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丹尼特的意向战略及其理论意义
作者: 王姝彦1,王姝慧2 / 11080次阅读 时间: 2011年5月02日
来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标签: 丹尼特 工具主义 意向立场 意向战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m&R.{2H2{4ov2d*XG0丹尼尔·丹尼特意向战略及其理论意义心理学空间3PK:td!o[:AO

心理学空间i7fi2Ta\Y

第2 4卷 第8期2 0 0 8 年 8 月心理学空间y/vd(a6nv _ a
自 然 辩 证 法 研 究St 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Vol . 24 , No. 8Aug. , 2008心理学空间 HX-Uq[n!w(W
文章编号:1000 - 8934 (2008) 08 - 0022 - 05
_ [Q&u-q4ie ?4H(F*{l'`0王姝彦1,王姝慧2心理学空间 qh,]z%Yn#q$UC

心理学空间K9S5M(nved7J4m

(1.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2.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 ,太原 030006)摘要:丹尼尔 ·丹尼特的意向工具主义思想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文章以阐明其意向战略的工具主义立场为出发点 ,从意向立场的选择、理性自主体的构建及意向系统合理性的预设三个方面细致地分析了丹尼特意向战略的核心内容及其本质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心理学空间%}@$eSejyJl+C:?9T

wg3IO g P0关键词:丹尼尔·丹尼特;意向战略;意向立场;工具主义心理学空间'pF;T,I-_:@!Z

Za8vn*PK?YD0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l6kvEf x{0心理学空间Oe)X1L3^/j

收稿日期:2008 - 03 - 18心理学空间o {F C6e iv mYoeT#\t

8X$Yg1v;c gAx0基金项目: 教育部 2007 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当代心智哲学视域中的意向性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7JA720015)成果之一;2008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意向性的自然化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8CZX016)成果之一作者简介: 王姝彦(1974 —) ,山西高平人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心灵哲学;王姝慧(1976 —) ,山西高平人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硕士生 ,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科学哲学。

V]tVAv)A8d0心理学空间[ s*A.^Q

丹尼尔 ·丹尼特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长期以来 ,他一直致力于对常识心理学工具主义方案的清晰阐述 ,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意向战略”为之进行必要的辩护。在他看来 ,常识心理学中诸如“相信”、“愿望”等具有意向性的术语虽然并不指称什么实在 ,意向心理状态也并非是实在的内部状态 ,但它们却在我们对行为的解释和预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站在工具主义的立场对意向战略的论证 ,使得意向分析方法逐渐在意识等科学及其哲学研究中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j ~)ep&d ^]"_9u2tx]0心理学空间i6NKo WB xJ,E:n

1 意向战略对工具主义立场的选择

\.ltkUwp/_\g0心理学空间.` C4z)kq4qs0dO

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关于意向心理性质的众多看法中 ,丹尼尔 ·丹尼特的意向工具主义思想可以说是介于意向实在论和取消主义之间的较为折中的一种主张。他一方面承认常识心理学中信念、欲望等意向性术语的有用性 ,承认它们有存在的理由与价值;而另一方面又否认意向心理状态是真实存在的内部状态 ,否认上述术语、概念能够指称、描述任何实在、过程、状态和属性。具体而言 ,丹尼尔 ·丹尼特首先是以反对意向实在论为出发点来构建其意向工具主义理论的。他坚决否认意向实在论将信念、愿望等命题态度看做是存在于人脑内部的一种实在 ,并通过对“思维语言”或“心理语言”存在性的否定性论证 ,从根本上否定了命题态度的内部原因性质。但在同时 ,他也并没有采纳取消主义将我们对信念、欲望等意向心理状态的预设看做是完全错误的 ,并认为它们终将随着神经科学或认知科学的发展而被取消的极端化主张。换言之 ,丹尼特并没有完全拒斥意向心理状态的术语 ,相反 ,他还强调上述这些现象的客观性。因此 ,与实在论及取消主义相比 ,丹尼特的观点比两者都要温和 ,他自己也称他所主张的是一种较温和的实在论〔1〕28 。心理学空间0?&pK5i8y}:AfQ9E

