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中的閱讀
作者: 張凱理 / 5407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7M&Dwwq;R7?0

張凱理心理学空间Hq2^M/LB"RYICY
June 27, 2004心理学空间D Z*ZjT D1wG

j+FZcIC0Face to Face: Therapy as Ethics, by Paul Gordon, Constable, 1999.心理学空间*aBHY@5]D#h8ZSE o

tf B5zb-k:~L0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閱讀奇書奇人,成為我一大樂趣. 這其中充滿意外,有時一直找不到,有時並不知道它的存在,有時想找卻又不急著找到,有時找到卻又失望……這本書正是如此,不過是驚喜的意外。心理学空间Lp kwOU2i6v

心理学空间B7lR#L"ioQ

「一段時日前,多久我已懶得去想,當這本書在我心中緩慢成形,我發現我坐在倫敦市中我常去的咖啡店,沉浸在一本書中,然而,那本書並不是講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而是談建築……」(p13)心理学空间v#}$nn:d y

MDHGlx0?0  這本書是這樣開始的。

!r0P$S0]vY4s2o;W0心理学空间#B0S:Vr{6I e

  作者 Paul Gordon 的背景是 The Institute of Psychotherapy and Social Studies 和 Philadelphia Association,這大概已說明了他人文社會的批判立場。多年來,他常被問到 「你是那一種治療者?」這本書正是要答覆這個他越來越難回答的問題;同時也企圖回答另一個問題,「在當今世界心理治療的位置在那裡?」

_~%t9x*GLKp h0

「曾經──好久以前了──心理治療和(或至少可能和)關心社會變遷的激進的政治結合,那些日子已經不再,心理治療與社會政治越來越無涉,祇關心它自己和如何鞏固它自己。我要說,心理治療,至少我所說的這種,雖然不可避免地和個體有關,但不可避免地和它所存在的社會政治世界也密不可分。」(p15-16)心理学空间&ym'V mR"`

*}Le&c%@\,X:`$s0  Does this sound juvenile? 我們看下來。

_:kSNeTv7Qp2w6s0

GL5[m:iKWI0  全書分八章。第一章What’s wrong with psychotherapy? 這一章多數治療者恐不易下嚥,因為恭維的話實在不多,讓人想起 We’ve Had A Hundred Years of Psychotherapy and the World’s Getting Worse (James Hillman & Michael Ventura, 1993). 治療與真實無關,理論祇是一群人關起門自以為是……而作者的立場是:

A"H:DnRug ^:w0

「Merleau-Ponty 近三十年前曾寫道,精神分析須要哲學,特別是現象學,才能成為它自己(in order to be what it is)。我相信,心理治療須要一個新的對話,不是和科學,不是和實驗室的白袍,而是與哲學,與關於想法的想法,關於思考的思考,特別是關於兩個人在一個房間相遇(或至少試著相遇)到底會發生什麼。我尤其相信,心理治療會從與一些思想家,如 Mikhail Bakhtin, Gaston Bachelard, Cornelius Castoriadis……和一些詩人的相遇,獲益良多……特別是為了成為它自己(in order to be what it is),心理治療從 Emmanuel Levinas的不妥協的倫理學思惟有很多要學的。」(p45)心理学空间'P r8MY:B*o }&VE

心理学空间x)tv%G \

  第二章“Vigilant passivity to the call of the other”: therapy as ethics,主要是講 Levinas 的倫理學。我個人的理解是,Levinas 上承胡塞爾的現象學,捨海德格以存有(Being)為主軸的本體論,在二戰及戰後的廢墟中思索,遠接猶太古法典(Talmud),才構建出他的倫理學。這是優先於本體論的倫理學。存在治療的學派,不乏從哲學汲取源泉,但多祇延襲現象學的方法,和海德格的哲學。在治療室裡思索 Levinas 的不多,除本書作者外,大概還有 Steven Gans 和 Leon Redler (Just Listening, 2001)。這樣的倫理學是真正見證苦難的結果,非常非常沉重,對他者的呼喚,我不能不回應,不能希冀回報,而在這重負中我得以存在。章尾提到 the saying 和 the said 的差別,我們在治療實務中,在當時到底發生什麼和事後的記錄的差距中可見之(p60)。而本書接下來3,4,5,6章正是要說明治療室裡的 the saying 是什麼。

Yd^{;a0心理学空间"y,j9Sx/Y H A

  第三到第六章,文字義理,俱極優美,由章名可想見。第三章Language, listening and dialogue: the therapeutic conversation,第四章Waiting, witnessing and naming,第五章“A dwelling in the evening air”: the place of therapy,第六章“Speech for that unspoken”: the poetics of therapy。在第六章尾,在 Paul Celan 的詩作中,我們兜了一大圈,又與 Levinas 重逢,這個重逢顯然不是意外。

~i+^,aIBB7r&z0

6]FW*V d_8}d{6Q7r |0  第七章Psychotherapy in the world,是要回覆書首提及的第二個問題。「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早就被扔出治療室(假設它們曾經在治療室裡的話)」(p143),那治療者對治療室外的世界如何理解?這理解顯然是另一種沉重,而且顯然會折回來,影響他對治療室和治療室裡的理解。

%VR:Qp)iXS,o%O0心理学空间/E#T8S!m)dr

  第八章“Where in the waste is the wisdom?”,作者提醒我們,倫理學的思惟要與懷疑論(skepticism)結合,才不會變為教條。心理学空间2C]B{4d5m

A[X MAK3b+J8}0  這本書的醞釀和寫作,顯然正是作者個人生命的旅程,這種書是伴隨旅者的書,而心理治療,於治療者和被治療者,正是一個旅程。心理学空间4I[1tp*@N*`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給我在冥河的弟兄 《親密的陌生人》书序 張凱理
《張凱理》
海洛因及安非它命藥癮治療團體»

 張凱理


1981 陽明醫學院畢業
1983-1988 北榮精神科住院醫師
1989- 北榮精神科主治醫師
1991-1992 美國辛辛那堤大學精神科國際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1-2003 台灣精神醫學會監事
2004-2010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