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看世界
作者: 转载 / 10504次阅读 时间: 2011年2月26日
来源: 新发现sciencevie 标签: 认知发展 婴儿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b`.iT3M0婴儿看世界心理学空间AUYF)p0}`
心理学空间+H m!m bt
长久以来,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婴幼儿的行为完全由即时的本能所驱动。然而,新近的观察和实验显示,幼小的孩子其实已具备一定的想象和推理能力,这使他们能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丰富且特殊的体验,激发学习的热情。而这些能力的核心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 心理学空间*\xMu4B7G*I6y

L3dI3`I0悬在摇篮上方的彩色玩具缓缓地旋转,带动4个玩偶走马灯般地你追我逐:老鼠追着青蛙,母狮又跟着老鼠,长颈鹿则尾随着母狮——一圈一圈,无休无止。摇篮里的宝宝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这场永无赢家的比赛,那睁得圆鼓鼓的眼睛仿佛想要洞悉世间最深的奥秘……此时,小家伙究竟在想些什么?再看看那个小男孩吧。他原本正牵着妈妈的手往前走,却不知为何倏地转身,死死地盯住一条狗,再不愿把视线挪开。他想到了什么?而这个小女孩,只顾忙着对花坛周围那两尊小雕像挤眉弄眼,却对儿童乐园里的游戏器械毫无兴趣。她究竟看到了什么?心理学空间c0U+DOv7^{

Gnw Jb2U`010多年前,许多心理学家仍认为这些举动毫无意义。在他们看来,婴儿只能意识到“当时当地”,除了通过感官感觉这个世界外,不具备任何其他认知能力。而且,3岁以下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也无不说明他们尚不具备区分现实与虚幻、合理与荒谬的能力。
"h/l:{3|2z)W MsxO0
(I i vZSN _+p1~C?0心理学家转变观点心理学空间M4Zqz?1H0W(j'w x6c
心理学空间8xU ^*o8~XVkHv
然而近年,在重新进行了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于上世纪30年代做过的一系列实验之后,心理学家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认识发生了彻底转变。被誉为“发展心理学之父”的皮亚杰曾从这些实验中得出结论,认为3岁以下婴幼儿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而20世纪末的研究者通过这些实验却发现,3岁以下婴幼儿具有算术天赋,对统计分布规律颇为敏感,还能从各种现象中总结出因果关系。皮亚杰无疑遗漏了一些东西,不过在更为周密的实验规程面前,它们终于显露无余。心理学空间l y"~!g?F
心理学空间 W8}q:`&[ Ep!~
同时,随着当前大脑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出生到成年,个体大脑发育的各重要步骤都被一一揭示。研究人员发现,这个人体思维器官的发育并不均匀,各构成区域以及它们之间神经连接的发育速度不尽相同。事实上,某些认知功能——感觉、运动、联想、记忆——只有到一定年龄才能运行无碍。从出生到青春期甚至到成年阶段,大脑对各认知功能的整体协调能力都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k)EdD1C8t.y0
.P&},H({3TlK0直接接触外部世界
X.m.ay_0
心理学空间8{#?~1l!f} US"rO
在收获了新的实验发现并掌握大脑发育动态的基础上,探究婴儿眼中的世界再次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数月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儿童心理学家艾利森·郭普尼克(Alison Gopnik)为这一悬案带来了新的答案,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活色生香、扣人心弦的儿童心理世界。艾利森·郭普尼克认为,3岁以下婴幼儿之所以容易沉迷于周围世界——无论是以何种令成年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理由——是因为相较成年人,他们以一种更强烈、更直接的方式接触着外部世界。外界的画面、声音和事件狂飙般地涌入他们更具开放性的内心世界,成年人视而未见的信息对他们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2Jq/NpI0
G1BKRdKZWr0为了证明这一假设,艾利森·郭普尼克援引了许多以低龄幼儿为对象的实验。这些实验都突出反映了幼儿注意力的特殊性,显示他们的注意力无法自主,极易随外界事物迁移。例如,向幼儿展示一系列两张一组的纸牌,要求他们记住其中一张(如左边那张),但在随后的测试中,向他们询问两张牌的内容。结果有趣的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回忆指定记忆的那张牌时,往往力不从心,然而却常常记住本该忽略的另一张纸牌(右边那张)。心理学空间#?tbA8|6T

