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暗處與陰影~發展文明空間的拮抗力量
作者: 夏林清 / 7747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27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t2B ^q5_^ D

角落、暗處與陰影~發展文明空間的拮抗力量心理学空间5]uH-bod9[
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X&r8tY?*fN0夏林清(2008.10.20)心理学空间Sz)c)^]:h1e

;m1P|~8\c0心理学空间R7P"_4j)j2C L+k
前言心理学空间RPk7xw%NF&M6UX
1.「現代性」的壓迫與解殖的想像心理学空间U }WB6X5eGt
2.社會學習空間的拮抗力量心理学空间Tc0F~!zy5nw
3.角落、暗處與陰影
g'B r2r5ElI03.1風信子~精神病人去污名的發聲與現形
l3N3DE+URg8NN03.2蘆荻~揭露販賣公共利益的陰影潮流心理学空间VZK4[[
3.3日日春~走出暗處的妓權運動心理学空间bsa:s)GD
結語~雜碎美學心理学空间.QUH7f,I-XC

K$dA(n8C0前言
W"\T-b*zS0由1989 年第一次隨父母探親來大陸迄今,20 年前的北京與現在,翻了好幾翻,環城快速道路也多了好幾個環,老胡同在爭議中成片的消失!今年恰是改革開放30 年,中國經歷的劇烈社會變化世界少有。舉例來說,全世界有多少地方會像中國一樣,可能有一位西北山區農民沒用過撥號式電話就直接進入手機;在台灣,我們是由手搖、圓盤號碼、B.B.Call、再到手機的。在環境迅速翻轉的這些年,三代中國心理學工作者在心理學學門中斷與接續的歷史發展中迎戰著劇變中的社會。2003年我們與人大社會心理學研究所開始了交流,沙蓮香老師的風範、學養和致力於社會心理學與中國當前社會變遷重要議題相結合的踐行方向是我十分感佩的。2005年我們全系師生代表團再一次來交流,學生們各自報告,我在大陸與台灣兩個社會的差異參看中,經驗了有趣味的學習。譬如說,一位人大碩士生的論文是孔子周遊列國陳蔡絕糧的史料故事;我聽得津津有味,「論語」是我初中三年每週三下午帶著小木板凳,坐在千人大禮堂內,聽穿旗袍的老校長反覆唸誦講解的昏睡記憶。“交流”要能對接得好,“差異”的理解看見與“返身”的探究是基本要求。
6[2d+]-vq%]Z ?0
]ui#Y3R6Z/Z0基於之前交流的基礎,這一次的交流是在會前就開始了實質的對話。沙老師於3月28日提出“兩岸公共生活中民眾公共文明行為提升研究”的會議主題,台北輔仁同仁們則決定了“文明邊緣與公共空間”的聚焦主題,同時也決定了一場以年輕教師和學生為主的前行活動~“影像傳播與心理教育學術交流”。我想,人大社心所與台北輔仁心理所的交流業已發生了,且可以更加深化的相互參看與對接的學習效應!心理学空间Z;G&`m e"tf
心理学空间-v.B&XQH"Wp`1fO
1.「現代性」的壓迫與解殖的想像
F6n6v9M'Y KrC^0心理学空间+h)u{P8jXW%Z,]6ge.w
任一社會均是眾多經濟與文化差異不一的社會群體所共同生活的空間,對待彼此之間差異的方式則衍生或尊重理解或歧視壓迫的社會後果。社會生活裡,歧異的擠壓在人我群體互動的經驗痕跡裡,也在分類評價、資源權力不均分配的體制軌道的運輾刻痕中閃爍可見!這篇短文想使用台灣社會中的3個實例來說明社群間差異的碰撞矛盾與衝突探究的社會-政治過程,發生著推進精神文明與社會公共性的進程。易言之,文明生活的想像若無涵容社會差異的公共性,則肯定易偏私於擁有特定資源權力的人群,從而產生社會壓迫的不文明後果。在本文中,我會延續過去數年回觀梳理自身實踐的工作,以一組概念架構,托呈出3個案例,期藉此3個示例指出文明公共性是一社會發展的動態過程。此種動態過程是 “社會內部差異結構的傾斜壓疊,如何可能經由個人與群體的文化創發行動,發展出具拮抗性的社會學習過程”;而社會文明公共性的界定與拓展是此種拮抗學習的社會過程的表現。
] a f9L.H0
zY5Q Y4oh ?0「現代性」在某種意義上,是19、20 世紀資本主義在殖民帝國主義政經勢力運籌帷幄的過程中,形塑運作出人們物質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與建立在此種物質生活特定方式上的生活意象的嚮往與追求。Habermas 就是以「生活世界的殖民」來註解資本主義關係的深廣化對全球不同地區人們生活方式的衝擊。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與一社會原有政經體系與歷史文化機制巧妙結合運行方式的辨析,是人文社會科學在過去20 年的一個重要領域 (陳光興,2006;Bart Moor-Gilbert,1997;Nandy Ashis,1983)。在心理學的領域裡,關注於團體動力與社會系統理論與實踐的印度心理學工作者Chattopadhyap,亦指出社會科學需要對社會過程中的政治或權力的運作過程關注,家內與學校中發生的社會化過程亦均涵攝了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影響歷程;然而在許多社會中,這些政治的過程(political process)大多數是未被辨識與探索的。Chattopadhyap 在持續探究殖民治理社會的歷史中,潛抑與焦慮(指對抗焦慮的一種集體防衛方式)的關連;“公共”與 “私密”(public v.s. private)生活經驗的建構也是國家進行治理時的一種有組織的權力的呈現,而此一過程時而會有震攝的效應,使大家發展了一種「公共對立於私密」經驗的方式來經歷並參與建構大層面的共享現實(macro-level shared reality);通常這些歷程是超出人們的意識的(Chattopadhyap,1986)。心理学空间KI;C$E)P6}2X

