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沙利文(H.S.Sullivan)是美籍受尔兰裔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弗洛伊德一样,从临床实践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焦虑理论。但他和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在于,弗氏将研究重心放在个体之内,而他则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作用,把研究重心放在个体之间。
一、人是人际的存在
在沙利文看来,人是人际的存在。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境的,人只有在人际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沙利文借用了生物学的三个原理说明了这一点。
(1)共同生存原理,指生命离不开它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有机体的生存有赖于同环境不停地进行能量交换。但沙利文指出,人不同于植物和动物,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而文化是从属于人的抽象,人与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人的生存离不开人际关系。
(2)组织结构原理,是指生命体的静态构成和变异重组。这是指人的身体构造适合于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共同生存。
(3)机能活动原理,指生命体在环境中的复杂反应。根据以上三个原理,沙利文认为,不应该像弗洛伊德那样孤立地研究人的心灵,而应该研究个体与必需的生存环境的关系,研究人际关系。须特别指出的是,沙利文所说的人际关系既是个人与真实的他人的关系,也是指个体与幻想的心象的关系,沙利文以为,应该从际关系着手去探究焦虑和精神病的根源。
情绪性接触的需要。有些满足的需要是生来就有的;而大部分满足的需要则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逃避焦虑的需要,安全需要主要是人际的、心理的、而身体的、个人的。这种需要受到文化的制约,与求得赞许和特权的需要有关。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如婴儿因饥饿而哭叫,引发母亲的柔情,同时激起乳汁的分泌。这时,母婴的需要是互补的,婴儿需要吸吮乳汁,母亲则需要婴儿来吸吮,这样母婴之间成功地实现了能量交换,使婴儿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母婴之间这种需要互补、相互满足的关系谓之“一体化”(integration)。沙利文认为,人所有的满足需要都是通过“一体化”得到满足的。因此,沙利文认为“婴儿的每一种需要,一开始就是一种人际需要”。
沙利文认为,人有满足的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的需要包括躯体的需要和与他人进行同样,人的安全需要也只有在人际情境中才能得到满足。
二、焦虑是人际关系分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