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2003年台湾年轻学者男性研究趋势之分析思考sexuality在台湾的发展
作者: 楊明磊 / 5705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3_4u:Cp^J@Tc

;Gyx*F0gu!T8\ K0第一节  本文背景与基本用语定义心理学空间(Z^3e6\E
心理学空间/h]1M8ka+y-~F&m
Sexuality的发展需要众人共同努力,其学术成果亦有赖学者的实际研究行动逐步累积,男性研究作为sexuality范畴中的一个分支,在近年来逐渐受到注意,其发展景况虽不若女性研究般热烈,却也有一定的成长,而年轻学者是未来学术发展的生力军,对于男性研究与sexuality这样新起步并亟待成长的学门而言,年轻学者对此主题的关注数量与深度广度,多少可预言未来sexuality及男性研究在台湾的兴盛景况,尤其他们的学位论文更是代表这些年轻学者正式进入学术殿堂,真正严肃认真思考与费时探索研究的主题,同时也因为sexuality和男性研究都是需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知识领域,不论这些年轻学者毕业后是否继续生存于学术界,他们深入社会生活各个角落谋生求职时均将有机会把对sexuality及男性研究的关切经验带入真实人生,因此值得多加了解。
*i*t'B[&Z@Wm0心理学空间'Hh3d d8}MY_,{O-@
故本文针对近十二年来(1992-2003)台湾年轻学者关于男性及男性研究的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其中「男性研究」采用较广义的定义,其英文对应用字为「male study」或「men’s study」,涵盖一切以「男性研究」为关键词,以男性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与男性生理﹑心理或社会生活有关的层面为研究议题之相关研究。而本文所指台湾年轻学者,限定就读于台湾合法立案之公私立研究所硕士班或博士班毕业生,学位论文限于已通过学位审查之硕士或博士论文,并将论文送交台湾博硕士论文数据库(http://datas.ncl.edu.tw/theabs/1/)收藏之论文,由于台湾学术当局规定,将学位论文送交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收藏为研究生正式毕业之要件,近年来多数学校甚至规定必须将论文全文送交数据库收藏后始能领取毕业证书,故此数据库之内容非常完整,其中部分论文甚至提供全文档案下载。
.B~4BO3pZf.H|6x0
-T2i"H|f{si x$S5XO0依照上述定义,以「男性」或「男性研究」做为「论文题目」或「关键词」搜寻台湾博硕士论文数据库,随后依照研究年代﹑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研究生所属研究所别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只针对搜寻论文题目或关键词是否包含男性或男性研究,是期望搜集研究者有意识以男性或男性研究为主题的研究,因此有些论文如果涵盖男性但不特别针对男性,或研究男性但不自我归属于男性研究的论文就不属于本文分析的范围了。
|#?IND4tR(B W0
*N(ND;mf:t3k]'u0第二节  1992-2003年台湾年轻学者男性研究之趋势分析心理学空间C6o*p%j/V(I*]&U^#q ]
心理学空间1~e/aIEz)mx`N:G
依前述定义搜寻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后,至2005年八月十五日止共发现论文162篇,其中博士论文八篇,硕士论文154篇,研究数量大体上逐年增加(见表一),早期1992年至1994年每年论文不到五篇,1995至1997年论文每年约十篇,1998年至2000年每年约十五篇,2001至2003年皆超过二十篇,2002年更高达36篇,占总篇数22.22%,超过五分之一,这样的数量与十年来全台湾所有博硕士论文总量共近十万篇相比固然不足,与涵盖男性但不以男性为主要研究对象,也不自我归属为男性研究的论文共约四千五百篇相比也仍嫌少,但就男性研究这样「非主流」的议题而言,如此的增长趋势仍然是值得欣慰的。
6} p!W2^-O-`0
R&m @}-q;Z9c"sg0表一:男性研究论文之年代﹑研究主题类别与篇数统计
年代 类别 总计 百分比(%)
生理 心理 社会
1992 2 0 1 3 1.85
1993 0 2 2 4 2.47
1994 4 0 1 5 3.09
1995 2 5 3 10 6.17
1996 1 2 5 8 4.94
1997 2 2 3 7 4.32
1998 2 5 5 12 7.41
1999 7 6 4 17 10.49
2000 1 7 5 13 8.02
2001 7 10 5 22 13.58
2002 10 12 14 36 22.22
2003 13 4 8 25 15.43
篇数总计 51 55 56 162 100.00

