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治疗和学院心理学中的交叉融和趋势(旧作,纯学术)
作者:韩岩
原文:http://yhanpsy1.blog.sohu.com/171335648.html
作者按:本文原是一篇我的英文文字,发表于“新南威尔州成瘾性问题心理治疗师通讯”上。 现在都不记得当时是谁帮我把它翻成中文了。以至于无法向她/他表示感谢。本文翻回中文后似乎有点磕巴。时间关系,就不改了。看哪天哪个学员翻译水平更佳,到时再重翻吧。
(一)
我经常感到迷惑的是,共处同一所大学中,同样认为“共情”是他们(自体心理学和咨客中心)的心理治疗模型中的基本治疗成分的科胡特 (Kohut)和罗杰斯(Rogers)却没有交换他们的看法。这样,历史失去了记录心理治疗领域两大伟人交流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相遇的机会。
2001年,Annandale,悉尼,由Michaels Webster领导的以情感为中心的心理治疗培训学院邀请了现代心理治疗研究学院(这是悉尼自体心理学的一个主要阵营)的成员做访问演讲来给学生一个机会比较这两个学院的心理治疗的相同和差异。这两所学校分享一个相同的焦点:就是情感。
至少在概念上说,情感作为焦点并不处于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原始框架中。是 Stolorow,将自体心理学发展至“主体间性”学派,并且提出将情感作为一个基本观念加入自体心理学中。
自我的一个部分来经历的。”这样,它就不只是代表重要的他人。还应该是一种功能化的自我结构,而这种结构,是通过和重要的他人共情的结果发展起来的。
自体心理学的第一个概念是自体客体 (Selfobject)。这个概念有趣的是,将两个单词——自体和客体拼到了一起。那么,自体客体存在什么地方呢?自体客体看起来存在于重要的他人身上。虽然这样,但是,科胡特说:“自体客体是一个客体(人),是我们作为这会令你回忆起卡尔罗杰斯( Carl Rogers)的概念么——无条件正面关怀(unconditional positive)和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
理论去支持和继续发展它的主张。Daniel Stern,一个著名的婴幼儿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绝妙的主张,反对一些主流儿童发展心理学思想。例如,他声称,婴幼儿一岁后的开始之初,一些感觉并不存在。 Stlorow提出这样的思想:在婴幼儿的第一年,情感作用,作为自体的一个不变量,贡献给自体核心的发展。
Stlorow将情感合并入自体心理学的框架中,因为自体所体验的经历需要融合。动情就是这样一个融合剂。自此,自体心理学走上经验式的心理研究之路,去找到证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