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心理学人 > 心理学人 > 吳熙琄 >

靈魂的力量《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推薦序

吳熙琄 2010-6-19

;s'W'bF(g A0推薦序 心理学空间6H R#x+a"`$ucf&U$I/{.R.H
心理学空间 e/}mpcIF3Do
心理学空间2l,\"bS?H3g
美國哈佛大學附屬劍橋教學醫院「婚姻與家族臨床中心」顧問與督導 吳熙琄
y8Sm0TP4{ kH/O |0 心理学空间%H H*[N%LM&o
本書是麥克老師(Michael White)過世後,我審閱他中文版的第一本書。藉著本書讓我再次體會、感受到麥克老師的激勵、啟發、對人的尊重、對心理工作人員責任的看重,與重視對話如何帶來發展的可能性及新的自我認同。在審閱的過程中,我數度進入沈思冥想,心中時有激盪,我想起過去聆聽他的講課與分享,是那麼有力、具有挑戰性、讓人無時無刻不在深思檢視心理工作到底在複製問題,還是與案主受訪者一同開創未來。這本書雖然不厚,卻處處顯露麥克老師解構的思考與不斷讓人震撼、感動、充滿創意好玩的實務實踐。心理学空间&F }Vl;F5p I4}K

0\b.l%] `[Z0 這本書的英文版是在2006年出版的。書裡呈現出麥克老師多年的經驗與累積,同時也在文裡行間回饋他這麼多年與孩子、家長工作的體悟,此外,本書在理念的介紹和技巧的解釋有更仔細的描述。這本書會是喜愛將敘事技巧用在兒童和家庭工作者的寶藏,因為它處處流露出敘事的態度、思考,與許許多多可使用的技巧。
k ^\1_g4R Y`E0 心理学空间#CZb:U z Y+y I)j
麥克老師將蘇俄心理學家維高斯基(Vygotsky)的潛在發展區域理念(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發展出搭建鷹架(scaffolding)的敘事訪談理念,這是麥克老師工作的精髓,非常的精彩,讀者可以好好品嚐、體會並運用到自己的實務中。敘事工作者要相信人是可以發展的(develop),並有責任逐步搭建鷹架般的設計問話,以引導出人們去建構可能性,而非用跳躍性的方式讓人們遠離可能性。心理学空间2?;^7}1z"k[o ^ A
心理学空间n1e xg aL
在最後一章,麥克老師論及敘事如何運用在兒童保護工作中,他的理念更是深刻、引人省思。他再次強調向兒童諮詢的重要性,鼓勵工作者要去好奇兒童在創傷中做出的難得的反應,而非只看到兒童的無力。他看到協力合作對兒童保護工作的重要(這也是我多年在不同系統工作中的感觸),如何協助兒童、家長外化衝突,連結他們的渴望,而非被問題帶著跑。心理学空间 LufI,P!H}6_3k `#u

dAIQsJ|0 艾莉絲.摩根(Alice Morgan)的章節也非常感人、精彩。艾莉絲多年來也一直致力於將敘事技巧運用到與兒童、家人的工作上。我很喜歡她對敘事工作的省思,也讓我看到是否相信兒童有自己的想法或替兒童找出答案之間的差異。她對如何透過不同型態的觀眾去對兒童做見證,有許多可愛和獨創的見解,書裡提到的孩子們和艾莉絲工作後,都愈來愈有力量。她和孩子的團體工作,讓孩子透過書寫自己的故事、彼此朗誦和見證的歷程,處處顯現「見證」讓孩子和他們喜歡的故事/自我認同的貼近。
y/zg"G{kP1z'r0
uBdU;Z7}E#Wu| J0 審閱此書,讓我看到許多小朋友和父母如何透過敘事和他們更「喜歡的故事」(preferred stories)靠近,並讓我看到藉由豐厚「喜歡的故事」的內容和不斷地被見證所帶來的力量。這些過程充分印證人的自我認同是會在人際關係和交流中建構出來的,同時也提醒我們更要去省思,是否我們會無意間破壞他人的發展可能性。敘事似乎總在提醒心理工作者的責任,並強調要努力不懈的和對不同視野對話。
|:W5o#^b\0 心理学空间(EJ;w.r lf I
回台也要三年了。這三年裡帶著我對麥克老師的學習,以及從許多其他老師和過去所接觸個案的學習,到台灣許多不同的城鎮分享敘事、現場訪談,以此和台灣本土的故事相連結。過程中,我一再的感受到台灣人的生命力與在本土發展出的地方性故事,覺得透過敘事讓我更發現台灣人的好和讓人感動的地方。這一年多來,我也陸續在大陸分享敘事與現場訪談,透過敘事我得以看到大陸人民在不同地區、時代孕育出的知識與經驗。雖然出訪大陸比很多人來得晚,可是敘事讓我對大陸有緣相識的心理諮詢者,有著深刻的了解與感動。心理学空间/s9M_Ay$oa4VO

6bvS _D3JawmS8q0 我總覺得敘事讓我看到靈魂的力量,感謝麥可老師拓展了我的視野和省思深度,希望透過這本書,讀者也能持續不斷地感受到敘事對人的解構思維與在地性的信念。?

4q(Pe\7Zk-CpC0

新一篇:越陳越香的語言《合作取向治療──對話·語言·可能性》书序
旧一篇:吴熙琄的故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