 心理学空间g I pAb'm3C

尤其若以这些年轻学者所就读的研究所来看,有趣的是,近年成立的四个性别相关研究所(高雄的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高雄师范大学性别教育研究所﹑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及台北的世新大学性别与传播研究所)共有三十九篇硕士论文,却仅有一篇论文以男性或男性研究为题目或关键词,反而是性学﹑性别﹑社会﹑ 医学﹑护理与心理等相关研究所以外,如管理﹑经济﹑工业设计﹑劳工﹑新闻﹑运动﹑文学﹑历史﹑艺术﹑音乐﹑教育﹑微生物﹑环境医学﹑食品﹑家庭﹑服装﹑建筑﹑政治﹑公民及族群文化等等各类型研究所的论文却相当多,这似乎显示男性与男性研究并不仅是相关系所研究者才会关注的议题,而是各个人文社会领域研究所均有年轻研究生愿意认真思考,或许意味着男性或男性研究在某个程度上已成为年轻一辈跨领域的注意方向。
_c;?Zr q0
M}#Yl5V/soLX0以研究主题区分,若以生理﹑心理及社会三个大项做区分,研究男性生理的论文共五十一篇,男性心理共五十五篇,男性社会学角度的共五十六篇,分布相当接近,不同类别在1992-2003各年代分布也差异不大,且大体上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显示三大方向的研究发展相当一致。进一步分析研究主题则呈现极大差异,可说是琳琅满目什么主题都有,例如男性生理相关研究包括一般男性健康与照护(如吸烟﹑肥胖﹑运动﹑生活习惯)﹑特定疾病(如糖尿病﹑癌症﹑不孕症﹑性功能障碍﹑泌尿疾病﹑男性精液质量等)﹑药物滥用﹑大脑功能﹑认知功能﹑持重功能,甚至连研究男性皮鞋鞋垫材质(龙希文,1996)的论文都有。心理学空间N#m C|6e AU

g-[1v:S&y#J(d0在心理方面的研究主题则包括个人心理(如自我概念﹑情绪﹑个人生命史﹑婚姻爱情)﹑工商心理(职业转换﹑工作压力﹑组织承诺﹑领导风格﹑职业伤害)﹑社会心理(如家庭关系,父职角色﹑丧亲)﹑犯罪心理(如一般受刑人﹑反社会人格﹑性侵害加害人)等。
~ XyD"xWX0心理学空间4r1~qz\Q
社会方面的研究主题则包括男性性别意识﹑文学文本的性别意识与男性角色分析﹑政府政策﹑平面及电视电影媒体的男性形象﹑小区事务参与,和特定环境文化(如军队﹑教育现场﹑监狱)等,多样化的主题显示这些年轻学者的关切范围广泛,能在既有性别议题范畴之外思考并寻找新方向。心理学空间H E;y#{XH

