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权当一次人生彩排
作者: 袁辛 / 5750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21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1oIx;B e.^y

原文载天津《今晚报》2004-7-10情感专刊半边天家园

S-_0@6@&@!x4qR0

6jOH_'P#Q3C8Z0作者:袁辛

t8j UY@t-vw.t0

I*@ M_ QZ-ep*|3zH0电话铃声轻柔地响起来,我拿起听筒说:你好,半边天家园,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吗?电话那头一个中年急促的声音对我说:我的孩子今年高考,预估成绩不理想,孩子成天郁郁寡欢,这几天的神情有些不对劲,话语越来越少,有时发现她一个人偷偷抹泪,问她就说活着真是一点意思都没有。我和他爸爸在家大气都不敢出,担心哪句话说得不对,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您说我们该怎么办?心理学空间i n m3lAE

4a__ut xL'hY0询问了孩子一些相关情况后,我知道这是位马失前蹄的优秀学生。我告诉这位母亲说,家园有两种方式向社会提供服务:周一至周五的公益热线和周六的公益面询。我说我在这里是做志愿面询工作的老师,建议她需要的话带孩子来做面询。心理学空间lMj,Z Q#^}8y4H

心理学空间OK*tF'b+u kC%{

放下电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眼前女孩的沉郁联想到前些日子媒体报道某省市几个高三学生高考失利相约卧轨自杀,幸被警察救助的事例。我想面对高考的失利,我们确实有话要对孩子们讲。心理学空间 \,?(Z,W:B/@;B)m/f

心理学空间 ]3v;yL2r$q2^*c$[

经过12年的寒窗苦读,眼看着要升入高校学习,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失利,沮丧在所难免。然而,高考失利尽管是重大挫折,却绝不意味着人生失败。几个建议提供给考生朋友。

x^ tj)|(Uj8n0 心理学空间V/l.C8}C2y/}5j.wu

1、寻找合理方式消除内心沮丧。不管怎样,高考失利总是令人沮丧的事情。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坚强或者怕伤孩子的心,就一个劲儿地安慰孩子说:没事儿没事儿。或者是想要孩子学会承受挫折不要表现出软弱情绪或者行为比如说哭泣,以为软弱便是无能的表现。事实上,积压在内心的压力宣泄出来,才有利于健康也才有利于甩掉包袱轻松再战。对于女孩子来说,找个地方比如说把自己蒙在被窝里或者江边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笑逐言开;对于男孩子来说,找几个朋友踢一场足球或者找一片旷野大喊几声,然后甩甩头昂然前行。需要注意的只是方式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或者毁灭性的;心理学空间,G-d&H2]'Z_

.api|n C'aNi0`02、正确认知高考。俗话说人生百里,关键处仅几步。高考无疑是人生关键步履之一,不仅国家通过高考来选拔人才,个人也通过高考步入新一层级的学校生活,为未来人生做高一级学业准备。高考对于考生来说,其意义的确较为重大,所以,我们说高考是重要的关口,不可掉以轻心。高考是重要关口但不是惟一关口,高考失利是大的失败但决不是人生的失败。对高考的正确认知有助于考生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失利,何况,高考的机会很多,即使不上大学,人生也有许多进步与成功的途径。

:YZ5J!G[0

*^g3i&a?k.[q03、失利,权当一次彩排。对于考生甚至考生们的家长来说,高考失利往往不容易被接受,其实,我们可以把高考失利当成一次彩排。经历了高考的场面,来年再考事实上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甚至考上更理想学校的可能性。有的考生还选择没有考上理想学校主动放弃上大学机会再考的情形。

d;Czhc(Y Ps6}"\0 心理学空间'|7V#pB3K(?+E/cm]

4、家长不必大气不出。有的家长因为担心高考失利的孩子心理脆弱,于是百般呵护,在家大气不出一口。其实这样做可能反倒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行为为家里笼罩上一层阴影。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考试和考试失利,就完全可以该说话说话,该出大气出大气。

En$WY2Ul;sv0 心理学空间5UPY!_GP

5、精彩总在蹉跎后。有句话说阳光总在风雨后,事实上就是如此。人生的许多精彩总是在历经艰难之后。对于人生来说,真正的一帆风顺很少甚至也不见得是好事。经历过蹉跎的人生更能显示人的精神品格的力量。

HQtk0Ux0

8xh"t#d0i?06、善待自己,拥抱未来。对于一次竞争的失利来说,善待自己的学识不够、学习方法欠佳、经验不足甚至是学习不够努力都值得提倡。重要的是我们经由失利或者失败愿意不断增进学识、改善学习方法、积累经验、努力学习、百折不挠。因为我们善待自己,我们便可以拥抱未来。

,A/SG3D+o#Qn7\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从心理学视角看母子恋情 袁辛
《袁辛》
学会放手放心»

 袁辛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天津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
南开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

供职于南开大学,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十余年。辅导兼及婚姻家庭、亲子教育、青少年成长。接受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专业训练。参与多项教育部七五、八五、九五合作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