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译者注:我们几乎可将克莱茵《哀悼及其与忧郁状态之间的关系》这篇论文解读成其先前论述的续篇。1934年,克莱茵的大儿子死於登山意外。克莱茵在儿童时期已遭逢过悲惨的亲人死别--先是姊姊,然後是弟弟。现在,她又经验到另一种失落--女儿冷酷地判离了支持她的团体。似乎就是她个人经验到的这个可怕失落,确定了她对儿童个案发展的所有观察。
梅兰妮·克莱茵在《哀悼及其与忧郁状态之间的关系》一文中,将任何年龄里发生的哀悼,都与正常婴儿发展中的忧郁形势连结起来。 虽然,跟往常一样,克莱茵的理论发展是源起於佛洛依德的论述《哀悼与忧郁》(SE, Vol. XIV),但事实上她所探索的领域却有些不同。佛洛依德强调的是主体自我与死亡所爱客体的分离;克莱茵强调的是复杂的内在世界,死亡的人在内在世界里最终会以做为好客体而得到修复。为了说明这个过程,她追溯自我对客体破坏与修复,攻击与爱的感受,以及哀悼者让婴儿期失去母亲的持续威胁重生的需要,这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我们必需了解,好母亲与对她的好感受胜过了那些坏的,而且在幻想里,这情形可在现在死亡的危机里再发生一次。
1938年夏天,梅兰妮克莱茵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发表了《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之间的关系》这篇论文,并於同年秋天加入了英国学会。她扩大并修正了这些论述以做为国际精神分析期刊(Int. J.Psycho. Anal., Voll. XX, pts3 and 4, 1939)之特别编辑,并藉此对Ernest Jones六十岁生日致敬。
1940 Mour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Manic-Depressive States. Int. J. Psycho-Anal., 21:125-153 (IJP)
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之间的关系(1940)
正如佛洛依德在《哀悼与忧郁》一文里所指出的,哀悼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去检验现实。他说,“哀伤这段时间对仔细地执行检验现实所加诸的任务是有必要的,而且凭借这项工作,自我才能成功地让性欲从失去的客体那里获得解放”。再者:“每一与性欲绑缚在一起的记忆与希望都被抚育并hyper cathected,然後性欲会与客体分离开来。为什么一点一点地进行这带有妥协意味的现实任务的过程该如此痛苦,这很难用心智经济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这痛苦对我们来说似乎是很自然的”。而在另一段落:“我们甚至不知道哀悼这工作究竟是以什么样经济的方法来完成的。不过,在此,或许臆测可以帮忙我们。现实对性欲藉以依附於失落客体的每一记忆与希望传递了它的判断--客体已不再存在了,自我面临的决定是,它是否要分担这命运,自我藉由总体上仍存活的自恋满足来劝服自己,以断绝它对不存在客体的依附。我们可以想像,因为这断绝的达成是缓慢且渐进的,因此,就某方面来说,这过程所需耗费的能量在工作完成时就已消散了。”
我认为,正常哀悼的现实检验与心智早期过程的现实检验有著密切关连。我的想法是,儿童经验过等同於成人哀悼的心智状态,或者说,这早期哀悼会在往後遭逢悲伤时得到修正。我的观点是,儿童克服哀悼状态最重要的方法是检验现实;不过,正如佛洛依德所强调的,这只是哀悼的部份工作。
我在论文《躁郁状态的精神诞生》(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gesis of Manic-depressive position)一文中曾介绍过婴儿忧郁形势的观念,并说明了这形势与躁郁状态之间的关连。现在为了弄清楚婴儿忧郁形势与正常哀悼间的关系,我首先必需简短地引用某些那篇论文中的观点,并扩大它们。在这说明过程里,我也希望能帮助大家一方面更了解正常哀悼之间的关连,另一方面更了解不正常哀悼与躁郁状态之间的关连。