p"mh&xv!p;j }0丹尼特构建其意向战略的核心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将信念、欲望等意向术语、概念及其思想、理论看做是主体为了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因此 ,“其真理性不在于它们与实际的一致或符合 ,而在于它们能有效地充当人们行动的工具”〔2〕。因此 ,其意向战略在本质上只是解释、预测的工具。人们拥有信念和欲望等意向心理状态的意义只是在于它们有助于对行为进行解释和预言 ,就如同地球对赤道、经线、纬线等概念的应用 ,也好比力的平行四边形中的线 ,抑或类似算盘上的算珠 ,在解释实践中对它们的运用只是为了有助于对地球地理及气候、力的关系、数量关系等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整个过程虽然并没有触及实在性的事物 ,但通过对它们的操作、计算却可帮助我们理解、解释或预言实在世界中的事物。由之 ,信念、欲望等术语所指谓的意向状态并非是真实物 ———与计算连在一起的实在或逻辑构造”〔3〕。这充分表明 ,在丹尼特的意向工具主义理论框架内 ,关于信念和愿望这些“所谓的……状态”其实就是“行动预言和行动解释演算中的理想化虚构角色”〔4〕。其工具主义色彩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看来 ,如果说意向实在论主张的是意向心理状态的真实存在是其具有解释效力的前提。那么意向工具主义则恰恰相反 ,它坚持认为正因为意向心理状态强有力的解释效力才使其获得了存在的意义、理由与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在丹尼特的意向战略中 ,“一方面 ,信念、欲望等由常识心理学所预设的意向心理状态的形而上学的实在性就被工具主义地取消了;另一方面 ,常识心理学的概括及其所预设的意向心理状态的解释作用又被工具主义合法化了”〔5〕147 。心理学空间 ZG\)o I~[

%tv5q8w;^R02 意向战略的核心内容及其本质特征

)[q#Ly\'\;spV^0心理学空间6e3Y,B4['G w7L

在丹尼特看来 ,意向战略是一种有用的战略 ,因为“它给予我们以预言的力量”,“是预言的极其有力的工具”〔6〕。而意向战略的预言和解释功能是通过运用意向系统方法 ,站在意向的立场上 ,在系统合理性预设的前提下 ,将信念、欲望等意向心理状态归属于意向系统或作为相信者的人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具体地讲 ,意向战略的核心思想及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学空间 YZ;FQ K

心理学空间"qd:z;c5| OY

( 1) 三种立场的划分是意向战略的理论前提丹尼特认为 ,人们在对一个系统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时 ,可根据解释对象的不同类型及其复杂程度 ,分别按照三种不同立场来操作。这三种立场分别是:物理立场、设计立场和意向立场。就物理立场而言 ,它是比设计立场、意向立场更为基本的一种立场 ,是对一切物质科学进行解释和预测的标准方法。当站在物理立场采用其方法时 ,就是要诉诸于因果自然律 ,利用已知的有关物理规律 ,根据被解释对象的实际的物理结构与组成以及它所处的物理环境来进行解释和预测。例如 ,对手中放开一块石头会落到地上的预测所采取的就是此立场。在此过程中 ,解释、预测者考虑的只是引力定律和石头本身的质量 ,而并没有把信念和愿望赋予这块石头。然而 ,基于物理立场的解释在某些时候并非十分有效。例如 ,对于一些人造物品(如摩托车、钟表等)以及通过进化而获得的具有功能性的大自然的作品(即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 ,如动植物及心脏等器官)来说 ,采用设计的立场往往更为方便。当我们利用闹钟叫早的时候 ,我们只需根据其设计的功能 ,简短地查看按钮与显示 ,并按动它们便可达到目的 ,而无需考虑闹钟这一功能的物理学原理。可见 ,对设计立场的运用可以忽略被解释对象的物理构造而可凭借该对象的特定的设计与功能在不同环境下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至于意向立场 ,它适合于复杂程度更高的系统。例如有一台正在下国际象棋的计算机 ,若要解释预测它的“行为”,只需把它看做是一个有着“想赢”愿望的有理性的自主体便可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尽管这台计算机在物理层次与设计层次上是非常复杂的。在这里 ,意向立场无疑是比物理立场、设计立场更为有效、便捷的“好方法”。概言之 ,“意向立场正是我们通常对彼此采用的态度或观点 ,所以对其他东西采用意向立场似乎是故意将它拟人化”。也就是说 ,“它把一个实体(人、动物、人造物、其他任何东西)看做似乎是一个理性的自主体 ,它通过考虑自己的‘信念’与‘愿望’来对‘行动’加以‘选择’”〔7〕。丹尼特正是以这一立场为基点 ,来构建他的意向战略及意向系统理论的。

