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政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2010年是我服務的醫院脫胎換骨的一年,因為醫院的心理治療中心開始運作了,光看中心所排出來的師資陣容及即將開設的課程與後續的展望,氣勢就讓人震懾。曾有一位外縣市的心理師來醫院演講時提到,我的醫院在她心目中是精神醫學的聖地,而心理治療中心開始運作之後,恐怕也會是未來臺灣心理治療的重鎮。為了讓資訊的傳佈有效率,心理治療中心也另外架設了部落格,將一些相關資料放在部落格網站上,提供全世界的網路鄉民瀏覽2。這個部落格上面放了許多專業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我的科室主任邱醫師所寫的文章《閱讀Winnicott DW的〈原始的情緒發展〉》比較特別的是邱醫師在文章中提到了「唯識」這一個名相。「唯識」是佛法的名相,一般學佛人都未必聽聞過,更不用說是精神心理相關專業人員了,因此這個名詞出現在以西方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為主體的網路空間中實屬罕見,雖然所佔的篇幅少得可憐,但如果能因此因緣而引發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對佛法的興趣,終究也是一個不算太壞的開始。
邱醫師的文章中引用了我在科室內演講時所提到的部分內容,但因為時日相距已久,我已經不確定當時是否作如是的表達,但邱醫師在文章中所寫到的:「七個月大的胎兒才有意識(第六識),在這之前則只有眼、耳、鼻、舌、身等五識,這是可相互參照的想法,只是不知道前人是如何知曉的。」這些敘述,其實是將當時我所講說內容作相當簡略的摘要,然而卻也有不正確之處。為了避免讀者們誤解,我覺得有補充說明的必要,也順便談談我個人在閱讀邱醫師這篇文章之後的一些想法。
佛教經典中,例如《大寶積經》或《佛說胞胎經》的經文內都有這樣的敘述:在第二十八週時,胎兒開始出現八種顛倒之想,而到了三十六週時,就出現了想離開媽媽肚子那個擁擠、黑暗環境的想法,並且會覺得自己所處的是臭穢、不淨的環境。從心識運作的道理來說,「想法」的出現必然是在意識心開始運作之後,因此可以推論,胎兒的意識心在二十八週之後,已經具有較為複雜的了知、思惟功能,因此胎兒才能生起種種不如理的顛倒想及不樂想。而在意識心還沒運作之前,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是不會運作的,因為若沒有意識心的配合,前五識也不可能單獨現起運作。如果再以國外的醫學研究資料互相參照的話,西方的醫學專家也認為胎兒要成長到二十三至三十週之間,其與痛覺感知有關的神經系統,才會發育成熟,也才能讓胎兒具有感知痛覺的能力,因此若在這關鍵的時間點(也就是二十三至三十週)之後施行流產手術,都必需要對胎兒施以麻醉,以免胎兒痛苦,有失人道精神3。
在痛覺的感受,也是意識心的功能之一,西方的醫學研究結果正好可以證明 佛於經中所開示的道理:胎兒在二十八週左右,其意識心確實已經開始運作,並且已經發展出較為複雜的思惟、了知能力。依於上述這些資料,我們可以推論胎兒複雜情緒的發展,應該要在二十七至二十八週之後才有可能出現。在這之前的胎兒,多半像是在熟睡或昏迷狀態之中,即使有可能已經發展出對環境粗略的覺知功能,但就當時的處境而言,能夠發展出複雜情緒的因緣應該還不具足。對這部分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看我所發表過的文章4,其中列有較詳細的參考資料。二十八週應該是胎兒有複雜思惟、了知能力的時間點,也應該是複雜情緒發展的時間點,然而一個人最早期的情緒發展點,是否有可能比二十八週更早呢?
