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同性恋
作者: 丛 中 / 31644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2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lL1ziyp

一、什么是“同性恋”?
#rU*H"r0v7c]0 名词概念
y"t4Z.ut]V!Qh0 名词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Plummer,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Benkert,1869,引用于Bullough,1976,第637页)。
r)h4G#ITn0 心理学空间Z9ujN+B
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指向”。
8~_S`d8o0
%no6`:l:z1v.GI0 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Herek,1989;1994)。心理学空间,]*fy9xss0^F9c
性指向(sexual orientation):持久地被某一性别成员在性爱、情感或幻想上的吸引。
&q@z2I%GN:k L0 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是个体间在性爱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心理学空间'XFUHn O2F\5B x&\
性唤起(sexual arouse) :外界刺激或内心幻想引发性生理反应的过程。
]_pNM3T:_)jUZ0 易性症(transsexuals):又称性别转换症。是指感受到生理性别 与心理性别的矛盾或不一致,深信自己是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另一性别的成员。
p(X3MW(H,f K2K0 同性性行为包括:
~zz4rm_ n-V[RE@0 男男性接触(man sexed with man,MSM)
7d ?(Xu2A2d1i'YFCo0 女女性接触(woman sexed with woman,WSW)心理学空间.rc^D%A7U]D}"`
心理学空间 JU4d:mUQ
二、有多少人属于“同性恋”?
GE zb7mH0 国内外各家学派看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至少占2-4%。心理学空间r|~1Uz6@
1948年,金赛等的调查发现,美国4%的男性和2-3%的女性终生都是同性恋者。心理学空间)F2N}3`DO;E
据刘达临1992年对中国大陆2.3万例性文明调查,大学生和城镇已婚夫妇中承认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占2.54%,照此推算,中国同性恋人口有3000万左右;李银河在《同性恋亚文化》中则估计有3600-4800万。
;dI*|v"e l.dD0 张北川:男同1780万,女同1000万。
_9xw'L2Q&L/_ Dtbw0 心理学空间\[bJk
Kinsey性欲谱:心理学空间K dN,~5E8nFO
0型:绝对异性恋心理学空间ZFJ\#WMZ
1型:异性恋为主,偶有同性恋行为心理学空间!_S*t!vq:O%LBJ
2型:异性恋为主,常有同性恋行为
7J ? Z wtx0 3型:异性恋和同性恋行为均等
?Hf:aLg9ZE0 4型:同性恋为主,常有异性恋行为心理学空间L*|~.]e ](N
5型:同性恋为主,偶有异性恋行为
2o'h%w!O5^!{0 6型:绝对同性恋心理学空间?&u%Hl-~Fak%Z9_XP
其中,1、2为“境遇性同性恋”,3、4为“双性恋”,心理学空间&|G(]q+P7q(n
5、6为“专一型同性恋”心理学空间2dz,l\V.y o$[lN
心理学空间q)}or$B-@2Sj
同性爱者与人口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确认,在不同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中,对同性性活动严厉打击或是相当宽容,都不会显著改变同性爱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而且其比例较为恒定,约为2%-5%。心理学空间7_"s(H` [_;q
社会学界多中心调查提示,我国男同/双性爱者约占性成熟期人口的3%-4%,同/双性爱者总人口估测约3600-4800万人。连同其直系亲属,同性爱问题约与1.24亿-1.65亿人口直接相关。
._(q7Mkp7{0
\)? j2[e6@0 三、 “同性恋”的成因心理学空间*[:ct/Y q+j.Hm
至今原因不明。几类学说:心理学空间:w.V/P!Z W3m#|U,l(@8Y
1、遗传的学说
)yyQ5N5d}0 2、后天学说:心理发展、性别角色认同等
PI g&r8|VM/y0 3、遗传、后天发育、社会文化综合作用心理学空间\qwo$RG/B0PI5^
心理学空间i TZL/aU
其中的心理学说:心理学空间)}+W-N,L0c"Ae5y6|1R
Thompson认为,同性恋对异性存在恐惧心理,害怕承担成人的责任。同性恋是企图从现实中逃脱的一种表现。
uH9XD:gK'm0 Lado认为男同性恋可以见于以下5种情况:心理学空间 @W1Z8`2}:FHD^
1、得不到女性心理学空间QY&R D L
2、偶发性的同性恋
z ?9E*@.G0 3、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之一心理学空间A ] RStS&]M
4、好奇的结果
Q;V0O;B3zy-j0 5、代偿性的同性恋:害怕异性。心理学空间P9TA1LP*d$?.~P

