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聆聽
作者: 李维榕 / 5297次阅读 时间: 2010年5月05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a)o&l/wM,z-X;zT02010年5月5日心理学空间!y0^z a]"?{
孩子會聆聽心理学空间:b^ w \.|8}VJ
與姪兒六歲大的兒子玩了一天,然後一家人到酒樓吃飯,正吃得興起,小孩子突然靜下來,滿面憂愁。原來他突然想起忘了寫一樣功課。
e ~7sjEC0心理学空间2i8hCJj!F d
孩子走到母親身旁,看看母親怎麼反應。母親卻繼續與大人談話,沒有回應。孩子又走到父親身旁,父親只用手抱他一下,沒有問他功課。心理学空间 _q`AhK7W'C
心理学空间$rc'? GKE#J&_
孩子回到自己座位,捧著腦袋自己思量。心理学空间 psM'\ M/R)],b

$eyS8W"YG0我問他說:你的老師兇嗎?心理学空间A g+_"k5{JrIN5rr'N2U

A(~ Y$Up'a0他答:老師不兇!心理学空间Z Vn0{A"U;Y$M-i
心理学空间)J'C'~n5l"GhAp
我又問:既然老師不兇,你為什麼如此發愁?心理学空间*Gr M6{'oW
心理学空间 V)hRj0fu|s-mV:n
他很詫異地反問我說:我本來以為功課都做完了,現在漏了一份,就不算齊整,多麼彆扭, 老師不兇又怎樣?
1k.GI A|C!V,v2k0心理学空间%ni9rQv/b`
孩子的話,讓我十分慚愧,原以為孩子是怕老師才做功課,其實他是過不了自己那一關。心理学空间 ptS krGkV

,fAB%[;q9YH.cu{(U,?H0這讓我想起一套叫「黑豹事件」的電影。劇中人帶著一套象棋出差,後來發現在酒店遺失了一枚黑豹棋子,便發了一個電報給酒店店主,要求他去找,結果惹出一場風波,被誤以為是搗間諜。後來真相大白,有人問劇中人:一盒棋子只值一塊半,發個電報卻要花兩塊錢,你為什麼不買一盒新象棋算了?幹嘛要發出這一份惹麻煩的電報?
eY8tmhPH `0心理学空间oA1nIS-`*S'N B
那人回答:好好的一盒象棋少了一枚,不找回來怪彆扭的!
s j0^8d d2x0心理学空间(f'd(Q:|q5dLz%i
為了不想覺得彆扭,有些人會做些常人不能理解的事。那是一種赤子之心,一種對自己的執著。心理学空间1yE:qR x0Pm.Z0b
心理学空间-d HW,R^0Py.R
從姪兒孩子的反應看來,這種心態在小孩子身上是很自然的,但是能否保持到成年,卻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可能消失了?
fNw a[tv0
-V;\.ekE,E8r W{7c0近代社會建構主義 (Social Constructivism) 的理論,認為人的思想及價值觀,都是被社會塑造而成形的。那是一種潛移默化,一點一滴的塑造。當我問小孩子”既然老師不兇為什麼他那麼發愁”,也就是不知不覺地在孩子的心中,放下一枚種子。這種子培植一種觀念:老師兇不兇,是我做不做功課的理由。
;Z-d2rI6yV!h d0心理学空间r,x6sNO$a7l
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知道要接收多少外來的訊息。有用的、沒用的、甚至有毒的,孩子要有很大的分析能力,才可以抵擋得住。心理学空间vJ-HV0I,i o ^b

NT+J,q|h0百老匯有一齣音樂劇,叫做「在森林裡 (into the Woods)」。其中有一首引人深省的歌詞:我們要小心說話,孩子會聆聽!
#H3m'LK+x%_0心理学空间s^%C/v%u9To'^
問題是,無論怎麼小心,大人的話,總是會傳到孩子心中,大人內心的焦慮、不安、苦澀、偏差及小心眼,也會一起傳播。
-{`5s/QF X!i$p@ Ba0
0v7N)h'\k0怪不得很多人都說:孩子生下來都是畫畫天才,但是長大了,受了太多社會的教化,就再也畫不出童真,而畢加索的藝術,就是一把年紀仍然畫得出兒童的畫。心理学空间p^K"{X#YW

