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癔症现象的心理机制:初步通报(1893)
布劳伊尔与弗洛伊德 作者: 布劳伊尔与弗洛伊德 / 10516次阅读 时间: 2010年10月25日
来源: 秦伟 标签: 布劳伊尔 弗洛伊德 癔症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5d]"pl^$d/\)|k

癔症现象的心理机制:初步通报(1893)
7J*l L `s f0ON THE PSYCHICAL MECHANISM OF HYSTERICAL PHENOMENA: 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 (1893)心理学空间-if i0I(tq9gh
布劳伊尔弗洛伊德
3^"d s&d;?7_0译注:秦伟心理学空间F3UQ+W GZVT

h$Pg/GDnb&H0心理学空间)ym6nWo-vt |7{

Zjz @T#UQ.}0
X%I)` R!?-k%v.i,mai0一个偶然的观察[2]促使我们多年以来[3]追踪了癔症[4]的数不胜数的各种形式和症状、以期找到它们的触发原因[5]——亦即一个事件、它通常是在许多年以前引发了此种现象[6]的第一次发作。在大多数的案例中,要确定这一原初的事件不可能仅仅凭借对患者的问诊、哪怕是问得很详尽。其部分原因在于所追问的往往是一些为患者所不愿意谈及的经历;但是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患者确实是不能够回忆该经历,而且多数人从未想过在触发事件与病理现象之间还存在着因果性联结。通常的情况是,我们必须催眠[7]患者、然后在催眠中唤起他对于症状第一次出现的时间的记忆;一旦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以极为清楚、极其令人信服的方式证实上述联结。
lnL7W yE2~2chE H0n#R1o0心理学空间W[6NnS
这一检查手段在极其大量的病例中产生了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结果。心理学空间*}2j'|*cMn

?8{1e jP(Q:F0S6c-`/o0Ez0其理论价值在于它们提示,外部事件决定癔症病理学其范围远远超过了目前所知道的和所承认的。当然,在创伤性癔症[8]的情形中,引起症状的显然是事故。同样,此种因果性联结也清楚地见于癔症发作[9],在此时,可以从患者喃喃的言语中搜寻引起首次发作的事件,每次发作他都幻觉到此一事件。对于其它癔症,情况就复杂了。心理学空间*K `l/{"u)bD

#M2k` b;Sc N9zSr0然而我们的经验表明:无论哪种症状,其作为癔症的产物,虽然表面上是原发的、亦即原因不明的,但是都被确切地归结到触发创伤[10],一如上述两类现象[11]清楚地展示因果性联结。许多症状能够溯源到这样的触发因素,它们包括各类神经痛[12]和麻木[13]、其中许多是经年不愈,挛缩[14]和瘫痪,癔症发作和癫痫样抽搐[15]、每个观察者都将后者当作是真实的癫痫,癫痫小发作[16]和带有抽搐[17]性质的各种障碍,慢性呕吐和厌食、严重到了拒绝任何营养的地步,各种形式的视力障碍[18],经常复发的幻视[19],等等。癔症症状持续多年、而引发它的却是单一的事件,此种不相匀称正是我们在创伤性神经症[20]中所每每遇到的、无一例外。相当常见的是,儿童期所发生的某一事件造成了一个或重或轻的症状,并在之后的岁月里久不消去。
DC7x/F o#V$G0心理学空间"gl EWy
此种联结通常如此明确,从而可以清楚看到,一个触发事件何以产生这个而不是那个具体的症状。在此情形下,显而易见,症状由触发事件所决定。举几个极为普通的例子:痛苦的情绪在吃饭过程中产生、当时却被压制了,之后产生以癔症呕吐的形式而持续数月的恶心和呕吐。一位姑娘守护在病床旁边、心急如焚,进入半睡半醒的状态,之后产生一个可怕的幻觉,而她那只搭放在椅子靠背上的右手臂则变得麻木了;由此派生右手臂轻瘫[21],伴有挛缩和感觉丧失。她试图祈祷、然而找不到词语;最后她用了英语才复述一段儿童祷词。接下来,产生了一个很严重的也很复杂的癔症,此时,她只能讲英语、而且不能够理解母语达十八个月之久[22]。——一个小孩病得极重、终于入睡了,其母亲竭尽所有的意志力量以保持安静,为的是不吵醒小孩。可恰恰由于这个意愿,她的舌头发出某种噼啪作响的噪声。(“癔症反意愿”[23]的一个例子。)接下来有一次,她又想保持绝对安静,此种噪声重复了。从此产生某一种抽搐、其形式是舌头噼啪作响,每每出现于她激动之际,且延续多年[24]。一位极为理智的男子目睹兄弟在麻醉下强直的髋关节被松解。关节咔嚓一声松开之时,他感到自己的髋关节剧烈疼痛、并持续近一年。——还可以列举其它例子。
N Sa2x5_I+E-F0
u'Y3m6q-g0在别的案例中,此种联结不是这么简单。它实际上只是在触发原因与病理学现象之间的一种 “象征性”的关系——如同健康人在梦中所形成的那种关系[25]。例如,一个神经痛继发于内心的痛苦,呕吐继发于道德上的厌恶。我们研究过一些患者、他们习惯于极其频繁地利用此种象征关系[26]。还有一些别的案例,不能够立即看出它们是怎样以我们所说的方式被决定的。而典型的癔症症状恰恰就落在这后一类,例如感觉部分丧失[27],视野狭窄[28],癫痫样抽搐[29],等等。若要解释我们对于此类的看法,只能留待关于这一问题的更为全面的讨论了。心理学空间;?2dZLV%yP(TY[

