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五)
作者: 陳政雄 / 6777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21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HTML clipboard心理学空间5Qquqx&ts6fh%t"F B

談完了前七識,再來就要談第八識了。第八識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心,因為到目前為止,西方的科學或心理學也都沒有探討到這一個心識的存在[1],可能只有佛教的經典提過。在佛教界有一句眾人耳熟能詳的話,那就是「三界[2]唯心,萬法唯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欲界、色界及無色界這三個宇宙間眾生所生活的空間之所以形成及存在,是因為這一個真實心(第八識)運作的緣故;而三界內千千萬萬、無窮無盡的法,之所以能出現生住異滅的種種現象,也都是因為這一個阿賴耶識(第八識)存在而直接或間接所變現出來的。唯識學所要探究的,就是這一個真實心的種種功能差別,也就是在探討宇宙之間生命運作的大祕密。這個大秘密其實就是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所要傳達的意旨,也是諸佛世尊降生人間說法度眾生最重要的任務[3]。只是大部分的人對佛教及佛典的認知,都是不如實的理解,因此也產生了許多的偏見及誤解[4]

5Nx'kLd YBf0

o5DQ!\FS^,R*A0 依佛教經典對生命的理解,有情眾生的生命是會無止盡的生死輪迴的[5],而眾生之所以會生死輪迴不已,就是因為第七末那識長時劫以來我愛我執習氣的作用,想要恆時讓自我存在,故而計執這一個也稱為如來藏的第八識實相心而不肯滅捨所致。由於如來藏自很久很久以前的無始劫以來就存在,也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將祂破壞或消滅,因此末那識可以恆執如來藏而生生世世的輪轉下去,如來藏便將每一世的生活經歷中所造作的種種業[6]完整紀錄並保存下來,未來世會現行讓眾生受善惡業的果報。從唯識的觀點來看,現代的人之所以會有種種的煩惱痛苦,會遇到許多的逆境挫敗甚至會想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性命,都是因為每個人的第八識內所形成的煩惱習氣太深,遇緣現行的結果,或是儲存的惡業種子太多,因果酬償的業報所致,如果不能將這一些染污業種的習氣淨除,這個人的煩惱痛苦就不會中止。因此依佛教對生命運作的理解,修道的目標就是要學習種種的方法(法門),以便對治這一些惡業現行時產生的影響力,甚至進而淨除過去世以來及這一輩子從小到大所累積的種種惡習[7]心理学空间(@&W.VW])?o5P0Y

心理学空间4G&Bn8lN(]j+A4K

談到惡業或不善業,許多人就會直覺的認為殺人放火、傷風敗俗或違法亂紀等壞事才是惡業,因此對於佛教所談論的惡業與煩惱痛苦之間的關係會難以理解。其實佛教所說的惡業或不善業範圍很廣,除了上面所談到的這一些明顯違反法律或風俗的壞事是惡業之外,會讓一個人產生貪愛、煩惱痛苦或心理折磨的事情,也屬於會增長煩惱的不善業[8]。例如貪愛日常生活當中種種的感官享受或名聲、常常因細故或無故起瞋心而對他人發脾氣甚至造成傷害、對生命真實意義的事理不明也不想去探究而終日渾渾噩噩、對他人起驕傲不服輸的慢心,甚或懷疑不信任他人所解說的生命實相的道理而相信錯誤的知見等,也都是會產生苦惱的不善業。因為這一些事情,都是會染污一個人的清淨心性,會造成困擾,會障礙一個人解脫於煩惱痛苦的。上述這種觀念,並非佛教所獨有,其實在西方心理學界,也是有類似看法的。例如弗洛伊德所談到的被潛抑或壓抑的慾望及衝動,榮格所提到的心理情結等現象,都是現成的例子。榮格在其自傳中曾提到過:「今天,我們之所以需要心理學,是因為它與我們的根本生存的種種理由有關係。在納粹主義的現象面前,我們感到迷惑、束手無策,因為我們對人一無所知,或者只有片面、歪曲的了解。我們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面對邪惡,卻又不知道在我們眼前的什麽,更不用說如何去對抗。即使我們確實知道,仍無法理解『它怎麼會在這裡發生』。一個政治家上臺了,天真驕傲的宣稱他沒有『邪惡的想像力』。沒錯,我們是沒有邪惡的想像力,但邪惡卻把我們玩弄於股掌之間。有些人不想知道這一點,有些人則與邪惡同流合污。」[9],對於這一股造成人類痛苦的力量,榮格可是體驗深刻的。

