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航行?御風而行?《瘋狂天才》書序
作者: 陳登義 / 6702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25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y JX ? Y.ejU0作者:陳登義(財團法人台中仁愛之家附設靜和醫院院長)心理学空间4L"@fcK%m7N

jMD3`+t4cz0 熊熊火光心理学空间 zlbS1BNllLO

\'I_c8w e.V2c0看到的人都興奮起來

'Hb;l,e:Tbqp5U#M)Z0 心理学空间)w6EfW^1G&~

忍不住碰觸那火心理学空间N |D!F3E,Z{ M

r-PYn)B0是浴火重生?

V7A}?\P{0

"z*`A3Q MrB_0或葬身火窟?心理学空间R"X&D1HjA i L,f

心理学空间D4[9c0v7C4^ |B

本書原名《觸火》(Touched with Fire),似乎意味處於《躁鬱之心》的人,如同碰觸到那火焰,是浴火重生?或葬身火窟?頗耐人尋味,且看這位既是當代研究躁鬱症旳權威,本身又是躁鬱症患者的作者娓娓道來。心理学空间X`/h6PQ,KD%f{

8K!Lu6c*?7x$WS{0第一次知道傑米森(Kay R. Jamison)這個人,其實是先透過她和她的老師Frederick Goodwin合著的那本著名教科書《躁鬱症》(Manic-Depressive Illness,1990),還記得當年在北市療的張文和教授(現職花蓮慈濟大學)有一天從國外開會回來,拿了一本書給我看,說是美國國立精神衛生院(NIMH)的頭頭送給他的,我在驚豔之餘不久也買到這本書,又厚又重,份量十足。當時還不知道傑米森是何等人物,唯隔不多久之後,即聽到Dr. Goodwin因種族醜聞不幸下台,還引起全美國的轟動。之後才意外從亞馬遜網路書店上認識到傑米森所著的幾本書及她這個人,當時我已轉任台中的靜和醫院,認識易之新醫師並談到翻譯的可能性,沒想到隔了一段不算長的日子,天下文化就出版了前面所提的《躁鬱之心》(1998)這本書,並且在國內引起了一番騷動,還聽說有些機構甚至醞釀要邀請她訪台,可惜終未能成行。接著,她的第二本中譯書《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天下文化,2000)還是由易醫師譯成出書。現在這第三本中譯書又由易醫師完成,筆者自當樂為之序。

Vi5c+b)g.}0 心理学空间:E,\W9L CM(b:[

在精神醫學領域裡,被譽為神聖象徵(sacred symbol)的疾病一直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百年來的精神醫學發展總是圍繞著這個疾病探討,其實只要是精神醫療的臨床工作者都知道:「躁鬱症」是精神疾病中相對被認為僅次於精神分裂症的一種非常重大且重要的疾病,可是卻遠不如精神分裂症那麼受重視,直到前面所提《躁鬱症》這本巨著問世之後,才稍稍扳回一點聲勢。

"]L-} wL'VP0

;bIh5Tsj.H0現代精神醫學之父—克雷普林(Emil Kraepelin),這位德國精神科醫師早在一百年前就疏理出「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及「妄想症」這三大疾病之間的主要區別所在,也因而建立了現象學描述性精神病理學的重要基石。雖然經過百年多來精神醫學的發展,對前面兩大疾病進行了不斷的研究及廣泛探討,至今卻大部分仍是待解之謎。不過可確定的是「躁鬱症」比起「精神分裂症」來更令人驚豔,因為它充滿了色彩,從金、黃、紅、亮到灰、黑、死、白,如實地顯現出生命律動不斷地隨之起舞,卻又極可能在一瞬間突然幻滅成灰。

N0Iyjv3M[q0 心理学空间5GajK ~-^

人們常說天才與瘋子之間是一線之隔,這句話迭有爭議,但用在本書的寫作內容對象及作者本人身上卻頗為貼切,天才的藝術創作與躁症、鬱症之間看來確有關聯,但究竟是怎樣關聯卻需要像作者這樣本身是親身體驗者,卻又受過現代神經科學嚴格洗禮的人來說清楚講明白。過去也許有著過度精神分析式的臆測或心理傳記史的濫用,其實可能跟疾病的診斷可靠性及精確性以及病人的諱疾忌醫有著不可磨滅的關係,而現代的分子遺傳學、神經科學、神經影像學和精神藥理學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甚至二十一世紀的精神醫學明顯偏向生物學層面的探討,讓作者也擔心起這兩者之間的關聯能否被真正地瞭解,或者被誤解?尤其是創作力與精神疾病、精神病理學、精神藥理學之間的關聯,始終是有心人士關注的重點。