(i[6hc'w#mT0在我们看来,诸如上述的观察似乎在普通癔症[30]的病原与创伤性癔症的病原之间建立了一种类比,似乎支持了创伤性癔症概念的扩展[31]。在创伤性神经症中,疾病的关键因素不是无足轻重的身体伤害、而是惊恐情绪——心理创伤。我们的研究以类似的方式[32]揭示,对于许多的、即使不是大多数的癔症症状而言,触发原因是心理创伤。任何经历只要引起苦恼的情感——比如惊恐的、焦虑的、羞辱的、或者身体痛苦的种种情感——都有可能作为此种创伤;至于是否成为事实,这自然依赖于所影响的个体的易感性(如同在另一个稍后将提及的情景中那样)。在普通癔症的情况下,并不罕见的是:我们未发现单个的严重创伤、而是许多的部分创伤[33]形成一组触发原因。它们累加才能够起到创伤的效果。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一个痛苦故事的组成部分,在此意义上,构成了一个整体。存在另外一些案例,其中,一个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件与一个真正起着作用的事件相结合,或者,前者正好发生在一个对刺激特别易感的时刻,从而获得了创伤的地位;其实它本不该有此地位,而有了之后,也就长久如此了。决定性心理创伤与癔症现象之间存在因果性关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创伤只是一个怂恿者[34]、引发症状之后就无关紧要了。我们恰恰必须假设,心理创伤——或者更准确地说关于创伤的记忆——如同一个异物,在进入很久以后,仍然应该被视为一个强有力的、仍在发挥作用的因素;为了证明此一假设,我们发现了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现象,后者也赋予我们的研究成果以重大的实用意义。
9bg3nz cGxT? Fq0心理学空间)J.U2x-u X%d2E
因为我们发现,当初还深感惊讶,引起癔症的某一个症状的事件一旦重新被清楚地回忆、其伴随的情感重新被唤起,一旦患者尽其所能、十分细致地描述那个事件,并将情感表达为词语,那么,每一个这样的症状就立即地并且永久地消失。缺乏情感的回忆几乎总是毫无结果。原先发生的心理过程必须再现得尽可能栩栩如生,必须被带回到它的原初状态[35],然后给予言语的表达。如果我们所处理的现象涉及活动的激起(痉挛[36]、神经痛和幻觉),那么它们将复现到最大强度,之后就消失了。功能丧失,诸如瘫痪和麻庳[37],也以同样的方式消失,当然看不到短暂的强度增加。[38]
-HT.tArh n0心理学空间&LCtK%GZ
也许有人怀疑这是无意识暗示[39]:患者指望用此方法解除其痛苦,正是他的指望、而非言语叽咕具有治疗作用。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我们此种观察的第一个案例乃在1881年,亦即“前暗示”时期[40]。用此方法分析一个极其复杂的癔症患者,使得发源于不同原因的症状分别地得以消除。患者自发的自我催眠[41]也使人们能够见到这一因果关系,让人十分惊奇。[42]
8^1ABpiMf0心理学空间!vJ.s.QF%{4C)C
让我们重温格言“原因消除则结果不再”,并从上述观察中得出结论,即决定性过程[43]在许多年里继续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发挥作用——不是间接的、不是通过一连串的中间的因果链条,而是作为一个直接地产生症状的原因——这就象一个心理痛苦,事隔许久之后,只要回想起来[44]仍然引起泪腺分泌。癔症患者主要受苦于过去事件的记忆。[45]心理学空间^0J~;\ ]"F9Zg5d