邱醫師的文章所探究的主題是「primitive emotional development」,「primitive」這個字有許多不同的中文翻譯,可以是「原始的」、「未分化的」、「早期的」。如果從progression的觀點來看情緒發展,primitive就是原始的、早期的與未分化的;而如果從regression的觀點而言,primitive就未必是早期的,也可能是從已經發展完成的狀態,退化回去較原始與較未分化時的狀態。人類最早期的情緒是如何的發展?以目前的醫學知識與醫學技術,企圖談論這件事其實是不客觀的,因為都是在臆測,都無法有實證。但僅管是如此,還是有一些證據資料可以讓我們在推論時,不至於太離譜,甚至可以接近事實。
5」、並進而了別「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色法6之後,才有因緣生起受陰、想陰等種種心行與身口意之種種作為7。「受」就是感覺、覺受,例如苦、樂、憂、喜、捨等;「想」就是了知,因於知而形成了後續的念頭、思惟;「行」包括身行、口行及意行,例如轉動身體的身行及見、聞、覺、知與籌謀、計劃、幻想等心識運行之過程的意行。
依現在的醫學研究資料顯示,胎兒大腦的某一部分構造,要在二十三至三十週之間才會成熟發展,也才能讓胎兒感知到痛覺。既然可以有痛覺,表示胎兒的「意識心」以及其他心識已經開始運作並展現出分辨某些刺激的能力。當然在這個階段的胎兒是否已經開始在辨別諸如聲音、光線等刺激,目前尚未有科學實證資料,就不妄作臆測。但從唯識學的觀點來看,意識心及其他心識既然已經開始運作,也就代表胎兒已經具有分別、思惟的能力;而「意識心」等心識因為六根及其他種種的因緣而接觸了「色法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測,在二十三至三十週左右、已經具有痛覺感受能力的胎兒,應該是可以從外在環境接受刺激,並進而生起種種的感知、覺受與情緒(當然是比較primitive的)。在這個時期,胎兒的外在環境就是充滿羊水的空間,應該是一片黑暗,但可以透過水的傳導而聽到許多模糊不清、不同頻率的聲音;應該聞不到空氣中的氣味,但可以藉由鼻黏膜及舌頭味蕾的功能,而分辨充斥在羊水之中的種種味道;身體因為包裹在羊水之中,可以覺知到羊水的溫度,也可以覺知到因為媽媽不同速度的移動,對胎兒身體所產生的擺盪、搖晃所帶來的身體覺觸。因此如果要說胎兒最早的「客體關係」,應該是發生在尚未出娘胎時,媽媽的子宮內充滿各種刺激的羊水環境,才是其最早接觸的客體,而不是媽媽的乳房或嬰兒所吸吮的手指頭。
在佛教經典《大寶積經》中,有部分經文記載 釋迦佛對人類胎兒從受精卵到成熟出母胎歷程之開示。例如《大寶積經》卷56:「復次難陀。如是應知凡入胎者。大數言之有三十八七日。」(CBETA, T11, no. 310, p. 329, a17-18)經文中提到胎兒長成到第「三十八」個「七日」(即三十八週)時就應該發展成熟,已經可以離開母胎而存活。這個知見,相信一般人不會認為是什麼真知灼見,因為只要稍加注意,一般人都可以從生活中的經驗累積,而得知懷胎的時間需要多長,這一點應該也是那個年代的醫學常識吧。但是經文內容中提到每七天、七天胎兒的生長變化,恐怕就不是醫學常識或那個年代的醫藥科技就能解釋的了。
8等稱號了。或者也有不信的人認為,佛經中所提到的這些變化現象,只有在佛教經典內才有記載,恐怕也是 釋迦牟尼個人的憑空猜測。乍看之下,這種見解似乎有道理,但其實提出這種見解的人,也是對 釋迦佛的智慧胡亂猜測。除非懷疑者可以提出更科學的證據資料,以資證明 釋迦佛於經中所開示之現象有誤,否則就不能因為目前沒有工具可以檢驗這一點而否定其真實性之可能。
邱醫師在文章中也提出了一個好奇:「前人是如何知道的?」這確實是大哉問!從人類醫學知識進展的歷史來看,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地區,即便當時的印度是文明古國,但其實那個年代的醫學專家也還不具有這種醫學知識,那麼 釋迦佛為何會知道並說出這一些細節呢?針對這一點,我自己其實也沒有解答,只能說 釋迦佛乃至十方諸佛就是知道,否則就配不上「正遍知、世間解、無上士」此外,在《大寶積經》卷56中也提到:「難陀。第三十六七日。其子不樂住母腹中。難陀。第三十七七日。於母腹中。胎子便生三種不顛倒想。所謂不淨想。臭穢想。黑暗想。」(CBETA, T11, no. 310, p. 330, c19-22)釋迦佛在經中提到,胎兒成長到第三十六週時,已經不再樂於居住在媽媽的子宮那個小小的空間,已經開始出現不樂意、不高興的覺受,這其實也應該是最早期、原始的情緒反應;這個時候的胎兒所出現之原始情緒反應,應該是一種對空間環境侷促的直接、單純的感覺,而不至於有太多內在心理動力的複雜思惟。這種情況就好像智能較駑鈍的人,對日常生活環境中不愉快的經驗,只能很粗略、很簡單的產生高興或不高興、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而無法表達出較複雜、分化度較高的情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