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最近幾年來,大陸心理學界經常爭論一個問題,那就是︰是否應該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在目前中國社會心理學正在尋找發展方向之際,提出這個問題來討論,本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於大家對這個名詞到底代表什麼意義還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以致使贊成及不贊成的兩方常常在爭得面紅耳赤之後,才發現原來彼此觀點相當一致,只是各方對「具有中國特色」這幾個字的解釋卻有不同看法。
另外一個使這場爭論變得更白熱化的原因,是許多人將中國社會心理學這個學術領域的發展,與清末以來,中國人走向現代化道路上的恆常之爭連在了一起。這個永無止境的爭論就是︰中國到底是要「全盤西化」,還是要「洋為中用」。
在那個大爭論之中,許多人經常把那些贊成「洋為中用」的人看成是抓住傳統的尾巴不放、生怕自己的文化被生吞的一群極端有不安全感的保守份子。在社會心理學界這裡的「中國特色」之爭中,許多人就常把那些贊成發展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的人,看成是與「洋為中用」的老頑固一樣,不肯全面解放自己的思想。
正在此之際,原本在西方心理學界僅屬「一個小團體」的一個主張心理學研究應該本土化的學派,開始受到重視。這批學者,主要是一些人類學家(也就是那些在西方研究非西方民族及文化的學者),開始主張我們應該用本土人的眼光來研究本土人(Geertz,1984),而不應該帶著自己民族的框架來研究另一個民族或文化。唯有用本土的角度,以本土人的價值體系及本土人的社會結構制度為依憑,來看當地人的行為,我們才能對這個文化有比較全面及真實的瞭解。
一、前言
最近幾年來,大陸心理學界經常爭論一個問題,那就是︰是否應該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在目前中國社會心理學正在尋找發展方向之際,提出這個問題來討論,本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於大家對這個名詞到底代表什麼意義還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以致使贊成及不贊成的兩方常常在爭得面紅耳赤之後,才發現原來彼此觀點相當一致,只是各方對「具有中國特色」這幾個字的解釋卻有不同看法。
另外一個使這場爭論變得更白熱化的原因,是許多人將中國社會心理學這個學術領域的發展,與清末以來,中國人走向現代化道路上的恆常之爭連在了一起。這個永無止境的爭論就是︰中國到底是要「全盤西化」,還是要「洋為中用」。
在那個大爭論之中,許多人經常把那些贊成「洋為中用」的人看成是抓住傳統的尾巴不放、生怕自己的文化被生吞的一群極端有不安全感的保守份子。在社會心理學界這裡的「中國特色」之爭中,許多人就常把那些贊成發展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的人,看成是與「洋為中用」的老頑固一樣,不肯全面解放自己的思想。
正在此之際,原本在西方心理學界僅屬「一個小團體」的一個主張心理學研究應該本土化的學派,開始受到重視。這批學者,主要是一些人類學家(也就是那些在西方研究非西方民族及文化的學者),開始主張我們應該用本土人的眼光來研究本土人(Geertz,1984),而不應該帶著自己民族的框架來研究另一個民族或文化。唯有用本土的角度,以本土人的價值體系及本土人的社會結構制度為依憑,來看當地人的行為,我們才能對這個文化有比較全面及真實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