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三)
作者: 陳政雄 / 7371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21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陳政雄
/w xf p {:J0y@0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心理学空间f8Rk\$m|J"C

  眠熟無夢時,可以見聞覺知的前六識既然都不運作了,為什麼人不會睡死永遠醒不過來,甚至清晨鬧鐘響時還聽得到呢?在 2007 年 11 月號第 69 期的《科學人》雜誌上,有這麼一篇名為〈意識如何產生?鬧鐘為何可以在睡覺(無意識)的人身上引發意識?〉的文章,兩位享譽國際的腦科學專家 Christof Koch 及 Susan Greenfield 提出各自的看法來解釋為何熟睡之後,已經在沒有意識的狀態之下,人還聽得到鬧鐘響的機制(註1)。柯霍提到因為「腦幹裡有一個叫藍斑核(locus coeruleus)的腦區,該處的神經元會對聽神經突發的強烈刺激產生反應,於是馬上採取行動,將一種化學訊息散佈到視丘與大腦皮質,最後的結果就是大腦皮質與周邊構造醒了起來。……這種神經活動只需花幾分之一秒的時間,並且讓你意識到鬧鐘響」;格林菲爾德則認為「任何強烈的感覺刺激(像是強光),都會引發意識,因此腦子沒有任何一個特定區域負責把人叫醒。鬧鐘鈴聲喚起意識,不是因為刺激的質(這裡的例子是聽覺)不同,而是量(大小聲)的不同」。兩位專家雖然從大腦的神經細胞元及連結運作功能的觀點提出各自的看法來解釋這一現象,但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觀察結論就是需要有「突發的強烈刺激」或「強烈的感覺刺激」。科學家對睡覺挑到鬧鐘響而醒來的解釋是如此,那如果從唯識的觀點來看,又要如何解釋熟睡的人為何會醒來呢?

'V}q5Q#F4l,Q0

j6X!Q3`V.|N5Z0  從唯識的觀點來說,熟睡中的人,他的前六識都沒有在運作,可是他的第七識末那卻是忙個不停的。前面說過,末那識是一個任何刺激都要接觸的心,唯識學上稱這種特質為「遍計所執性」(註2),也就是說末那識對任何大大小小的刺激都會去注意,都會想接觸。只要這個刺激的強度夠大(註3),末那識就會好奇想知道是發生了什麼事。人在熟睡時,末那識仍然依著其遍計執性透過五根身隨時注意著外在環境的變化,只要外在環境產生了異於平常的變動(註4),例如鬧鐘的聲響、半夜突然刮風下雨啪打窗戶的聲音、地震產生的天搖地動、火災燒東西的焦味或是嬰兒半夜驚醒的哭聲等,只要與原先的狀態不同、產生了變化,末那識就會起一個想分別發生了什麼事的念,於是就喚起意識及前五識去覺察外在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並作詳細的評估及了別。等意識心協同前五識了別完成,確定是鬧鐘在響,意識心並了知到是該起床的時候了,這時末那識如果認可意識起床的決定,不再睡懶覺時,這個人就醒過來了。不單是睡眠時如此,每個人的末那識在日常生活清醒的當下,其實是隨時隨地的都在注意著週遭環境的一絲一毫的變化,只是我們都不覺察罷了!因為末那識的運行常不為意識所覺知,致使我們會像呼吸空氣一般,對其存在習以為常。「譬如說,突然間有一個人拿一個石頭丟過來,你根本就不加思索:到底要往上跳或蹲下去?還是要往右邊閃或左邊閃?你根本就不思維,一下子就閃掉了。讓你閃掉的那個習慣性的作主的心體就是末那識,就是你的意根。」(註5)。末那始終都是憑著慣性在做事,也是最伶俐的一個心,如果不是末那識的這一些特性,人類的生存就會出問題了。心理学空间ue%]G E