4C"}e`eH1S V8H2H_0除了對抗焦慮的社會防衛機制(social mechanisms of defensive against anxiety)之外,Chattopadhyap 也辨析了印度在國際政治局勢中的處境與對抗死亡恐懼(the fear of death )的防衛方式,他認為印度國家的行政體制涵攝發生著殖民宗主或侵入者的幻想化代理人(a fantasized agent of invader)的作用。前述對體制化運作的社會防衛系統的分析是一個層次,Fanon(法農)則更早於1952 年就完成了「黑皮膚,白面具」一書,建立了立基於安地列斯黑人社群的解殖取徑心理分析的論述。Fanon 致力於對被殖民主體的心理存有情緒的解構分析,他指出 “黑人真正的去異化意味著對經濟現實和社會現實的斷然覺悟”(Frantz .Fanon,1971;陳瑞樺譯,2005,p. 68,當然,Fanon 所稱的 “斷然覺悟”是任一有著殖民經驗的社會內部極為複雜難解且需一再接續奮鬥的社會政治心理歷程。做為一個精神分析的醫生與革命者,Fanon 對 “革命者”做了下面的轉置:

L\g,O"tZ/id"\0
心理学空间#r4U1Vn qF^

“智識的異化是一種布爾喬亞社會的創造。我所稱的布爾喬亞社會,是指所有在既定的形式中僵化,並且禁止所有演變、所有前進、所有進步、所有發現的社會。我所稱的布爾喬亞社會,是指一個不適合生活、空氣腐臭、觀念和人都處於腐敗狀態的封閉社會。我相信一個人要是抱持著和這種死亡對抗的立場,就某種意義而言,他就是一個革命者。”(Frantz .Fanon 原著,“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1971;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2005,p.318)心理学空间 pitsQw

5R"P@x6ko4V0Fanon 的反殖革命性著作直到2005 年才有台灣中譯版,這當然是和台灣特殊的政治歷史有關。當Fanon 完成「黑皮膚,白面具」的次年(1953 年),我出生於鞏固冷戰防線與國民黨白色恐怖整肅完成的那一個社會隔離噤聲卻經濟開始全力往上的 “和諧美好”年代。過去30 年,我所經歷的對台灣歷史政治經驗的返身解構是逆溯式的(regressive)敘事探究1;同時,這一返身回觀敘事探究所涉及的工作過程,是一系列社會變革取徑的行動研究方案。1987 年台灣解嚴,我一直投入在弱勢族群的工作中,並發展立足於草根的心理教育工作方法。年輕時對社會運動與革命的想像,帶領我認識著中國與世界。30 年時光飛逝, “社會運動”一詞也在30 年工作後作有了下面的轉置視角:心理学空间V.P*Z1b g