k"\/JXG[9w,@8]0不过这些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则相当集中,量化研究以实验法及调查法为主,质化研究多为深入访谈﹑焦点团体访谈及文本分析,变化较有限。研究分析所使用的方法论,量化研究固然使用实证主义,质化研究则以实证主义﹑现象学及诠释学为主,但以现象学视角最多。
(z1peLjF6W0
#oS1~#Yp;T$U+f0以研究对象来看,年龄上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及中年人,婴幼儿及老人则没有;研究对象的类型相当广泛,以婚姻状态区分,包括未婚﹑已婚﹑离婚﹑单亲,但未涉及丧偶和不婚者;家庭关系中的身份包括配偶﹑外籍配偶﹑女婿﹑父亲﹑子女﹑外遇者(含已婚有外遇和未婚但与已婚者交往两类),但未包括手足﹑岳父母或领养关系;以职业区分包括教师﹑校长﹑各行业主管、政府部门﹑学生﹑上班族﹑传统男性行业(如军人﹑劳工),特殊身份包括政治人物﹑酒瘾﹑毒瘾﹑受刑人﹑ 婚姻暴力加害人﹑槟榔族﹑外籍劳工﹑从事女性传统行业的男性(如男性护理人员﹑男社工员﹑男幼儿园老师﹑贩卖女性内衣的男性﹑男性空服员等)﹑性少数(如同性恋,但其它性少数如变性﹑各种性癖好则未探讨),整体看来研究对象类型多元,但也有些常见的研究对象类型反而很少出现,例如男同性恋者的研究只有两篇,如吴瑞元(1997)探讨1970-1990台湾男同性恋的浮现,首先介绍中西方同性情欲历史的发展潮流,之后明台湾战后政治、社会与文化的演进背景,企图勾画1970年代前的社会基础,并探讨这些环境因素如何提供情欲概念的孕育环境与同性情欲的集结之处,以及说明其情欲动作的状况,此外也探讨当时代媒体上浮现的同性情欲内容。接着介绍1980年代医学期刊与论述主掌了「同性情欲」议题的诠释权,当代医学个案研究亦成为后来沿用的认知根据。此外「非法」案件与小说都使「同性恋」的某重特定样貌浮现日增。接着从媒体与杂志报导的角度,讨论专业论述的出现,专业书籍的出版,艾滋病的媒体效应,以及杂志专题的导向等等,与「同性恋」概念更为鲜明的关系;及裴学儒(2000)研究男同性恋者在军队中所承受各种形式的压迫、其应对策略和处境差异,以及男同性恋者在压迫之中寻求情欲实践的经验。认为『军队是将生物决定论的线性性别逻辑落实到社会制度层面的最佳典型范例,军人和男人在异性恋社会之中被建构为一体,军队被视为一个男性气概展演与培训的极致场域,担负着将男孩「过渡」成为男人的重责大任,并成为原始男性气概的标的与保证;而男同性恋者在前述生物决定论之线性性别典范下,被视为是「不完全男人」、被「去男性气概化」、被认为与女性气质接轨或有关连。男性气概由「阳刚味的性别气质」和「只对异性有性欲望的性欲特质」两大面向相互构成。而光是后者,就已经使得男同性恋者在男性气概的领域中,还未进场便被宣判出局。男同性恋者对于异性恋父权社会来说,形同是「去男性气概化」的堕落象征。』
Z W"c'J u[t,d0心理学空间R b Fo;D0P
整体而言,从1992至2003年台湾年轻学者的研究题材相当广泛,研究对象也相当多元,显示台湾男性研究的未来发展颇令人期待,尤其一些特殊主题更是深深贴近社会脉动,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例如潘柳青(2002)以中高年男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当男性不再拥有职场优势时的现象,除了比较男女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外,特别指出目前社会将中高龄与「老化」划为等号,使中高龄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因被视为老化工作者而被低估,其主要原因并不来自个人的偏见,而是一些制度性年龄歧视(如劳动基准法的退休规定),稳定而又持续地将中高龄劳动者从劳动市场的人力资源结构中分化出去,结果是不断地强化年长者的公众形象,使得有工作能力的中高龄男性劳动者,被剥夺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机会;林云(2002)研究男性化妆品,以Baudrillard的消费社会理论以及性别理论为基础,分析媒体的男性美容论述与深入访问男性化妆保养品消费者,研究台湾的「男性化妆保养」现象。并发现资本主义与男性传统性别角色于其中交织呈现,资本主为开发男性化妆保养品市场,重新定义男性化妆保养非女性气质的象征,而是品味、时尚、消费力高的表现,消费者对美丽规范也非被动顺服,他们追求自我形象认同的愉悦感远高于被动顺,然而传统男性性别角色仍隐含其中,使得「男性化」的阳刚形象仍是此类化妆保养所赞许的形象;另外有陈建志(2000)及陈添文(1998)研究男性服饰的消费趋势;以及吴文煜(2002)研究高雄地区男性性欲地景的人文地理学,从空间性、历史性与社会性来分析男性间性欲地景,他发现在空间性上钓人、看戏与公共性行为是最频繁的行为,而且都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与发生性关系的特殊区位,在历史性部分则发展出一个三阶段的性欲地景发展史,在社会性上则发现维生方式对于性欲特质的影响;蔡易霖(2002)研究夹处婆媳关系中的男性态度,发现男性的年龄及孝道观念比男性在家中的排行和家庭经济地位更能影响价处婆媳关系中的态度;魏楚珍(2001)研究异性恋男性在亲关系中的「受虐」心理与现象,认为精神受虐的现象和身体受虐同样值得研究,且男性由于并非传统习惯中的受虐者,因此较不易承认自身的受虐经验;陈高德(2002)研究婚姻暴力中的男性加害人,认为台湾婚姻暴力案件占了家庭暴力案件总数九成,受害者为妇女的比例高达98%,但法院强制加害人治疗、辅导的判例却只占核发保护令件数比率之1.7%,因此感到有必要去了解台湾婚姻暴力事件之脉络;『从男性加害人对婚姻暴力行为的说法出发,佐以脉络性视野整理出婚暴事件的历程发展,从中了解形成婚暴行为的脉络,并探讨社会文化、性别因素在婚姻暴力的事件中有什么样的影响』。心理学空间 B^kwO/fs