LMS9wAQ0心理学空间];^m.CDS^Z1^?
心理学空间E6fP b#B_ J` t
粗略一看这不合常理,许久以前所经历的事件居然一直起着作用并如此强烈——它们的记忆并未轻易地历经消退过程,尽管我们看见了所有的记忆都因后一过程而消失。下面的思考也许有益于理解此一现象。
l:V'|` Z0心理学空间 z!}f\0R
一个记忆的消失或者说其影响的丧失取决于各种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乃是针对那引发情感的事件存在一个有力的反应与否。此处“反应”是指所有的随意的和非随意的反射——从眼泪到报复行为——经验表明,情感由此得到释放。如果此一反应达到足够的程度,大部分情感将消除。此一事实仍日常所见,其证明散见于语言的惯常用法,诸如“哭而后快”[46]和“暴风雨之后多么爽朗”[47]这样的短语。如果反应遭到压制,情感将继续附着于记忆。一个伤害倘若已经得到了哪怕是言语上的赔偿,与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伤害相较,其记忆也将迥然有别。语言也反映了在身心后果上的这种区别,人们把一个在沉默中所承受的伤害极其准确地说成是“羞辱殒身”[48]。受害者对于创伤的反应,如果反应恰当——例如报复,那么也只是达到一个彻底地渲泄的效果。所以,语言可以作为行动的一个替代;情感能够借助于语言而得到“渲泄”[49]、并几乎与行动一样有效。在某些情形中,言说本身就是一个恰当的反射,例如哀悼和说出一段折磨人的隐密亦即忏悔。这样的反应假如没有出现、无论是以行为、以言词、或者在极温和的情况下以眼泪,那么,对于这一事件的任何记忆首先保持的就是其情感特征。
j.?!IW7Q0YIH0Y0
At,aGL0然而,一个正常人经历了心理创伤,为了应付所面临的处境,“渲泄”并不是其唯一的办法。其创伤记忆即使未得到渲泄,也将进入巨大的联想网络,连结于其它的可能与之相抵触的经验,从而受到后者的修正。例如,在一次事故之后,危险的记忆和惊吓的(程度有所缓和的)复现,二者连结于随后所发生的求援的记忆和对当前的安全的意识。又例如,一个人蒙受羞辱,如果他正确地认识事实、考虑自身的价值,等等,其记忆将得以校正。为此之故,正常人能够使伴随的情感经由联想过程而消除。
5o~WlUD%l#_0心理学空间n0Nz\D1V B
我们应当在此说一说普通的印痕[50]抹灭、亦即我们称之为“遗忘”的记忆消退,它抹灭了一些观念[51]特别是不再具有情感影响[52]的观念。心理学空间Aj"{${p$M
心理学空间P;`J+|8x+hU
另一方面,我们的观察表明,成为癔症现象的决定因素的记忆长久地以惊人的鲜明程度连同原本的情感特征保持下来。然而,我们必须指出另一个稍后将要考虑的值得重视的事实,即,这些记忆不为患者所支配、从而不同于患者对过去生活的其它记忆。相反地,如果患者处于正常精神状态之中,这些经验将全然不呈现于患者的记忆、或者仅以十分简约的形式呈现。直到在催眠中追问患者,它们才浮现出来,其新鲜程度毫无减损、如同一个新近事件。心理学空间h(m/VSvB$S
心理学空间'Q8A}q[m2Sx-r!`
这样,我们的一个患者有六个月之久,在催眠中以幻觉的鲜明程度,再现了前一年(在急性癔症发作期间)相对应的那一天里使她兴奋的每一件事情。她的母亲记有一本她所不知的日记,证明了再现具有完整性[53](第33页)[54]。另一个患者部分处在催眠中、部分处在自发的发作中,她以幻觉的清晰程度重新体验了其在十年前罹患癔症性精神病[55]所经历的全部事件,其中大部分在此之前已经遗忘。又例如,某些具有病原学意义的记忆可回溯15年至25年之前,可它们依然惊人的完好无损、感觉方面栩栩如生,而且一旦重现,其活动强度完全等同于当下经验。(第178 -180页)[56]。心理学空间jnG#}"hE'q
心理学空间(E `G6?w![
这只能以如下的观点来解释,即,这些记忆是例外、不涉及我们上面的所讨论的普通消退过程。换言之,这些记忆看来是对应于未充分渲泄的创伤;我们若进一步考虑何以不能渲泄,则至少发现有两类情形不发生针对创伤的反应。
})k1t{XK0
*?%g B-S B0第一类是这样的,患者未对心理创伤作出反应,乃是因为创伤的性质使得反应根本不可能,例如,看起来无可补偿地失去所爱的人,或者由于社会环境使得反应不可能,或者所涉及的是患者希望遗忘的事情、从而有意地被压抑了[57],亦即抑制、压制,使之不进入意识思想。我们在催眠中发现,正是诸如此类的恼人的事情成为了癔症现象(例如修士、修女、禁欲妇女和教养严格的儿童所罹患的癔症性谵妄种种[58])的基础。
8D,G:A)~xK)YX0心理学空间;xI+J|%R
第二类情形并不涉及记忆内容,只取决于患者在这些经历的同时所处的精神状态。我们在催眠中发现,某些观念作为癔症症状的原因其本身并不重要,之所以保持下来,乃在于其产生之际正值个体陷入象惊恐那样的极度无助的情感之中,或者处于绝对异常的精神状态之中,例如白日梦的半催眠[59]的朦胧、自我催眠、等等。在此埸合下,个体所处的状态使得个体不可能对事件做出反应。
:v5~6Gj_*vxk+__0心理学空间yf ~-`1lu%?'l6p
当然上述两类情形可以同时出现,而事实上也常常如此。例如一个本来就意义重大的创伤发生于个体陷入极度无助的情感之际或者一个异常的意识状态之中。而且,对于许多人而言,心理创伤产生了一种异常状态,后者反过来使得反应不可能,看来这也是有的。心理学空间5x6]8\8~^(CV e,]
心理学空间S*y0tf0K6~
这两类情形都有一个共同的事实,即那些心理创伤未通过反应而释放、也不能够通过联想得到处理。在前一类中,患者决意遗忘恼人的经历、从而尽力将后者摒除在联想之外;在后一类中,联想性处理无法发生,乃是因为,在正常的意识状态与观念所出现在其中的病理的意识状态之间,完全不存在一个广泛的联想性联结[60]。我们稍后将详细讨论这一问题。心理学空间-@v6m`!Fo @Qx
心理学空间2DJXeJ
因此,成为病理学因素的观念经久不改其鲜明程度和情感强度,可以说,这是由于它们不能够经历正常的记忆消退过程、后者的联想未受抑制从而能够得以渲泄和再现。心理学空间%H3Q&C!y]3O2IC
心理学空间*d-N| mg!|5|
心理学空间}%B:A!H$s Oo
心理学空间6QW/qQ9tO
我们指出过种种情形,经验表明,它们对于从心理创伤发展为癔症现象负有责任。为此,我们不得不说到了种种异常的意识状态,病原性观念在这些状态下产生;不得不强调了如下事实,即重要的心理创伤的回忆不见于患者的正常记忆而是见于催眠时候的记忆。我们与这些现象周旋愈长久,就愈发地相信,在众所周知的经典案例中以“双重意识”[61]的形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意识分裂[62],其在每一个癔症中也占据了一个根本性的地位,这种解离[63]的倾向和与之相伴的异常意识状态种种(我们将以“催眠样[64]”这一术语总称之)是此种神经症的基本现象。我们的这些看法与比纳和两位让内相同[65],尽管我们的经验中没有他们在麻醉患者中所得到的惊人的发现。
3Vv[*~v*KT'Bu)\&`0心理学空间9crf@1x~
催眠乃一人为的癔症,就此著名命题,我们同样地可以说,癔症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是催眠样状态的存在。这些催眠样状态不管相互之间、还是与催眠之间有多大的差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在其中浮现的观念极为强烈、但是却被阻断,不能与其它的意识内容有联想性交流。这些催眠样状态之间可以发生联想,从而它们的观念性内容可以达到程度不等的心理的结构化[66]。此外,应该假设,这些状态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其与别的意识过程的断开程度是多种多样的, 一如催眠可以从轻度昏沉到梦游症[67]、从完整回忆到彻底遗忘。
3w+V*h&Q ]0心理学空间*v3c;EL+a]S a
如果此种类型的催眠样状态其存在先于外显疾病的发作,那么它们就提供了土壤、情感在其上播种致病性记忆及其随后而来的躯体现象。这对应于体质性癔症[68]。然而我们还发现,严重创伤(例如象创伤性神经症中所发生的那种)或者竭力为之的压制(例如针对性欲),能够引起不同的观念群的分裂,即使对于那些在别的方面安然无恙的人也是如此;这将是心理获得性癔症[69]的机制。我们应该假设,在上述两种极端形式之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情形、患者解离倾向反比于创伤影响的强度[70]。
&]^BdK/rk,m_0
t)hjZ!iidnZ0我们对于这样的体质性催眠样状态并无新的看法。看来它们常导源于白日梦,而后者普遍地存在于健康人中间,针线活之类事情使妇女们特别容易陷入其中。在这些状态下产生的“病理性联想”何以如此稳固、何以比通常的观念对躯体过程具有大得多的影响——此二问题对应着一个更为一般的问题,催眠性暗示何以有效。我们的观察对此没有做出新的贡献,但是表明,“癔症是精神病”这一断言根本无法解释癔症患者中间为什么不乏优秀的人,他们头脑极为清明、意志特别坚强、性格十分杰出、判断力高度发达。他们在清醒思维的时候确实是这样,可到了催眠样状态,却精神错乱了,就象我们所有的人在梦中精神错乱一样。所不同的是,梦—精神病不影响清醒状态,然而,催眠样状态的产物却将以癔症症状的形式侵入清醒生活之中。[71]心理学空间Nb4|L2xCSu'l

0D#D4F2L{|x'w0心理学空间@+N+N%lzT
心理学空间+P%L'n}W.^/oM"`
心理学空间1EANnt&X#i
心理学空间'@"zc|!N$c A

7px@(g#Ke0心理学空间&` ZA'`V5g zV
我们对慢性癔症所作的论断差不多完全适用于癔症发作。沙柯[72]曾经就“大的”癔症发作给出一个著名的图式,他把一个完全的发作分为四个阶段:(1)癫痫样阶段,(2)大运动阶段, (3)激情做态[73]阶段(幻觉阶段),和(4)终末谵妄阶段。沙柯通过这四个不同阶段的合并、去除或者单列而推演出几乎所有形式的癔症发作,它们在临床上较之于完整的“大发作”更为常见。[74]心理学空间C%^Fj"}:kZ&v-Xv
心理学空间#pQ:VRC^
我们试图做的解释首先着眼于第三个阶段,即“激情做态阶段”。只要它以明确的形式出现,就将以幻觉再现那个引起癔症发作的重要记忆——后者要么涉及一个严重创伤(此在创伤性癔症中最为典型),要么涉及一系列相互联结的部分创伤(例如普通癔症)。退一步说,它的发作可以再现另一些事件,后者具有意义、乃是因为它们与创伤同时出现于一个具体情境之中。心理学空间5a0P.y'C A!C