{T6ZAk_(u9z8[0

i'jW)Cw^fsVp@0( 2)有理性的自主体是构建意向战略的重要基石

"r;C]q{0心理学空间z7\6ab|7o+h$L

按照丹尼特的观点 ,意向战略的核心是要站在意向立场上“将某一对象 ———它的行为是你所要预测的 ———看做是具有信念、欲望以及其他表现出布伦塔诺和其他人称之为意向性的心理状态的有理性的自主体”〔1〕15 。这里的有理性的自主体除了作为相信者的人之外 ,还可以是其他事物。例如具有向光性的植物与具有趋利避害特性的微生物 ,都可以被视为是具有理性的自主体。其在实践中等于把解释对象处理为我们当中的一员 ,因而它们也都可归入一个可以预测的意向系统。不言而喻 ,意向战略只有在意向系统中才能够实施。而对于任何对象或系统 ,只要我们采取意向立场对之的行为进行解释与预测 ,这个系统就是一种意向系统。那么 ,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条件 ,意向战略又是如何进一步实施的呢 ?其步骤是这样的:“首先 ,将你要解释和预测其行为的对象看做是一个有理性的自主体;接着 ,推测他应有何信念 ,并给定其在世界中的位置及他的目标;然后 ,出于同样的考虑 ,设想他有何愿望;最后 ,预测这个有理性的自主体将会按照其信念作出特定的行为以实现其目标”〔8〕。可见 ,所谓的意向战略就是根据行为来确定信念、愿望等心理意向的归属 ,并且反过来又依赖这些具有意向性的信念、愿望从而解释和预言其行为的一种战略。其关键是要将解释对象看做是一个有理性的自主体。而这也恰恰符合了意向解释中的“理性建构观念”,即“在描述他人的命题态度时 ,我们总是试图尽可能地使此人的思维与行为来 ,丹尼特的意向战略及其构建的意向系统理论在实质上是将常识心理学解释为一种理性主义的演算 ,即一种在方式和步骤上都具有一定规范性的对人之信念、欲望和行为进行的理想化解释和预测。

