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可以等于几?
作者: 岳晓东 / 13303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K u m+H#ZFNJxx"[7XM

 
d U^*DE0岳晓东(香港)心理学空间 S&cI$? a un
心理学空间,WH W9Zw2s
1 + 1可以等于几?我在讲授创新思维常以此提问大家,结果除了等于2之外,绝大多数人很少可以得出其它的答案。接着我再问大家,1 + 1可以有50个以上的答案你们信不信,结果几乎所有人都会变得一脸茫然。
3]M _R5z7l o't0心理学空间$Lh G IX}k5`
然后我告诉大家1 + 1可以有下面的答案:
6i {k*m Nh0
6W {_j#B4k011、3、1、0、7、∞、//、X 、=、‖、+、《、》、?B、≈ 、<、>、⊥、II、T、X、L、V、:、;、“、”、二、丁、厂、八、儿、十、卜 、イ、冫、刂、人、入、几、七、力、口、王、壬、田、卅、牛、木、中……
LO"Dz*h0TN L0心理学空间 b(ic0w3ZYI&bE-X
在一片叹声中我再告诉大家,上述答案来自数字、符号、字母、标点符号及中文字的重新思考。
s`w^/s0
N!_f Gn%o9{W0首先,1 + 1 可以等于11、3、1、0、7等数字。具体地说,1 + 1 等于11是最直观的答案,几乎所有初入学或上过幼儿园的孩子都曾有过这一想法。1 + 1 等于7也是直观的答案,但它需要有一点想象力。1 + 1 等于3是对人们婚姻的美好愿望,1 + 1 等于∞则是人们对家族繁衍或是对生意合作的企盼,当然这通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1 + 1 等于1 是哲学思考,如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等于一个人类,一只苹果加一只梨等于一种水果等。1 + 1 等于0也是哲学思考,如两个领导不合作,两口子闹别扭,都会导致摩擦扯皮,结果一事无成。心理学空间^)_v"P_wQ1F

bc7Y&\,hR0v7x0其次,1 + 1等于 //、X 、=、‖、+、《、》、?B、≈ 、<、>、⊥等符号完全是形似的结果,其无论是任何一种组合,都会给人“二”的感觉。同样,1 + 1 等于拉丁文或英文中的II、T、X、L、V、Y等字母也是形似或两笔字划的结果,而1 + 1 等于:、;、“、”等标点符号也是两点字划的结果。
1y,EN8WE2y0心理学空间Wu S!A.Yw9\*g$j)H
最后,1 + 1 等于二、丁、厂、八、儿、十、卜 、イ、冫、刂、人、入、几、七等中文字均是两笔字划相加的结果。1 + 1 等于王、壬、田、卅、牛、木、中等中文字则是两笔字划再加“十”的结果,其每个字中都含有一个“十”字。1 + 1 等于口则完全是形似的结果。心理学空间)r8x|aA9T

WL EY9dH'L4q#_ V1Ed01 + 1可以有50个的答案突出表现了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提出,发散思维有三项指标: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在上述答案中,能从数字、符号、字母、标点符号及中文字等角度思考1 + 1 等于几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能从上述角度得出1 + 1 的不同答案是思维流畅性的表现;能在这些思考中得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如数字中的∞、符号中的X及中文字中的“王”字和“田”字)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由此,发展思维也是想象力的同义词,它追求的一题多解,而非一题一解。心理学空间D&\}+^8d;B;J

4U+r#`)`da0人们为什么人会对于1 + 1等于几的思考非常不灵活,这是因为学校教育通常重聚合思维(也即逻辑思维)而轻发散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僵化,形成“凡题以标准答案为准,凡书皆是权威结论”的心理定势,终而导致严重的思维标准化。由此。学会创新,就是学会思维的非标准化,重新以童心看世界。心理学空间 Tz e;p[6F(ui;v*C
心理学空间d2{xi0?w5S
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句名言:“孩子入学的时候都是问号,毕业时全变成了句号。”可悲的是,对于1 + 1 等于几的思考,5岁孩子的答案往往比10岁孩子的答案多,10岁孩子的答案又往往比20岁孩子的答案多,20岁孩子的答案则往往比成人的答案多。如此年纪越大人越缺乏想象力,真诚如颜子所诫:以学自损,莫如不学。
zZ.h&ZX7O0心理学空间G[4Cu0]
由此,对于1 + 1 等于几的思考不仅是对创新思维的挑战,也是对创新思维苏醒。说到底,1 + 1 等于几,答案绝不止50个!
yvE-Zd ~3E5O yl0
mTL(Zb5g{0 

@ l9X{)p1^+]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李鸿章的政误缘自心误 岳晓东
《岳晓东》
《红楼梦》释梦»

 岳晓东

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现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并受聘但任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