?Djr0]gO @{Ei0照单全收心理学空间C$DP+N.Q7WO ^P S
心理学空间!~!~ @3xkmyw
进行这一实验的心理学家认为,实验结果表明婴幼儿难以对某一确定对象保持持久注意力。其他一些相似的实验也表明了这一点。或许对这些初涉尘世的孩子而言,体验人世好比观赏一场全方位的演出,每个细节都新鲜有趣,精彩至极,令人不舍。这一特征,父母亲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会善加利用,如诱导婴儿把注意力从漂亮的彩色玻璃杯转移到套餐巾用的小环上来。因为后者也令他饶有兴趣,却远不如玻璃杯那般易碎和危险。心理学空间8L8~EDN;r3v:h

,T%l"crlJ7Gme gdS0此外,婴儿的记忆力似乎也受外界引导。对于这一点,2004年,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宾·菲伍什(Robyn Fivush)以实例进行了具体阐释。一个妈妈和她两岁的孩子去动物园游玩。几天之后,这位妈妈要求孩子叙述当日母子俩在动物园里做过的事。结果,孩子描述的事情(例如大象的某一动作)几乎都是妈妈在游览过程中讲述给他听的。而妈妈当时未提及的部分,孩子则丝毫没有复述出来。仿佛他只记得别人告诉他的东西。如此看来,婴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主要依赖外部事件而形成,他们笼统地、不加筛选地从外界获取信息。这种新的认知观似乎也得用到了神经生物学证据的支持。心理学空间O'j.]#m2n@{