心理学空间+? j V3^$yI {-e;?m0y

  末那識的這一些功能對於生物在環境中存活是很重要的,有助於其在威脅環伺、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安然生存下來。在比較遠古的年代,由於人類文明尚未進展到可以確定其自身的安全無虞時,這種時時警覺的偏計執性對人類在大自然中與野獸爭奪生存權利時,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時間演變到科技文明的這個年代,對於生活在結構化、有相當的穩定性及安全性的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而言,這種遍計所執性恐怕就會帶來很多困擾了。尤其是如果一個人的意識心沒有在出生後學習到去忽略或駕御末那識的這種遍計執性的話,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因為對任何訊息都處在一種時時警覺的狀態而變得神經質、變得容易緊張焦慮,慢慢的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因此就出現了所謂的焦慮症、強迫症,或者種種的輕型精神疾病症狀。弗洛伊德在他那個年代,稱這種現象為 neurosis(註6),也認為 neurosis 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如果從唯識的觀點來看的話,這種現象就是意識心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沒有產生制伏末那識這種習性的能力而被末那識的偏計執性綁架,因此只能任由染污性深重的末那識為非作歹而無法掌控,才會造成個案出現許許多多的煩惱及痛苦。心理学空间&a,R g!O2}2n

Me.hr b*B1w6D8g0  一個人在剛出生時,末那的遍計執性就已經開始運作(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出生前也已經在運作),那是與生俱有的(註7)。出了母胎的嬰兒,尤其是第一年時,雖然已經有了意識心(註8),但這個時候的意識心其實了別的功能還很差。因此我們會看到小嬰兒隨手將拿到的任何東西塞在嘴裡咬或吸吮(註9);或者尿在褲子上,大便在褲子上時,仍然很快樂的玩著屎玩著尿,而不覺得屎尿是髒的。因為剛出生的意識心對這一個物質世界還不瞭解,還不懂得他所生活的社會的規範或他的家庭成員的價值觀。要一直等到他的照顧者,可能是爸爸媽媽或祖父母,對這一個小嬰兒的所作所為發出訊號,給予鼓勵或給予斥責,他的意識心才會一點一滴的學習到這個家庭的價值觀及他所生活的社會所認同的行為模式,進而逐漸在這過程中學習很多能力來替代末那識的習性,而產生了我們所謂的教養或教育學習的現象。因此有受到良好教養的人,就會克己復禮,文質彬彬,仁民愛物;而受到不良教養或缺乏教養的人,就會粗野無理,傷風敗俗或殺人越貨。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意識心是否有能力駕馭以本能衝動為主的末那識了(註10)。

T:Jp;v(Jnf1z!F0

uQ*K%ec mvXs0  相似於這一個現象的,就與症狀的形成有關了。醫學上有一些關於畏懼症(phobia)的研究指出,小嬰兒第一次看到蛇時,是不會有害怕的反應的。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看到蛇後的反應卻是越來越害怕。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未被教導過的小嬰兒,並不知道蛇所代表的意義,因此並不會有害怕的心理,甚至會好奇而不斷的想去碰觸它;但是隨著與大人一起生活的經驗,他會聽到大人不斷的告訴他,蛇是可怕的,是要迴避的。甚至他可能也親自看到某些人遇到蛇後驚恐的情緒反應或驚慌失措的行為,因此而逐漸形成了他自己在看到蛇後的反應。也就是說,這種害怕其實是後天學習的結果,而未必是像某些學者所認為的,是遠古以來透過基因遺傳的原始的恐懼。同樣的,在焦慮的特質或症狀上,也可以看到親代與子代之間同時都有類似症狀的現象存在,有些學者會將這種一致性歸因於家族性的遺傳。但也許這種現象與遺傳無關,而是與上述所舉蛇的例子同樣的情況,是一種親代的焦慮特質或症狀造成子代在每天接觸、耳濡目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制約現象。也就是說,有焦慮體質或疾病症狀的父母,其子女很容易也會受到父母親的影響也出現焦慮的症狀。這就是意識心經由後天環境的教導而導致末那識對某些刺激的執著性加深的例子(註11)。心理学空间Xn3jN8E2s$e_

] P Z:e(z^4~k"|\B!\0  以上所談到的末那識的特質,或許會有人好奇,唯識的末那識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那一個?其實現代的心理學並未觸及到這一個心識,勉強來說,弗洛伊德所談及的潛意識,與末那識的特性是稍微接近的。但是弗洛伊德所提出來的潛意識,其功能在許多方面與末那識卻又是完全不同的。但兩者同樣都是隱微不為吾人所覺察,而且都具有主宰性的影響力,也都是人類煩惱及痛苦的根源這幾點的看法,卻是一致的。

n/j2A#o Ps6~ o0

,o8j8I#|:j;Y oEi0(待續)