我在那篇论文中说过,婴儿忧郁情绪在断奶期间及其先後达到巅峰。我将此婴儿的心智状态称为“忧郁形势”,而且我认为这是忧郁的原初状态(statu nascendi)。被哀悼的客体是母亲的乳房,以及在婴孩心智中乳房与母乳所代表的一切:换句话说,就是爱,好,与安全。婴儿感受到这一切都将失去,而这失去是起因於他无法控制的贪婪,以及针对母亲乳房的破坏幻想与冲动。这即将发生的失落(这次是双亲)所带来的苦恼有更多是来自於伊底帕斯情境,这情境很早就已建立,并与乳房带来的挫折紧密连结,所以这情境开始之初就受到了口欲冲动与害怕的主宰。所爱的客体在幻想里遭到攻击因而担心失去客体,这样的循环因为儿童与其兄弟姊妹间矛盾的关系而更形扩大。儿童幻想在母亲体内对兄弟姊妹攻击,这也会产生罪恶感与失落。因害怕失去好客体而来的遗憾与挂念,就是忧郁形势,在我的经验里,忧郁形势是伊底帕斯情境以及儿童与一般人关系中痛苦冲突的最深来源。在正常发展里这些悲伤与害怕的感受可由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加以克服。
我一直非常强调,内化的过程会随著儿童关系的进展,先是母亲,然後很快是父亲与其他人,持续进行著。婴儿融入其双亲後,会以具像的方式觉得他们在他体内是存活的,婴儿在这样的方式里会经验到深沉的潜意识幻想--我称他们为在他心智中“内部的”或“内在的”客体。因此,相对於儿童得自人们与外在世界的真实经验与印象,一个内在世界就在他潜意识里建立了起来,而且仍会受他自己的幻想与冲动而改变。如果这是个大多数人都和平相处而且与自我和平共存的世界,那么儿童内在的和谐,安全与整合就会继而到来。
在关於'外在'母亲(在此,我如此称呼她,以与'内在'母亲相对照)的焦虑与'内在'母亲的焦虑之间,一直有著交互作用存在,而且自我用来处理这两组焦虑的方法是紧密关连的。在婴孩心智中,'内在'母亲是与'外在'母亲绑缚在一起的,她是一个'双重存在'的状态,虽然,在他心智中'内在'母亲马上就会随内化过程进行转变;也就是说,她的形像既受到婴孩幻想的影响,也受到了婴孩内在刺激与各种内在经验的影响。当他内化了他所生活的外在情境後--而且,我认为他们从小就开始如此做--他们一直都运用相同模式:他们也变成了真实情境的双重存在,并再次为了相同原因而改变。儿童正经由内化人、事、物与情境来建构其内在世界,但这过程却使得儿童难以正确的观察及判断它们,而且,儿童也无法以感知相关实体的及可触知的客体世界来验证它们,这事实对内在世界的幻想本质有重要的意义。继发而来的疑惑,不确定与焦虑,持续地诱使幼小孩童去观察并肯定外在的客体世界,内在世界由此跃然而出,而且经由这样的方法,儿童知道了内在世界更为美好。所以不管母亲是可亲的或生气的,助人的或复仇的,那看得见的母亲都一直证明著'内在'母亲该有的样子。外在现实可以搏斥关於内在现实的焦虑与难过到什么程度,是因人而异的,但这可做为儿童是否正常的准则之一。若儿童被内在世界强烈主宰,以致於其焦虑无法受搏斥,甚至愉快的人际关系也无法抗衡其焦虑时,那么严重的心智困难就无法避免了。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藉著克服这些不快经验,儿童觉得他可以保存客体,以及客体对他的爱,还有他对客体的爱,并因而在面临危险时能保存或重建内在生命与和谐,那么,对儿童的现实检验来说,甚至某种程度的不快经验都是有价值的。
所有婴儿经验到关於母亲的愉快享受是如此多,而这些经验都是让他觉得内在的与外在的所爱客体并未受到伤害,也不会变成复仇者的证明。爱与信任的增加,以及经由快乐经验来降低害怕,这些会帮助婴儿一步步地克服忧郁与失落感(哀悼)。这些让婴儿藉由外在现实来检验内在现实。被爱以及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愉快与舒适,增强了他对自己以及他人良善的信心,他的好客体与自我得以存活并保留下来的希望增加了,同时,他的矛盾与对内在毁灭的急迫害怕就降低了。
对幼小孩童来说,不快经验与缺乏快乐,尤其是缺乏与所爱的人的愉快与亲密接触,都会增加矛盾,减少信任与希望,并确认内在毁灭与外在的被害念头;此外,它们减缓并可能持续地检察那些有益的过程,藉此,长久以往,内在的安全就可获得。
