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somethings” 的爭議
作者: 李维榕 / 7443次阅读 时间: 2010年9月25日
标签: 少女 人生路 朋友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1t3F8G7r'MhQ,\

2010年9月25日心理学空间h8H/H#tUD6Rkri!N
“20-somethings” 的爭議
P'd8A$Bzs:vd0有同事剛送女兒出國回來,心中仍念念不忘女兒的事。
PbD/j,vu0
w#e!a6zp0她說:「在女兒就學的小鎮租了一間特大房間,原想好好地享受一番天倫之樂,沒想女兒一拿到宿舍鑰匙,就立即搬走,留下她一個人在旅館納悶。」心理学空间0`#XRdi4PY,^2G:b O

$S]Vq|7t\"_/xH0送兒女出國,不少近代父母都奉為天職。
@ dQd;{GH0
jK)[|^ ^5S!q0孩子上大學,本來是人生一大階段、一件家庭盛事!有能力的家長,都會重視。整個夏天,聽到很多朋友的暑期活動,都與送孩子出國留學有關。
Dn(}LRa0
P0P9cLKL0下面是一段典型的對話:
p4]Km E|V0心理学空间Go:Cj}G3Gw9i
父親:「我這一陣子很忙,因為要帶女兒到紐約找房子,讓她安頓下來才開學,八月中就要出門了。」
!Pm t:W8kG?0心理学空间 Xj@E3}
我問:「你熟悉紐約嗎?你知道往哪裡去找房子嗎?」心理学空间^*I.? p@2J%Y*A+x{
心理学空间 iZ.\B(Z4n+b]p
女兒:「他當然不知道往哪裡去找房子!我一早就對他說,我自己去就成,其實房子早有同學安排好了,我到了那裡就有地方下腳!」
.Pf2q:y1D@+q)j0心理学空间Z{+OP:j4d
父親:「你怎知道那房子是否合適?人生路不熟,紐約又出名是個罪惡之城。我怎麼知道你是否安全?」心理学空间{'V/N\1]G6RW

X SWRXp I-fY7A\0少女長得十分健碩,父親卻是好好先生的模樣,如果遇上問題時,我保證他的女兒一定比他懂得保護自己,說不定還要幫他一把。
`\8Sv:?-`3F0心理学空间0Di xv9H
即使如此,誰也無法阻止父親陪女兒出門的決心。心理学空间v R epD Pl

N,F?RBmav0有趣的是好幾位朋友送完兒女回來後,都是各懷心事,都覺得孩子不諒解他們的苦心,總是設法把他們丟掉。我的同事是一位成功的兒童心理專家,也逃不了同一命運。心理学空间+U9l%C,UO$J ]

s{x-S1O},R+m0她很不甘心地問我說:「你對家庭關係那麼有經驗,會不會在處理問題時較為成功?」
8@,ln/^LK#K i@*X0心理学空间m:i q?&Ak4bA
我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絕對不是!」
\;YlB$U1JUs3Y0心理学空间'VOLAx2T`
知易行難,無論我們想得多周到,我們的行為總是自有主張,不聽大腦指使。專家的苦惱,就是有時明知故犯。
!m0zr3g-c ~^E4Z je0
[7aIk7f0況且,知識是相對的,有時知識本身也會具有不同的面孔。心理学空间&t&e.x vH