{(] E5H7C:K$I|0
        
  1.         ↑請參閱網址 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p?FDocNo=1115&CL=4 內容。
  2.     
  3.         ↑第七識(意根、末那識)因為無明妄想的緣故,對於種種的因緣生滅的現象貪取執著,導致讓有情眾生產生了種種的煩惱痛苦,長時劫輪轉於生死海中,此即遍計所執性。見平實居士,《真假開悟: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間之關係》,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2004,頁    25-26。
  4.     
  5.         ↑末那識對於大的刺激變化會特別在意,此即唯識所說的意根緣法塵的大變動的現象。一旦意根觸到法塵有大變動時,就會喚起意識去了別。
  6.     
  7.         ↑末那所接觸的訊息稱為法塵,是第八識藉由眼耳鼻舌身五種浮塵根與外境接觸後,轉變外在環境的刺激成為心識可以接觸的內在訊息。這內在訊息即為法塵。末那主要是注意法塵有無大變動,有的話就會起念想分別。如果沒有大變動,末那就會讓意識心一夜都斷滅,人就會一覺到天亮。
  8.     
  9.         ↑平實居士,《起信論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台北)2005,頁 90。
  10.     
  11.         ↑中文譯為神經症,與一般通俗所說神經質或腦神經衰弱類似,只是程度上更嚴重。
  12.     
  13.         ↑從唯識的觀點而言,受精卵形成時,胚胎內就已經有第七及第八兩個識在運作,而前六識,尤其是意識心則要在 28 週以後才會出現。
  14.     
  15.         ↑在《大寶積經》卷 55    中有一段經文提到:「二十八七日處母胎時。生於八種顛倒之想。」。經文的意思是說,胎兒在第二十八個七天,也就是第二十八週時,才會出現八種的胡亂的想法。而能夠出現想法,就表示在那個時候才具有能思維的意識心。因此意識心是要到六七個月大時才出現,而能開始出現了別的功能。這一個現象並不是只在佛經上有如此說法,西方的科學研究,其實也有類似結論。在近年,美國曾經為了墮胎的問題引起很大的爭論,雙方在爭執墮胎時是否該對胎兒施打麻醉藥。一方覺得不用,另一方覺得不打麻藥不人道。因於這個爭論,有婦產科醫師就做了一些研究,其結論是認為胎兒到    23-30    周左右,能感受痛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構造才發育成熟,才能讓胎兒感受到痛覺。因此在這時間點之前不施打麻藥而實施人工流產,胎兒是沒有感覺的。這一研究,其實就呼應了《大寶積經》上的經文內容,因為能感受到有痛覺,是必須要有能了別的意識心參與其中的。也證明了意識心要到    23-30 週時才開始出現及運作。可參看 Fetal Pain: A Systematic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 of    the Evidence , JAMA 2005 ; 294 : 947-954。
  16.     
  17.         ↑吃東西對存活是很重要的,因此嬰兒剛出生時,嘴巴碰到任何東西就自然出現這種吸吮的反射動作。這也是末那的特性之一,目的是確保生命體存活。唯識稱這種現象為因於貪而起的我愛,也就是對自我的種種貪愛,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戀,是與末那相應的根本煩惱心所法之一。
  18.     
  19.         ↑末那識的特性就是會與貪、瞋、我見及慢四種根本煩惱相應而產生種種的伴隨而來的煩惱及痛苦,這種心理現象就是精神分析學上所說的潛意識的原始/本能的衝動。因此可以知道,弗洛伊德所觀察及描述的潛意識,應該是唯識學上所說的意根末那識,但弗洛伊德所理解的,僅僅是末那識很小的部份功能,其他的觀察敘述則因為無法理解心識的正確功能出現了種種的繆解
  20.     
  21.         ↑這一部份所涉及的唯識現象,就是現行熏種子,種子起現行,心理學上所談論的制約現象,也與此有關。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二) 陳政雄
《陳政雄》
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四)»

 陳政雄

台北市立療養院住院醫師
台北市立療養院主治醫師
美國密西根大學附設醫院自閉症特別門診進修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身心障礙鑑定學障組委員
財團法人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