(HZ[M3i-n^0不过也有一些发作只有运动阶段,没有激情做态的阶段。这类患者可出现全身性阵挛性痉挛[75]和强直性昏厥性僵直[76],在如此之类的发作期间.或者在其睡眠发作[77]期间,如果能够与之相处和沟通——或者更好地,如果能够在催眠中引起发作——那么也将看见心理创伤或者部分创伤的病原性记忆,后者依惯例是出现于幻觉阶段。
l9Q#z0Z/MQ.k0心理学空间N.[#jL^_C j3Uw
例如,一个小姑娘多年以来罹患全身性抽搐发作,完全可以而且也曾经是被诊断为癫痫。为了鉴别诊断,她接受催眠,随即引出一次发作。问她看见了什么,她回答:“狗!狗来了!”;原来,她的第一次发作确实是在被疯狗所追逐之后。治疗的成功证实了诊断的选择。心理学空间GvT ~*x(EA!B%l

F5h(_5]1Q9une0又例如,一个职员由于受了老板粗暴的对待而成了癔症患者,多次发作,发作时陷入崩溃、怒不可遏,但是说不出一个字,也无任何幻觉。所幸在催眠中引出了一次发作,患者说他正在经历那一埸景,老板在街上虐待他、用棍击他。几天之后,患者来了,说又有了一次同样发作。这回,他在催眠中重新经历了与疾病首次发作相关联的埸景:那时他在法庭上没有因为其不公平的待遇而得到赔偿。心理学空间!r+s"zX&dW\,O
心理学空间T%GaB#g F1A*y,\(C3JQ
在所有的其它方面,那些在癔症发作期间浮现的或者被唤起的记忆也是对应于触发原因,后者出现在慢性癔症症状肇始之初。如同刚才提及的这些触发原因,导致癔症发作的病原性记忆也是牵涉到未能够通过渲泄或者联想性思想活动而解除的心理创伤,也是全部地或者基本上不能够进入正常意识的记忆、当属于催眠样状态的意识的观念内容从而其联想受到限制。最后,试探性治疗也适用于它们[78]。我们经常观察到,此类能够导致发作的记忆,在催眠中历经反应过程和联想性校正,而后就不再能够导致发作。
+l.Q:~!A(HY0
w$X)Cu-a,h0癔症发作有运动现象,部分地可以被看成是人皆有之的反应形式(诸如挥动手臂和踢脚,就连小孩子都这样)、其与伴随记忆的情感相称,部分地作为这些记忆的直接表达;然而部分地它们不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加以解释,一如慢性症状中所见的癔症烙印[79]。心理学空间!V#p*z1H:n)A
心理学空间i0gj,v-t)fm
再者,癔症发作将显示出一种特别有趣的方面,只要我们回想以上提及的一个理论,即在癔症中存在不同组群的观念,它们源于催眠样状态、其与别的观念的联想性联结被切断,但是它们之间可以联结、从而形成了第二意识或者说第二状态[80]的结构化程度不等的基础。倘若确实如此,那么一个慢性癔症症状将相当于这个第二状态干扰了躯体神经支配,后者通常接受正常意识的控制。另一方面,一个癔症发作表明了此种第二状态是高度结构化的。发作的第一次出现,提示了这样一个时刻、即这样的催眠样意识已经控制了患者的整个机体——换言之,它提示一个急性癔症;之后它重复出现并带有一个记忆[81],提示了上述时刻的返回。沙柯业已提出,癔症发作是第二状态的基本形式。在发作期间,对于整个躯体神经支配的控制还扩展到了催眠样意识。众所周知的观察表明,正常意识并不总是遭到完全的压抑。它甚至可以查觉发作中的运动现象,然而所伴随的心理事件就不为它所知晓了。心理学空间C8WZOh _DT!F?

5Q0t(RD;r(G+~1lG1x4K n0就我们所知,一个严重癔症案例的典型表现是这样的。首先,在催眠样状态期间产生一个观念性内容;一旦后者增强到足够程度,它就在某个“急性癔症”阶段控制躯体神经支配和患者的整个机体,导致慢性症状和反复发作;在此之后,它消失了,只留下某些残余。假如正常人格[82]重新控制局面,那么催眠样的观念内容的残余就只是反复出现于癔症发作中、并将患者一次又一次地置于大同小异的状态,这些状态本身再次使人遭受影响、并且易感于创伤。同一个人身上兼容了两个心理结构,它们之间的平衡状态似乎就此建立了:癔症发作与正常生活并行不悖、互不干扰。发作可以是自发性的,就象正常人的记忆自发地再现;不过也可以是引发的,就象任何记忆可以根据联想律被唤起一样。引发它的既可以是刺激一个癔症生成区[83],也可以是一个新的经验、后者相似于病原性经验而引起发作。我们希望能够证明,这两种引发因素尽管表面上如此不同,但是本质并不相异,而且两者均触及到某个感觉过敏的记忆[84]。心理学空间UDa0R/\ MH

2GBQ*r6q&{n!d$X0在另一些案例中,此种平衡极不稳定。只要正常人格力量耗竭、陷入无能,发作就将以催眠样意识的残余形式而出现。不排除这种可能,即发作在此已经失去其原初的意义,只是作为没有任何内容的运动反应而反复出现。心理学空间/S&By4e&},XD

%m&@2~)TG v a"Z0某个癔症人格[85]可以在发作中、在慢性症状中、或者在二者的混合中展现自己,这到底取决于什么,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86]
_.D*y)U7Z#J"@J0
Cf7mT$R0心理学空间hB ^kg$h
心理学空间w&Kd~n.e;k6Q%SF
现在我们明白,本文所描述的心理疗法何以具有治愈性效果。原来,它消除了那个在最初未得到渲泄的观念的影响力量,使伴随观念的情感通过言说而得以释放;它将观念(在轻度催眠中)引导入正常意识,从而使之接受联想性校正,或者通过医生的暗示而除去它,后一方法已经成功地治疗伴有健忘症[87]的梦游症。
E{q!u0C|)T Q0
H5|I6Y$\0t0我们认为此种方法具有相当的治疗优势。自然,我们并没有解决癔症的体质性问题,也无力阻止催眠样状态的反复发生。而且,在急性癔症活动期,一个症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消除,旋即又代之以新的症状,我们对此毫无办法。但是,一俟急性期过去,任何以慢性症状或者反复发作的形式遗留的残余,往往通过我们的方法得到消除、而且是永久地消除,因为此法是根治性的;在这一点上,其效果看来是远胜于心理医师们今天所采用的直接暗示法的消除。
)Q'Fm TH+^?0
K+{O.u,EIyy{0沙柯解释并人为地模拟了癔症-创伤性瘫痪,如果说我们揭示癔症现象的心理机制,从而在他所开创的这一道路上前进了一步,那么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理解的加深仅仅是针对癔症现象的机制,而非内在原因[88]。我们只是触及癔症病原学,所做的解释其实只是针对其获得性形式[89]——亦即针对各种偶发性因素[90]对于神经症之影响。
M&KnQ#f I0心理学空间#T/d/GALgM1[
维也纳,1892年12月
C5Z!Z7ONg0心理学空间i k?6]7p
-----------------------------------------心理学空间!n~BN}