*{&`,P2hhj0cu'{B0

%m {#fz9gFt0以筆者臨床二十多年來的經驗,真正碰到有藝術天份又罹患「躁鬱症」的患者並不多,反倒是「憂鬱症」患者不少,尤其是在藝術創作圈裡。是否真為如此,國內缺少相關的研究證實,反而國外的證據顯示,比起一般大眾,作家及藝術家當中出現「躁鬱症」和「憂鬱症」的機會高得不成比例。對於忝為二十一世紀全球疾病負擔第三位的「憂鬱症」(另兩個是癌症及愛滋病),再加上國內近幾年來在董氏基金會的推廣教育以及衛生主管機關對全民心理衛生知識的加強下,一般民眾對「憂鬱症」有了較普遍性的認識及接納,似乎可預見的會有愈來愈多「憂鬱症」患者曝光;但相對地,一般民眾對「躁鬱症」的認識並不多,甚至常有誤解。筆者希望作者這本繼《躁鬱之心》之後的著作能更引起大眾的注意,尤其是藝術創作界的人們能夠對創作力和精神狀態(特別指的是許多藝人在使用精神作用藥物如大麻、安非他命或搖頭丸等之後的精神狀態)、精神疾病(其實是情緒障礙)之間的關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究竟「躁鬱症」患者真的需要藉由藥物的輔助來維持其創作力呢?還是反而受制於藥物使其天份無法盡情發揮?這中間所牽涉的臨床、倫理與哲學課題頗值得吾人關注。心理学空间&Iu{f7J

心理学空间)Ghk'~O._8Q

本書最精彩的部分是作者旁徵博引古往今來的重大歷史人物,包括作家、音樂家、詩人、畫家等等藝文界人士及建築、雕塑家等,其一生創作和其情緒之間的關係。其中最讓人注目的包括:詩人拜倫、威廉.布雷克,洛威爾、亞陶,音樂家白遼士、舒曼,作家海明威、愛倫坡,畫家梵谷等人;而心理學巨擘威廉.詹姆士和精神醫學之父克雷普林等人也曾對情緒疾病和創作者之間的關聯提出許多睿見,近代精神醫學專家如南西.安德生(Nancy Andreasen)、阿奇斯科(Hagop Akiskal)以及哈佛的Ruth Richards等人,甚至針對創作力(creativity)及精神病理之間的關係提出許多重要的研究報告,當然本書作者更是此一領域中的佼佼者。只要看作者在本書第五章中全章以詩人拜倫的一生為見證,所下的功夫即令人嘆為觀止。至於最引起一般人關切的有關「躁鬱症」的遺傳問題,則在本書第六章中有專論描述,包括:詩人丁尼生及柯立芝、音樂家舒曼,心理學巨擘威廉.詹姆士家族,小說家梅爾維爾、維吉尼亞.吳爾芙及海明威,還有畫家梵谷家族等,都是以家族遺傳躁鬱症或憂鬱症為探討對象。當然這和我們在臨床上所看到的情形類似,即並非才氣縱橫的人就都會有躁鬱遺傳的情緒之苦,作者要強調的是其中的關聯值得我們注意,尤其在現代醫學的進步及藥物的長足進展下,究竟如何面對這個疾病才是重點。像詩人洛威爾服了鋰鹽(一種情緒穩定劑)之後就有驚人的感受而發為讚嘆。但是在談到「有缺陷旳基因」這個觀點時,David Suzuki和Peter Knudtson兩位學者從廣泛的生物學觀點提出如下論點:「可是,有多少造成遺傳疾病的其它有缺陷基因,可能藏有某些未知的演化價值呢?除非我們對人類遺傳學有足夠的認識,並抓住其在演化上的角色,否則在過度熱心地試圖治療這些遺傳異常而把這些DNA序列從人類基因庫中移除時,不知最終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Q _Z[ o]5_Q}3D0 心理学空间Lm,ea!e6O\hU)|I

因此而有拜倫的詩句:「發現星球,和逆風航行的人,我仍願以詩歌做出和他們相同的事」。面對人類的苦痛,究竟要逆風航行或御風而行?讀者當可自行判斷。心理学空间2a1A!s-RtT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存在心理治療》序 陳登義
《陳登義》
讓我們再一次閱讀它/他!《愛情劊子手》推荐序»

 陳登義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台中仁愛之家附設靜和醫院 院長/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

學歷: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16屆)畢 

經歷:

美國加州Harbor/UCLA醫學中心精神科進修
台北市立療養院急診(精神)科主任
台中仁愛之家附設靜和醫院 副院長/院長
中國醫藥學院精神醫學科主任/專任講師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創會會員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創會會員
台灣精神醫學會永久會員

證照:

中華民國精神科專科醫師(證書號碼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