-jbjPZ/V,m0

!v"Y1ml&o {1qZ:b6s0 這一些造成人們痛苦及情緒困擾,甚至是產生種種精神疾病的心理因素,在弗洛伊德及榮格的觀點中,也都是因為其具有不為社會道德或價值觀所接受的染污性才會被潛抑及壓抑成為潛意識,或者糾結形成無法釐清的情結。東西方兩者之間觀點的差別只是在於,心理學界認為這一些不好的心理情結、陰影或壓抑的本能衝動,是出生以後在成長過程中才逐漸形成。而依佛教對生命的看法,這一些讓一個人煩惱痛苦的不善業及惡業則遠自其出生前就已經存在[10]。這種業報觀點的生命運作模式,在所有的宗教幾乎都有其相似性,但卻因為不具科學實證性而無法被科學界及一般人所接受,在心理學界也幾乎不例外。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仍有少數心理學家接受這種內含神秘主義論點的生命運作觀,其中最為大家熟悉的就是榮格了。

4MMjsP0 心理学空间:hM[b T2bn

榮格對學心理諮商或治療的人來說是不會陌生的,他早期雖然跟隨弗洛伊德修學精神分析,但最後仍然因為理念不合而離開了精神分析學界,自立門戶並開創了分析心理學。眾所皆知,弗洛伊德是個無神論者,因此對人的心識運作,都想以合乎現代科學的方式來解讀;但榮格在其一生中卻是有許多非科學所能解釋的神祕體會的經驗[11],這些經驗自然會影響他對生命歷程的思索與心識運作的理解。因此我們看到榮格終其一生,不斷的在接觸東西方文化中比較被一般科學家忽略的神秘文化的事物,也曾有相關的文章發表[12]。在榮格所提出的心理或人格架構的理論中,他將人類的潛意識再區分為個體潛意識及集體潛意識。個體潛意識在概念上與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潛意識是差不多的,都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教導而經驗的隱藏的心識。但是,集體潛意識又是什麼呢?榮格從宗教學、神話學、夢境甚至是精神病患的妄想內容,觀察到人類的心靈——不管是遠古或近代的人類,不管是落後或進步的民族,不管是正常或非正常心智的人——在其日常生活的表現中,在其呈現出來的文化現象中,都具有某些共通而被榮格稱之為原型的象徵存在。榮格認為個體潛意識是一個人出生之後的所有生活經驗中,被遺忘或壓抑的記憶的儲存所;而集體潛意識則是儲存自開天闢地以來,全體人類族群所共同具有的生活經驗,是最古老的人類歷史記憶的儲存所。個體潛意識因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而具有個別差異性,但集體潛意識卻是所有人類彼此之間都共同且共通的。

*q.J ~+aa1B4_0 心理学空间 m3HCP_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榮格的集體潛意識與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及意識之現象一樣,都是人類大腦功能的一部分,是亙古以來的人類在不斷的演化過程中透過基因遺傳所逐漸累積形成,包含了從祖先遺傳下來的生命經驗和全部的行為模式。對於意識或潛意識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科學界一直以來都認為是大腦的神經細胞及神經纖維,再加上神經傳導物質所共同形成的。但是,就如同之前所提過,唯識的觀點與科學界的看法卻相當不同。哪一邊的看法才接近事實呢?似乎在這個年代還無法有定論,科學家一直想證明意識是由大腦功能所形成,但一直無法提出決定性的證據,反而是支持意識可能是獨立於大腦功能之外的現象的看法越來越被專家所關注[13][14]。同樣的,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也是大腦功能的一部分的這一個看法,只是一種觀察推論所形成的假說,仍尚缺乏科學的實證資料支持。心理学空间U%yFq,g)c%yD.c.g