4Jr?(qkT&a6X0[1]如同在第一版序言中所做的说明那样,本文最初是以单独的形式发表于1893年。它不仅收入本书,也收入弗洛伊德短篇论文选集Sammlung kleiner Schriften zur Neurosenlehre(1906)。以下脚注见于后一选集:“此文也作为导言收入《癔症研究》(1895),布劳伊尔和我在此书中进一步发展了此文所表述的观点,并以案例加以说明。”(英译注)心理学空间;Q{{^ VvKT
心理学空间;Z k-A2{r_S
汉译底本是Standard Edition of Collection of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以下简称标准版)卷二,参考了金星明译杨韶刚校《癔症研究》(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卷一,长春出版社,1998年)。脚注除了说明之外均为秦伟所加。心理学空间zCm#@9{\6E!T2A
心理学空间*i`Y6Ah;a L&H$Q!I+zh
[2]根据英文版《青年弗洛伊德》,“一个偶然的观察”指标准版卷二第27页第2段所记述的“把她自己谈出来”一事。心理学空间 tUl/eFk}S2C

?#Cyum6S|:y0[3] “多年以来”:指11年多,即1881年初至1892年12月之前。心理学空间 ymL*bt'z`F

!xw6o9Q#Jr3nl0[4] 癔症:hysteria,亦译为歇斯底里、癔病、协识脱离,相当于中医经典《金匮要略》所称的脏躁。癔症是精神性神经症之一种,症状基于转换作用(conversion),其特征为缺乏行动与情绪之控制,自觉有病、焦虑、感觉印象之效应增强,可有各种不同之失常现象。疾病之症状为感觉过敏,卵巢、脊椎及颈部有疼痛及压痛;有知觉丧失和其它感觉障碍,窒息感,视觉朦胧,麻痹、强直性痉挛,惊厥,尿滞留,血管运动性障碍,发烧,幻觉,及强直性昏厥(catalepsy)。癔症有不同的分类,常见的术语有:焦虑性癔症(anxiety h.),显转换现象而有焦虑重发;转换性癔症(conversion h.),由一种被压抑之观念或复合情绪所产生之精神能转换成神经刺激而导致身体症状;犬惊病(canine h.),狗的精神障碍,显惊哧症状及癔症性吠声与奔跑;固定性癔症(fixation h.)其症状根据器官疾病而来;色欲性癔症(h.libidinosa),亦称女性性欲增强;重癔症(h. major),以空想、木僵及麻痹突然发作为特征;轻癔症(h. minor),有轻微惊劂而意识并不丧失;单状性癔症(monosymptomatic h.),仅出现单一症状。
1d8e'ETT2r tM0
4M!ETMQ"N8y{"V!A0[5] 触发原因:precipitating cause。
'_3];A1_P0心理学空间&~@?B^
[6] 此种现象:指癔症现象。心理学空间@6g,cn U.n
心理学空间$s1@_}5q.H:Z
[7] 催眠:hypnosis,用特殊方法引出的被动状态,可增强对暗示及命令之服从性及反应性,但暗示或命令内容必须与本人之意识或非意识愿望不发生严重抵触者。心理学空间6g3L6]QWhkQ g7e!M
心理学空间W0x&L8e1|Xh
[8] “创伤性”癔症:“traumatic”hysteria。沙柯应用暗示方法清楚地展示了创伤性癔症的病原学问题,成为了癔症研究的里程碑。本文即是奠基于沙柯的研究,所以把创伤性癔症当作是论文的逻辑起点。心理学空间4}3K;}3oC
心理学空间+q/VbD0\-acU
[9] 癔症发作:hysterical attack。沙柯利用暗示诱导出癔症的各种症状戏剧性发作,清楚地展示了观念性内容对癔症症状的作用,这之于本文有直接的意义。
v`&P2q3t7O`C!W0心理学空间n+x?!A+x
[10] 触发创伤: Precipitating cause,汉译“触发”来自霍大同博士。心理学空间6TsQpT0C"? LF]

PMc8s^!J$f)`?,O,b,^(\0[11] 指创伤性癔症和癔症发作。
!oN/o~,p0
v0U(]/qC y4i0[12] 神经痛:nueralgia
r(UQR+lA'Q0
+K0lCG,{ V0[13] 麻木:anaesthesia心理学空间q nZ$?g8A;qLK
心理学空间bbYt5Q&x0T
[14] 挛缩:contracture
TF W1p/LUL'P0
4n^K W!\+V N+L u0[15] 癫痫样抽搐:epileptoid convulsion。
5vO(j"}7f Z(r%Y0心理学空间6WX~-oH]1\
[16] 癫痫小发作:原文为法文petit mal,医学术语,指短时神智消失而微小节律之动作,每日发作,特多见于儿童。(汉译注)
)S6J4My9H&R2K0
"neXqB,w.H0[17] 抽搐:原文为法文tic,医学术语,指面部等肌肉的抽搐。
(Y_YxJ`E0心理学空间)g$c z ?5J E j
[18] 视力障碍:disturbance of vision
5MF%?0`\%t#m~7tPt$?0心理学空间q9F{"S JKh2U
[20] 创伤性神经症:traumatic neurosis
8_9TG8}*e9dZHL0心理学空间1PA/r-L%OT'z
[21] 轻瘫:paresis
Nr&\WiF0心理学空间P%m E)`%oB A
[22]该患者就是第一个病案的患者(安娜·O.);见以下第21页起。(英译注)——母语:指德语。心理学空间 Bi$k~ t;o%o