心理学空间 }R @1VS)l l#}\;e

“運動是以認定或想成為運動取徑之工作者,不離不棄自己置身於其中的「結構性位子/處境」,並在自己特定的那個位子裡,轉化社會壓迫,一路走去。他在實踐的過程中持續發生著對社會壓迫、人的痛苦與變革力量和自己作用關係的辨析,這是一個認定、想望與方向,亦因而想發展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支持參看與互助學習的連結關係。“運動”不是來自他人的要求,它是一個企圖完成自身「個體性」的一種表達性演出。那麼,「運動」就是你的內在成份而自我負責地出現了!”(夏林清,“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2006,p.232)

Qq-T;XS0
心理学空间A3Ju:u N2FBl

我對“運動”的這個置身在地社會結構內部的實踐的說法與創發於美國紐約的社會治療(Socail Therapy)方法頗能相互參照。由F. Newman與 L. Hozman 所帶領的心理、社工、教育與戲劇工作群體,萌芽於1960年代末,通過1970年代的美國人權、反戰、社區、民主、性別等運動,持續地發展路徑與方法。他們在解析美國社會內部人們的焦慮與恐慌是如何被社會製造出來的同時,一路發展出了社會治療的方法,“病人即革命者”是他們一個重要的轉喻概念【2】。心理学空间D+Z@0m i)lL U

Ui`V"F*fN wD:z[0夏林清對自身工作的解殖想像在台灣並不孤單懸空。過去20年,台灣實實在在發展了一小群又一小群的拓展了各種公共參與空間的工作者。陳光興稱之為“亞洲內部在地史多元基體”:

%Pvq;I\.C{,z'j |\0
心理学空间3x)ew$Bof(["Vs

“我稱之為殖民-地理-歷史唯物論正是企圖從這樣的基點來重新修正歷史唯物論,從多元基體/在地史觀點,馬克思的資本論觀點可以從方法與本體的方式被理解:人類創造歷史,是在特定的條件限制下來進行的各個地理空間都有其厚度、形式、長相不一的在地史/基體,問題是如何掌握理解這個/這些基體,限於基體內部及基體之間的互動關係。” (陳光興,“亞洲作為方法”,2003,p.33)

h7bb o:b)N3E0
心理学空间u%k|aoJ:l y/U5j

「解殖的想像」表示了我對自己和學生們多項心理教育實踐方案操作方法的細緻檢視、返身解構與和他者參照辨識的一種地緣政治意覺【3】(geopolitical awareness)。為什麼「解殖想像」得是在包含這三個面向的“地緣政治意覺”上展開想像?因為:心理学空间 `8fQ;E:W;E|