心理学空间!y/g L4B,V

唯識學對生命運作現象也有其自成一格的觀點,如果以唯識的觀點來看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又會是如何呢?基本上,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涉及到自有人類以來所有的生活經驗的記憶以及傳承,這種生活經驗,固然可以透過文化的代代相傳而被保留下來,但很顯然榮格所說的,並不是這一種現象。那麼,除了透過文化的傳承之外,是否可以透過基因的遺傳而從原始人類一直遺傳到現代呢?近來的科學研究確實有一些相關的資料,例如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有幾篇研究發現,生活經歷可以使得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產生改變而出現不同的外顯表現的差異[15];或者生活作息及飲食的改變,有改變基因遺傳表現的現象[16]。這些研究報告固然談到基因受環境或生活事件影響產生變化的可能性,但仍無法證明生活經驗或遠古的記憶可以透過基因來遺傳給下一代。再說,基因本身就具有受環境變化而產生突變性的特質,一旦突變發生就會跟原來的基因不一樣(不管是增加、減少或變質),因此,即使生活經驗可以被基因紀錄而遺傳給後代,也不太可能在這麼長久的時間流轉中,現代人類基因的組成始終都跟原始時代的人類一模一樣而沒有差異。再者,生活在同一陸塊的原始人類,其原始的生活經歷及記憶固然可以一直透過文化傳承或基因遺傳而遺留給後代,但是生活在不同陸塊之間的人類,即便地殼板塊曾有移動交會的紀錄,或不同的大陸板塊之間因氣候變化而出現冰河陸橋連結,但這一些變化都是很長久的時間才發生一次。在這期間,陸塊上的有情眾生不知已經生生死死了多少年,甚至不同年代的文明也都生滅了無數次。遠古人類的生活經驗及記憶,彼此之間因大洋阻隔而幾乎沒有互相交流溝通的機會。在這種狀況下,他們的生活經驗是否仍能互相交流而達到所有人類的集體潛意識都具有共通及一致性呢?相信是可以被質疑而且是很難用現有的科學知識來回答的。因此榮格的觀點雖然有獨創性,但卻會面臨科學實證研究的挑戰。

@J2K]{ UK [0

)F1{A,V`S*@4VYDI0 其實,榮格為何會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從其所接觸過的人事物來分析,應該可以看出一點端倪。榮格曾經對東方文化相當著迷,與多位東洋學專家密切往來,也接觸過西藏的宗教(喇嘛教)。榮格曾經寫文章推介過《西藏度亡經》與西方心理學的潛意識之間的關聯,雖然《西藏度亡經》對生命實相的理解並不正確,但該書中就有對生命生生世世流轉不息的描述。我們可以合理的推論,榮格是在接觸東方宗教這一些生命運作的觀點之後才有了集體潛意識的想法。雖然《西藏度亡經》錯論了生命的終止及如何延續,但其論點仍然是從佛教的生命輪迴觀演變出來的。而要討論這一輪迴現象,就必須從唯識所說的第八識再深入來瞭解了。