)Lkj+y3_`0[23] 癔症反意愿:hysterical counter-will。心理学空间3MDoR Cq lL

C4CH?&_y!Pi0[24] 该患者就是第二个病案的患者(埃米·冯·N.夫人);见以下第48页起。上述几件事在“一例使用催眠术的成功治疗”(弗洛伊德翻译沙柯《星期二课程》并附序言和脚注,1892-3,见于标准版卷一)一文中也有较长的讨论,其中也论及“癔症反意志”。( 英译注)
RX{5Szr0心理学空间w*z9yg"K nuQ1d
[25] 象征性的:symbolic,在精神分析中,象征性在广义上是一个观念、一个冲突和一个无意识的愿望的形象的及间接的表象方式。在此意义上,每一个替代形式都可视为象征性的;狭义上的象征性的表象方式原则上能被在象征符号与无意识的被象征物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所规定。——Jean Laplanche et J-B Pontalis,Vocabu-laire de la Psychanalysis,8e edition,467,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84,Paris。译文参考了霍大同博士《语言与精神分析》讲课稿。
?\Z#l@9mhP0
$J+Ob.OS;\0[26] 请参见对Cacilie M.太太一案的讨论,以下第176页起。(英译注)——亦可参见脚注56。
A |*bw[(q0
v;YLg-E6^V|0[27] 感觉部分丧失:hemi-anaesthesia心理学空间 q#Fw1I1b}H#btz i9O

N s ?D5SO0[28] 视野狭窄:contraction of the field of vision
7Ubm3Z;zlZ0
#Ig-X`xM { aI(D,DI0[29] 癫痫样抽搐:epileptiform convulsion,同epileptoid,一译为癫痫状的。
G}eW f%H\ @0心理学空间 Oq-A2b[H1Zd*XR
[30] 普通癔症:common hysteria。
p3s.dn/Cb#n0
9t4s0W jsu\ rv0[31] 这句话清楚表明了本文与沙柯工作的关系。参见脚注8、9。
;w0^ o Y'a_ q0心理学空间ue,Oj9_nG
[32] 类似的方式:指类似于沙柯的方式,即在催眠中唤起某些记忆引起癔症症状发作。
Q'SQ#Vpu"^D"_/@0
%M5m)U_&]V0[33] 部分创伤:partial trauma,此处的“部分”指不足以产生结果,与“完全”相对。
v%T N:LjS}X0
wL[E;m]3M0t-g0[34] 怂恿者:法文agent provocature,原意是“故意煽动肇事的破坏分子”,
:Acm:w/X.{0
Dis4E1usil}.V)Q0[35] 原初状态:status nascendi,心理学空间V}kP1U7m b"[
心理学空间x"o4Gx&May
[36] 痉挛:spasm。
)|z8\ M X(Z.W;QN2[b0心理学空间^m;VD?7v1h
[37] 麻痹:anaesthesia。
b(V8AFnObN}(a0心理学空间-B?X.oFN+|:}
[38] Delboef和 Binet清楚地认识到此种治疗手段的可行性,见于下述引文:“我们现在能够解释催眠师何以促进了痊愈。他将患者重新置于问题首次出现的状态,并由于问题栩栩如生地再现他便用言词对抗之。”(Delboef,《动物磁气》, 1889,巴黎)。“我们也许发现,借助一个心理把戏将患者带回到那个首次出现症状的确切时刻,可以使其更加敏感于治疗性暗示。”(Binet,《人格退化》第243页,1892,巴黎)——让内对心理自动症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Pierre Janet,《心理自动症》第xiii页和第7页,1889,巴黎),描述了应用一个类似于我们的方法治愈一个姑娘的癔症。(弗洛伊德注)自动症automatism:执行非反射动作,非由意识所决定。例如,消遥自动症ambulatory automatism,患者往来步行时,为机械式动作,不自知所作为何。从命自动症command automatism,一种对命令的异常反应,受命者照暗示行动,未经过任何判断,见于催眠和某些精神状态。直接伤后自动症immediate posttraumatic automatism,一种创伤后之情形,其病人行动自如,而无行为之立即或较迟之记忆力。心理学空间q.M"xRd,za

:K0s!U8EW0[39] 无意识暗示:unconscious suggestion。关于术语“无意识”,标准版卷十四第161-165页编者按中有关于此术语的历史简述,特别地,在文末有关于翻译上的一段检讨,大意是德文bewusst和unbewusst是被动的分词形式,分别相当于英文的consciously known 和not consciously known,显然英文unconscious不具有被动的意义、相反是一个主动的形容词。实际上,法译本中用inconscience也存在类似的差异。至于汉译为“无意识”自然没有充分体现“未被觉知到的”这一层意义,值得注意。
m)G b-^@|MPt0
0{w8fI L~2y0[40] “前暗示”时期:“pre-suggestion”era。沙柯应用暗示研究和治疗癔症,时间晚于布劳伊尔观察安娜O,但其论文先于本文。所以,这里的“前暗示”时期可能指的就是这一历史事实。心理学空间(BqL E?%L&PL}W \
心理学空间{,pd'i7m0N h[
[41] 自我催眠:auto-hypnose,亦作self-hypnose。心理学空间2lDU @`fe)d

}9bjFG0M y0[42] 此种观察的第一个报告见于第34页。(英译注)
.M%Zk1M4AX G@{ c_0
s/L+i$h"}0[43] 决定性过程:determining process,指创伤记忆。心理学空间k[!B/x*p;b

thW/pB P6N])}0[44] 回想起来:原文是that is remembered in waking consciousness。心理学空间^ HbC8w'lP

.o q#~u%_ n0[45] 在此初步通报中我们不可能区分其中哪些是新的.哪些是在癔症的看法上相似于我们的作者如Moebius 和Strumpell所说的。我们发现,Benedikt多次发表文章,其在理论和治疗方面的某些评述最接近于我们。这些容别处讨论。(弗洛伊德注)。见第210页脚注。(英译注)心理学空间Q"]&F `$j:P s ADse
心理学空间\.J[G Q^
[46] 哭而后快:德文sich ausweinen。心理学空间iA1U0E%L*q4oS

+L{"Q:\~6D,c;C6X0[47] 暴风雨之后多么爽朗:德文sich austoben。心理学空间}K q9e'C$\ a
心理学空间X?*E[3]
[48] 羞辱殒身:德文Krankung。
$D` B Q i~ xH t0心理学空间7a4vvsGv
[49] Catharsis 和abreaction 在此段落中是其第一次以发表形式出现。弗洛伊德在此之前致弗利斯的一封涉及本文的信中使用abreaction 这一术语(弗洛伊德,1950a,Letter9,原作时间是1892年6月28日)。(英译注)心理学空间;BlW"}6A O9d{