2C DQ0Fp]7{q0(1)操作方法與踐行過程的細節是實踐的“手段與結果”的統一展現,它切不可被工具化的切割對待,它同時是實作者得以由做中學的成長土壤,不容被貶抑輕忽地對待。F. Newman和L. Holzman就是將Vygotsky的“手段與結果”的方法論(tool-and-result methodology)予以延展發揮的好示例。
*fkv y6u3TQ$M+m0
?/i;_hS&^ ?7d0X0(2)在實踐過程中返身解構與重構是不應迴避且要細緻尊重的重要內在經驗(張育華,2006),這也正是心理治療的知識與方法可以被吸收與整合之處所。早在1983年時,我在Harvard寫團體動力的報告時,就試圖在燕京圖書館尋找中國革命中自我改造的資料,但一無所獲,改革開放後,由 “傷痕文學”中看到的盡是血淚痕跡;這幾年由一些自傳體的口述書籍(如牛漢的“我們仍在苦苦跋涉!”)中,始看得到一些清晰的足跡。我其實認為這一部份是中國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極為豐富的資產,再不做就時不我與了!因為這之間涉及到了社會結構性巨大變革過程中,社會系統不同層次經驗未被分辨拉開對待時,以致於不同邏輯層次經驗堆疊錯置於個人與群體身上,情感與知覺的扭曲和異化自然成為了個人有限身心所不得不或分裂或扁平或混同的一種只顧個人一己“生存”的演出【4】。
k#Di@ i,n0(3)「解殖」是「在世界之間、立足在地,看見他方與他者」的實踐路徑。例如:在台灣,我們怎麼才能知道香港、澳門與台灣殖民經驗和與中國大陸關係的差異?南韓白樂晴提出了「南北韓民眾與南北韓分斷體制之間的矛盾」(陳光興,2008),台灣呢?藉本次研討會的機會,提出“解殖的想像”,是使用此一概念再框定的作用,進入社會系統層次的參看對話。
s.l8\ O/R.u)n0心理学空间LA+d.b^ t
2.社會學習空間的拮抗力量心理学空间#VeF'X0tzR!Hu-C
心理学空间m uX%k]
「社會學習」的概念引用自Axel Honneth。Honneth 指出Habermas 的社會理論裏缺少了行動的團體(acting groups),此舉將社會性相互整合的團體的實踐納入為個體與社會制度性行動系統間的一個中間界面。夏林清在台灣多項社會實踐方案參與經驗的紀錄與分析則均恰是落在Honneth 所言之 “伴隨著社會團體之團體特殊經驗的領悟與信念的溝通過程”(Honneth,1991,p.284)的範疇中,這一種社會團體之間的溝通過程即社會學習過程(social learning processes)。再進一步的說,社會學習過程是指一個社會內部主要進展的動力,不是來自「廣大群眾」的模糊圖像,也不是某種匿名的行動系統,而一定是得依靠特定的社會群體不斷和其他社群對話溝通的過程,而對該特定群體而言在與其他社群對話的過程中,新的認識與社會行動能力也增加(Honneth,1991,p.284)。Honneth所描述的是一個以社群為行動單位的社會變革與發展的圖像,多年對社會運動的關切與參與讓我確認這種社群認識與行動能力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主要功能,也只有當特定社群中的個體與群體實在的發生了意識與情感變化的學習過程後,社會的轉化才得以推進。(夏林清,2002,2004,2006,2007)
2FaF"y[_MM^0心理学空间.T\J{/vHE/_
在過去5 年中,通過一系列文章反映框定(reflective framing)的梳理工作,一個雙層概念架構逐步浮顯。此一「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歷程」是由下面2 組雙層次多面向的概念所組構成的一個圓錘體式的概念架構,圓椎體的立面是行動者(工作者),水平面是行動者介入行動所啟動的一個個人與群體的發展過程:心理学空间 J V/r*}7}R

G*e~u%SCR1k.gt,r0
〈圖一、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過〉

U!gX4F [kr;?0
概念要義與發展簡述
*X立面的二個概念源起於Kert Lewin 對改變與了解的看法,簡單地說,就是行動者是在介入改變的歷程中才會進一步的知道變與不變的可能機轉和複雜性,1986 年Donald A.Schön 予以引用,並闡發為了解與改變的一體雙面的一個介入歷程來支撐其反映實踐者的理論【5】。夏林清由1986 年開始將反映實踐的方法立足於台灣解嚴後各種社會運動湧現的台灣社會內部,故反與Lewin “社會變革有用知識”的初始創念呼應而有別於Argyris 在美國內部聚焦於企業組織管理領導的介入面。(夏林清,2002,2006)
"T4T/X)]f M Q0
{]z$W Cr'i*o$^$`R0*Y的雙層水平面的社會學習概念源自Axel Honneth,夏林清加入 “拮抗同行”來彰顯心理教育工作者致力於社會介入的求變致知的志業時,所必須發展的 “關係條件”; “空間”與“過程”的概念亦源自Lewin 的團體動力理論, “空間”概念指的是我們在各種教育活動的具體操作過程中,發展出的學習空間,Ira Shor與Maxine Green 的空間概念均對我有所啟示【6】。
'AdAt;E,v }q2o0
CEg1W5AI6[b0G.——社會關係現象場與模式化社會關係方式:任一實踐方案的立基處或啟動點均在一特定社會現況之內的某處,任一行動者的存在均置身於社會關係交織運作的特定現象場的某個作用結點處。交織構作於行動者與他者之間的任一組關係均具社會性,且都是一多層次生活與生命經驗交相纏繞的現象場;簡言之,人與人的關係是作為社會作用力量的載體而被人們感知、認識與行動回應的。行動者之間的關係方式會有模式化的樣態發生,模式化關係方式的改變需要個人與群體持續的工作過程(夏林清,“卡榫~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2008)。心理学空间-H%ocM"kX~
心理学空间lFNL KY
G1——協作關係的方式:再有能耐的人也不可能一個人完成工作,社會變革取徑的工作是個人與個人、群與群的協同志業,但協同不是粗糙隨性的搭配,也不是角色功能機械分工的合作;協作關係是共同探究變化可能與發展過程,並建立相互支持、開放反饋以檢查失誤的基石。心理学空间z3w:l]2VaDY O$p