ryp.k6V3T eTZt6U0我们知道,注意力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里一块特殊区域:额叶。“注意力,确切地说,就是在一条特殊通路上集中处理信息。这意味着对各信息通路进行筛选,拣出一条特殊通路并忽视其他通路。这一任务正是由额叶来完成。”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艾蒂安·克什兰(Etienne Koechlin)介绍道。然而,人类额叶成熟较晚,通常要到20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0~3岁时,额叶皮质区的神经纤维髓鞘(其作用是传导神经兴奋)形成不全,因而无法对大脑其他部位的运作进行有效监管。”艾蒂安·克什兰阐述道。与此同时,大脑中新的神经元大量生成。而正如艾蒂安·克什兰所强调的,“额叶皮质区具有‘筛选’功能,决定采用哪种行为,关注哪些事物。而神经元的快速增殖可能会大大地干扰这一功能。因为在新、旧神经元间作出选择并没有很大意义”。在3岁以前,幼儿的额叶尚不能对所吸收的信息进行过滤和分级,大脑只能任由感觉、情绪和回忆缠绕交织在一起……心理学空间g-ccO5XD v
这种认知经历类似于成年人的何种内在体验呢?艾利森·郭普尼克认为可能近似于在一个陌生地区旅行的最初几天的感受,那里完全不同于家乡,往昔经验一点都帮不上忙。或是近似于入睡前,人脑里原本连贯的思维开始变得纷乱芜杂,直至失去意识时的感受。然而,最佳类比莫过于一项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经验,那就是在电影院里专注地看一场电影。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拉斐尔·马拉赫(Rafael Malach)教授在2004年主持的一项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这位神经生物学家用一台磁共振扫描仪记录下了5名成年人在观看一部长片时的大脑活动。结果显示,与婴儿一样,这5位成年观众的额叶都没有活动:他们正“全神贯注”地陶醉在电影的画面和声音中。该实验为艾利森·郭普尼克的婴儿意识“泛化”理论也提供了佐证。
7F \ma6N@#L0
8m@6Pd4d,Sg,_ V&x0如果只是关注婴儿的体验,那么以上这些研究已很能说明问题。然而,艾利森·郭普尼克探究得更深入。在看电影一般的状态中度过我们生命的最初岁月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她富有创见地认为,这恰恰是为了激发学习能力!前额叶的晚熟,以及由此导致的婴儿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相互渗透,可能正是一种赋予人类无与伦比的学习能力的进化策略。艾利森·郭普尼克认为,在人类大家庭中,成年人负责生产——觅食、保护、规划和监管……儿童则专心于探索和发育。他们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不断吸收各种信息,并随时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不囿于某一特定计划,而是不断“测试”现实世界,再迅速有效地推断出合乎逻辑的法则。艾利森·郭普尼克指出:“我认为涌入婴儿头脑的意识洪流会自动地进行组织。婴儿从中获得一些信息,归纳一些法则,但不会专门对某一事物给予特别的关注。”艾利森·郭普尼克这一新颖的观点——儿童大脑额叶的漫长发育期有益于人类智力的形成——也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响应。例如,艾蒂安·克什兰认为:“对于0~3岁的宝宝而言,父母仿佛扮演了其额叶的角色:正是他们随时决定孩子下一步的行为。”此外,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迈克尔·瑞姆斯卡(Michael Ramscar)也特别赞同艾利森·郭普尼克的这一观点,认为婴儿额叶的发育不全尽管产生了一些局限,但也不乏优势,甚至可能是智力进化的奥妙所在,能够让孩子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快速了解世界。心理学空间-X`,u'_)|j:d
心理学空间h%A3qZ.tj9@7A+H rw
巴黎第五大学教授、法国大学研究院(IUF)成员奥利维耶·伍德(Olivier Houdé)认为:“艾利森·郭普尼克的直觉可能是对的。我们不能排除确实有这种可能:婴儿期前额叶形态与功能方面的发育不全反而使婴儿更全面更快速地了解客观世界与人间诸事。”心理学空间+I,X7c0GAx

`)HW+j+Rp5?0j0现在的问题是,婴儿的大脑是究竟如何理解“客观世界与人间诸事”的?不过,此问题可能无解。哲学家们把意识分成“取用意识”(指用于思考、推理与行为的理性控制的心理状态)和“知觉意识”(指所有感觉和知觉经验意识状态)。婴儿的“超意识”究竟应归于哪一种呢?
l{s H"yu1a NK0心理学空间?&@9AA%w/['d8@D@
婴儿真的具有“超意识”吗?心理学空间dz+U[1x
心理学空间.?6Qu u.yt8o
艾利森·郭普尼克的回答较为谨慎:“我觉得,儿童的注意力类型更接近于‘知觉意识’而非‘取用意识’。”而且婴幼儿的“知觉意识”可能比成年人更为丰富。“这也许不无道理。但是婴儿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因此他们感知到的东西是无法测量的,这就给我们的论证带来了极大困难。在他们学会言语表达之前究竟是否已存在体验,这将永远是个谜。”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认知科学和心理语言学实验室的认知神经科学家熙德·库衣德(Sid Kouider)指出,“我更偏向于说婴儿具有‘前意识’,而非‘超意识’:外界大量五花八门的信息侵入他们的大脑,却不进入前额叶。”
kY zP(}%th,L{U4K0心理学空间DlRS} d;yQ7j
3岁以下的孩子究竟具有“前意识”还是“超意识”,这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本文的读者以后再见到婴儿时,定会思忖自己与他们是否活在同一世界。

~j`#Ja#kM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认知发展 婴儿
«寻找心智的生物学基础 科普新闻
《科普新闻》
'Pre-Baby Blues' Due to Lack of Support from Partner, Study F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