W R^%r8z+I&ZR0 精神动力学的观点
9Gz3]@2s Tw a0 1、男性的阉割焦虑、与母亲乱伦的压抑
6u]J,UC*WM2?0 2、儿童期受母亲的控制、占有导致憎恨
vb/w(G}mi0 3、自恋、自我理想化的外向投射心理学空间WH/Xf5o
4、认同于自己的母亲,停滞在母婴共生阶段
vB5?(A~.e&F0 心理学空间~/~d|cLq'dq
我认为,他们对同性的“爱”有以下几种情况:
B+C-Tyi+D"{0 1、从同性那里寻找父亲般的慈爱,究其幼年是缺乏父爱的;特别是“恋老”者。
Ta~X]-yBS5Ku1DX0 2、对女性的恐惧,其幼年是缺乏母爱的,母爱的缺乏、母亲的严厉使他从小就对来自女性的爱失去了信心;
N u/|4aM5b/X0 3、与同性的竞争,如其幼年的父亲是严厉的、权威的,对孩子批评过凶,造成孩子在向父亲认同方面出现障碍,他一方面希望自己能象父亲一样强大(向竞争者认同),另一方面又希望能有一个象父亲一样的强者来保护自己。他认为:性是占有、是蹂躏,只有通过性才能获得“权力欲”的满足,才能控制别人,才能体现自我的强大;离开同性爱关系,自己就没有机会战胜同性、控制同性,显现自己的强大、克服自卑心理。
T dhb-d"[B3p0 或许还有更多其它类型的“爱”,但总之,正是这些“爱”决定了他们的性指向。
'o F4u*yyA'f Z2k0
"j+YXVI:p)] b7e0 我希望,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愿与更多的同性爱者进行深入的交谈,以便发现更多类型的“爱”的内容和方式。心理学空间!R1U-M3O3~yQa2q
心理学空间2{#H;W N.v*a|t
四、对“同性恋”认识的历史演变心理学空间5\E;]-{ |kz
对同性恋的界定大致分三个阶段:心理学空间0X6R iO6Ku2v
(1)有罪论,同性恋是道德上的恶;
SE:ls_,ER0 (2)变态论,同性恋是心理反常、性变态;
G5?j p/@bg0 (3)正常论:除性取向不同外,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一样正常,犹如左撇子异于右撇子。有论者认为中国民众对同性恋的认识目前正处于从“有罪”到“变态”的转变过程;也有人认为中国大陆对同性恋的认识还处在西方国家60年代的水平。
0N.Y8d.\x!E0
]3M/ZnEC![0 五、“同性恋”是正常人的行为方式吗?心理学空间6P3M}p };l8_
1、少数即为病态? 心理学空间"}S*g;hhH I1W
2、同性爱者的性行为与人类繁衍的生殖目的相违背,故为病态?
6u'O#htfQy%L0 3、同性爱者的性心理、性行为模式不“标准”?
#x ^ID'AQM8@2V)Y0 4、同性爱者的心理活动的其它方面可能存在异常?
'a dW T*K0 5、同性爱者是违反道德的疾病行为?心理学空间TS^F.t,d[2? p {
6、对同性爱进行疾病诊断是“中国特色”?心理学空间:P*r/Q.L Y|:Yc

3U1Z^7u^bj0 六、“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心理学空间0ZV,\:q*WJ"Ji9R
1、同性恋者,除了性指向与异性恋者不同外,其它方面,如,记忆、智能、道德感等,没有显著性差异。心理学空间AoSqO'^ ]i{ d&B"h
2、自我接纳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是仍会因不被社会接纳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 fW eF q-| j0 3、自我不接纳者,会出现焦虑、抑郁,乃至自杀行为。心理学空间 [-@5L}S zj bd h9I
资料:资料:青少年同性爱者自杀率明显高于同龄异性爱者。我国三次大样本调查发现,男男性接触者中9%-13%的人因此有过未遂的自杀行为,相当高比例的人有过强烈自杀念头。自然人群自杀成功率22.2/10万,28.7万人/年,自杀未遂是成功者的6倍,200万人/年 。
8t#m?J o,a%VV RH0 心理学空间2[2qr b5g!l
七、“同性恋”去病理化的问题
)QI(~ss"\0 中国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对同性恋的定义:
&@+p s*eO!R7Y0   62.31 同性恋
%x4O8M,B'I0   (1)符合性指向障碍的定义;
N%W,j|'s k+o%@0   (2)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就持续表现出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及性爱行为;
y/og)@"z ~+~0   (3)对异性虽然可以有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心理学空间O"F,X)i7mx2?7?d

6\/Xla)b0b)v0 2001年4月,中华精神科学会通过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不再笼统地把同性恋认定为“精神障碍”(或称“心理变态”、“性变态”),仅在个体对自身性取向的认同或适应不良时才认定为精神障碍。心理学空间t1Fhv-RHW#l
“同性恋的性活动不一定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只有由于同性的性行为导致了心理矛盾、焦虑,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才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心理学空间 a H3X,| oo4W[V
1978年在同性恋权力运动的压力下,美国精神病学会在1983年召开全国性大会,以58%票赞成,38%票反对,4%弃权通过决议,把同性恋从异常行为中删除,成为“非变态的性行为方式”,因此,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和第四版(DSM-III、SM-IV)均无同性恋这一精神病学分类。心理学空间ZI7]f2T}M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以积极心态应对“非典” ——给社会公众的一封信 丛中
《丛中》
一位女“同性恋”者的自述及咨询对话(实录片段)»

 丛中

丛中

丛中,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精神医学博士,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许又新教授、沈渔村院士.现主要从事神经症。




微信号:丛中精神分析/firstb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