)A-j1DY.bpn4s/@0我的一項臨床研究,就是觀察孩子對父母關係的反應。發覺十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的反應都是比較直率,毫無修飾,卻是觀察入微,父母的一舉一動逃不開他們的眼。但是十歲以上的孩子,卻往往口不對心,面對父母的衝突,雖然身體上記錄到明確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速或汗液增加,嘴裡卻往往否認。什麼事都說「沒有關係」或「沒有留意」。
p {3uV9d+UZ0心理学空间)@^OVu%V
為什麼孩子與青年人會有這樣大的分別?其中一個解釋就是:孩子的情懷仍然是直接的,他們對大人仍帶有一定的信賴,覺得有話可以直說,表達也就不必轉彎抹角。但是到了青少年階段,大人再也不是他們心中的理想人物,大人的毛病他們更是一覽無遺。所謂反叛時期,不過是因為把父母的行為及價值觀都看透了,再也不肯讓大人牽著鼻子走。而且越離不開父母的青年人,就越會與父母作對。那是尋求爭脫的一種現象。心理学空间1W(m` DliK)[
心理学空间G}w1|N9Hh(r
加拿大一位著名的兒童作家艾麗斯‧門羅 (Alice Munro) 有一篇文章,描述一個青年人在祖母葬禮上,怎樣觀察著家人的互動﹔父母親怎樣在哀傷之餘,仍不忘向對方放冷箭﹔大人們怎樣利用各種藉口來自我膨脹﹔親屬中怎樣百般做作,隱惡揚善;以至詩班歌頌時,男人的大肚皮,女人的雙下巴,都盡被收入青年人的眼底。
O \7YSx0心理学空间*@M"d3|#EJ
這篇文章好像有些殘酷,但是年青人的眼光就是如此敏銳,不然他們無法與父母分離,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即使當他們自己成為社會中堅分子之後,也會變得像他們本來反叛的父母一模一樣。心理学空间{5J(c#AO/GB7c
心理学空间0P]v#[X6St
孩子是一張白紙,字都是別人寫上的。怪不得年青人費盡心思想把別人寫上的筆跡刪除。
U;E)b{FA0
@v!L!Su]#mze d*s+[0孩子也是一面鏡子,他們身上反映的正是周邊環境中的重要人物及大社會的縮影。
:I)Q wh xU0
/\iq Hi/RqvP0像那六歲的孩子,為什麼他可以捧著腦袋,自己思量? 正正因為他的父母給予他足夠的思量空間。沒有過分為他張羅,孩子自然學到一個意念﹕功課是他自己份內事,需要自己解決。而善於自我思考的孩子,反映到的是背後一對沒有精神壓力十分放鬆的父母。
kf3k C#u#D#p0心理学空间 Ds(I;]8BD}5^/A
近代父母最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讓我的孩子自動自覺,不用父母為他費心? 如果上述那六歲孩子的行為可用作指標,你就會發覺,那些讓父母牽腸掛肚的孩子,反映的往往是背後一對精神緊張的父母,他們大都行動快捷,說話流暢,問題是,他們越能幹,孩子就越反應遲頓,孩子越不起勁,父母又越更努力,結果功課成為父母份內的事,孩子只是陪襯而已。
W]W/f8ux(M0心理学空间$Vl!qh"D1Fv
有趣的是,父母談起孩子,不是擔心功課,就是擔心行為,尤其是母親,擔心孩子的時間要比擔心丈夫有沒有婚外情還多。
9X"s4Za;B%]0
$s;g$w#wE Q0其實孩子的韌力是很強的,真是天生天養,而過分親子,卻是一個時代病。
(vfO O9f _5]+Q1v;T0心理学空间$_D;?hA2t
我在臨床工作中,見到絕大部分的兒童問題,都是基於他們與父母關係過於緊密,以至缺乏適當的成長空間所引至。其中很多所謂孩子的過度活躍症,往往發覺父親或母親比孩子更為活躍,奇怪的是,那吃藥的是孩子,而不是大人。
R~C-R;uh0心理学空间,{)mDL*csZjf
當然,有父母會反問﹕難道我們真的放手,孩子就會不再依賴?心理学空间RFwG(S6s
心理学空间}%Hh5q$T*o
問題可不是那麼簡單,如果孩子與父母都習慣了與對方周旋,即使有一方放手,另一方也絕不會罷休。當父母真的要放下孩子時,孩子一定會變本加厲,把父母拖得更緊。同樣地,當孩子想獨立,父母的滿腔情也會無處可依,讓他們欲罷不能。
p+o"\/w o/^l WrM0
[^}Xi9cj-C0父母與子女的親情,原是天下最值得珍惜的一回事,誰會相信親情有時也會成為一種綑綁,讓人不能動彈?心理学空间z&C:bc r3c'a'_2T

} F4u7YuWq*tZ0要把長大了的孩子從父母的懷中推走,是十分艱巨的工作。最好是未雨綢繆,早作預防。父母親與孩子糾纏不清的時候,往往是由於把孩子的份內事,與自己的份內事混淆不清,界線不明心理学空间0Bf)fiX4k
心理学空间6FzOEe Z k
孩子的份內事是要做好功課,發展自己的知識和創意。父母親的份內事,是要做一對合拍的夫婦,讓孩子不必為他們的關係而操心,即使婚姻觸了礁,也要設法做個開心快活人。因為孩子最大的心結,就是父母是否活得和諧寫意。
&DR.m!{5S,NQB0心理学空间U#wA4E-C3{ ASn
人人做好自己的份內事,那就天下太平了。心理学空间)YA8l&g0cw/MO
心理学空间y{sDv1`
「本文轉載自5月5日信報副刊健康版」

6]:`rJc3gc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隱蔽青年的家庭 李维榕
《李维榕》
胡言亂語的樂趣»

 李维榕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麥克.尼可譽為目前「結構派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李博士著有《家庭舞蹈I》、《家庭舞蹈II》(張老師文化),另與米紐慶合著多本家族治療叢書,如《學習家族治療:家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
http://www.familycouncil.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