8@p8{pBH:w0

`I"@-U7]*qH0( 3)意向系统的合理性预设是确保意向战略可靠性的关键心理学空间-B1s g c ]/I+f

心理学空间;H*U.`csI7S:h

丹尼特在分析了意向战略实施方式与步骤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意向立场工作的三条基本法则 ,即:a.如果一个系统的知觉能力、认知需求和历史是确定的 ,那么这个系统的信念是它所应当具有的信念。b.如果一个系统的生物需求和满足这些生物需求最为实际的手段是确定的 ,那么这个系统的欲望是那些它所应当具有的欲望。c.一个系统的行为就是那些信念与欲望的持有者会合理地做出的行为〔1〕49 。由之 ,我们可以看到 ,丹尼特的意向战略主要是在意向的立场上 ,通过对一个有理性的自主体在特定的条件下应当有什么样的信念和欲望来进一步推测他应当有什么样的行为 ,从而达到解释和预测的目的。这在实质上是对意向系统提出了一个规范性要求 ,即意向系统必须是建立在其合理性预设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应当”是一种推测 ,而要确保这种推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就必须首先确保意向系统是合乎理性的。换言之 ,只有在对意向系统合理性的预设之下 ,意向立场的运用才是可能的。否则 ,信念、欲望等意向心理概念便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根基 ,“应当”式的解释和预测也都将无法顺利进行。这也是为什么要将解释、预测对象看做是具有信念、欲望等意向心理状态的有理性的自主体的重要原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系统的信念、欲望与系统的环境和目标的合理性的关系 ,以及系统的信念、欲望之间 ,信念、欲望与行为之间的合理性的关系 ,构成了意向的立场对系统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的基本框架”〔5〕151 。意向系统的合理性预设也就在根本上成为丹尼特意向战略一个最为基本、最为突出的特征。

P+M!M&i c xC\ IY0心理学空间R F,mg B

综上所述 ,丹尼特的意向战略从方法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解释与预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 ,信念、欲望等意向心理状态虽然没有被认可为大脑内部某种特定的思维语言而真实存在 ,但这种解释、预测模式的整个过程却揭示出意向系统理论所预设的合理性关系的客观性。这就是说 ,在某种意义上 ,意向解释模式本身是具有客观性的。当然 ,这种客观性只有当解释、预测者站在某一特定的意向立场时 ,才能较准确地把握它。正如丹尼特所言:“这些模式是客观的 ……但这些模式的存在方式并非是与我们完全脱离的 ,而是部分地由我们自身对存在于某处的事物的‘主观’反应构成的 ……”〔1〕39 。可以说 ,对意向模式的客观性的界定是丹尼特意向战略本质特征的又一集中体现。也正因为如此 ,丹尼特才将其行为可以可靠地由意向立场得到诠释的意向系统称为“真实的信者”,而“温和的实在论”的位定也正是缘于此。心理学空间9bb5[LV%~|Zv

G_Q EJP"t3n ~03 意向战略的理论意义

-u*mg\8fYL0心理学空间lB:mL Td

不言而喻 ,丹尼特以意向战略为基点所构建的一套理论体系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野与洞见。这一战略及意向系统理论的提出在理论上为现代功能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启迪性的思路 ,为认知科学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不仅如此 ,它还在为常识心理学的存在进行辩护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和了自我概念与科学、常识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 ,其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K}N.v{xXE0

-S6u&vS`\D0首先 ,丹尼特的意向理论是对以普特南代表的机器功能主义的进一步修正、补充与发展。意识、心灵问题中的功能主义可以说是当代心灵哲学中影响力较大的一种理论。普特南的机器功能主义虽然是心灵哲学中较早的一种功能主义理论 ,但他大胆的哲学观点却使其成为功能主义诸种理论形态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思想。其核心思想为:意识状态就是功能状态 ,心理属性是一种功能 ,心理事件也同样是一种功能事件。也就是说 ,心理状态属性与功能状态属性是同一的。但是 ,尽管这一理论巧妙地解决了心身问题上的许多难题 ,但它自身的局限性却几乎使其失去了基本的立足点。这是因为 ,如果支持普特南将意识状态定义为功能状态的主张 ,那么意识的外延则会有无限扩大的趋势 ,一些本该不具有意识状态的功能状态 ,如刀具等一些物品在发挥其作用时的状态 ,也被归入了意识状态。因此 ,这种理论的最终结局只能是意识的泛化。丹尼特从其意向性理论的角度出发 ,依据心理学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知识 ,指出了普特南功能主义的上述缺陷 ,并且在意向层面上规范了这一理论。依据其主张 ,只有站在意向立场或具有意向内容、意向属性的功能状态 ,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意识状态。在这里 ,意向性则成为区别意识功能状态与其他功能状态的重要标志。正是由于丹尼特的这一限定 ,才使功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上述危机 ,并且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化的完善与发展。正是在此意义上 ,意向战略的提出在理论上为现代功能主义的发借鉴。

