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笑话——谈谈玩笑的攻击性
作者: 施琪嘉 / 8563次阅读 时间: 2003年8月28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M%KY R:D$tk5N

心理学空间%pA0o|3h2t)Y
性的笑话——谈谈玩笑的攻击性
9iVa['s9r02003年8月28日 施琪嘉

xT$q^!I g1a4Q;`&|S0心理学空间,X\5R'Kr SX#M[XS

心理学空间N`.SX6}2zNe u |

3{D d2g J5q0现在社会上大多数场合有讲黄色笑话的习惯,有些人十分看不惯,把这种想象上升到世风日下的高度。不过,仅凭反感并不能制止这种风气的蔓延,在各种朋友聚会上、在莫名其妙的手机短信息中或甚至在一些出版的书籍中,这股“黄”风大有欲演欲列之势。一次,国内一名著名的精神分析师突然问到:奇怪呀,人们对此津津乐道并常常哈哈大笑,说明这件事是个很值得发笑的事情,为什么人们在做这件事时反而不笑呢?大家先笑了一会儿,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好笑,但马上沉默了,因为的确对之想不出合适的解释,从而变成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之作者)的描述无疑是这一问题的一个翻版,他说:I want men and women who able to think sex, fully, completely, honestly and cleanly(我希望那些能够想到性的男男女女们要想得完全、完整、真实而纯洁)。心理学空间\:j0@^ VO m

心理学空间1F]y|N

有的人认为开玩笑无伤大雅,殊不知玩笑是以冲突为前提的,因此带有相当强的攻击性。以玩笑的方式表达时有两种情景,或者想表达攻击,或者想化解攻击。如一同事对他的女同事说:你那儿(手机充电器)反正空着也是空着,不如让我的插到你的那儿!女同事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攻击性,却因为属于玩笑性质而不能发作。另一个例子为毛泽东在延安与对中国政治不太了解的英国女探险家克特西一玛尔克丝小姐会见时,被问到“听说你血洗了许多市镇,把8岁以下、40岁以上的人都杀了,说你是土匪、流氓”,屋里的气氛紧张极了,毛突然笑了:“不,午饭我不吃小孩肉。”寒冰随即消融。

D6O:m:o8mdYcD8Z0心理学空间nR}v _rE'E

这两种情况均在冲突十分尖锐,以至于无法用理性的逻辑形式去面对时发生。精神分析将人们惯用的逻辑形式称为“次级思维”,它具有逻辑性、目的性及计划性的特征。基于其个人工作经历、个人知识背景和个人生活体验,人们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环境作出相适应的反应。然而,在巨大的冲突面前,个人的工作经历及知识背景有时要让位于来自个人过去生活体验的情感的凸现,以至于正常情形下的逻辑、目的和计划性特征全部被抛之脑后。这时,需要有一种能够摆脱常规思维特征的方式来表达(否则会以冲动的行为代替言语表达),如“我插你那儿”的隐晦含义被“充电器”置换了(意思一点没变),大家可一眼察觉出来的动机实际上就是精神分析师孜孜以求的潜意识内容。所以回应有四种形式,一为将对方的潜意识动机明了化,如回答:不,你这个流氓!这显得生硬但一定能够达到目的(何况对真流氓生硬还算轻的)!若不愿伤和气,那又有两种回应方式,一种为意识层面的糊涂,即我(假装)听不懂你潜意识的意思:来吧,充电器拿去!另一种以潜意识的内容客气地挡回去:就你,不行!第四种形式属于愿打愿挨型,恕不在此讨论。心理学空间)LU2qe*OM,O

KEC{_2O6Z'u(A0应该说毛泽东的回应方式为地三种,大家很容易理解他不仅午餐不吃小孩肉,早餐晚餐也不会吃,也不是那种吃肉分男女老少的人,总之,毛泽东不是外界描述“食人族”!但如果那样说,就显得逻辑性、目的性、计划性太强,不仅不好笑,而且可能会因为过于生硬而引起提问者的反感或窘迫(也许那探险家并没有恶意)。显然,突兀的回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也吃东西,但不吃人肉!”心理学空间7\1v i1t8j g3I;f [

心理学空间8U{I~ ^.AW

所以,对黄色玩笑的流行,应该区分攻击性的指向,如果听者感到被攻击,那可能说者有过强的性(或其他攻击性)的冲动在表达(第一个例子),这时,你可以选择离开或阻止;如果别人反应尚可,你自己觉得反应过于强烈,比如,你觉得这个人对女性怎么这么不尊重(黄色笑话却不仅限于针对女性)!!那可能你自己的经历中形成的极强的道德律,不容许自己(更不容许别人)去想(何况讲)那些“肮脏”的事情。心理学空间~9G }&mh|

心理学空间f c v;JI;P y

回到开始的问题,既然攻击性能够得到释放,人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大可不必哈哈大笑了!有人问:甜蜜的性爱还有攻击性吗?您说呢?即使是最甜蜜的爱。有首歌唱曰:爱到尽头,覆水难收,爱悠悠,恨悠悠!

f$eU\+P0jZ2s z0

~Fj4?nC0---健康报2003年9约8日第六版

N)G1h3hkD"I+_ FB6B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青少年攻击性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杂文
《杂文》
陈焕的痴情与拒绝»

 施琪嘉

施琪嘉 教授
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武汉市心理医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精神分析学组华中地区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DAAD)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获得国家教委对外学术交流基金留学奥地利茵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



微信公众号:人人江湖


施琪嘉老师的微课
微信扫码报名

创伤30讲



真正的疗愈,是内在小孩的成长




精神分析入门6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