SOP ~1j9T&FF,^a0[50] 印痕:impression。心理学空间'zBEi D[0L
心理学空间-p `'rwZ @2]*AU![d
[51] 观念:英文idea,标准版卷十四《无意识》一文的第74页有编者写的脚注:“(对于英译词idea)德文单词为Vorstellung,它包含英文的如下三个单词即idea(观念)、 image(心象)和 presentation(表象)。”今引述于此,以帮助理解本文中的“观念”、“观念性内容”之类的术语。
2T5^Vy7{ g1a \ {W:u0
SB?Vm(U FE y0[52] 情感影响:affectively operative。心理学空间3c6KtpQ[ p1C

sP-[q9F p0[53] 完整性:completeness。心理学空间P y1XGKn-e

MCnHQua:[RrI0[54] 第32-34页记载了一系列的十分有趣的症状:虽然安娜生活在1881-1882的冬天,但她的症状却严格地再现了一年前即1880-1881年的冬天里相应的那一天的事情。例如,一天她对布劳伊尔很生气却找不到原因,但在其母亲记的日记里和在当天晚上的催眠回忆中表明前一年的这一天布劳伊尔惹恼了她。又例如,一天她知道自己穿的是一件棕色的外套,但是却将它看作了蓝色;视觉测量表明颜色知觉正常,进一步追查发现与外套的布料有关——原来一年前的这一天她正忙于给父亲准备外套,同样的料子,但颜色是蓝色的。
*L*p;qWk-[ ^0心理学空间 v\ T8p&ltl\.U-{#r5y,Z
[55] 癔症性精神病:hysterical psychosis
G{upV!j1p1K0
h oH @8p2?/g1T0[56] 标准版第178-180页中描述了两个例子,大意是:(1)第一个患者(当弗洛伊德开始唤起创伤情景)回到一个指向她丈夫的极端情绪化的阶段中,她描述了一段与他的对话,并提及他的一句深深地伤害她的话语。突然间,她把用放在脸颊上,痛苦地大叫一声,然后说:“它就如同一记耳光。”说完疼痛和发作都消失了。(2)第二个患者15岁时躺在床上,受到严厉的祖母的严密的监视,她忽然哭叫一声,感到两眼之间的额头如物穿刺的疼痛,并持续几周。在分析这个几乎是三十年之后又复现的疼痛的过程中她告诉我:祖母看她是如此之尖锐简直是看穿了她的脑子(她担心那老妇人已经在怀疑她了),当她告诉了我这个想法时。她大笑、疼痛立即消失。患者名叫Cacilie M.夫人,亦见脚注26。——此二例的译文参考了霍大同博士的讲稿。心理学空间TCRP|
心理学空间]'OW,as*aSd1v| O
[57] 这是术语“被压抑了”(verdrangt)在精神分析意义上首次出现。布劳伊尔和弗洛伊德已经使用此一概念,但不是此一术语,见二人合著、死后发表的手稿(关于癔症发作理论,见于标准版卷一,1940),写于1892年11月,仅仅比本文早一个月。弗洛伊德本人在所发表的文章中首次使用这一词见于他关于焦虑性神经症的第一篇论文(关于从神经衰弱分离一名曰焦虑性神经症的特殊综合症之基础,1895b)的第二节;而且他为本书所写的几个章节中好几次使用此词(例如标准版卷二第116页)。在这一时期里,“压抑”被用作为“防御”(Abwehr)的同义词,例如在本书第一版联合序言中(第xxix页)。可是,“防御”一词并未出现在这个“初步通报”中,而是首次出现于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性神经精神病”的第一篇论文(同名论文见于标准版卷三,1894a)的第一节中,并和“压抑”一词一样,在《癔症研究》的后面章节(例如第147页)中被弗洛伊德自由使用。布劳伊尔在他的理论那一章节里(例如第214至245页)使用了这两个术语。——术语“被压抑了”在早期出现中有时(例如此处)伴随了副词“有意地”(absichtlich)或者“故意地”(willkurlich)。弗洛伊德在一篇文章中对此做了补充,他说压抑行动是“由意志的努力引入的,所以可以认为是有动机的。”因此单词“有意地”仅仅是说存在某个动机、并没有意识的努力的意思。事实上,弗洛伊德稍后在其第二篇关于“防御性神经-精神病”的论文(关于防御性神经-精神病的进一步评述,标准版卷三,1896)的开头就明确地将防御的心理机制描述为“无意识的”。——编者序言中(第xxii页)关于压抑概念起源也有一些评述。(英译注)心理学空间)i.UM yO1r

5n$WC-G)O k%JL0[58] 谵妄:delirium,意识障碍伴动作增加。患者表现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思维零乱,对周围环境不能正确辨认。常有幻觉,多为视幻觉,亦可有前庭幻觉、听幻觉、触幻觉等。视幻觉内容有时可因暗示而变化。亦可有错觉。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常带有恐怖性质。病人有时可以有些接触,例如呼之能应,简单问题或能对答,常不切题。此种接触仅能维持很短的时间,病人旋即陷入喃喃自语或兴奋混乱之中。谵妄病人睡眠节律也有障碍,到了夜间往往谵妄加重,骚动不宁,日间则可表现嗜睡。常可伴有出汗、心跳加快、皮脂腺分泌增多、面色潮红、粗大震颤、体温升高及脱水等到躯体症状。较轻的谵妄也称为亚谵妄状态。(夏镇夷等主编《实用精神病学》第30页)心理学空间U%tG"YoOoW,i {;G
心理学空间} o/YE \%i~#i
[59] 半催眠的:semi-hypnotic。
2H&Kc5Na#Q;G$P0
L,_$q1u.Sso0[60] 广泛的联想性联结:extensive associative connection,
$UV h*_S/Lk0
IlM8tQ~I0[61] 双重意识:法文dual conscienc 相当英文 dual consciousness。(英译注)
hO,If.H7B/D0
.M@8rM"T&Q0[62] 意识分裂:the splitting of consciousness,这可能是沙柯在演示中提出的,患者在癔症发作期间具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说“意识分裂”。注意,其与“无意识”概念不同,但与“催眠样状态”之概念有直接的关系。
@&cxm `.m O2oY0心理学空间l*p/v'q,q/U`
[63] 解离:dissociation。心理学空间;Y|J ]AGS:a

:^"^6y Z i^,Tpxd wi0[64] 催眠样:hypnoid,一译为类催眠。
1CN,E;u&Zm\]o6r0
&W5}H(RE:X0[65] 两位让内:Pierre Janet 和Jules Janet。(英译注)—— 比纳:Alfred Binet (1857—1911),法国生理学家,著有《人格退化》(1892,巴黎),“我们的这些看法与比纳和两位让内相同”说的即是此书中的观点;并与Theodore Simon(1873—?,法国医生)共同于1905年创立了智力测量量表,提出了智力年龄概念,是近代心理测量之父。让内: Pierre Marie Felix Janet (1859—1947)是法国精神病学家,他把学院心理学与精神病临床结合起来,强调癔症的心理因素,并在这一点上先于弗洛伊德。Jules Janet未查找到,不知为何人。心理学空间Bs(FB6[#Q~;Q3|0v