8I0D8VJ Q3`M1q0G2——立基在地的專業/社會介入:引用了Donald A. Schön 對專業實踐工具理性與反映理性的批判論述,唯進一步將專業實踐置入在地社會中考察其社會作用的效應,專業工作者對其自身專業介入作用的反思與對一社會專業化政治社會過程(如專業證照制度與考試)的反省均涵攝於此。心理学空间zS5S'A*S}'T

y a^6a {R:`0G3——社會變革取徑的行動研究:夏林清使用此一概念(夏林清,2006,2008)來標定行動研究的一種取徑。在此一取徑中,行動者對其自身介入變革歷程的考察有一基本的立足視角,即不割裂地對待個人、群體、組織與社會體制的社會關係多層次共存場域,關注社會系統與經驗層次交相作用的力道,並依靠此一意覺持續探究社會變革取徑的個人與群體實踐方法之間的關連性。
2N[ o&U*va:Q0心理学空间 KS"X_(^;J_
A1——活化社會關係行動脈絡的場域創造:「活化社會關係的行動脈絡」(the actioncontext of activating social relations)此一概念是我於1992 年書寫 “站在罷工第一線—由行動主體的角度看1989 年遠化5 月罷工抗爭的發生及影響” 一文時所發展出來的。簡單來說,它是指一特定場域的行動者之間的關係,原本就具有多層社會關係的性質;人與人的關係是作為社會作用力量的載體而被人們知覺、認識與行動回應著的。很多時候,社會關係的某些作用力道對個人、家庭與群體發生了影響作用,但卻不見得會被個人與群體感知與明辨。然而,在某些事件變化的激盪過程中,或是在行動者有意識推進的學習活動中,社會關係作用於自身與他人的力道開始被個人與群體覺知體悟到了,這就是“活化”的意涵 (夏林清,1992,2007)。在社會活動的脈絡中,行動者的行動或工作者的介入設計了激活社會關係的效應時,學習的場域就創發了。
.QmU Qx yw0
LO$v"X'o$q%n2a2J0A2——社會關係差異結構顯影與關係構形再現的社會學習:在個人自身的發展樣態裡,均可能承載著社會差異的刻痕,例如:社會群體與群體的矛盾衝突與群體對個體的擠壓。當這些刻痕印記與附著衍生的情緒包裹在有機會得到撫觸理解時,才會在當事人的表達中逐步浮顯,社會關係差異結構的特定構形就可能在對話與互動中顯現出來,而同時成為了個人與群體往自身之內和理解他者的社會學習材料。任何一組關係均為社會存在的一種表現;關係若無行動者的行動作為,社會關係的作用力量無以展現。日常生活中,社會關係的作用力道早已透過各種制度、機構、群體與個人交錯重疊地編織成窩巢式的生活空間【7】,我們每日生活在看不見卻實質作用著的窩巢式社會關係的構造中;作為有覺識可能性的行動者,行動選擇與方式的改變是可以啟動和推進一個 “社會學習”過程的。階級、權力與性別等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分析或詮釋概念是在經驗陳述再現的現場,做為社會關係的作用力道,被參與者實質感知到的,然而它們一定是交相纏繞的已被轉置成個體與群體身心特定的構做與表現而折射出現。
q)xt L%W S0心理学空间y7n])KyG3x
A3——人形變體異化樣態的內爆解壓縮與解構復甦的自身探究:台灣社會是一非典型現代化的一個急速發展的邊陲時空(丁乃非,2004),過去50 年的二代台灣成年人,在粗糙工業化勞動力密集耗損和政治歷史情感曲扭混淆的生活境遇裡,為了適應性的存活,生命經驗的殊異性或被規約排除或被烙印封存,而發展成的扁平合模人形,這種 “合模”人形的內在蘊藏著過去經驗的斷簡殘篇與情感被壓縮的情緒曲扭樣態,夏林清將這一特定的個體性異化表現形式命名為 “人形變體”;在心理教育工作者細心開展的學習空間中,承載異化構形的人形變體通過內爆解壓縮的身心復甦與社會差異結構顯影的共振對話,對自身經驗重新命名的再框定動作是有可能啟動一個自主的探究改變歷程,與他人和社會關係的方式亦會隨之發生。「內爆(implosion)」原為文化研究學者Mcluhan 用來批判訊息傳媒的過度發展,夏林清與丁乃非在論文評論的多次協作中則將 “內爆”挪用到當個體得到機會,返身向內、拆解體制化壓制與社會化合模規約對自己身心狀態所發生過的經驗的壓縮、禁制、切割或扭結的機會時,一種往內解構的自主探究歷程隨之開展,這就是內爆解壓縮(夏林清,2007)。「人形變體到變體人形」的發展運動即是指行動者具實踐能動性的「人形」會在持續的社會行動田野(亦即其生命發展活動)裡,在後續實踐工作的挑戰中,轉化其先前已然異化存嵌身心體內的壓縮斷片,這是一個復甦重構有機再生的生命踐行,同時也是尋找與他者拮抗同行轉化社會現況的實踐過程。心理学空间GShhud DK
心理学空间Xu d__x#\4p
3.角落、暗處與陰影
?7lS2{-@d%]$a0
\TKY(qh6Wd#L\Q0這一節舉三個在地工作的小群體為例,來約略勾勒出他們拮抗社會不文明並對台灣社會的公共利益所做的貢獻。心理学空间H7|.z'Lt:Sk*EL+z