#y&`:r:X Q1~1PN A0
參考文獻:
  1. 之所以會如此,可能與西方的科學觀點有關。西方科學基本上是唯物觀點的物質論,相信精神心理或心靈只是物質的產物,沒有靈魂存在,更沒有未來世。因此當物質敗壞之後,精神心理或心靈就不復存在,是佛教經典中所說的斷滅論者。雖然西方人普遍有基督教的信仰,但其實許多人是將宗教信仰當作一種精神寄託,未必相信真有上帝存在;甚至有許多科學家更應該說是無神論者,像弗洛伊德就是一個例子。因此他們的科學研究,終其一生都只是在物質世界的生滅變化上著力下功夫,是不太可能相信會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生命實體存在的。
  2. 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引自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3. 《妙法蓮華經》卷1〈方便品第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CBETA, T09, no.262, p.7, a21-28)。在這一段經文內容中提到的,佛所要開示悟入的知見就是這一個真實心如來藏的道理。
  4. 一般人會將佛教也歸類於世俗定義的宗教,認為宗教是一種對人生苦難救贖的想像或期待未來美好希望的心理投射。因此宗教的神或造物主都只是人所創造出來的心理現象,並非真實存有。甚至有些人則認為佛教也是鬼神崇拜的信仰,是不科學、不切實際的。馬克斯甚至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更可見其對宗教之態度。在心理學界,弗洛伊德的無神論立場也是眾所皆知。但其實佛教是諸佛(究竟覺者)之所教,包含了對真實心的種種功能現象的言語教說以及如何實證這一個真實心的方便法門。目前佛教界普遍的將佛法世俗化,已經背離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之本意了。
  5. 只有在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及成佛時,才會永斷生死輪迴。如果修學解脫法門,伏除諸多染污業種而令末那識終肯滅捨,成為阿羅漢,捨壽後就可以不受後有而不再輪迴生死,唯剩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獨存,「我」消失了而獲致解脫;或者修學大乘法門,生生世世在佛菩提道上精勤努力,證得一切種智而成佛。
  6. 業,梵語 karman,巴利語 kamma。音譯作羯磨。為造作之義。意謂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與因果關係結合,則指由過去行為延續下來所形成之力量。此外,「業」亦含有行為上善惡苦樂等因果報應思想,及前世、今世、來世等輪迴思想。(引自《佛光大辭典》)
  7. 現代心理學其實也有類似的看法,認為如果一個人常做不道德或傷害他人的事情的話,這一些不被道德規範允許的經歷會容易被潛抑或壓抑而形成人的陰影。因為陰影的存在,就讓一個人產生種種的困擾,超我會常與自我衝突導致個人要承受嚴重的痛苦。這種觀點其實也是一種因果論,只是使用不同於佛教的敘述方式而已。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一些已經潛抑的情緒及衝動意識化,再經由詮釋或意象轉化的技巧來幫助個案作疏通的工作。佛教修行的方法則是「發露懺悔」及「歷緣對境」來淨除染污種子的勢力,其目的及作法是很類似的。
  8. 貪愛、瞋恚、無明愚痴、驕慢或卑劣慢、疑於善知識及不正見等,也都在惡業的範圍內,屬於唯識所說的六種根本煩惱。因於這六種心理情緒,會衍生出種種大大小小的苦惱。
  9. 《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榮格作,劉國彬,楊德友譯(臺北,張老師文化,1997),頁410。
  10. 這一觀點不同於基督教所說的原罪,原罪是與生俱有而無法解除的痛苦。而且原罪的承擔是無來由的,一個人一出生就無辜的要接受原罪的枷鎖。如果想消除原罪,就必須忠心的成為上帝的僕人,終身侍奉祂;佛教的業也是與生俱有,但個人的業卻是他在過去世的生活當中,種種的善事惡事之作為的總和,是當事者自己的所作所為的結果,不是他人或佛菩薩外加給他的。要消除自己的業,必須依正確的方式修學,自己努力來淨除,不是藉由佛菩薩的恩典來豁免。
  11. 可參閱《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一書各章內容,榮格著,劉國彬,楊德友譯(臺北,張老師文化,1997)。
  12. 榮格興趣相當廣泛,曾寫過〈飛碟:有關天空中事物的現代神話〉一文,探究靈魂鬼神及超感官知覺(ESP)的現象,曾接觸過道教的煉丹術及相關經典,也接觸過東方宗教及西藏度亡經。榮格相關著作包括與道教煉丹術有關的《黃金之花的秘密》、《西藏度亡經的心理學》、《東洋冥想的心理學》、《佛陀法語》……等。
  13. Mind Over Matter」LOS ANGELES, June 28, 2001, "A British scientist studying heart attack patients says he is finding evidence that suggests that consciousness may continue after the brain has stopped ing and a patient is clinically dead." "We need to do much larger-scale studies, but the possibility is certainly there" to suggest that consciousness, or the soul, keeps thinking and reasoning even if a person's heart has stopped, he is not breathing and his brain activity is nil, Parnia said.
  14. 「……領導這項研究的帕尼亞醫師指出:如果能證明腦部停止活動後仍有意識存在,意識便有可能是一個個別實體。」〈意識可能是實體 英美廿五醫院 測試病患靈魂出竅〉,中時健康網。
  15. Epigenetic differences arise during the lifetime of monozygotic twins, PNAS July 26, 2005 Vol.102, No.30, p10604-10609.
  16. Changes in prostate gene expression in men undergoing an intensive nutrition and lifestyle intervention, PNAS June 17, 2008 Vol.105, No.24, p8369-8374.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四) 陳政雄
《陳政雄》
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六)»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