  心理空间的发展有四个进化阶段:
!cIeam C0b|c0  阶段一。首先出现的是一个点。这个点和凝结的、融合的思维有关系。所有事件都来自这个点,回归到这个点。这个唯我论和自恋思维的基准点。从投射性认同散发出的融合-混淆状态代表了这个点的宇宙。这时候没有分化(differentiation)。心理的容纳者和被容纳者是同一的。初级过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内心性的体验(the experience of autism)。 这时候思维是无法控制的。
0JMnO(k[oZa0  有位患者想起她小时候一次父母争吵,父亲下楼,发动汽车,扬尘而去,从此再也没回来。在她记忆中,经常出现短促的汽车发动的声音,不断发动,永不停止。虽然实际上父亲离去的那天,只用了一秒钟车子就发动了。
8gP~a Q0  这便是退行到此阶段的一个例子。通过让心理的三维时空坍陷,变成无穷的、无时间的零维空间。这样她把父亲俘虏在一个时间弯道中。心理学空间%g0z[,FG ]f*m
  阶段二。婴儿开始能够觉察到分离后,其宇宙体验变成了一个点列(线状)。成长和体验刺激了新生儿不对称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的发展,这些刺激的作用点是随机的。对这些点的定位被体验为自体非对称性的发展。这种不对称性把点拉伸为一条几何线。线的宇宙没有给模糊性留下空间。这时候的空间体验有极性存在。母亲要么是接近这条线,要么是远离这条线。而且,好母亲远离这条线和坏母亲接近这条线是无法辨别的。这条线是对共生和偏执-分裂位被害焦虑的极化控制。这个直线宇宙根据水力原则操作。如果婴儿是空的,乳房就是满的,反之亦然。这是一个闭合系统,更多是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生活在这个维度的患者很怕付出感情,因为无意识中害怕自己身体成分的丧失。心理学空间:w(p2_S"V5z5v5^
  阶段三。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造成了部分的客体分化。这种分化再次把线扩展为一个平面。在这个维度上,客体和体验是二维的,平展的。童话故事的英雄和卡通人物的世界观便是这种世界观。抑郁症性的情感平淡和分裂症性的情感淡漠是退行到这个二维世界的典型表现。生活在二维世界的人缺乏人格深度,和关系深度。到达平面的边缘的时候有可能出现突变现象。心理学空间'~?8q{k6^W9QpPk-d
  有位患者梦到自己正要过街去治疗师办公大楼,她抬头看着治疗师所在的九楼。突然街道变得狭窄就像一个很小的隧道,而且逐渐变平。这说明为了避免治疗会面诱发的焦虑患者退行到了二维空间。
8Dr-S-qO y2r-yi9K U0  阶段四。这时候共生期结束,分离-个体化期(separation-individuation)开始,被害焦虑转变了抑郁,婴儿进入抑郁位。心灵的空间容纳者开始能够看到客体的深度,也就是说,心灵具有了内容。三维空间出现,自体和客体出现了分化,各种因果关系开始孕育。部分客体变成了完整客体,内在客体变成了客体表象。
9Jjp%yX+z Mh0  以上只是双轨系统的分化一轨的进化轨迹,其实还有另外一轨,一个退行的自我不断地把心理结构从高维度拉回低维度。这主要在梦中,特别是噩梦中体现出来。心理学空间5p5k2Y8} rh`W#n7v
  对心理空间的研究让人们可以从心理发育的基础上来重新考察投射和投射性认同。
9h r#K2s4v$pm0  Grotstein认为,在零维度下,是不可能出现投射的,因为自体和客体没有分化,就没有一个地方发出投射,也没有地方可以投射进去。精神病者的投射恰恰说明他们高维度的、非精神病性的人格功能在阻止他们完全进入零维度的心理空间中。这一点我相信见识过精神分裂症的医生都有体会,分裂症者精神衰退时正是进入了零维度空间,这时候他们读却没有投射,也没有阳性症状了。
2H:U1Z9DF+a%P.H.L y{0  投射是一维和二维心理空间的现象,是共生期和共生前期的世界观(Weltanschauung)。在投射(投射性认同)的过程中。婴儿要么是希望抵消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分离世界,要么是把不希望要得的自体部分投射出去。两种情境中都蕴含着分离和连接。在三维空间中不会发生投射,因为自我和客体的关系是被意识到了的。这时候客体不再具有自恋的性质,它从仅仅承担一个容器的角色中解放了出来,有了表象的性质。
)g0YC"w0SyZd0  投射(投射性认同)的基础是客体和自体的分化程度过低,而三维空间的置(Displacement)依靠的是对客体体验的记忆,这时候的客体和自体是分离的。
4?/b9v)lX0  以空间学说来看人格的精神装置,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自我(ego)是一个分离的实体,它是三维的。而本我,在没有体验调节的情况下,是对称的,它处于零维度中。次级无意识( The secondary unconscious)――被压抑的体验,包含了自我和不对称的本我――处于一维或二维世界中。而超我,根据其成熟程度,可以在一维、二维、三维世界中分别存在。心理学空间.w8V+dM ~]#A1yL"k
  在讨论自我中的自体表象的空间定位时,Grotstein遇到了困难,他参照了弗洛伊德的对自我的分类做法,把空间进一步分为理性空间、情感空间、道德空间等等。不过窃以为这是其学术思想不够成熟的产物,把心理空间和空间所容纳的内容混淆了起来。一个空房子一年前装粮食的时候叫做谷仓,一年后改造了装大便就叫做厕所,厕所和谷仓虽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房子还是那个房子。要是一定要从功能对心理空间分类的话,也应该说明各个功能空间的渐变关系。
8N&i t6I&Z [f$xs$V;Z r0  另外有一个从Bion那里继承过来的概念倒是很有启发性,叫做负性空间(negative space)。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宇宙物理学中的反物质或者黑洞,78年的时候他这方面的思想才刚刚萌芽,后来在这方面大做文章。(Bion, 1965)
a`J:i `8\0  他当时认为,负性空间是一个超越了压抑和投射性认同的空间。它看起来是外在世界的一个匆匆而就的内在模型。其目的是要湮灭自体和外在世界的关系。精神病者经常有这个空间。心理学空间ur)}u,VH Sz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Grotstein 认同
«手(和谐)淫幻想、青春期的身体及投射认同(演讲稿) 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
参与观察者:投射-认同中的治疗师立场»

 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个体执业者,心理医生(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