+Sz:];T7TB Q L03.1風信子~精神病人去污名的發聲與現形心理学空间'S(O@,a:C#R
心理学空间Ewot6RY6RK
2004 年,一個為泰半終生進出慢性療養院病人所成立的有機蔬菜農場 “風信子”成立了。農場創立人劉小許用了她三年碩士學習的過程準備與籌設有機農場。在她的碩士論文“桃源二村--精神病人在台灣的勞動權益實路經驗”(附件一)中,小許這樣說:心理学空间,m+F+B Q@-sk

心理学空间#Dz'E+S/M

i;X U\-Rw7cPt0“「桃源二村」的另類空間是一方面打破精神病人被社會看成是資源的消耗者的位置使用有機栽培作為自食其力的部分生產資源,……桃源二村的目標概念是不把疾病的咎責放在精神病人的性格上。……我不否認瘋狂這件事,我想要做的是在「精神病人」還沒有辦法有新的意義時,努力在一個特定的小空間裡,讓夥辦有機會像是Freire 說的每個人都贏回了他自己的權利,去說自己的話,去命名這個世界。”(劉小許,“桃源二村--精神病人在台灣的勞動權益實路經驗”,2005)心理学空间T,oI yb2hN&t

F(O0lYMAC El0農場成立迄今,除了進行耕作、團體討論和家人座談等促進病友(夥伴)復原的活動外,更面向社會,與其他社會團體互動,增進病友與其他社群開放互動的交流機會。例如:在蘆荻社區大學所舉辦的家庭經驗工作坊中,放映“風信子”工作者拍攝的 “種菜日記”紀錄片,並在與其他參與者交流的過程中,拓展了帶病生活與用藥效應在公開場合被瞭解與認識的空間,精神病患者的家人也特別得到了支持與對話的機會。
mq:CY OS0
/j i(U2Q]0“風信子”的做法由一開始便是朝向與病人與家屬成為夥伴關係,一起面對一個雙重的任務:(1)長期用藥與慢療醫院體制化生活環境所導致的遲鈍退化與隔離僵化的非人性遭遇,(2)社會對精神病的污名與恐懼。