V$od,hm2f Xn9N0[66] 心理的结构化:psychical organization,
.?a GD`l~0心理学空间xh"j)jP0V9?
[67] 梦游症:somnambulism,在此指催眠梦游症,被试在催眠下有充分的感觉,但事后不能再回忆。心理学空间l6c7BDAe0[9av
心理学空间7V$Q s s,o7qb |
[68] 体质性癔症:dispositional hysteria,
+D] L~*hQT6OE M/P0心理学空间4uDV.XxU+E&t
[69] 心理获得性癔症:psychically acquired hysteria,指心理创伤导致的癔症,相对于体质性和器质性癔症。心理学空间s8r9^#^hyZB
心理学空间[7S+TW](N
[70] 两种极端形式:分别是指催眠样状态先已存在(体质性癔症)和严重创伤(心理获得性癔症),解离倾向对应于前者,创伤影响的强度对应于后者。大多数癔症患者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因素,但是偏重不等,故而用了“反比”一词。
Mji wWV3b"r S&N.f0心理学空间(T8uU X2vaooD
[71] 此节原始提纲现存于作者去世后(1941年)出版的备忘录(弗洛伊德,备忘录“Ⅲ”,见于标准版卷一,原作时间为1892)。(英译注)
ya Z/b H2? `0心理学空间.^&aZK0d8yG
[72] 沙柯:Jean-Martin Charcot,法国人,与Guillaume Duchenne(法国神经学家,1806—1875)共同建立了近代神经学,是最伟大的医学教师和临床医生之一。他以催眠成功地促发和消除癔症症状,因而认为它是一类和心理因素密切有关的疾病;但是他又推论产生癔症的基础是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弗洛伊德留学巴黎即是师从此人。
(u e#I&z;dBJCH0
8ymKf-@^0[73] 激情做态:法文attitudes passionnelles。
1X$xa2U$LhU*k7j0心理学空间J l2z2Ah
[74] 参见沙柯,《神经系统疾病讲稿 Ⅲ》第261页,巴黎,1887。(英译注)
NLDM*c'y5i+]0心理学空间)x eh3G:JW8hn
[75] 全身性阵挛性痉挛:generalized clonic spasm。
2E3[ R rn.w0心理学空间(K6Zf:AqR
[76] 强直性昏厥性僵直:cataleptic。
N;Nx,kgLQ0心理学空间^A$G~/V
[77] 睡眠发作:法文attaque de sommeil。
W;s3I\3h3k;{,m0
{B+IgM-d)A5D)rA#q0[78] 它们:指导致癔症发作的病原性记忆。本文在此提到两类记忆,一类是触发原因,一类是病原性记忆。
+?+f |A2y6r0心理学空间#WU}csz;Nh%b B
[79] 此即“癔症的持久症状。”(沙柯,《神经系统疾病讲稿 Ⅲ》第255页)布劳伊尔在下面讨论了癔症烙印,见标准版卷二第244页以下。(英译注)——癔症烙印:沙柯等人曾热心于发现所谓癔症烙印,诸如按压乳头促发癔症症状之类,作为支持癔症诊断的依据。(参见夏镇夷等主编《实用精神医学》第199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心理学空间8vT F'S8Q]1h

|,KB0m.G AH9F}8\0[80] 第二状态:法文 condition seconde,本文中与之相当的术语有第二意识second consciousness,催眠样状态hypnoid state,催眠样意识hypnoid consciousness,等等。
EX)H-U {@3[0
:Q"P9S6Dn1S,zzJ#p0[81] 一个记忆:指前面提到的首次发作时候的创伤经验。
I2Q\DNm;`0
k1K;X}F+p5?@0[82] 正常人格:normal personality。这里的人格指心理和行为的总体特征、总体印象。心理学空间(~H&P7Y-J]i~^

$oXI$zfU-lO0[83] 癔症生成区:沙柯经常使用这个术语,例如《神经系统疾病讲稿 Ⅲ》第85页以下。(英译注)
#g+^\ MC9g f0心理学空间4P$?K ^'_Bm_-n {W^1{
[84] 本文在此提及三个概念,即新的经验、病原性经验(两种引发因素)和某个感觉过敏的记忆。这三个概念在时间序列在平行于弗洛伊德在1909年11月维也纳学会的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三层结构说,即:“我们料想成人的神经症具有在其幼年生活中的原型,我们对神经症的起源效果是清楚的,我们必须在核心情结与成人的后来的神经症之间插入一个如同中间阶段的基本神经症。儿科医生将能够做出一个在由神经症所精神性的规定的分层和在生活是最初年代中形成的联结之间的明确区别。他同样能够决定那个必须归因于发展的东西和那个必须归因于遗传的东西。”——此注释参考了霍大同博士的讲稿。心理学空间5].C8e6^nq
心理学空间1eEghhd
[85] 癔症人格:hysterical personality。参见脚注82。
]/[akY%f Y6@0
7y(^5? @Qn+V'Oa%@o#p0[86] 这一节讨论癔症发作,其初稿写于1892年11月,并在作者去世后发表(布劳伊尔和弗洛伊德:关于癔症发作理论,1940,见于标准版卷一)。弗洛伊德很久之后在一篇论述癔症发作的文章(关于癔症发作的总的评述,1909,见于标准版卷九)中处理了此一问题。(英译注)
RW0?:IY,M"b!BT0心理学空间-Q'Kj GoE q
[87] 健忘症:amnesia。心理学空间9]1N E [,PU
心理学空间!D_eO ` _ M{ L*R7f s
[88] 内在原因:internal cause,生物学的原因。从此可以看到两位作者的医学视角。
pe?'j[W0y0
aC+k$noP{0[89] 获得性形式:acquired form,这里是相对于“内在原因”而言的、由生活经历导致的具体的症状表现。
?9^asVW'g ~0
"E5i8hY/@p9Q6C;p0[90] 偶发性因素:accidental factor,其中accidental强调偶然性的,非本质的,不是期待的,常有不幸的后果。弗洛伊德(1901年)分析“少女杜拉”过程中也涉及这一概念,他写道:“在神经症患者中其性欲素质包括遗传的影响,与生活中的偶发性影响一起发挥作用,偶发性影响可能干扰了正常性欲的发展。”(标准版卷七第50-51页)。

(V6G"Yd)dOiK$JBXx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布劳伊尔 弗洛伊德 癔症
«听从“偶然” 秦伟
《秦伟》
认识自己,认识精神分析»

 秦伟

留法精神分析博士,接受15年个人精神分析,四川大学导师,现在在上海大学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