;o$w6o6X ]4C"XA0青年人究竟需要大人多少協助才是合理?本身就是一項有趣的議題。心理学空间h6Y-\tNkM
心理学空间#A2o)m pC(E
最近紐約時報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二十幾歲青年人的現況。這篇名為What is it about 20-somethings? 的報導,引用了心理學家 Jeffrey Arnett 的研究結論,認為十八至二十九歲時段的青年,仍然在發育中,他們既非青少年,又非成年人,他稱這個階段為 emerging adulthood,所謂『成人的演變期』。這階段的青年人大腦仍然沒有完全發育,情感重於理智,心態模糊,不知道自己是誰、究竟想要些什麼。心理学空间$hr3ldf)qP9^Y7i
心理学空间?YP7Q LI9hg%c
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歸納了美國“20-somethings” 的幾項特性,包括居無定所、或仍然住在家中;不斷轉換工作,平均一個人要轉工七次;遲婚、或同居關係;生活仍需父母補給。總而言之,他們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弄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
V+E~N*I kV5p/]0
n0|$q3d:G(P?p0二十幾歲的一代人怎樣了?這報導一出,立刻就引起很大的回響,有人認為 Arnett 的理論只著重個人內在心態,沒有考慮大時代的各種影響,例如政治、經濟、種族,及家庭因素。也有人評擊他危言聳聽,上一代人二十多歲就已經成婚生子,他卻掰說這年紀的腦筋尚未成熟,豈非讓青年人更加不必為自己負責?心理学空间+q9E$@ GR7p d&W4KO
心理学空间 L;ZRq]"@&e`$^
而反應最大的是二十幾歲的一代人,他們在網路上紛紛發言,大都認為Arnett 的研究過於片面,尤其是 emerging adulthood 所提出的所謂成人五步曲:完成學業、離家、經濟獨立、結婚、生子。他們說:「也許這根本就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難道不依循此路就不是成人?」
9e&L1}@XJ3_0
^1Y!E@M6xS[0也有些仍然與父母同住的青年人說:「並非我不想獨立,但是經濟不景氣,要找工作談何容易,不是自己想不停轉換工作,只是被解顧罷了。」
BJ | qP"pW0心理学空间 T @T8[oD
我問我二十五歲的姪女兒,她會有怎樣的回應。心理学空间]-\-j0~#s0_
心理学空间s~:~,~u5k
姪女兒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居家不出,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就索性不工作,正是 “20-somethings” 的典型。
l-\0H!x9Q;D-D[0心理学空间:_h T@R#A0G
她說:「不是自己想做的工作,何必浪費時間?我不覺得這對我的人生有任何好處。」
.Tt1Ce7[0心理学空间Qn tf:\-w I-o&nkv
當然,必需家中能夠提供經濟支援才可以這樣說話。有趣的是,與姪女兒同輩的好些孩子都是同樣態度。嚴格說來,他們並非濫用父母的錢財,我看這些青年人大都十分節儉,對物質生活沒有很大的要求,他們活在互聯網的境界,非必要時甚至拒絕家人的接濟,就是不肯為五斗米而工作罷了。心理学空间%uz O:UJi.~
心理学空间)e%\7w!N0Y^
怪不得紐約時報那篇報導的總結也是說,也許這二十幾歲一代的好處,就是多用十年八年去慢慢思考、慢慢成熟,起碼他們有機會想得清楚,自己研究想要什麼。不像上一代人閉著眼睛,被大社會牽著走。
M\-Wp"L0k0
_5qn h7B0不過,Arnett 的結論一定備受某些中國父母所愛戴,因為他們總是認為孩子需要自己,脫離了他們,孩子就不知道餓時吃飯、渴時喝水、分辨不出冷暖、需要添衣或減衣,當然更加無能選擇自己的配偶。別說二十多歲還是大腦發育不健全,到三十多歲、或四十多歲,都離不開父母的叮囑。
:RZd et0心理学空间+{%| dM8z0y `7M9_4T;Kd8}
所以有人說,這個 ”20-somethings” 的時代現象,起碼有一部份是拜『直昇機父母現象』所賜。
&~w2}2j?xd0
b6SK!N"O'S:IY0在各種回應中,我覺得以下一個青年所提供的例子特別有趣:
6J;Gw7b%`c0
8j/rDNX0M,a0t _0既然要經過 emerging adulthood,才能演變為成人,不如就好好享受這段時光,當作『預支』的退休生活,用整個二十歲數的光陰,慢慢找尋你做人的方向和抱負,最好是由政府建立一項援助基金,幫助我成功地達到『悟境』。心理学空间9|$BRTG S6M

'B}4o&H k0如果有人不贊同我這論調,也不必告訴我,因為我的腦筋還沒有完成發育,不會懂得你說什麼。
-L,\?5W t'e/nEr0
fvW}l'H0「本文轉載自9月24日信報副刊健康版」心理学空间&J%{0g2c~&kd5Y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少女 人生路 朋友
«一個無國界的故事 李维榕
《李维榕》
三兄弟»

 李维榕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麥克.尼可譽為目前「結構派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李博士著有《家庭舞蹈I》、《家庭舞蹈II》(張老師文化),另與米紐慶合著多本家族治療叢書,如《學習家族治療:家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
http://www.familycouncil.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