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体验:与挑战颉颃的乐趣
作者: 刘建鸿 / 15309次阅读 时间: 2011年4月08日
标签: 心理学家 心流 注意力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UN E:EF*E\

心流体验:与挑战颉颃的乐趣
?5Ma)icU(LWd!n0文:刘建鸿

LQaU OZ/BU's'Y0心理学空间6D h;k7?WT~A

生活充满各种困难和挑战。什么时候你视之为畏途,什么时候又激发起你的潜能,在挑战中获得真实的成长?毋庸置疑,这和任务的难度和个体的能力有关。如任务过于困难,如大山横梗于前,会让人无助无望丧失信心;如果难度偏大,也会让人感到焦虑和担忧。

w `{|ad/L6m7T0心理学空间G/t&eB9b@6pb g

那么寻找简单的任务呢,“尽在掌控”的感觉固然让人放松,时间长了却也可能令你厌倦。你也许想到了,是,只有寻找比你现实能力稍高一些的挑战,才能激发你的潜能,体会到似水涌流般的心流体验(flow)(也称沉浸体验)。
^B/j u e0心理学空间 p(tt-VeNC*J3{h ZJ ]

T8h3?3K6kw wR]0心理学空间g;Pd @)J!q;a~

心理学空间7q)S _lz;^B_ _:F1x

那么什么是心流体验呢,台湾心理学者余德慧如此阐释著名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这一概念:

RPE4p Fz0心理学空间5ci"Cw!{

“当人心中有个目标,又有足够的‘巧力’时,他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会在自己可见的范围内,他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叫做‘挑战’(或更清楚地说,应是‘ 见猎心喜’”)的力量,使个人的行动与环境的反馈之间形成‘立即明晰’的互动,个人意识的注意力被立即的反馈攫住,而环境也逼迫着个人意识作出回应,就像乒乓球高手相互对打,小球成为两人之间意识流动的媒介。这时的意识状态称之为‘心流体验’(flow)。”

n2V*Q'DA"k)Y3@9aPL0心理学空间dj8j$g A$f

契克森米哈赖的研究发现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工作中常常伴随着心流体验,他们有些人回忆“我的专注就像呼吸一样,我几乎沒有注意到。当我开始进时,我真的完全忘周遭……” 由于高度的专注,他们忘记了自我、时间和周围环境,工作中伴随着喜悦,也特别富有创造性。诗人马克 斯特兰德如此描述这种感受“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之中,你似乎被自己在工作中发现的可能性所支配……如此地与工作融为一体,你感觉不到将来和过去,只有无穷无尽的现在”。

"Hf.o ?/g/N&G0

3ZV!f C$n$X"]E*S0显然,如果工作学习中有更多的心流体验,我们会更多地感受到思维、创作过程本身的美,也会滋长出内在的兴趣。深入地思考往往需要有一整段不受打扰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闲事打扰(例如用手机上QQ聊天),看起来没花多少时间,但一整块可供思考的时间变得零碎了,注意力来回的切换无形中也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段文章刚读了几句如果碰上个电话,重新回到原文去阅读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才能找回感觉,若是碰上灵思涌动时甚至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注意力的停顿切换不但消耗时间,无形中也损耗着我们做事的“信心”。

a/z4}%u4R o"f*A0心理学空间M#r]9M7q lB

心流体验需要有即时的反馈,这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也有启示。常常做事刚开始时还有新鲜感,而后就有些怠惰了。若有人问起将来的目标,也能说上一些,但或许是目标太遥远,或许感受不到进步,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慢慢地也就开始懈怠了。但若能借鉴沉浸体验形成的条件,能把远期目标分解近期目标,再确定成每周每日要完成的任务,同时多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与人交流,或形成文字与人分享(如在豆瓣上发表评论),这都能给你及时的反馈。谁都不可能不受周围影响,与其消极地被影响,不如找到些志同道合者共同改造身边的“小环境”。

3V jlC@'WVj0心理学空间[4n0n`W/~V

不但是学业工作,日常生命中如果多有“心流体验”,生也会变得丰富多彩。古代雅士可以“弹素琴阅金经”,今人可以远足踏青、可以做手工,可以读一本有些阅读挑战性的书,在生活中寻找心流体验。心理学空间GJ ?no$H3w Z

心理学空间)F9s)T%A)jz2UO&e)O

处于心流体验时,时间过得飞快,仿佛一下子就过去了,回头想时却能回忆出丰富的细节和感受,中国汉语里“快活”“快乐”中的“快”字正是形容愉悦中飞逝的时间感,与“难过”正好相反,看来中西方对投入的幸福感受颇为类似。

c8B/RL m9h4|0心理学空间^V.tO r/BLcy

拓展阅读:契克森米哈赖的名作《生命的心流》、《幸福的真意心理学空间9`],oQ!Z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心理学家 心流 注意力
«沉浸体验:与挑战颉颃的乐趣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有哪些适合家长学习的教养书籍?»
延伸阅读· · · · · ·

 刘建鸿

邮箱:liujianhong@gmail.com
曾用名:飞之鸿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曾在《心理科学进展》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译有《儿童心理创伤治疗》、《视读进化心理学》、《情绪:人性的历史》(第二译者)、《叙事治疗》。致力于积极教养的研究、推广与普及。

在这些地方找到我:知乎豆瓣微博
微信号:小鸿积极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