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基因和文化
作者: Synge / 10847次阅读 时间: 2010年11月02日
来源: http://www.dixin.info/ 标签: 攻击性 基因 文化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攻击性基因文化
l%Q0?$BU;V)Ps`n0
(g&RCo*n*ey)?6oB0来自Never 心理学空间8r$O!Gq_
2010-10-31 10:07:54 
?u r0K9J&gY N0
"X7s&g ^`3V,og0在新知客九月号写了一篇文章介绍MAO-A基因与攻击性的关系。MAO-A是一种控制神经递质血清素和肾上腺素释放的酶。荷兰研究者Brunner等于1993年最早发现,编码这种酶的基因与攻击性行为相关。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MAO-A-L型基因型的被试的杏仁核对情绪线索更敏感,而眶额皮层抑制能力减弱,从而可能导致冲动性的攻击行为。心理学空间G sTcp2|LGz

8d0v"t8wC!djT$iY*m0针对白种人的研究,MAO-A基因与攻击性的联系是比较明确的。有两件事引起了争议。首先是2009年,意大利的法庭第一次因为杀人犯携带MAO-A-L型基因,减少了刑期。这引发了遗传与刑事责任之间关系的争论,Nature也作了报道。心理学空间0T%h7C8r5l

lY#d7D2m(w0另一件是在2006年,有研究者在一个国际会议中报告了在新西兰土著毛利人群中,携带MAO-A-L型基因的比例高达56%。而对于高加索人种,MAO-A-L型基因携带比例约为34%。因为传说毛利人有食人的历史,这一结果似乎会加深人们对毛利人野蛮的印象。因此新西兰媒体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最终研究者认为,MAO-A与不仅与攻击性行为相关,还与冒险行为有关。因为毛利人可能是乘坐独木舟冒险跨海到达的新西兰,这个历史可能对MAO-A基因做了正向的选择。而且,MAO-A基因与攻击性的联系目前只在高加索人群中研究过,其他种族的研究都很少。毛利人中MAO-A基因与攻击性是否存在联系还没有证据。
*])u*e4UI8y o |0心理学空间"N ~b%ox
这篇文章其实还有一个有趣的结果,就是中国人中MAO-A-L型基因携带的比例高达77%,为全世界最高。当然,数据只来源于台湾学者的一个小样本研究 (n=55),大陆这方面的数据还没有。但这个结果还是让我很惊讶。因为印象中,中国人的性格并不好斗,反而偏阴柔。心理学空间,u jTLMg)^

V9fH%a7{5o H)l0当然,好斗只是一方面。研究还发现MAO-A基因还与对社会拒绝的敏感性有关。因此MAO-A基因与攻击性的联系可能由对社会拒绝的敏感性中介。在今年的一个研究中,Lieberman还发现国家人群中MAO-A基因的百分比与这个国家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相关。MAO-A-L基因型人比例越高的国家,就越可能是集体主义取向 (上图)。Lieberman的研究实际上是之前介绍过的五羟色胺基因研究的继续。这两个研究都明确的表明了基因与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对于中国等东亚国家来说,集体主义价值观可能起到缓解社会拒绝焦虑的作用,从而会减少由此引发的反社会攻击性行为。
7f `%iN?,j,Da"s4}T M0心理学空间5d/G UW#XkP1r
反过来讲,中国人的攻击性倾向可能并不低,但通常会被压抑。一旦被某种“合理性”释放出来,破坏力还是蛮大的。比如一两周前发生在成都武汉等地的事情,以及四十年前发生在全中国的事情。下图的出处就不介绍了,你们懂的。

:^Tv.C,s6S0心理学空间2N Z~y6K2_6xI4~x
Way, B., & Lieberman, M. (2010). Is there a genetic contribution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Collectivism, individualism and genetic markers of social sensitivity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5 (2-3), 203-211 DOI: 10.1093/scan/nsq059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攻击性 基因 文化
«青春期教育,家庭和课堂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社会心理评论
《社会心理评论》
“潜规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