(Ax dC ^mAB&G$H0心理学空间 I d%a~*?(bT!RS

其次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丹尼特的意向战略所展现给我们的方法是一种站在意向立场上 ,忽略具体物理组成结构、设计方式 ,直接从心理意向的层面与高度解释、预测一个系统所具有意识、行为等特征的高度抽象的哲学方法。毫无疑问 ,这种方法与从物理层次、化学层次、生理层次出发去研究意识、行为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说后者是一种还原论的、“自下而上的战略”,那么 ,前者则是一种反还原论的、“自上而下的战略”〔10〕。虽然两者对于研究意识及其行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但就意识及其行为的解释及预测来说 ,采用意向的方法显然更为有效。作为一个整体的大脑及其意识特性 ,一经还原则会失去某些重要的特性。丹尼特的意向战略建议人们不必去探究大脑深层的物质结构 ,只需将它看做是一个可与外界进行交流 ,可进行信息处理的意向系统 ,从而通过研究其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以及其处理、传递、存储信息的功能来完成对意识及其行为的解释。恰恰是这样一种高度抽象的方法、策略构成了认知科学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来源。一方面 ,它在理论上 ,从意向属性的意义上在人类与计算机之间找到了可以类比的共同点 ,从而较好地回答了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哲学难题与困惑;另一方面 ,它在方法上为认知科学方法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可供选择、借鉴的启迪性的思路。事实上 ,认知科学的形成恰好验证了丹尼特的意向理论。认知科学对意识及其行为的分析 ,也正是从高水平的意向层次出发 ,将意识理解为一种传递、处理、存储和检索关于外部世界信息的具有表征作用的意向系统 ,从而替代(只研究大脑的)低水平的物理层次〔11〕。正是由于上述两方面的贡献 ,丹尼特被誉为“是从哲学的角度对认知科学的形成做出贡献的典范之一”〔12〕。

&w1Q6Q ]4R1LP s0

3i9N)E8j],y1xsQ0最后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丹尼特意向战略的提出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自我概念与科学、常识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之间的对抗 ,使它们在共存、和谐的基础上 ,彼此都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和发展。在一般意义看来 ,“人类在其活动中总是将他自身看做是一个具有意识、能自由履行其意志 ,并且能够出于某种原因或理由作出反应 ,产生行为的自主体”〔13〕。事实上 ,人类很难放弃诸如思想、意识、自由意志、意愿、意向、创造力等这样一些自我概念。然而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 ,这些自我概念与人类希望并还在努力建构的科学世界中的概念往往是相互矛盾、抵触和对抗的 ,因而也是难以共存的。这种对抗通常表现在:一方面 ,科学似乎总是意欲削弱甚至是取消自我概念及其在常识心理学等学科中的运用;而另一方面 ,自我概念等常识心理学术语以及生命有机体、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存在似乎又削弱了科学解释以及科学的心理学解释的充分性。面对这种矛盾 ,丹尼特从工具主义的角度出发所建构的意向战略起到了一定的调和作用。一方面 ,丹尼特的意向战略并没有预设心理性质及其术语的实在性 ,而是采取了工具主义的策略 ,因此 ,它并没有违背科学心理学的原则。另一方面 ,丹尼特的意向战略又强调 ,作为一种解释与预测的工具 ,自我概念这些常识心理学术语是相当有用且有效的。因此“它们与我们在认知科学或神经科学中发现的任何东西实际上是可以和睦共处的”〔14〕。这在实质上是一种工具主义基础上的对自我概念及常识心理学的一种保护策略。由此看来 ,正是丹尼特所强调的这种介于实在论与取消主义之间的带有折中主义意义的意向战略 ,调和了关于“我们作为负责的、自由的、理性的、自主体”的观点与“我们作为科学的物理世界的复杂部分”的观点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和了常识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的关系 ,从而使双方由极端对立的断裂关系走向相互接纳的新局面。心理学空间R]-q ~hb-B

