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弗洛姆以后一生从事精神分析事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那时候,弗洛姆家有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既有女性特有的高贵气质,而且还是个画家,才貌双全。这位女子曾经订过婚,可不久就解除了婚约。她几乎一直陪伴着她那其貌不扬,毫无魅力且令人厌恶的父亲。可能也正是她想一直留在她父亲身边陪伴他才立志不嫁。
12岁时的一件事对这位女子的这些可谓是大胆而引人注目的行为当时却并没有引起他人应有的注意,更谈不上有谁会产生兴趣去进行分析。然而不久以后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女子的父亲死了,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且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这件事对弗洛姆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当时既未听说过恋母情结,也从未听说过与恋母情结性质相同的女儿与父亲之间的乱伦固恋。然而,他急切地想知道发生的这一切的原因。多年以后他仍激动地回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爱恋着她的父亲,以致她宁愿和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也不愿意活着享受人生和绘画的快乐呢?”
一个12岁的孩子无力回答这样的问题。但这些神秘莫测的人类行为的奥秘却呼唤着他向精神分析走去。解释这些人类行为的动机的冲动在他的头脑中越加清晰。他在与精神分析从互不知道彼此的相反地方出发,终于在10年后,也即在他22岁时相遇。当他开始接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后,他马上找到了困扰了他10年的有关那个问题的答案。精神分析的博大精深、对千奇百怪的人类行为的令人信服的解释让他激动不已。而精神分析对人类行为的表象背后的动机的深刻洞见以及对精神疾病的成功治疗更让他对精神分析具有了无穷的信心。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经历和兴趣与精神分析具有了一种缘分。也许他注定就要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
弗洛姆(Erick Fromm, 1890-1980)是生于德国的犹太人。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正规训练。1925年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30年发表关于基督教义的演变及宗教的社会—心理功能的精神分析的长篇论文。1934年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美国纽约。在美国,他从事广泛的教学、理论研究和精神分析实践活动。先后在哥伦比亚、耶鲁等大学任教,担任过怀特精神医学研究所主任。1951年到墨西哥国立大学医学院精神分析学系任教授。1957年回美国,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授。1980年在瑞士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一、论人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