^4~Efuy\0特别令人赞叹的是,有不少论文是以自己的经验为探索对象,诚实而深入地分享自身做为男性的种种经验,让研究不再只是对「他者」的评论窥视,更是自我叙说及自我肯认的过程。例如王勇智(1999)勇敢地说出自身的成长经历,『以社会建构主义出发,强调自我的建构性,以及与社会的关连,透过与相类似的青年男性共同叙说着彼此的故事,渐渐构建出研究者自己的自我叙说、生命故事。从父母亲灌输研究者「读书最重要」的价值观开始,慢慢把自己推到一个求「第一」、「最」的情结上,致使研究者摆荡在自信与自卑、有与没有等等的辩证上,生命搁浅在求力的滩头,甚至也蔓延到了追求亲密关系和生涯发展的藩篱里,后来,研究所的路途让研究者走上探究自己的旅程,透视、理解、反思到自己身上带着的价值观,而且浸渐地接近到自己的心灵,发现到自己生命中早已荒芜的心地—感性,并逐渐地融合了感性与理性,深刻地体会到力中的美,力因此而转变,转变成求取生命中美的事物,和丰富性灵的目标,不想就此掉进男性很可能陷入的权和名的征战。』邓明宇(1999)『透过自我叙说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找寻已经失落的自我图象,从学习的无力里朝向着未来。』此论文着重的是『个人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包括环境在他生命中的形塑,以及个人在这个给定土壤里的生成过程。其中一个重点是家庭脉络(特别是台湾加工型经济下的劳动家庭)在个人身上互动所形成的生命路径,以及家庭与个人拉扯所产生的生命样貌。』林仁廷(2000)透过生命故事与自我理解的过程,找寻自身已经失落的男性情感,从挫折里的无力无声朝向未来,研究者以自己身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基督宗教背景的男性,整理「性别:男性」在生命各层次的文化脉络与图像影响,尤其在于如何面对情感的枯慌和关系的孤单,研究者如何藉由自己故事的再诠释与观看,藉由行动朝向改变的可能性。』詹朝旭(2002)『企图透过自我叙说的方式,讲述在大家族的环境中,某些男性所承袭的种种,带给自己复杂的情感纠结,和无形的家所桎梏,试图引领读者进入理解身为家族长孙 ﹑家中长子且也是独子,加上这个家族有着辉煌的过去,沉重的历史负担如何让故事中的男人一路备受期待,却又一路崎岖难行,研究者透过论文深化他们的经验并且感受其中澎湃的情感翻腾。也纪录着他们发现改变的可能发生在挫折经验后,受到性别意识的催化,反身观照自己身上的家族历史包袱以及内化的男性价值,在抛不掉与弃不去的窘境中,选择重新学习与这些身上带着的东西一同生活。』
hN(sahK&rs1Nlh0心理学空间"OPl K(t4];Y
第三节  由台湾年轻学者男性研究趋势反思sexuality在台湾的发展
k q }JG5T/t;j0
o5Z I&PQ-p0在众声喧哗中,我们看到了这些台湾年学者对于男性及男性研究的热情﹑勇敢与创新,而他们的研究兴趣也涉及了sexuality的各领域,以作为进阶学术层级的八篇博士论文为例,高雄医学院医学研究所江博晖博士(1994)研究腺甘酸在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和人类精虫细胞之接受器种类,生理反应及在男性学领域的临床应用﹑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研究所罗之纲博士(1998)研究利用分枝杆菌由谷固醇生产男性荷尔蒙睪固酮之效用﹑国防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所李嘉富博士(1998)研究汉民族男性反社会人格疾病及酒瘾患者分子遗传学之关连性﹑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黄荣松博士(2001)研究阻力训练与维生素E补充对男性血中抗氧化酶、丙二醛、及肌酸激酶的影响,以及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何维华博士(2002)研究台湾男性青年人与运动员之人体肢段参数等五篇属于sexuality的性及生理领域;台湾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潘伶燕博士(2000)研究有吸烟经验男性成人之戒烟阶段的相关因素,属于公共卫生领域,此外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郑冠荣博士(1996)针对瓦特.贝德「文艺复兴」一书中男性气慨及欲望之美学建构加以论述,以及台湾大学外国与文学系研究所蔡佳瑾博士(2002)研究安杰拉?卡特的三部后天启小说以穿越男性社会幻象等等属于文学与社会领域。
(o.f1W&x'R0
A w:?,[#k4]/p'I*Y v0当然也有一些主题似乎是值得深入探索却尚无人直接关注的,在年龄分布上,男性老人与婴幼儿的性及性别意识历程似乎值得注意,尤其传统文化往往难以相信老年人也有性需求,甚至对仍有性需求的老人给予极负向鄙俗的评价,同时老年人与年轻晚辈与姻亲(如女婿﹑媳妇)的相处历程常常只是电视节目的桥段,且大多关注年轻晚辈与老年人相处的困难,而少讨论老年人自身的体会。心理学空间"A |r$W\V d