%I%X5`4lRN+Z`0参考文献

#XU/I4bxK|K&Y)Z0

.R Fd5vd7aV0〔1〕D Dennet t . The Intentional Stance [ M] . The MIT Press ,1987. 心理学空间a&n k'a*tZ

心理学空间#PPv9w p

〔2〕高新民.现代西方心灵哲学[ M] .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385. 心理学空间#Is8pIc9S

e#V7V1}'ls,V0〔3〕D Dennet t . Three Kinds of Intentional Psychology[ C]/ / B.Healey ( ed. ) Reduction , Time and Reality. Cambridge Uni2versity Press ,1981. 心理学空间A7~de F*kU-N

]W)Y3}8r2z3Xnt*K0〔4〕D Dennet t . Brainstorms : Philosophical Essay on Mind andPsychology[M] . The MIT Press ,1978 :30. 

"b(\i,PB'I0心理学空间"D uow|nI D

〔5〕田平.自然化的心灵[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HHc{)} i2U)B a!\0心理学空间(N,s*j)Ox4R6?T"y

〔6〕D Dennet t . Ture Believers [ C]/ / W G Lycan (ed. ) Mind andCognition : An Ant hology. Malden , Mass : Blackwell Pub2lishers ,1999 :157. 

3J\~*J T6x#l$|4qA#N-z0

7k(?Ie&b~:?0〔7〕丹尼尔 ·丹尼特. 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 M] . 罗军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1. 

5I:e2?4Jlg| _*z0

g};J;Q2~-p+W0〔8〕George Bot terill ,Peter Carrut hers. The Philosophy of Psy2chology[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9. 

\`8xi}Z6e0心理学空间wSa9gE ?].S

〔9〕R A Willsm, F C Kell. 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Science[M]. Oxford :The MIT Press , 2000 :65. 

!y:S0NGmo2_-m0

#qT!\eL!@ ac[9T m0〔10〕章士嵘, 王炳文.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二卷 ·心智哲学[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177. 心理学空间Md#STC1l_

q&]!N lj!px0〔11〕D J Flanagan. The Science of t he Mind [ M] . The MITPress , 1984 :242 - 246. 心理学空间NCok;g%z@

H6BHTx0dl&o G.TM0〔12〕Howard Gardner . The Mind’s New Science ———A Historyof t he Cognitive Revolution [M] . Basic Books Inc. ,1987 :81. 心理学空间W*~hv.s9R

心理学空间jwA;qmn)N&j+q

〔13〕Mat t hew Elton. D. Dennet t ———Reconciling Science and52

D_n"yVUVz4@L$v0

5}8pw.l k)tJ(J0丹尼尔 ·丹尼特的意向战略及其理论意义©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Our Self2Conception[M] . Polity Press ,2003 :Pre. Ⅻ.〔14〕T Horgan , J Woodward. Folk Psychology Is Here to Stay[J ] .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85 (2) .Daniel Dennett’ s Intentional Strategy and It’s Theoretical Signif icanceWAN G Shu2yan1, WAN G Shu2hui2(1. Research Center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xi University ;2.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Shanxi University , Taiyuan 030006 ,China)Abstract :Daniel Dennet t’s intentional inst rumentalism has t he great effect s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This paper begins wit h clarif2ying t he stance of inst rumentalism about his intentional t heory. It analyses t he content s and essences of Daniel Dennet t’s intentional st rategyf rom t he selecting of intentional stance , t he const ructing of rationality2agent and t he pre2establishing of intentional system rationality and clari2fies t he t 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it based above.Key words : Daniel Dennet t ;intentional st rategy ; intentional stance ; inst rumentalism 

jUW re1I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丹尼特 工具主义 意向立场 意向战略
«心我论 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
《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
万能酸»