译者注:我们几乎可将克莱茵《哀悼及其与忧郁状态之间的关系》这篇论文解读成其先前论述的续篇。1934年,克莱茵的大儿子死於登山意外。克莱茵在儿童时期已遭逢过悲惨的亲人死别--先是姊姊,然後是弟弟。现在,她又经验到另一种失落--女儿冷酷地判离了支持她的团体。似乎就是她个人经验到的这个可怕失落,确定了她对儿童个案发展的所有观察。
梅兰妮·克莱茵在《哀悼及其与忧郁状态之间的关系》一文中,将任何年龄里发生的哀悼,都与正常婴儿发展中的忧郁形势连结起来。 虽然,跟往常一样,克莱茵的理论发展是源起於佛洛依德的论述《哀悼与忧郁》(SE, Vol. XIV),但事实上她所探索的领域却有些不同。佛洛依德强调的是主体自我与死亡所爱客体的分离;克莱茵强调的是复杂的内在世界,死亡的人在内在世界里最终会以做为好客体而得到修复。为了说明这个过程,她追溯自我对客体破坏与修复,攻击与爱的感受,以及哀悼者让婴儿期失去母亲的持续威胁重生的需要,这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我们必需了解,好母亲与对她的好感受胜过了那些坏的,而且在幻想里,这情形可在现在死亡的危机里再发生一次。
1938年夏天,梅兰妮克莱茵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发表了《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之间的关系》这篇论文,并於同年秋天加入了英国学会。她扩大并修正了这些论述以做为国际精神分析期刊(Int. J.Psycho. Anal., Voll. XX, pts3 and 4, 1939)之特别编辑,并藉此对Ernest Jones六十岁生日致敬。
1940 Mour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Manic-Depressive States. Int. J. Psycho-Anal., 21:125-153 (IJP)
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之间的关系(1940)
正如佛洛依德在《哀悼与忧郁》一文里所指出的,哀悼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去检验现实。他说,“哀伤这段时间对仔细地执行检验现实所加诸的任务是有必要的,而且凭借这项工作,自我才能成功地让性欲从失去的客体那里获得解放”。再者:“每一与性欲绑缚在一起的记忆与希望都被抚育并hyper cathected,然後性欲会与客体分离开来。为什么一点一点地进行这带有妥协意味的现实任务的过程该如此痛苦,这很难用心智经济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这痛苦对我们来说似乎是很自然的”。而在另一段落:“我们甚至不知道哀悼这工作究竟是以什么样经济的方法来完成的。不过,在此,或许臆测可以帮忙我们。现实对性欲藉以依附於失落客体的每一记忆与希望传递了它的判断--客体已不再存在了,自我面临的决定是,它是否要分担这命运,自我藉由总体上仍存活的自恋满足来劝服自己,以断绝它对不存在客体的依附。我们可以想像,因为这断绝的达成是缓慢且渐进的,因此,就某方面来说,这过程所需耗费的能量在工作完成时就已消散了。”
我认为,正常哀悼的现实检验与心智早期过程的现实检验有著密切关连。我的想法是,儿童经验过等同於成人哀悼的心智状态,或者说,这早期哀悼会在往後遭逢悲伤时得到修正。我的观点是,儿童克服哀悼状态最重要的方法是检验现实;不过,正如佛洛依德所强调的,这只是哀悼的部份工作。
我在论文《躁郁状态的精神诞生》(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gesis of Manic-depressive position)一文中曾介绍过婴儿忧郁形势的观念,并说明了这形势与躁郁状态之间的关连。现在为了弄清楚婴儿忧郁形势与正常哀悼间的关系,我首先必需简短地引用某些那篇论文中的观点,并扩大它们。在这说明过程里,我也希望能帮助大家一方面更了解正常哀悼之间的关连,另一方面更了解不正常哀悼与躁郁状态之间的关连。