.`]z5dTB0在类型上,男性失智老人﹑一般男性身心障碍者也值得研究,他们身体的样态使他们远离传统男性气概的形象,却又没有合适的男性形象可以为社会所理解,此外,长期住院的男性病人在医疗体制中的处境亦值得关心,因为多数医疗机构提供给长期住院患者的空间多为开放式空间,个人隐私甚少,同时医疗系统是一个对病人有高度控制的环境,因此当习于竞争主宰的传统男性气概的男性病人,生活在此种长期缺乏隐私且缺乏自主控制的环境中所经验到的自我弱化历程,应该也值得研究。同样的,生活于此种缺乏隐私环境中的病人,其性需求如何被对待,亦值得进一步探讨。心理学空间,o&o3?:Zs

-D'F c@ckG0在文化层次上,不同地域都会与乡镇的比较值得重视,尤其当城市的服务业日渐兴盛后,许多在传统社会原本只能由家庭或婚姻提供的食衣住行育乐甚至性的需求,城市的服务业都能供给适当甚至质量更佳的服务,使得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对家庭与婚姻的价值逐渐改变,对性的态度也产生颇大变化,尤其网络的兴起更颠覆了传统以地域区隔人文的概念,网络看似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却也可能更强化了人们的隔阂,一个台湾学者与另一个居住在美国或南非的学者可以相谈甚欢,与比邻而居的隔壁老人却可能无话可说,同时网络的匿名特性也模糊了性别界线,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以异性身份与他人相识相交,以及各种靠着街谈巷议维系的公众/社会道德标准(特别是性道德)也在网络匿名特性之下,发生了崩解。
W"?N%p#G$n4i1W,Kr0
H;u%nC NK%hLF0此外,台湾与大陆由于政治因素两地相隔,使得虽然同文同种却在许多方面有极为不同的发展,此中发展的差异正好呈现出文化价值的影响,例如大陆近年性学研究出现不少广泛性的调查研究,在台湾却少有类似研究,以及大陆各地皆举办性用品的展览会,台湾则从未办过类似展览,背后多少隐含着值得深入思考的思维差异。另外,亚洲各地以及散居各洲各地华人,如何在传统中华文化与居住地文化间交流适应,性别与sexuality这样既私密又公众的议题如何在交流适应中展现其风貌,也是近年两岸皆大量吸收外籍研究生的潮流中值得进一步研究比较的。
za M{7L8m0心理学空间%^7ogo VXC:_
在研究方法上,量化研究较缺少广泛与全面性的调查,特别是质性研究,目前过于集中采用访谈形式,第一手田野观察研究极为不足,个中原因应与研究生多为独力进行论文,缺乏相关机构组织的人力财力支持有关。心理学空间sYb"Y H_}^2za
心理学空间:nu2JZ(V%@
总之,不论男性研究或sexuality研究目前在台湾都已有可观的发展,但也需要持续反省成长,整理回顾既有研究成果,开发探索新研究方向,并积极吸引年轻学者持续投入,为此学门不断添加源头活水,让sexuality及男性研究因为年轻学者的加入而有更加兴盛的成长。心理学空间 d\!i UL8w
心理学空间JJ M0Y C)JPU
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O0vP#ZSU%{_ r3Y