/n)jun+W tw1S0

[2a!z,B*hZ _}7V0心理学空间$?{W2A,?{
3.2蘆荻~揭露販賣公共利益的陰影潮流心理学空间:CW$]0n`(U#Y._+L3I

,CY[ A,l&@0蘆荻社大成立於1999 年,為台灣最早成立之社區大學之一。在台灣成人教育社區大學運動的發展脈絡裡,各個社大的場所均是租借中、小學現有教室空間,於夜間為成人舉辦社大學程。2001 年陳水扁主政時代時通過了一個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開始允許各公立高中、職以委外招標方式將學校場館標租出去,譬如說造價不斐的台灣多所公立高中的 “溫水游泳池”都被一家廠商包去經營。雖然“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第12條明白說明投資契約之訂定,應以 “維護公共利益及公平合理為原則”,但教育部並未在施行細則督考的方法上落實考察 “公共利益”的原則。2008 年,台北縣蘆荻社大便在三重高中現任家長會會長擔任招標委員,且前任家長會會長參與競標的情況下,以低於對方(前家長會會長)一半的標金下,未能競標成功。在三重高中體育館成功辦學9 年的社大被迫搬遷。蘆荻社大師生由2008 年4 月迄今展開了維護學校場館公共利益優先的公民學習歷程。除了學習如何對教育部、公共工程委員會與行政院進行溝通與申訴的政策參與學習外,也開始對台灣中、小學多項委外案例進行專題研討,師生們開始進入視 “中、小學教育作為人民公共利益重要防護界線”的探討過程。與社大公共利益的創發性相對,三重高中前家長會會長(經營挖土機公司的廠商)則是以高中體育場館來進行健身美容與美語補習班等營利事業。
;Q$Ms2N&w%U0a0N0
I5xP]8o Gs f0位於台北縣淡水河邊的三重高中體育館原處於一片荒煙漫草的邊陲地帶,為何在數年間突然有人要高價搶標呢?蘆荻社大的一位 “老農夫”在寫作課上的作文(附件二)就披露了 “有利可圖”的新興住宅區的背景。2008 年9 月24 日蘆荻已被迫搬遷後的一個半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判定 “現任因家長委員擔任評委”所以此次招標無效,換句話說,在行政申訴上,蘆荻打贏了第一場。當然,依台灣式民主的法律遊戲規則,這並不等於道理明白了,事情解決了!在 “海也BOT,山也BOT(委外經營)”(台灣電影「海角七號」台詞)的台灣脈絡裡,蘆荻社大的金額真是芝麻一粒,但對 “公共利益”不應無聲無息的由人民所共有的公共財流到私人口袋中的公民意識萌芽而言,推動草根成人教育的社區大學,視之為認識公共利益的公民學習動能!
"u5r1BGk)_+e,^6F0~Ww5E?0心理学空间8{ jS?o,t ae
3.3日日春~走出暗處的妓權運動心理学空间DoZECm~

8C(K3Y"a3A#zk2} S1f]0由1997 年台北公娼抗爭事件到1999 年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的成立,台灣社會就開始了一個十分文明的社會進程。台灣的前公娼們(性工作者)站到亮處為自己說話,也為性道德污名的社會壓迫帷幕拉開了一道文明的光影~台灣社會開始正視並探究著性道德壓迫的各種狀況。有關日日春的文化活動與其影響,已有許多討論,我不再此重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 “coswas.org”網站了解。心理学空间X9j Skd/Y[
心理学空间_%MX6r*Nu
結語~雜碎美學
c S!`5j1`N}0
?zh6O[-xeVR0借用「雜碎小店」網站上的說明,“雜碎”在華文大辭典裡的解釋是“雜亂”而“瑣碎”,在台語中即“雜貨”,在華人餐館中指“混和多種食材”的美味食品。底邊工作者鎮日處理“雜亂而瑣碎”的事務,卻得磨出做物美價廉切實合用的各種雜貨。這重生活裡就又創發抒困與突圍過關的美學了!台北輔仁一位畢業多年,工作於基層的社區教育工作者在回系座談時調侃地說自己是一個「雜碎」工作者,然而我反而看到了一種美感~承擔社會結構傾斜張力,力圖不被壓扁排除的抵抗力量。台灣雖小但長得還有些古怪特異,由社會心理的眼光來看,大陸與台灣都是社會實驗室,中國大陸在近10 年內, 大量增加了NGO與各種基金會等社會組織(朱健剛,2008),這種集體參與的呈現是否也是歷史中的轉折功能呢?這一短文,我只能把自己在台灣所做的心理教育實踐方案當成是一個透明實驗室裡的作為,所說明的就是一句話~“文明”的亮光不能缺少的是底邊拮抗的發展力量。心理学空间-fC0eFq!Y@