我在那篇论文中说过,婴儿忧郁情绪在断奶期间及其先後达到巅峰。我将此婴儿的心智状态称为“忧郁形势”,而且我认为这是忧郁的原初状态(statu nascendi)。被哀悼的客体是母亲的乳房,以及在婴孩心智中乳房与母乳所代表的一切:换句话说,就是爱,好,与安全。婴儿感受到这一切都将失去,而这失去是起因於他无法控制的贪婪,以及针对母亲乳房的破坏幻想与冲动。这即将发生的失落(这次是双亲)所带来的苦恼有更多是来自於伊底帕斯情境,这情境很早就已建立,并与乳房带来的挫折紧密连结,所以这情境开始之初就受到了口欲冲动与害怕的主宰。所爱的客体在幻想里遭到攻击因而担心失去客体,这样的循环因为儿童与其兄弟姊妹间矛盾的关系而更形扩大。儿童幻想在母亲体内对兄弟姊妹攻击,这也会产生罪恶感与失落。因害怕失去好客体而来的遗憾与挂念,就是忧郁形势,在我的经验里,忧郁形势是伊底帕斯情境以及儿童与一般人关系中痛苦冲突的最深来源。在正常发展里这些悲伤与害怕的感受可由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加以克服。
我一直非常强调,内化的过程会随著儿童关系的进展,先是母亲,然後很快是父亲与其他人,持续进行著。婴儿融入其双亲後,会以具像的方式觉得他们在他体内是存活的,婴儿在这样的方式里会经验到深沉的潜意识幻想--我称他们为在他心智中“内部的”或“内在的”客体。因此,相对於儿童得自人们与外在世界的真实经验与印象,一个内在世界就在他潜意识里建立了起来,而且仍会受他自己的幻想与冲动而改变。如果这是个大多数人都和平相处而且与自我和平共存的世界,那么儿童内在的和谐,安全与整合就会继而到来。
在关於'外在'母亲(在此,我如此称呼她,以与'内在'母亲相对照)的焦虑与'内在'母亲的焦虑之间,一直有著交互作用存在,而且自我用来处理这两组焦虑的方法是紧密关连的。在婴孩心智中,'内在'母亲是与'外在'母亲绑缚在一起的,她是一个'双重存在'的状态,虽然,在他心智中'内在'母亲马上就会随内化过程进行转变;也就是说,她的形像既受到婴孩幻想的影响,也受到了婴孩内在刺激与各种内在经验的影响。当他内化了他所生活的外在情境後--而且,我认为他们从小就开始如此做--他们一直都运用相同模式:他们也变成了真实情境的双重存在,并再次为了相同原因而改变。儿童正经由内化人、事、物与情境来建构其内在世界,但这过程却使得儿童难以正确的观察及判断它们,而且,儿童也无法以感知相关实体的及可触知的客体世界来验证它们,这事实对内在世界的幻想本质有重要的意义。继发而来的疑惑,不确定与焦虑,持续地诱使幼小孩童去观察并肯定外在的客体世界,内在世界由此跃然而出,而且经由这样的方法,儿童知道了内在世界更为美好。所以不管母亲是可亲的或生气的,助人的或复仇的,那看得见的母亲都一直证明著'内在'母亲该有的样子。外在现实可以搏斥关於内在现实的焦虑与难过到什么程度,是因人而异的,但这可做为儿童是否正常的准则之一。若儿童被内在世界强烈主宰,以致於其焦虑无法受搏斥,甚至愉快的人际关系也无法抗衡其焦虑时,那么严重的心智困难就无法避免了。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藉著克服这些不快经验,儿童觉得他可以保存客体,以及客体对他的爱,还有他对客体的爱,并因而在面临危险时能保存或重建内在生命与和谐,那么,对儿童的现实检验来说,甚至某种程度的不快经验都是有价值的。
所有婴儿经验到关於母亲的愉快享受是如此多,而这些经验都是让他觉得内在的与外在的所爱客体并未受到伤害,也不会变成复仇者的证明。爱与信任的增加,以及经由快乐经验来降低害怕,这些会帮助婴儿一步步地克服忧郁与失落感(哀悼)。这些让婴儿藉由外在现实来检验内在现实。被爱以及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愉快与舒适,增强了他对自己以及他人良善的信心,他的好客体与自我得以存活并保留下来的希望增加了,同时,他的矛盾与对内在毁灭的急迫害怕就降低了。
对幼小孩童来说,不快经验与缺乏快乐,尤其是缺乏与所爱的人的愉快与亲密接触,都会增加矛盾,减少信任与希望,并确认内在毁灭与外在的被害念头;此外,它们减缓并可能持续地检察那些有益的过程,藉此,长久以往,内在的安全就可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