S*^K!p$mgON0王勇智(1999)力与无力的挣扎和转变---一个青年男性的自我叙说之建构。辅仁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硕士论文。心理学空间8T [/Aug4y
心理学空间-S5LD9G;r4DC w4r
江博晖(1994)腺甘酸在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和人类精虫细胞之接受器种类,生理反应及在男性学领域之临床应用。高雄医学院医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KG n&mb+E*V q0
9|-Z7e]+eu0何维华(2002)台湾男性青年人与运动员之人体肢段参数研究。国立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博士论文。
np*jQUOJ%Tt0
K)bz8zw)m0吴文煜(2002)河边春梦:台湾高雄爱河畔男性间性欲地景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论文。心理学空间 I&QWke8b
心理学空间Y fSdI8l-Lx2OS!i
吴瑞元(1997)孽子的印记─台湾近代男性「同性恋」的浮现(1970-1990)。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心理学空间cI}5a(g2F`#w5~(z

j7N)]){$xc:t8q0李嘉富(1998)汉民族男性反社会人格疾病及酒瘾患者分子遗传学之关连性研究。国防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心理学空间/T#{c4R#?;B:N
心理学空间WA5K*B{E }"\6~
林仁廷(2000)「寻」与「逃」--一个失声男性对「情」与「力」的辩证。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硕士论文。
%{:cE]hk0
I4V1G8wrXv0林云(2002)消费文化与父权体制对男性美的建构—以男性化妆品为例。国立台湾大学法教分处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LC\ {3BK"n$m0心理学空间}'t.W[7eB*B
陈育瑜(2002)承载与追寻:一位中年男性生命变迁的故事。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硕士论文。
9Tn)x\-SId#F0心理学空间Lw\5T I\u
陈建志(2000)男性服饰消费市场之研究-以台北市百货公司为例。中国文。化大学生活应用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心理学空间4uk+Db9aZ~.I\

+X9S]V(n.h!~o d0陈高德(2002)台湾婚姻暴力之男性加害人。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心理学空间B:s"YY[

+PvtE F0陈添文(1998)大陆男性服饰连锁店之消费者行为研究----T公司男性服饰实证研究。国立成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硕士论文。
?zEp7X0
(M(Q6oD!I _-a*\ p0博硕士论文摘要检索系统 http://datas.ncl.edu.tw/cgi-bin/theabs/flywebt.cgi?o=1心理学空间(pB1s e@!x8v

zs)fz5pI8]y0黄荣松(2001)阻力训练与维生素E补充对男性血中抗氧化酉每、丙二醛、及肌酸激酉每的影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博士论文。
X+v#? vKUxx0
|T4U'i{;Yg0詹朝旭(2002)炉火炙身与重生─一个成年男性的自我叙说。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硕士论文。心理学空间l0m+~#@Q$w*q7Ur7[j

&p;Jp@9F(}0裴学儒(2000)军队文化、男性气概与性倾向压迫~台湾男同性恋者的兵役经验分析。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硕士论文。心理学空间0f~Q+@#vk'HqN
心理学空间e7P*P%J6fg,H&y~g
潘怜燕(2000)有吸烟经验男性成人之戒烟阶段的相关因素探讨。国立台湾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n lnan5ZX0心理学空间9[&y`0C\{
潘柳青(2002)劳动环境变迁与男性在职场上「优势」迷思之探讨—以中高龄男性为例。国立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硕士论文。心理学空间'n'EvVj"m

r8r6Wd&dFe _M0f0蔡佳瑾(2002)穿越男性社会幻象:论安杰拉?卡特的三部后天启小说。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研究所博士论文。心理学空间 NzA/D.` v#|+q9Q
心理学空间*R#at2PuC!g}/V[
蔡易霖(2002)夹心饼干-婆媳关系中男性的态度之研究。国立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B \{U fe D0
4U9b&c.Jg_+i6e2G0郑冠荣(1996)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何冠荣博士台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博士论文。
2A,FC`/_)ss'cl TJ5|0心理学空间!X/OTWt$o5f
邓明宇(1999)献身与沉沦:一个男性的自我生成与发展。辅仁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硕士论文。
Oi*P]3b+Kf0
6ymF{$|,u0龙希文(1996)男性皮鞋鞋垫材质之研究。大同工学院工业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L#| ml ]x Ji'{0心理学空间 NTI{;H'B)}$v
魏楚珍(2001)房门之内的故事--我看异性恋男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受虐」。东吴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硕士论文。
D u7H1v.P3z)@"Z.E0心理学空间&S%w"l5Eb2j
罗之纲(1998)利用分枝杆菌由谷固醇生产男性荷尔蒙睪固酮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研究所博士论文。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走危险木桥,爱情有望! 楊明磊
《楊明磊》
新新人類的老式情歌-對「恆久愛情」的期待»

 楊明磊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博士
學術專長:
企業諮商、性別議題、家庭社區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