;k`"Y0q'G\?/PQ"y0參考文獻心理学空间.c7S r"E$lCO+I
●中文
]IIm7kve3^01. 丁乃非(2004):〈怪異的拖曳作用〉,應用心理研究》(台灣),23期。心理学空间#^ ^wAPX q
2. 朱健剛(2008):〈大陸公民社會運動:話語與實踐〉,台社20週年會議~超克當前知識困境,《台灣社會研究計季刊》。心理学空间%aV3t n z Z-n
3. 汪民安(主編)(2007):《文化研究關鍵詞》,江蘇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空间*AP.ON^
4. 夏林清(2008):〈卡榫~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哲學月刊》「哲學的行動理論」專題,台灣。心理学空间4CqI[dVk)F-A
5. 夏林清(2008):〈社會場域的共在與差異結構的再現~主體能動知識的發展者〉,中國心理學理論組研討會發表,青島。
F0gce)J4P p06. 夏林清(2007):〈開枝散葉:變體人形的逆轉對抗運動〉。「和平、婦女和日常生活的實踐:跨境、超越戰爭和促進改變」研討會,香港,中國,嶺南大學,15-16頁。
xx{%v6nO;EM07. 夏林清(2006):〈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究》,台灣,31期,201-239頁。
K6Z(^Ia7y b(n,z)n08.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台灣,23 期,131-156頁。
Vk,deCZMy3Nc+r/DE09. 夏林清(2002):〈尋找一個對話的位置:基進教育與社會學習歷程〉,《應用心理研究》,台灣,16期,119-156頁。心理学空间-c\+g2B7QX
10. 夏林清、王芳萍、周佳君(2002):〈「與娼同行,翻牆越界」論壇報告實錄〉,《應用心理研究》,台灣,第13期,147~197頁。
blO#f.Z4|^011. 夏林清、鄭村棋(1992):〈站上罷工第一線--由行動主體的角度看1989年遠化5月罷工抗爭的發生及影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灣,十三期,63-108頁。心理学空间5C)?Y@:o3Y
12. 張育華(2005):《移動的疊影--我在低地蜿蜒前行的實踐歷程》,碩士論文。心理学空间4dwj&]2i#` U
13. 陳光興(2008):〈白樂晴的「超克『分斷體制』」論:參照兩韓思想兩案〉,台社20週年會議~超克當前知識困境,《台灣社會研究計季刊》。
Y+?i3A!@ Ek014.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做為方法》,台北:行人出版社。
z.Ta`*SU"X015. 陳光興(2003):〈亞洲做為方法〉,「邁向公共化,超克後權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週年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研究。
c J sn V7@3l016. 劉小許(2005):《桃源二村--精神病人在台灣的勞動權益實路經驗》,碩士論文。心理学空间v.G9QJ"R:irZ
17. Bart Moore-Gilbert 原著(1997), The Postcolonial Theory。彭淮棟譯(2004):《後殖民理論》,台北:聯經。
J}9jH$R+g5q b018. Fanon F. 原著(1971),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陳瑞樺譯(2005):《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
E"up!C+\019. Shor, Ira & Freire, Paulo 原著(1987),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Dialogues on Transforming Education。劉志行譯(1998):《解放式教育》,香港:嶺南翻譯出版。心理学空间.N*i*|9nbZ }z
15心理学空间L sk7`0hVJO-{{;s
●外文
1uf/Bh;AJ _g01. Axel Honneth, The Critique of Powen: Reflective Stages in a Critical Social Theory, 1991,the MTT Press, Camhridge Mass.)心理学空间8\r8CJK
2. Chattopadhyay, G.P.(1986).”Covert Group Dynamics, Organizational Insights and Diagnosis”. Allahabad:A.H. Loheelen. & Co. Pvt. Ltd.心理学空间\;Yn+yH3R$mp
3. F. Newman and L. Holzman(1993), Lev Vygotsky: Revolutionary Scientist, Routledge.
;~ }l1w K&gk_04. Honneth, A. & Joas, H.(1991): Communication Action Theory: An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MA: MTT Press.心理学空间e-k-p R^
5. Nandy, Ashis(1983). The Intimate Enemy-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n Colovialism, Oxfornu University Press.心理学空间xD)H*P5k3~F"^e
心理学空间 xUd3G[d hm'm
16《附件一》劉小許成立農場的起心動念到創立過程
%[ kp7?:ag9}017《附件二》
2z'Th2CS8v0心理学空间Y@%qGa4BOs"I

G |7j"uli0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輔仁大學“文化、社會與心理”學術論壇
2z UE&vh$o GS0http://www.psy.fju.edu.tw/download/seminar/200810-1.pdf心理学空间&P'WdQ1^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 夏林清
《夏林清》
美麗官姐。水中紋身»

 夏林清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所任課程:團體動力學、行動研究、成人教育
學術專長及研究專題:生涯發展、行動研究法、反映思考與專業實踐、生涯發展專題研究
http://www.psy.fju.edu.tw/new0916/hsi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